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两句老生常谈的观点。
我觉得县名“精致”的主要原因还是其数量多,历史长,来源杂,人们往往不能对其原始含义形成直观印象,从而产生了距离美。
我国目前的省名根本上是源出唐代的道,由于州已经降为统县行政区,道作为新的地理大区名十分务实地采用了大白话的广域概括式,比如“河南”、“黔中”,基本都是“地物名/旧地名+方位”的模式。这一模式一直传到现在,省名本身数量就少,大家就熟悉,命名方式还都这么直白,给人随意之感是自然而然。
那么县名呢?我这里利用东三省的名字进行简要分析。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地名很好地体现了地域命名的几个基本模式,黑龙江是重要地物名,吉林是音译名、辽宁是重要地物名/旧地名和寓意的混合。
大部分县名也逃不出这几种模式,其中最容易给人以别致感的其实是音译名。因为古代人可能会对音译地名进行加工,使其看起来像汉语名,或者是首次音译的时间太过久远,以至于后来人都感受不到这是音译名。这类地名很容易就会给人不明觉厉的精妙感,似乎有些什么含义,但又琢磨不透。经常被人拿出来讨论的很多吴语区地名就是这样,比如什么“无锡”、“余杭”。
更坑的是很多上古汉名也未必是表意的,尤其是源出先秦诸国名的,不少国名的用字都是表音或附会的,你根本无从得知其原始含义是什么。实际上大部分表音地名的原始含义都不能够再通俗,比如壮语音译名“百色”,原始含义大约是“洗衣服的好地方”。
此外,即便本身是通俗含义的表意地名,也会因为人们的不熟悉而产生陌生的美感,比如“汉阳”、“淮阴”、“咸阳”、“汝南”、“华阳”之流,同“江西”、“山东”如出一辙,别无二致,都是“山水名+方位”的模式。
如果完全没有任何古文基础,那初见“华阳”一名的感觉很可能是“华美”、“阳光普照”,从而在脑海中自动生出一幅绮丽的画面。但实际上它就是“华山南边”的意思,并且即便人们知道了本意,也会因为其用字含义与当代白话不一致而产生朦胧的隔阂。这种隔阂唯有熟视无睹可以打破,假定说今天称四川省为“华阳省”,那大家保证会觉得这个名字很土。
总的来说,很多县名的本意都比较通俗,且起名时也未必试图让其显得精妙。理论上要说精致,那还要看寓意地名。我再拿我家乡所属的地级潍坊市下辖的诸(旧)县名来说明一下:
潍县:水名
益都:先秦城镇名+城镇通名
寿光:美愿寓意
昌乐:美愿寓意
昌邑:美愿寓意+城镇通名
临朐:山名+方位
安丘:美愿寓意+山通名
诸城:先秦城镇名+城镇通名
高密:水名+方位
这当中有四个寓意地名,但正如刚才强调的,熟视无睹可以打破一切美好,更何况人们还会把当地现实的景观和经济状况与地名相联系。所以我很怀疑这四个地方的当地人是不是觉得自己老家的名字很“美”,至少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从来都只觉得“土”。
我还是觉得“深圳”更洋气,只可惜它就是“深水沟”的意思。
但你比如说,青海、辽宁、吉林、宁夏、云南、重庆并不随意
其他省之所以随意,往往有“用山河做地名”的倾向
而这种倾向本来就是古已有之
只是因为,这部分汉语的变化不大而已
两湖两广两河山,都是好名字,只是看起来浅白而已
中国最早的卜文“今日大风”“今日雨”
听起来是不是也没啥“美感”
因为这些正好是现代汉语都在用的啊
unbelievable = 无法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