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美国,名叫 Dick(迪克)的人会被同龄人歧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sabo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纠正一个误区:

一个美国人一般没法“名叫”(named)Dick,他们只能“叫”(called)Dick,因为他们的名字是Richard.

事实上,在基督教世界中,名字是很少的。甚至在法国这样的天主教地区,还有“一天一个名字”和“起名日”的传统,对于传统天主教徒而言起名日和生日同等重要。

举例:如果一个小孩在圣诞节取名,他的名字就叫“诺艾尔”,而这正好是法国圣诞节的名字。

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但挺容易理解的事情:很多单音节或双音节名字,都是昵称

比如说,比尔·盖茨,其实他的名字是William,Bill是他的绰号。他的全名其实叫威廉·【一大堆中间名】·盖茨

比如说,乔·拜登,其实他的名字是Joseph,Joe是他的绰号,全名其实叫约瑟夫·【一大堆中间名】·拜登

就算我们一般叫前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但他也是有“Don”这个绰号的;

男名如此,女名也如此。比如说Mary=Magdalene,Elizabeth=Liz/Lisa

所以,确切到Dick上,基本上就是——

给一个Richard起绰号→由于Rich有歧义,所以改叫Dick→可能由于某个Dick的那活比较突出,所以将Dick命名为那活→由于这称呼传播开来了,所以大家都开始避免称呼Richard为Dick……


user avatar   xi-han-d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会,因为现在处于会被嘲笑名字的年龄人群里,没有几个人的父母敢起这个名字,而叫这个名字的基本都在60-100岁这个不会被嘲笑的年龄了。


曾经发生了什么事?来看看Mr. Dick的传奇经历,看完后你会增加很多没用的无聊知识:


第一回 理查德

Dick最早是Richard的昵称,Richard这个名字非常古老,比如被称为“狮心王理查”的国王理查一世。它属于基督教教名,英美人起名有追随圣人、先祖、父辈的习惯,所以这个名字至今仍然排名前列。而Richard由于字数较多,手写体前边看起来像Rick或者Rich,所以Rick、Rich成为Richard的昵称。英语也很讲究押韵,包括对人名和昵称,而Dick逐渐被认为和Richard更押韵,所以Richard的昵称逐渐变为Dick,当然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第二回 侦探

转眼过去了千年,到了上个世纪初电影、电视剧的出现,摩尔摩斯等侦探小说被搬上影视,侦探剧开始风靡,包括希区柯克在内的导演有大量侦探题材影视作品.

美国侦探长片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大到什么程度?1920年时候上海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案:阎瑞生杀害花国选美皇后王莲英案,受审时阎瑞生供认的作案过程完全是美国侦探片剧情的翻版,他也承认就是受侦探片的影响。然后又受此案影响,当时文坛、戏坛都出现了大量关于这个案件的作品,刚起步的中国电影工业也抓住机会,在20年代初拍摄了电影《阎瑞生》,赚得盆满钵满。2014年姜文的电影《一步之遥》就是改编自当年的阎瑞生案,可见100年前的美国侦探片的影响力有多大有多远。


在刚刚推翻封建王朝的遥远中国都有这么大影响力,在西方,在美国本土更不用说了,而且片中风流潇洒的侦探(Detective),一直在俚语里按发音简称被俗称为Dick(就像警察叫Cop),于是随着侦探片的风靡,Dick这个词也热了起来,无法避免的,大量的人开始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Dick,在1923年达到高峰,这一年美国名叫Dick的人排名前100多位,到1934年时美国新生婴儿起名Dick的数量达到顶点。对比一下2020年排名接近的的美国新生婴儿名字:Jason,George,Tyler,Carlos,Kevin,就可以想想当年Dick这个名字有多流行。


好,先按下Dick老兄不表,现在得回头插入一下1000年以来丁丁那话儿的往事,来连接Mr .Richard和Mr. Detective 。这个话题已经尽量简单讲了。

第三回 丁丁

在11世纪那个城堡和骑士开始活跃的年代(安史之乱以后),丁丁在英语里被称为sword、arrow, pike, gun, pistol, dagger,总之就是骑士用的那一整套家伙什。

过了那个黑暗又充满魔力的年代,到了十五世纪就文明得多了,宗教改革,科学启蒙,地理大发现。这时候sword、pike已经快进博物馆了,丁丁依然雄伟,但是含蓄一点了,变成了威风凛凛的cock,对此尴尬的事实,公鸡们表示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人类对胯下的事情太过痴迷,于是自己一气之下改名叫rooster了。


人类终究还是越来越文明的,而且cock逐渐被底层人普遍使用后就显得粗俗不堪了,于是丁丁又开始寻找新的更文雅的名字,16世纪晚期时,意为tail的拉丁词语pēnis被英语里借过来了,公鸡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


到了17世纪,大英帝国的皇家士兵在北美看管自己的殖民地,看着衣着乡土的“美国人”,讥笑他们为Yankee doodle,并且专门有一首同名歌曲《洋基歌》:“洋基傻小子跑进城,骑着只小马驹”,美国人倒是不介意,反而很自豪,把这首歌长期当作国歌的。这时候很多人改口把丁丁叫doodle了,当然主要并不是因为英国人的蔑视,原因其实还是因为公鸡一直没能躲开,公鸡打鸣叫cock-a-doodle-doo,所以这时候doodle一词又遭殃了,顺便还有doodad, doohicky, loodle。

快接近正题了。

到了19世纪,英国的贵族开始流行喝下午茶了,19世纪是一个严谨精致的年代,而且极其保守,用词都变得极其婉约隐晦,以免被人认为粗俗,breasts(辱房)肯定不能说了,要说bosom(怀抱、胸腹部),legs(腿)这么羞的词当然也不能说,要说limbs(肢、下肢),至于penis.... 那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dingus(荷兰语,意为thing),用中文最贴切的翻译就是“那个”,用“那话儿”都显得下流低俗,同时期还有dink, dinkus, tinky等称呼,至今英语里用that thing来代替丁丁也非常普遍。


终于要回到主题了。到了20世纪dink这种说文雅却又难登大雅之堂的口语私密尴尬词汇不断变种,终于dick这个变种从少数区域的俚语里变得很流行,在50年代前后代替了dink,dick成为了除cock之外最流行的称呼之一,于是沉睡千年的狮心王理查在教堂的墓窖里都不能淡定了,20年代之后的婴儿Dick潮更加无奈,最无奈的是,还有大量姓Dick的人,在美国8万多个姓氏中排名1000多,名字可以改,改姓就很纠结了。

尴尬是难免的,比如有这么个笑话,来源于真事:90年代时候有几个朋友在餐厅吃饭,Richard拿着报纸起身去上厕所,过了很久都没出来,他老婆坐不住了,跑到男洗手间门口,进去是不行的,该怎么张口问呢?如果喊“理查德你在里边吗?”不大合适,于是她犹豫了一下推开一点门缝喊道:“Is there a dick in there?”(里边有丁丁吗?),毫无疑问,厕所里哄堂大笑,有人笑得喘不过气提着裤子露出头来看哪位豪放女士来厕所里想找丁丁解闷。因为这堪比当时一个印度女孩报电话号码的笑话“sex-sex-sex-oh-free-sex-tonight(6660329)”。

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网站的数据,2020年起名叫Dick的婴儿数量排名在1万位之后,也就是说每百万人口里1个都不到,和Focker等更尴尬的名字排在一起,所以如果不会被同龄人嘲讽的的话,曾经这么有内涵且热门的名字,为什么没人起了。


延伸阅读: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赞说的是对的,大家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会有歧视现象,到了青春期就不会了。

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一样,男性青少年最喜欢的事是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成熟。这个概念延伸出去,就是让人觉得很“社会”,很“吊”。这个时候,Dick这个名字就是那种很吊的名字。谁都知道这个词是小兄弟的俚语,如果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青少年给别人做自我介绍,尤其是女孩子:“Hi I am Dick. What's up?” 再配上那种“你懂得”的迷之微笑。无论对方感觉如何,他会感觉自己吊炸天了。

同理如中国某些精神小伙会在身上弄一个自以为很“社会”的假纹身。一般就是这种主题。外人看他们像神经病吧,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碉堡了。还有美国所剩无几的绰号文化,绰号只要是有实际的意思,一般都比较粗俗,“野牛”啦,“虫子”啦,“矮子”啦这种这些都算好的,更多的都是往下三路去的。要的就是粗俗,街头,吊炸天的感觉。

当然现在美国家长一般都不会给孩子起这种名字了。正经家长会考虑到这种含有引申义的名字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正经的家长不会考虑这种土得掉渣的名字,他们更喜欢自创名字,更加吊炸天的名字,比如老滚迷给自己儿子起名“dragonborn”这种。这种名字才是会让孩子从小到大都面临巨大压力的名字。


user avatar   xiao-yao-qing-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

小时候会,长大了不会。就跟国内叫姬霸的人一样。

大概率小时候会成为班级热点,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就是直白简单,你叫这个生殖器官的名字我就要大声笑当面笑甚至还要带着大家一起笑。自己笑甚至带别人笑笑并不算歧视,但是总有一撮人带头恶意嘲笑排挤或孤立姬霸同学,这就是歧视了。

长大了大家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名字这个简单代号有了清晰的认知,职场/生活社交技巧与经验得到显著提升。听到这个名字一愣,然后努力憋住想笑的冲动是正常反应,也会回头和亲人/朋友分享:卧槽今天我碰见个人叫姬霸!但通常不会因此排挤或孤立他,毕竟除了上述原因外,成年社交圈基本都会多少利益相关。

甚至还可能因为这个事情成为很好的朋友。

毕竟谁不想跟人装X:我有两个姬霸呢?

_______补充一个小故事_______

以前上初中的时候有位方言口音浓厚的信息老师焦老师。

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去办公室找他,在办公室门口正好碰见一位同学家长来办公室找某位老师。对话如下:

家长:"您好,我想找下xxx老师。"

焦老师:"哦,那个么,不薅衣思,xxx老师儿这会儿么在办公室来,您是靴剩价涨?"

家长:"哎对对,我是xxx的妈妈,老师您贵姓?"

焦老师:"窝姓焦,哦,免费(贵)姓焦!"

……

门外我的一位同学从听到"窝姓焦"开始,脸上涌现出奇怪,压抑,想笑又不敢笑的表情。当焦老师说完"免费姓焦"的时候,我的同桌惟妙惟肖的学了一句"免费姓焦!"

我们:"哈哈哈哈哈,糙,哈哈哈哈……"

从此焦老师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就成了不灭的传奇。谁见了都想调戏两句。

有时候他自己也奇怪:耶?咋突然谁见我都笑捏?还有些嗦依孩子老问我姓么。杠赛来。

上面这个例子就深刻的论证了学生时代大家都会对这样的奇闻轶事比较敏感。而放在都已成年后的今天,就一笑了之不以为然了。


我是蘇青澜。一个转行精细化工的ESL教师。谢谢你的赞同和关注。


user avatar   zhang-shuai-guo-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狗蛋!去叫铁柱和小凤回家吃饭!不要成天看什么古巨基张根硕的,有什么用!

阳顶天,陆小凤,韦小宝,张无忌,苗人凤,谢逊。。。


user avatar   wang-xiao-ba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相关话题

  美国国会通过 9000 亿美元的新冠纾困法案,每人发600刀,失业人员每周发300刀,会带来哪些影响? 
  为什么中国gdp增速快于美国,但总说美国2-3%是经济增长强劲,而中国6-7%就是疲软? 
  为什么美国高校生偏好苹果电脑?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开始弃用美元了,这是美国的噩梦吗? 
  假如现在美国准备武急统一全球,赢面多大?胜率多少? 
  如何评价美国佛州一高中枪击案? 
  在美国生活,有哪些省钱的技巧? 
  越南人看美国拍的越战电影吗? 
  如果中国私家车的拥有率是现在的六倍会怎么样? 
  美国「精神阉割」掉了日本的民族性吗? 

前一个讨论
男朋友是北大的,他搞学历歧视,还有文理歧视,我该如何反驳他?
下一个讨论
感觉中国的市县名称都比较精致,相反省区名称却有些随意,这是什么缘故?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