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庆假期游历了东北的三座省会城市,其中对哈尔滨印象尤为深刻。
10月7日,在哈尔滨西站下车。
首先就去看了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如今也算是哈尔滨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哈尔滨这个城市最开始算是由沙俄建造,自甲午战争后,大清帝国的虚弱日益显露,沙俄趁火打劫,通过软硬兼施,获得了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
沙俄自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后,开始了工业化改革以及一系列大工程建设,其中的一项宏伟工程,就是修建从莫斯科到海参崴,横贯亚欧的铁路。其中东段便要经过我国东北。
这段铁路从满洲里入境,直至绥芬河,称为北满铁路;
另外又有一段从哈尔滨经过长春、沈阳,一直通往大连、旅顺地区,这段被称为南满铁路。
哈尔滨恰恰处于北满与南满铁路的交汇处,因此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而发展了起来。
(后来苏联十月革命以后,南满铁路被日本人取得,这才有了后来皇姑屯事件的伏笔。而北满铁路在名义上归于中苏合营,张学良在执政初期,曾不自量力对苏联宣战,试图夺取北满铁路的控制权,结果被苏军打的亲人都认不出来了,这就是著名的中东路事件)
随着俄国人一起到来的,不仅仅是铁路,还有他们的宗教文化。圣索菲亚教堂最初是一座随军教堂,后来几经扩建,又几经破坏,几经修复,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我觉得白天的圣索菲亚,和夜晚的圣索菲亚,完全是两种样子,两种感觉。
来之前在网络上查攻略,听说票价是30元,教堂内部已经没剩什么东西了。
不过我到来的时候,入场规则显然发生了新的变化:
最近改成了花费35元,入场欣赏音乐演奏,我是到了哈尔滨的第三天才进入教堂里面的。
我去的时候,来听音乐会的人大部分都是来送孩子上大学的家长。
四位乐器表演者在教堂临时搭建起的舞台上,连续演奏了十来曲交响乐,既有图兰朵这样的古典音乐,也有菊花台这种现代音乐。
教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俄国居民的彻底离去,已经荒废了,甚至一度被用于储存物资的仓库。墙上曾经色彩鲜艳的壁画,现今只剩下了灰暗模糊的痕迹。
几幅明显和灰暗的墙壁不搭边的宗教绘画,被挂在了高处。其中《最后的晚餐》尤为显眼。不过这也让想要品味一下神秘东正教文化的我感觉十分别扭,因为这幅画是天主教色彩的,挂在这里显得很不协调。
受到天主教文化入侵的东正教堂绝不仅仅只有圣索菲亚。
哈尔滨俄国人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万之众,十几万俄侨几乎就意味着十万东正教徒,所以东正教堂自然不会只有圣索菲亚一个。
上图是坐落于果戈里大街的圣阿列克耶夫教堂,血统纯正的东正教堂,可是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天主教堂,名字也被改为圣母无染罪教堂,据说现在每周还会有弥撒。
另外在果戈里大街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处奇景:
一座天主教堂、一座东正教堂、一座路德会新教堂,就矗立在街道两侧,相互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五十米。恐怕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很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奇观。
东正教堂叫圣母守护教堂,建于1902年,最初是为了纪念日俄战争中的阵亡者而建造,曾经教堂周边都是沙俄士兵的坟墓,现在都已经迁移走了。
新教堂叫圣尼埃拉依教堂,据说是由哈尔滨的德侨筹建,并且明确指出这是新教路德会的教堂。路德即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导火索,吹响了反抗天主教思想禁锢的先驱。
哈尔滨也许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将教堂建在火车站广场的城市。
圣伊维尔教堂。
周边也曾有义和团运动和日俄战争中战死沙俄士兵的公墓,现在也已经迁移,教堂成为了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上的一道亮丽景色。随着教堂保存下来的,还有附属于教堂的一家孤儿院。
圣伊维尔教堂在文革时期曾经受到严重损坏,几个洋葱头都被拆掉了,现在看到的外观大部分是后来才翻修过的。
不过最惨的教堂不仅仅只是拆掉几个洋葱头那么简单,曾经哈尔滨最大的教堂并不是圣索菲亚教堂,而是圣尼古拉教堂。
文革期间被哈军工的学生们拆毁,如果能保存到今天,恐怕它才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吧?
曾经的圣尼古拉教堂遗址,就位于现在哈尔滨的红博广场,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对面,有一个圆形绿化带,那就是教堂以前的所在了。
在圣尼古拉教堂遗址旁边,还有这一座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了纪念苏联解放东北过程中,所阵亡的红军战士。
波波沙和T34-85画的很细节生动,好评!
几天参观下来,感觉哈尔滨简直是一座保留最完整的教堂博物馆之城,除了基督教三大教派的教堂,当然也少不了清真寺。
鞑靼清真寺,位于阿拉伯广场,最初由侨居哈尔滨、信仰伊斯兰教的西亚、中亚裔移民修建,如今成了哈尔滨回民活动的中心区域。
据说它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处阿拉伯式建筑。
不过教堂、清真寺,说的夸张些,全国到处都有。但是犹太教堂,恐怕除了在哈尔滨,其他城市再也找不出来了,
随着欧洲一轮接一轮的反犹浪潮,大量犹太人外逃,哈尔滨也成为了犹太人逃亡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最多的时候,哈尔滨聚集了多达三万名犹太人。
犹太人在哈尔滨先后建起了四座犹太会堂,其中较为著名并保留至今的,就是犹太老会堂与犹太新会堂。所谓老会堂,修建于1908年,新会堂稍晚,完工于1918年,如图所拍摄是新会堂。老会堂由于行程安排,并没有去到。
照片上的老会堂,据说现在是犹太文化博物馆,下次去哈尔滨一定要补上:
不管是俄国人、鞑靼人,还是犹太人,随着二战结束、以色列建国,以及中苏交恶等诸多历史因素,如今都已经离开了哈尔滨,只留下了他们当初所修建的教堂、建筑、道路等等。
还有中国人修的两个意识形态式的建筑:
其中在极乐寺旁边,还有一个网络段子上经常出现的哈佛——哈尔滨佛学院。
我特别喜欢的一条商业街,叫中央大街。
据说这里曾经叫中国大街,是沙俄在此建城以后,发展起来的第一条街道。哈尔滨主权被收回以后,名字才改成了中央大街。
我个人认为,这条商业街开发的特别成功,既有深厚的历史要素,也有浓厚的商业氛围。
首先就是中央大街的街道:
路面上的这种石头叫面包石,长达一米,是当年俄国人一块一块铺起来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保护,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走在这条石路上,就仿佛走在历史当中,
这里的大楼都是西式建筑,由俄国商人建造,几乎每栋大楼都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小牌牌。
其中我尤为喜欢那家可口可乐专卖店:
琳琅满目多达上百种可乐,以及数不清的周边商品。这让平时只是偶尔尝尝无糖可乐的你心动了吗?
哈尔滨红肠、俄罗斯大列巴、马迭尔冰棍、格瓦斯饮料,算是最为常见的街头特色小吃了。不过红肠和大列巴(其实就是俄文面包的意思)都有点贵,红肠一小袋就要几十上百元,大列巴分黑麦和全麦两种,便宜点的也要三四十一块,我比较喜欢吃黑麦的。
马迭尔冰棍最常见的分为五元和十元两种,二者之间的区别大概就是大小和奶油的多少,味道很好,不过价格实在不太亲民。
格瓦斯倒是较为便宜,小瓶三元,大瓶八元。说是啤酒,不过即使是我这样酒量很差,一瓶老雪花就喝迷糊的人,喝了格瓦斯好几天,就是从来没喝醉过。大概是我打开方式不对?
这是两家风评很棒的餐厅,马迭尔更是百年老店,已经深深的和哈尔滨这座城市绑定在了一起。不过消费也高,不差钱的人自己去品味吧。
由南向北,沿着中央大街走到松花江边,江边是一座小公园,取名为斯大林公园,是当年中苏蜜月期的见证。公园的中心广场上,屹立着一座防洪纪念碑,纪念1957年为了抗击松花江洪水而牺牲的人。
背向防洪纪念碑,向松花江东岸看,就会看到俄国人当年修筑的铁路大桥,这座桥可以视为哈尔滨这座年轻城市的种子:
没有俄国人修建的铁路,就没有哈尔滨。哈尔滨因此可以视为被铁路拉来的城市。
而哈尔滨的兴起,某种程度上促成了齐齐哈尔地位的降低,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如今这座铁路大桥已经不再通车,而是作为一座步行桥对外开放,大桥上可以通过脚下玻璃罩,见到当年使用过的铁轨。还可以通过大桥两侧的简介,了解它以往的历史:
从索菲亚教堂,到中央大街,再到斯大林公园、松花江和中东铁路大桥,相距都并不是很远,很适合外地来旅游的人在天黑以后步行游览,静静的体味哈尔滨的异域文化。
另外斯大林公园对面还有一个著名的太阳岛,是网红打卡胜地,一般来说是哈尔滨旅行绝对不该错过的景点。但是我只对历史建筑一类的经典感兴趣,所以并没有到岛上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上去看看。
上述这片区域,属于道里区,由俄国人建造发展,从哈尔滨建城开始,就是核心经济区。
与道里区相对应的,还有当年华人聚居的道外区,如今被称为“老道外”。
当初随着中东路建成,哈尔滨发展日益繁荣,很多华人也来到这里谋生。道里的外国人聚居区自然是他们不能进入的,于是他们就选择在道里以东安家落户,集群而居。
由于这座城市最初是由俄国人所建,因此修建了大量的西式建筑,各种希腊柱随处可见,欧洲著名的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文艺复兴式、古典式建筑,应有尽有。来此谋生的华人们创造性的借鉴了这些西式建筑的特征,将其与中式建筑的特点进行融合,发展出了一种哈尔滨独有的建筑形式——中华巴洛克
简单直白的说,这种中华巴洛克的最大特点就是,外表上乍一看,很像是西式建筑:
但是在类西式建筑的外表后面,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式传统建筑形式,其内部是典型的四合院特征,有的院落有两层甚至三层。
想详细了解这种独特建筑形式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百科上了解更多资料。
而这种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保存下来的数目十分庞大,有整整十条街的巴洛克建筑区。就分布在道外区靖宇街沿线。
十条街中的南二道街和南三道街,都已经被开发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街,南二道街是特色美食街,在这里有着玲琅满目的特色小吃,价格也较为便宜,不像中央大街那样昂贵。
南三道街则是巴洛克文化街,我其中尤其喜欢一家叫“巴洛克画廊”的咖啡店:
坐在这里,一边看着窗外的独特建筑,一边看看书,闭上眼静静享受这片刻的安宁,思考一下人生,也说得上是惬意了。
不过,虽然已经开发了两条以中华巴洛克为卖点的商业街,可是整片古建筑区的保护工作仍然没有彻底完善。除了南二、南三两条街,其他区域的巴洛克建筑大都已经萧条、破败了,给人一种刚从日耳曼人手中劫后余生的罗马城的感觉。
这些老房子,虽然看起来又脏又乱,可是从它们的轮廓中却可以看出,曾经它们也是光鲜亮丽的。只是他们曾经的住户早已搬走,太久没有人对它们对行维修和保护,很多建筑甚至成了危房,随时都可能倒塌。
听老哈尔滨人说,为了防止这些房子倒塌,每条街都会有几个巡逻队员,阻止游客们擅自进入这些老房子,以免人屋皆毁。
虽然是老房子,虽然是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形式,虽然曾经有过无比风光的历史,但是现在有的房子对外出租几百元一个月,都无人问津了。
当初,这片区域和中央大街一样,满地铺设的都是面包石,曾经很多老哈尔滨人都认为,这条街,而不是中央大街,才是被商业开发的重点对象之一。可是中央大街现在成了知名的网红街,老道外却一片荒凉,只有很少的游客聚集在南二、南三两条街道,其他区域可以说是人迹罕至。就连充满历史感的面包石,都为了通车,被厚厚的沥青所覆盖掉了。
现在恐怕只有建筑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才会来到这里吧。到哈尔滨的那天晚上,在索菲亚广场遇到了一个来自齐齐哈尔的大学生,颇有见识,强烈给我推荐了这片区域。他说这片地区的很多老房子就要拆毁,所以他几乎每个月都会抽空来到这片区域走访拍照,试图将这里永远的保存在脑海中。
我虽算不上什么建筑爱好者,但是一见到这里,也是深深的被吸引,在这一带徘徊了一整天的时间,试图去发掘每一座老房子的细节,以及背后的故事。
有时候,我认为,一座城市最值得游览的,绝对不仅仅只有那些被商业开发过的、著名的地方。这种老街道,虽然已经破败萧条,但是它更能够诉说这座城市的过去,可以品味这座城市的历史,沉淀着更多这座城市的底蕴,不是吗?
最后推荐一下南八道街这家叫张飞扒肉的地方,他家的扒肉简直好吃到要哭了。
除了中央大街和老道外以外,果戈里大街也同样值得游览一番,这里是很著名的酒吧一条街,可以视为哈尔滨的九眼桥,著名的秋林公司便坐落在这里:
还有一家文艺气息很浓烈的果戈里书店,文艺青年们绝对不可以错过。但是它每天打烊很早,所以一定要白天去:
在前面说的那些教堂中,有四座教堂都位于果戈里大街附近,其中三堂相对的景象,就在秋林公司东侧几百米处,很适合晚上去看。
关于黑龙江省博物馆,emmm,黑龙江毕竟在古代是苦寒之地,绝大部分时候是游牧、渔猎民族活跃的地区,没有留下太多高价值的历史文物。
博物馆大楼的前身是莫斯科商场,也是一栋老建筑。
但我对这家博物馆的印象并不是很好,里面有价值的文物不多只是一方面,还有另外两件事情。一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竟然被告知要提前一天预约,当天已经没有入场名额了……这……全国省级博物馆少说也走了三分之二了,当天进不去的博物馆这还是第一家,也许是我见识太少吧。
第二就是,常逛博物馆的小伙伴都会知道,每家省级博物馆里面都会卖纪念币,分金银两种,上面刻着博物馆建筑的图案,或者本馆珍贵文物的图案。但黑龙江省博的这个纪念币却有点……
哎,这个简陋感实在是有点一言难尽。对比一下在辽宁省博物馆买的最常见的纪念章:
也许是有参观价值的文物太少,二楼有一个展馆展出的还是古生物化石一类的东西,倒也挺有意思。
其实我觉得,哈尔滨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更该将博物馆的展出重点放在城市本身的发展史上面,毕竟哈尔滨这座城市本身在国内就是与众不同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展馆还是这个俄侨文化馆:
整体来说,这座博物馆还是值得一看,只是不要抱着太高的期望就是了,去看的话记得要提前一天预约,并且千万别买那个纪念币。
最后再说一个喜欢历史的人们绝对不能错过的地方,那就是哈尔滨平房区的七三一遗址:
乘坐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做到始发站之一的新疆大街站,从二号口出来,走上大约几百米,就到了。
这里是日军特设七三一部队的驻地,这支部队专门从事生化武器研究。而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获得最准确的数据。几年间他们从各地秘密绑架了几千人,送到这里进行各种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
从这张指示牌可以看到,各种试验包括冻伤试验、毒气试验、结核菌试验等。做试验的对象都是健康的活人。
这里位于二号遗址,乍一眼看去,这座房子平淡无奇,周围树木林立,阳光明媚,仿佛一处打理优雅的隐士人家。
但是,这里确是七三一部队当初进行冻伤试验的实验室,无数健康的活人被送到这里,暴漏在极度低温的环境下,冻死冻残者不计其数。
墙面上的圆孔,在当年都插有管道,是专门从外面向室内室内冷气的地方。日本人不断降低室内温度,观察室内试验者的冻伤情况、精神状态,从而得出一个个“科学”的数据,据说其中很多数据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获得这样正确数据的代价未免过于高昂。
锅炉房,负责七三一驻军的供暖、供水等工作,但是很多遇难者的尸体,也被直接丢入锅炉中毁尸灭迹,这导致那个时候基地附近常常弥漫着一股烤肉的味道。
眼看即将战败的时候,日军将锅炉房等大部分建筑炸毁,试图毁灭证据,今天锅炉房只遗留下了一面墙和两根烟囱。
另外的方形楼、监狱等设施,已经被完全磨平,只剩下一个地基。试验者们平日里就是被关押在这个地方。
花费十块钱,可以在遗址内搭乘游览车,车上会有讲解员为你讲解每个遗址背后的故事。但其实这十块钱并不划算,自己走一圈,看看讲解栏上的文字也是一样的。
遗址内还建有一座陈列馆,相当于七三一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大量当初的文物,以及文字、影像资料,印证着七三一部队当年所犯下的累累罪行。
我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一个日本军官回忆,他在长春街头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拐骗到了七三一。大夫给少年打了一针麻醉剂后,就开始动手活体解剖这个少年,划开胸膛,将五脏六腑全部取出,称重以后泡进福尔马林溶液当中,这个时候那些器官甚至还在跳动。最后被取出的是大脑,一个小时前还在活蹦乱跳的少年,这时候已经成了一具躯壳。解剖过程中不断切到主动脉,少年的鲜血喷射的到处都是,墙壁、地下、天花板,已经全部血迹斑斑。
看完这个故事以后,真的是有一种眼泪在眼眶中打转的感觉,也更深刻的理解了那句话,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因为乱世中人们所释放的兽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谢罪与和平不战之碑,由一个日本团体所捐建,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承认并忏悔七三一罪行的日本组织。
以上,
补充:
评论区很多哈尔滨人告诉我,格瓦斯是一种汽水,不是啤酒。我一直以来确实是把它当作啤酒了,因为这种饮料据说最初来自俄罗斯,而且名字又十分的战斗民族,所以我自然而然就觉得它是啤酒……是我搞错了,道歉!
还有人和我说,黑龙江省博要预约是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这个我确实不具体了解,因为黑博是疫情以后我拜访的第二家省级博物馆,第一家是辽宁省博,去的时候花两分钟扫了一个健康码,一个预约码,就直接进去了。而且黑博里面的人并不是很多,不太理解为什么要预约到第二天才能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