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田中克彦的《汉字毁灭日语》? 第1页

  

user avatar   fang-li-wen-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于2020.2.1————————

没想到随后回答的问题居然有这么多人赞和留言,谢谢大家的支持。评论中有不少人吐槽日本人为何宁愿用片假名也不用汉字,其实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汉字在日语和在汉语中可以说是完全两个概念。首先汉字在日本中有两大体系的读法:音读和训读,除此外还有根据现代普通话进行片假名注音的(多用于中国地名)。因此,本身在日语中,汉字的读法就是千奇百怪的,远远比汉语中的汉字的读法要复杂。比如日本人的日字,我大概列一下:

看着是不是不多,但其实很多带“日”字的词语,在汉字(汉语)理解下是相同或者类似的一个场景下,居然会有不一样的读法,当然下面这些读法不能解读为“日”字的读法出问题,而是日语自己本身的问题:

一昨日(おととい) 

 昨日(きのう) 

 今日(きょう) 

 明日(あした)

明後日(あさって)

 毎日(まいにち

誕生日(たんじょう

 日本(ほん)

 一日(ついたち) 相当日期的1号 

 二日(ふつ) 相当日期的2号 

十一日(じゅういちにち) 相当日期的11号 

看到没有,光是日字在日语中的读法,就已经很复杂了,基本上不能套用汉语的思维去推某个词汇中的汉字怎么读。当然,有些单词确实不能硬生生的把“日”这个字拆出来去读,比如“おととい、きのう、きょう、あした、あさって”,这个其实是一整个词语的读法,但只是写作“一昨日、昨日、今日、明日、明後日”而已。至于日期的读法更恶心,我相信不管是有汉字基础的中国人还是完全没汉字基础的外国人,学日语学到日期的读法和写法时,都觉得日语的日期月份时间表达是一个恶梦。

之所以会有这种分裂的读法,主要是因为在没引入汉字之前日语的口语中本来就有这些词汇,但是引入古汉语的汉字之后,发现用古汉语中已有的汉字词来写更方便,于是这些汉字词便作为这些概念词汇的书写形式,这就导致读法复杂且分裂了。尤其是人名和一些新的汉字组成的名词,为了减少读法分歧,还是得对汉字进行注音,这也是日本人越来越懒之后越发不喜欢用汉字的原因。此外,日语中汉字词的读法除非全部用音读,否则读起来都是又臭又长的,某种程度上,确实又是和制汉字“毁”了日语。

日本人之间第一次互相交换名字,名字中的汉字部分,基本上都会注音,因为读法真的可以随来,关键是读法还是可以写入身份资料上的(想想看我们的身份证信息上还包括名字中的汉字读音,是怎样的场景),因为真的有类似写作“黑子”,读作“変態”的设定。

说到底,汉字的读法这么复杂,这个锅汉字不背,都是日本人自己的问题。

————————下面是原来回答————————

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人是矛盾的。为了能更好回答这个问题,我借用两本书。第一本是金田一春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著作《日本語》:

这本书你可以理解为是专门吹日语的优越性的。其中作者认为日语里面一个显著的优越性是“日语具有针对任何内容的语言都能不断地创造出新词来表示其新的内容的能力”。比如关于汽车的,有“車”这个字任何和汽车相关的都可以这样表达。对面有车来的话,叫“対向車”;新的车叫“新車”,稍微旧一点的车叫“中古車”;日本造的车叫”国産車”,而进口车叫“外車”;停车场停满车可以形容为“満車”;车和车之间的距离叫”車間距離”,而作者就吐槽英文描述车间距离就只能是又长又臭的“the distance between cars”。philosophy是“哲学”,economy是“経済”,society是“社会”,以及“概念”“具体”“抽象”“本能”“定義”不断被创造出来(上述这些汉字词后来都反哺给中国)。

实际上如果有汉语基础的华人,看到这只会觉得很好笑,明明这只能说是汉字的功劳,为什么日本人会反而认为是日语优越性的表现。但从侧面可以了解到,在日本最为发达的80年代,他们民族之自信就是体现在对坚定认为汉字也是日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使用汉字为自豪的。作者随后又列举一个特别的例子,说铃木考夫《封闭的语言 日语的世界》中写道,在某英语小说中,一个年轻的女打字员遇到anthropology这样的一个单词,她心里居然无法第一时间准确判断这个词的意思。可是在日语里,就可以直接写成“人類学”,因为知道“人類”和“学”的意思,就不难猜出这是和人类有关的学科的称谓,正是因为可以利用汉字这种高级的表意文字,才使得日本人能避免上述这种尴尬。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日本人同样也在用汉字,但他们的汉字能力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近年来片假名滥用已经越发的不可挽救。比如上述的“人類学”,实际上他们也会用片假名音译为“アンスロポロジー”,我很怀疑,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女打字员遇到这个片假名,她还能不能猜出这个是“人類学”。这也是我下面将会引用的第二本书,大连理工出版社的《实用日语外来语》:

总共900多页,还只是“部分收录”,我截取一些足矣让大家目瞪口呆的片假名:

看吧,明明之前还说有“車”这个字任何和汽车相关的都可以这样表达,为什么有“愛”这个字,但是和“愛”相关的单词都要用片假名,尤其是love song非得要再整成ラブソング,明明已经有“恋歌(れんか)”。如果说,スポーツ比“運動”更省笔画,パソコン(其实全称应该是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 personal computer)比“電脳”更容易写,那么为何手机他们还是“スマホ (全称为スマートホン”)和“携帯電話”都一起用。而像コミューニケーション communication这么复杂拗口,居然还是口语主流,疎通(そつう)/交流(こうりゅう)怎么想念起来都更容易才对。

至于涉及到一些商品包装,更是重灾区的重灾区,以某个巧克力的包装为例:

全部片假名,看了感觉像文盲。明明有“白”不用,非得要“ホワイト”。到这个份上,是汉字毁灭日语还是外来语毁灭日语,留作大家思考吧。

实际上,日本人用汉字的能力,战前和战后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你今天看日语书可能看不下去,但是看战前出版的书,估计只看汉字,连蒙带猜能猜出个大概:

最后,来一个源于二次元的片假名,大家能猜出来是什么吗?

ラブライブ!スクールアイドルプロジェクト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片假名滥用才毁灭日语吧

每次去看电影一排外国电影全部不明觉厉的片假名 看到那些莫名其妙的标题还得心里默念读一下是什么英文(外文)意思 就觉得直接标英文词不是更好

哦我忘了原来直接用英文 日本人看不懂

全用假名的话日语和韩语这种毫无内涵的语言就没啥差别了 题主提到的这种人也是少数


user avatar   yi-fan-44-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我看了一眼,这都是2011年的情报了,八年过去也没有起什么大风波,说明不是很有讨论的意义啊。最多就是日常吐槽日本人的孤立主义吧。。。。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田中克彦写的这个书是2011年5月,角川出版的。

有中文版了吗?

刚搜了半天,日文版买不到了,买到了看也费劲,还得用翻译软件。

如果没有中文版。

你们一帮大神看着书名就能评价一个语言学者的观点??

无知者无畏吗?

大神,请收下我的脓痰。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提倡日文去汉字化的有两帮人,一帮人是死硬的右翼分子(不一定是“旧昭和余孽”那种所谓皇国史观派,而可能比他们更极端民族主义),他们认为汉字是非日本的文字,甚至有人连日文中的汉语词、外来词都要去掉。不少名人姓名全部写平假名的,多半属于此类,比如《勇者斗恶龙》系列的作曲者椙山浩一。

还有一帮人就是题主所说这种了。不过和前者相比,有点往给洋大人提供方便的easyJap的方向靠拢。就怕在他们看来,和第一种一样,中韩人不是“外人”,但却应当被歧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说法,现代人应该都有所耳闻了。幕末时期就有人提出废止汉字,甚至改用法语为官方语言;民国初年开始,也有波澜壮阔的汉字拉丁化运动,最后留下的成果就是现在这一套汉语拼音方案。只要当一个民族处于弱势,需要学习,甚至依赖、倚仗于域外势力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时候,这种从自己的文化上不断找问题,但不是想加以改进融合,而是想直接废掉的观点又会沉渣泛起。

当然,矫枉过正也不行,大政翼赞会时期日本曾试图强制废止英语来的片假名外来语,称之为“敌性语”并以汉语或者和语的说法代替,结果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有限的。


user avatar   michael-47-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过日语Quora上类似的讨论。

几个高票答案大致的内容是:

由于日本在古代就具有很高的受教育率,所以日语多用汉字词,没能像韩语一样留下大量的可以独立表意的固有词。

日语与汉语类似,在汉字和假名系统加持下发生了音韵简化魔改,像汉语一样,大量上古语里可以靠复合辅音、音节尾辅音区分的词,在现代完全变成同音词。而韩语保留了大多数的尾韵变化,仍然可以区分这些词。

日语日常用词里同音异意异字词出现率超过30%,而韩语日常用词里同音异意异字词出现率低于10%,而在专业用词里日语同音异意异字词出现率更是超过60%。

最后大多数答案的一致结论是:

如果日语废除汉字,就要从头“发明”生造出大量“新固有词”来代替汉字词或通过汉字来区分的旧固有词,或者直接从欧洲语言引入大量外来语并且替代掉很多日常用词,这样日语才是语将不语,把日语给毁了。日语和韩语的情况完全是不一样的,日语是绝对不可能把汉字的日常使用减少的韩语的程度的(实际上韩国也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废除”汉字,而是在日常场合不提倡用汉字了,反而北朝鲜是通过直接禁用废除了汉字)。


user avatar   yx-wh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世纪,北京话在奉天府(沈阳)、锦州府 取代了原本一直通行到明末的昌黎话(由满文《三国志》对音可证)。

奉天府的北京话,是现代东北话(哈阜片~大碴子味)的正源,当时的沈阳话是大碴子味(饿=ne),跟近代闯关东之后受胶辽官话强烈影响的“曲么菜味”沈阳话不同。

锦州府的北京话,是现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区县(秦锦片)的正源。秦锦话从锦州府扩张,在卢龙(永平府城)取代昌黎话的时间应该晚于锦州,具体时间不明,可能是19世纪。秦皇岛由于形成市区的时间已经是近代,一开始就是说秦锦话。

18世纪的北京话另有两个分支:顺天府(北京)& 承德府。朝阳、赤峰的建置虽源自承德府,但近代受移民(主要是汴宋官话)影响形成的单元音化“干面子味”跟承德已明显不同。


了解了昌黎话之后,越来越发现,现代东北话虽然音系在17~18世纪被北京话洗掉了,但是词汇却可能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从明代辽宁(昌黎话)继承下来了。几个最基本的例子:

A、“没”的两个声调—— mei4来 vs mei2钱;

B、嗯呐,来自上古燕国【诺】(na:k),昌黎话最大特征;

C、唠嗑;;;D、屯里、屯下、老屯、XX屯 等等“屯”相关词汇;;

E、扔=leng,这个词原本以为是胶东话影响,现在看来是明代辽宁继承而来。

F、朝鲜朴氏=piao,这个很可能说明,丹东在明代并不说胶东话。

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觉得,东北话的历史纵深一下就不一样了,

他全面融合了 幽州(北京)、平州/营州(卢龙/昌黎)、登州(牟平/蓬莱)的文化厚度,

近代在黑土地上,迎来了空前的爆发。


user avatar   lin-xiao-63-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18世纪,北京话在奉天府(沈阳)、锦州府 取代了原本一直通行到明末的昌黎话(由满文《三国志》对音可证)。

奉天府的北京话,是现代东北话(哈阜片~大碴子味)的正源,当时的沈阳话是大碴子味(饿=ne),跟近代闯关东之后受胶辽官话强烈影响的“曲么菜味”沈阳话不同。

锦州府的北京话,是现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区县(秦锦片)的正源。秦锦话从锦州府扩张,在卢龙(永平府城)取代昌黎话的时间应该晚于锦州,具体时间不明,可能是19世纪。秦皇岛由于形成市区的时间已经是近代,一开始就是说秦锦话。

18世纪的北京话另有两个分支:顺天府(北京)& 承德府。朝阳、赤峰的建置虽源自承德府,但近代受移民(主要是汴宋官话)影响形成的单元音化“干面子味”跟承德已明显不同。


了解了昌黎话之后,越来越发现,现代东北话虽然音系在17~18世纪被北京话洗掉了,但是词汇却可能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从明代辽宁(昌黎话)继承下来了。几个最基本的例子:

A、“没”的两个声调—— mei4来 vs mei2钱;

B、嗯呐,来自上古燕国【诺】(na:k),昌黎话最大特征;

C、唠嗑;;;D、屯里、屯下、老屯、XX屯 等等“屯”相关词汇;;

E、扔=leng,这个词原本以为是胶东话影响,现在看来是明代辽宁继承而来。

F、朝鲜朴氏=piao,这个很可能说明,丹东在明代并不说胶东话。

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觉得,东北话的历史纵深一下就不一样了,

他全面融合了 幽州(北京)、平州/营州(卢龙/昌黎)、登州(牟平/蓬莱)的文化厚度,

近代在黑土地上,迎来了空前的爆发。




  

相关话题

  中国向日本二次输出的汉字词语有哪些? 
  除了普通话,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再学会一种方言? 
  原神新pv有英语、日语、韩语、为什么没有俄语? 
  有没有现代汉语常用羡余表? 
  为何汉语白话文明清以降变化如此之大? 
  为什么往往用 X 来代表未知? 
  为什么原神国外的名字用的是日语发音 Genshin,而不是中文拼音 Yuanshen? 
  如何看待田中克彦的《汉字毁灭日语》? 
  “闻”字是如何从“听觉”发展成“嗅觉”的? 
  日本和韩国人对于在日韩生活的外国人不说或说不好敬语这件事容忍程度高吗? 

前一个讨论
熬夜会不会促使人类进化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
下一个讨论
美国 10 美元跟中国的 10 人民币购买力是一样的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