明朝在疆域上的广度较之汉唐的全盛时期是差了一些的,但相比于汉唐,明朝的优势在于能够对边疆地区实现有效的管辖。
比如说云南。我之前去云南的时候,曾注意到两个有意思的地方。第一,是大理当地政府宣传中非常愿意说南诏以及后来的大理国在唐宋时期有多么多么大的影响力。第二,则是丽江木府的宣传中,更偏向于强调汉文化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当地与中央政府的密切联系。
木府是明初建立的。自那时开始,云南与中央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慢慢紧密起来。当然,关系变得更密切的不止有云南,还有贵州、广西、川南等地区。在西北,虽然明朝的控制范围最远也只到了哈密,但在有明一代河西地区始终紧紧掌握在中央手里,这几百年的治理为后来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汉唐的强盛是毋庸置疑的,但汉唐的问题在于其强盛的时间仅是有限的百余年。在军事实力下降之后,也就出现了“往日安西万里疆,而今边防在凤翔”的情况。而明朝自始至终,基本都能保有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和治理,推进边疆地区的汉化,这个功绩其实也并不比地理意义上的开疆拓土小。
明朝初创,面临的是几乎割裂为两个族群的南方“南人”和北方“汉人”,这种割裂,长达400年。
1954年,苏联赫鲁晓夫发起俄乌合并300年的庆祝,古代俄罗斯族与乌克兰族的恩怨,本质上与战国时期的秦国人和魏国人没多大区别,即便是今天,俄罗斯语和乌克兰语的差异性也不过50%,这种差别相当于河南周口人用本地俚语与四川乐山人用本地俚语进行买卖交流,他说着板板你说着弄啥咧。大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脑补的方式和观察对方表情动作来无障碍沟通。
而明朝初创时,其所面临的局面是山西大同人与广东潮汕人这样从饮食到语言到生产方式几乎完全不同的南北方人。而南北方人的矛盾与冲突无论是求学(科举)还是仕途(地方派系)再或者是从商等等,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
朱元璋和朱棣,在对待南北方从经济到文化教育一锅浆糊的情况下,利用他们几乎没怎么读书更没有系统教育的个人学历底蕴,几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利用南北方人才的不同录取方式,以及首都北迁恢复500年来北方的经济与文化底蕴,甚至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次从南方一统全国并成功的长治久安。
“远迈汉唐”
这是后金在撰史时对朱家创业父子的评价,我认为这并不为过。
只在南北方汉人重新整合认同这一点来看,明朝的存在,至少为汉人在这个世界的昂首挺胸续命1000年。
因为本质上,我们现在的什么成就与荣耀,根基还是十几亿人的共同认同,如果没有朱明,可能现状的印度,对汉人而言,都是最优解,甚至企盼而不可得,更大概率是比西非还要散比拉丁还要懒比东欧还要任人宰割的乱世综合共同体。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被低估的朝代
就像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被粉饰的朝代
几条应该有的基本认识:
1,明承元制,清承明制。
2,明是典型的“周期律”死法,不是像北宋那样因为少数人的愚蠢突然暴毙。也正因为如此,明的死相也就更加难看。
3,海寇守国门、闯将死社稷这种诡异的现象,是中国人的骄傲,而恰恰是你大明的耻辱。
4,最后,每一段历史都必然有其闪光点,但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这是属于谁的闪光点?朝代粉只能证明你缺乏自己的思考。
汉朝的时候还有权贵,
唐朝的时候还有世家,
明朝的时候就剩下士大夫和地主了。
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政府,军权在经历了唐朝的放任自流和宋朝的矫枉过正之后可以良好有效的纳入文官朝廷的管辖,地主的上升渠道进一步通畅。
对于一个需要集中力量戍边,治水,改土归流的农业社会来说,生产力可以说进一步发展了。
毕竟螺旋式上升也算上升啊。
不要光看地图比大小,那时候的朝廷控制区域都是点状分布的。
这点其实是要看时期
首先毫无疑问的明朝初期巅峰确实比得上汉唐巅峰,现代人其实大部分都对明朝或者说汉唐有一个误区,对于汉唐而言下意识想到的都是他们的巅峰时期,比如说汉武帝时期帝国双璧,卫青和霍去病封狼居胥成为后世武将的终极理想,还有汉使对西域诸国的威风赫赫
说到唐朝,大家想的都是开元盛世想的都是贞观之治,想到秦王唐太宗李世民威风赫赫,王玄策单人灭国,万国来潮尽显上国风范
说到明朝,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关于朱元璋搞文字狱的故事(虽然我感觉老朱挺冤的,毕竟历朝历代避讳皇帝的姓名是很正常的,比如我记得就有唐朝皇帝避讳鲤鱼,同李)经典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经典的画师画朱元璋画像,对于明朝军事大家下意识想的就是明朝后期垃圾卫所兵,土木堡之变天子被俘,还有一个经典的谣言,十几个倭寇一路杀到南京城下,南京城的守军甚至不敢下去与敌交战什么的。大部分人对于明朝军事的观感仍然放在明朝中后期卫所腐烂之后,所以才给人一种明朝垃圾的感觉,但是其巅峰时期真的不逊色于汉唐
放眼明朝初期巅峰世界之列,唯一可以和明朝相比的只有一个帖木儿(别提奥斯曼,刚被帖木儿打趴),我先不提帖木儿属于明朝朝贡国,明朝使者催朝贡让帖木尔丢脸的事,关键汉唐同时期也有可以和他们比的世界级帝国啊。。。比如汉朝时期的罗马,唐朝时期阿拉伯帝国,难道就比同时期的中原王朝差很多?
你要说对于领土的管辖,辽东地区女真人都自觉是大明的臣子,努尔哈赤自称守卫大明百里江山,家传建州卫指挥使职位,西藏阐化王在清朝时仍然拿着明朝皇帝给的印玺请求清朝皇帝重新册封,还有对于云南地区的控制,这些也不差啊。。。。
你要说文化艺术,明朝文化呈世俗化发展,包括四大名著三本在明朝,还有一个也可以评得上四大文著级别的金瓶梅(别笑我认真的)包括出现王阳明这样的儒家可以称圣的大师,以及明朝末期的各地学者开始反思明朝衰落的原因诞生的各种思想著作,戚继光的军事著作,乃至于出现军官学校,以及东亚最早的近代化军队,明朝对于火器成体系的运用,以及积极的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
这些很差吗?
关于日本永乐通宝
关于明朝末期战船
不是,还真有人把历史课本当成真理啊?真要是光靠历史课本就把历史定性了,还考什么古?还要什么历史学者进行研究?
还有关于这位的问题
关于200海船只是朱棣为了点小心思造的
为了点小心思连建接近3000艘海船?
关于明朝人口问题
“强”有很多维度,明朝是不是强于汉唐,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
1、从能够实际有效深入控制的核心疆域看,明朝强于汉唐。汉朝时的长江以南比亚马逊雨林这种蛮荒之地好不了多少,人口很少且只集中在少数地区;唐朝虽然人增加了很多但总体还是地广人稀,尤其福建江西湖南人口都很少,岭南更是荒僻,汉唐对云贵川桂和辽东的控制力度也远比不上明朝。当然,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人口扩张并逐渐到达地理边界需要漫长时间,时间早的当然和时间晚的比不了,汉唐明都站在先人的肩膀上,一步步往前扩罢了。
2、从边疆羁縻区的广度来看,明朝强于汉,弱于唐。明朝在西域的延展范围并不远,但它拥有奴尔干都司和乌斯藏都司,这是汉唐所没有的优势。当然,唐朝的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实在太大了,从保护核心领土的卫星缓冲来说,唐朝比明朝更扎实巩固也更成功;然而汉朝在北疆的控制力和唐朝差着档次,无论疆域总面积还是安全格局也都不如明朝。
3、从意识形态的强势来说,明朝不如汉唐。古典时期的君权需要“神”的授予,古人很重视“道统”这种现在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由于辽金元造成长期南北割裂乃至整个大陆都被异族统治,明朝要弥合南北裂痕,接盘元朝的政治遗产,就要承认元朝的法统,这意味着无法把汉定位为中华王朝的唯一正统,合法性弱于汉唐。明朝在以天朝上国的道统驱使边疆,尤其是北疆臣服的有效性上弱于唐朝,与汉朝接近。明朝边疆政策过于强硬,某种程度上也和道统的力量不够有关。
4、相对于自己时代的军事能力,明朝巅峰不逊汉唐,维持的时间就比不上汉唐。明朝的军事巅峰只有开国到宣宗大收缩这六十年时间,此后长期处于战略防御和收缩期,虽然有局部胜利但长期趋于守成,而汉唐具有明显军事优势的征服期至少都有一百多年。
5、从对汉文化的塑造来说,明朝不如汉朝,强于唐朝。汉承接于秦刚刚完成的一统,通过军事征服和儒家意识形态的确立,最终完成了“汉人”这一族群的物质和文化塑造,居功至伟。明朝结束了自唐朝灭亡后四百多年的南北割裂状态,重新让汉人捏合成一个整体。这对族群的塑造也有重要贡献。唐朝虽然也有终结隋末大乱世并驱逐突厥的大功,但毕竟当时汉人的基本盘和意识形态自信的基础比汉明扎实得多,所以就委屈它排第三了。
6、从自身的稳定性来说,明朝强于汉唐。明朝生在一个贵族政治已经完蛋一千多年,世家政治已崩溃几百年的时代,籍历史大势,开国即废丞相制和中书省,行直接负责于皇帝的六部制;设锦衣卫和东西厂,实施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强化科举的模板化;废诸市舶司,行海禁;强化路引;编制严格的里甲制度;严厉打击工商业,迁徙江南隶民;超发纸币,禁铜钱,强化实物税;卫所军户世袭;恢复活人殉葬;残酷清洗勋贵集团,让君主专制达到了全面超越前代的顶峰,也使明朝成为最稳定的古代王朝。明朝在接近亡国的暮年,韧性也远比同期汉唐强得多。
7、从相对于世界的发展趋势看,明朝远不如汉唐。汉朝和罗马东西瑜亮,唐朝是当时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然而明朝时期,西方已经文艺复兴,科技文化百花齐放,地理大发现开启,开始了向资本主义迈进,走向新时代的步伐,而明朝却强化专制,意识形态更趋僵化,地方经济模式进一步小农化和碎片化,社会流动性和自由性下降。这让统治更加稳定,却也是走向社会固化板结,失去流通和活力,加剧内卷化的关键历史进程。在决定文明命运的15世纪,中国由此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大航海的西欧分道扬镳。
总的说,只论自身的强弱,唐朝和明朝各有千秋,都强于汉朝,但就汉文化、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而言,明朝就比不过汉唐了。
人要有自知之明。
清朝夸明朝“远迈汉唐”“治隆唐宋”等话语,跟邻居夸你家孩子真聪明一样,就是场面话而已。另外,清朝这么吹捧明朝,实际上是想说,明朝远迈汉唐,但是大清远胜大明。清朝这是抬自己身价。
汉朝和唐朝的疆域也好,军事强盛,文化昌盛也罢,这不过是皮毛而已。这两个朝代真正厉害的地方是进取和自信。这是明朝永远不可能达到的。
先说进取,刘邦得天下之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走秦朝的郡县制度,一个是走周朝的封建制度。如果是朱元璋来选,他肯定会选后一条路,因为秦朝灭亡就灭在了郡县制度上。但是刘邦不是一个小富即安的人,他想要的是整个天下,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坚持实行郡县制度,并且积极消灭异姓诸侯王。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如果朱元璋有刘邦的那股能折腾的劲头,蒙古有多大,明朝就给有多大,朱棣会被分封到金帐汗国旧地。但是朱元璋很明显没有刘邦有野心,刘邦就从来不会搞什么不征之国。刘邦也不会像朱元璋那样搞微操,定下很详细的规章制度让子孙去遵守,刘邦就是定了一个方向,所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至于其他的后世子孙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如果刘邦要是搞朱元璋那一套,别说河西四郡西域了,岭南都没了。
汉朝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开拓西南夷,灭南越,在朝鲜设置郡县,设置河西四郡,张骞通西域,刘解忧和亲乌孙都是在这一时期。说一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事,史记记载,在建元六年,汉朝的使者唐蒙在南越吃到了一罐枸酱,然后他就去询问枸酱的来历,详细询问出产枸酱的地理环境。后来唐蒙就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上报给汉武帝要求出兵征讨,汉武帝非常高兴就派遣唐蒙去拓西南夷。吃罐酱都能联想到开疆拓土,这种事在明朝是不可想象的。
汉朝为了能和匈奴作战用举国之力训练骑兵,翻遍西汉征讨匈奴的作战记录,都是XX将军率X万骑兵出塞。西汉时期的骑兵训练难度根本不是后世所能比拟的,因为汉朝时候的骑兵是没有马镫的,骑士无论是格斗还是射箭难度都极其巨大。而且汉朝的亩产量是很低的,主要种植的是小米,每亩产量在100斤左右。但是汉朝靠这种感人的亩产量在巅峰时期供养了60多万匹随时可以出征的战马和十几万骑兵。
汉朝和匈奴打了整整60多年,汉朝奉行的策略从来都不是一战定胜负,而是跟匈奴拼实力。汉朝的战争逻辑是,如果打赢了匈奴那就继续派出骑兵出塞与匈奴决战。如果打输了,那更要派骑兵出塞与匈奴决战。
汉武帝后期,汉军与匈奴进行过四次大规模决战,基本上都是以汉军全军覆没而告终。匈奴把汉军的骑兵都打光了。尤其是征和三年的漠北之战,李广利一次性送掉了汉军七万骑兵,李广利自己也投降匈奴。如果是明朝,那肯定就不会有什么出塞作战了。但是汉朝选择的是接着打,继续用骑兵对骑兵。在汉宣帝继位的第二年,汉朝来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骑兵出塞行动,16万汉军骑兵兵分五路出塞,另有乌孙出5万骑兵配合汉军与匈奴决战。这种死磕的精神,在明朝敢想象吗?
汉朝灭亡之后,匈奴人想要兴复汉室。明朝灭亡之后,有蒙古人想反清复明吗?看看匈奴单于刘渊对一些汉朝皇帝的评价:
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
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
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威倾中外,
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义,多士盈朝,
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
我世祖光武皇帝,诞资圣武,恢复鸿基,祀汉配天,不失旧物。
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叶重辉,炎光再阐。
这岂是一句“远迈汉唐”“治隆唐宋”能比拟的?
如果单纯论国力的强盛,版图的大小,国际地位。汉唐的确有很多地方超过大明。但大明的意义不在于强盛,而在于对汉文明的主体的地位的稳固,从这个意义上,大明比谁都要强盛。谁也比不了大明。即使是汉唐。
我是泛汉族主义者,在我眼中汉化的民族满族蒙古族等等也是我的同胞,苗族土家族汉回是汉族分支。大家都知道。我对汉化的王朝,比如辽国,满清并没有特别的排斥。而且多次赞赏他们在西域传播汉文化的行为。
但我内心的挚爱,心中的最爱,依然是大明。
不为什么,只因为大明打破了一个定数。
什么定数呢?就是民族都有少年青年老年。都有发展期强盛期衰亡期。第一个创造文明,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火光的民族,必然最早衰败,最后被蛮族同化消灭,只留下被外族学习变异的文化残迹。
这个定数在欧洲管用,希腊人带来了文明之火。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同化了罗马人。然而最后君堡城破,遍地膻腥。十字架的蜜与乳之地升起了星月旗。一大半希腊人突厥化了。
这个定数在西亚中亚管用,波斯人带来了文明的光芒。最后阿拉伯人的弯刀来了,突厥人的快马来了。波斯人只能在马蹄下哭泣,波斯的文明的花朵憔悴的枯萎在布哈拉,波斯人退出了肥沃的阿姆河锡尔河,退到了帕米尔山区苟延残喘,被叫做塔吉克。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重复着文明的悲剧。第一个带来火光与希望的民族,最后往往是被骂成没用费拉不堪的民族。
而这个悲剧这个定数,在东亚在中原不管用。我们学东亚远古史,创造夏商文明的是当时被叫做华夏人中华人的汉族。我们学东亚上古史与中世纪历史,最闪闪发光的还是汉族,是汉唐帝国。
到了中世纪后期了,到了近世近代了。四方的民族都在望着汉族,他已经活了这么久了,他已经这么多年了。应该完了吧,他是不是应该消失了。应该变成了费拉不堪的民族了吧。
他们的猜想似乎在变成现实,北宋亡了,南宋也亡了。
这个时候,大明出现了!灰暗的天空被飓风吹开,金黄色的阳光普照大地。人们惊奇的发现,似乎将要死去的汉族又更可怕的站了起来。从东海到西域,从南海到大漠,一个巨大的汉族帝国又屹立在东方。
很对不起啊,东亚近古的历史,还是汉族。
东亚近代的历史也还是汉族,现代的历史,还是汉族。我们谈四千年前的古文明遗迹是汉族,我们谈到几百年前的纵横四方的武功是汉族,我们谈到今天的现代科技科学,今天的文化成果,还要谈到汉族。美国人只能吹今天,印度人只能吹远古,土耳其人只能吹中世纪。惟我汉族,可以吹任何一个时代。
而这一切,都是大明留给我们的财富。大明告诉我们,一个即使已经过了青春期和黄金时代的民族,只要愿意站起来,依然可以站起来。汉唐对于汉族是遥远的青春回忆,大明对于汉族是真正的财富。
如果当年大明没有站起来,会怎么样?我们可能自甘堕落下去,就真正的成为废物民族。
从这一点上,大明是最强盛的,比汉唐还要强盛。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某一个时代,横霸西域的征服者跛子帖木儿被大明使者指着鼻子痛骂随意兴兵,最后只能无奈的放开拳头,要使者好吃好喝多呆两天。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某一个时代,日本关白丰臣秀吉跪着接下大明的圣旨。当读到“允许称臣,不加赏赐”之时,也只能咽下怒火,乖乖穿上大明的藩王服。
而这一个时代,是离我们不远的时代。是汉族早已经过了青春的时代。
因此在我心中,大明是最强盛的,高于一切。
其实在一般明朝士人眼里头明代的疆域大致是可以和汉唐相提并论而互有短长的。
例如说在被津津乐道的西南方面:
我太祖抚有滇南、贵州诸夷,施亦服属,既我成祖复郡县,其地任土作贡,服徭役与诸甸服同,其大一统之盛,远过三代,何汉、唐足云乎!
这一点没什么问题,明在西南远过汉唐是并无疑问,
这是汉朝的云贵川:
唐之南诏:
明之云贵:
在西北:
甘、凉地方,诚为西北之重地也,汉、唐之末,终不能守,而赵宋全未能得。至我朝复入职方,设立都司,屯聚重兵。故我太宗文皇帝深谋远虑,首命内臣总兵,以镇守其地,边境晏然,无事干戈。
这也没什么问题,汉、唐之西北郡县比明更为广大,汉以阳关、玉门关为国门,唐则又过之设伊西庭三州,而明则不过西止嘉峪关而已。不过两朝在后期都遭遇了严重挫折。
我之前回答曾经拿云南类比河西,实际上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跟一般网文臆想的河西是阻击外部敌人前沿阵地不同,河西乃至整个凉州与云贵一样,在被纳入中原王朝核心领土之后面对的主要威胁实际上来自于内部或土著、或内迁的各部落。东汉后期陷入凉州羌乱泥淖之中,严重损耗了国力,导致内外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凉州问题却仍未得到解决,一直蔓延至魏晋时代。
司马昭原定的目标是在灭蜀后三年伐吴,但实际上蜀亡后足足16年晋才发动伐吴战争,其中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因素是中间发生了长达9年的秦凉之变。在为了平息这场以鲜卑秃发树机能为首的大乱中,胡烈、苏愉、牵弘、杨欣先后被杀,西晋赔掉了三个凉州刺史、四个封疆大吏。尤为令人震惊的是,参加进剿的晋将胡烈、杜预、牵弘、杨欣都是参加灭蜀战争后的幸存者,结果四人在秦凉竟三人殒命,仅杜预活了下来。也难怪司马炎曾感慨“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
至于唐,唐于619年灭河西军阀李轨,至764年凉州陷落,统治河西共计145年。由于吐蕃的强盛导致西部边界被迫退缩至大罗山-陇山-弹筝峡一线,陇右高原、河湟洮岷尚且不存,逞论甘、凉了。
又对东北:
辽之为言,辽绝也。以弹丸黑子之地,控引诸胡,非中华全盛之时,力不能有,况羁縻异类乎?国初征讨不庭,威行沙幕,故荒服之外皆奉正朔,称臣妾。小者得列署而爵秩之,大者得宣命而君长之,盖以开辟以来不两见者。
虽然这话出在由辽事而亡的明朝显得有些讽刺,不过实际上没问题。自司马懿平辽后,辽东空虚,自五胡时为高句丽所据数百年。唐虽灭高句丽,兵威及于新罗,却未能进一步实际经营辽东,结果自唐灭高句丽至辽灭渤海其间数百年间辽东半岛的情况居然全为迷雾,至今难解。于是自西晋后下一个控制辽东的大一统王朝一直拖到了约千年后的元朝。
关于在疆域方面与汉、唐、宋的比较:
余闻之学士大夫尝言我朝疆域,过于宋,敌于唐,不及于汉。盖以朔方、大宁、交趾,及开平、兴和、玄菟、乐浪、炖(敦)煌不足故也。
更全面的分析就是于慎行说的:
本朝舆图,毋论胜国,即较之汉、唐亦有不及。东面朝鲜即汉之玄菟、乐浪,唐之安东都护也;西面哈密即汉之安西、唐之四镇也;北面河套即汉之五原,唐之丰、胜等州也;南面交趾即汉之九真、日南,唐之五管外境也。朝鲜建国公矣;旧辽阳控连辽左以通京师,而为三卫所据;河套为西虏所据;哈密为吐鲁蕃所侵;交趾旋得旋失。较之汉、唐剪其四幅矣。然灵、夏在版图,则宋全盛所无;甘、肃为斥堠,则唐中叶所失;而云南一省全为郡县,则汉、唐以来所未有者,亦足补其一二矣。
“过于宋,敌于唐,不及于汉”,总的来说是一个恰当的总结,当然可能有人说这都嘉靖朝了那配与汉唐比较,不过容我说句老实话:唐在安史之乱后的后半段时间里,疆域连丢光了辽东的崇祯朝都不如......
不谈西汉在长江以南的实际控制力远远不如明朝这一问题(还是那句话,整个福建只有一个县.....),于对明朝相较汉唐“剪其四幅”的分析是相当精准的。西汉的郡县四至非常惊人,南至于九真、日南,东及于玄菟、乐浪,北达朔方、五原,西为酒泉、敦煌,至少在纸面上来说均超过明朝,只是有一个明显的缺憾:朱瞻基当年放弃他爷爷打下的交趾时是借口要效仿汉元帝“弃置珠崖”,这说的正是历史上西汉占据海南岛后不久放弃的事情。海南岛被中原稳定控制,是要等到唐朝的时候了。当然这一点相较于汉的优胜,并不能弥补明代士人对放弃交趾这种“汉唐故地”的痛心。
呜呼,自秦并百郡,交趾之地已与南海、广东、桂林同入中国。汉武立岭南九郡,而九真、日南、交趾与焉。在唐中叶,江南之人仕中国,显者犹少,而爱州人姜辅己仕中朝,为学士宰相,与中州之人相颉颃矣。奈何世历五代,为土豪所据,宋兴不能讨之,遂使兹地沦于要荒之域,而为佅离蓝缕之俗三百余年,而不得与南海、桂林等六郡同为衣冠礼乐之区,一何不幸哉!
由于明后期九边的边防压力,对于国初未能实土东胜、开平、大宁的遗憾就在文人笔下屡见不鲜。一方面来说,明人对汉唐经营河套的认识还是“因河为固,以守河南”,这形容唐与东汉大体合理,但是形容西汉就过于保守。汉长城具有强烈的进攻属性,外长城已经远远越过依据山河险阻修建的阴山长城,而抵达大漠南缘进入蒙古国了。
当然“河套”实际上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并不好一概而论,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另一方面,明人以开平、大宁而为不及汉唐的缺憾,这实际上跟传闻朱棣酬劳兀良哈而割让大宁一样,想当然而已。大宁、开平是辽金古都、蒙元名城,但并不是汉唐故地,其中大宁曾在西汉为右北平郡辖区,别的时候二地均非汉唐实控地。如大宁位于老哈河河谷,而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为中心,燕山以北,大兴安岭以东,辽河套以西,松辽分水岭以南的地区是漠南草原的最东端辽西草原。因此大宁在汉唐时实为鲜卑乌桓、契丹奚人的牧场。今日北京实际上在古代一般都有浓重的边城属性。
总之,对于嘉万时代的士人们来说,前代国祚绵长的大一统王朝惟汉唐而已,而明与之相比较疆土互有短长,在全据汉地下稳定性又过于汉唐,因此一面为河套交趾哈密等故地的丢失而难过,另一面自豪的认为可与汉唐匹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自靖难结束后,明朝两京一十三省承平二百多年,如此长的时间中未有大战乱保有如此广大的核心领土是前所未有的成绩。
最后说一句,在古典时代蛋逼什么“国土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是非常无趣的事情...不要拿现代观念照搬古代疆域观,正如虽然我觉得武女士军事水平不敢恭维,但是硬要说她什么丢掉一半国土什么割地600万也太离谱了。知乎流行的还是这样的观点:
我实在不知道和究竟是问题“唐朝对外战争胜率低于宋朝,为何有人认为唐朝军事比宋朝强”可笑一点,还是觉得唐朝能“实控今天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在内的中亚四国”更滑稽可笑一点....当然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毕竟赞同前者估计能得二十个赞被喷上二百楼,而赞同后者能得两千赞,评论区充满了快活的气息嘛。话说回来即使机械照搬谭图,唐也就是北到卡拉套山,西边连马雷都不到,倒是南边进了锡斯坦,谈何所谓“中亚四国”呢?
大哥,说一个最直观的事吧,宋朝明朝再怎么拉垮,也都是火器时代了,你拿冷兵器时代的军队类比冷热交替时代的军队,你这是在拿科技代差欺负人呀。宋朝的各种铁爆弹,穿越回汉朝,估计都不用打了,只需表演一波烟花爆竹晚会,就能把汉军吓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