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BBC纪录片中没敢讲的故事: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 第1页

  

user avatar   li-ying-hao-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文章作者的思路有点问题。

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社会,肯定也是不公平的。

我们从几个极端的角度一点一点说过来。

首先是记忆中的一件事,前两年在微博上有个大V说了一通什么车牌该拍卖,不该摇号之类的言语。结果有个明星跳出来,说,穷人就活该不能买车吗?

当时能感觉到那个大V欲言又止的无奈。他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但是再说下去,在微博那种环境里非要惹了众怒不可。

穷人岂止是活该不能买车?

这些年有一个类型的新闻因为层出不穷,已经几乎让人视若无睹了,那就是某个可怜的贫困的家庭患者,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而向社会募捐。

随便用百度搜一下,相关的新闻上百万条。这还只是为了得到最基本的延续生命的治疗而已。

实际上,如果有足够的财力,很多被认为是绝症的疾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罹患癌症的李开复先生,他显然的到了更加先进的治疗。还有我们熟知的乔布斯,前期因为自己的固执或者偏执浪费了治疗机会,后面依然可以依靠先进的基因靶向治疗延续生命。其实并不用这么遥远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会远渡重洋寻求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条件差一点的呢,就只好在家乡的医院接受较为便宜的治疗,忍受的相对而言副作用可能更大,疗效可能更差的药物或者治疗手段。再差一点的,得了重症,只好出院,等死。

等死也不一样,农村家里,条件好点的老人,常常可以得到较为妥善的照顾,临终前可以得到足量的杜冷丁等镇痛药物。而条件差点的老人,不但儿女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甚至连镇痛药物都无法满足。

这些简单的事实,本身就说明,有钱的人,更有资格活下去,没钱的人,连死都不得好死。

即使我们不考虑这种略微极端的状况(但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个稍微算得上中产的人都晓得,宁肯买贵一点,吃的东西要一定要放心。装修的材料买好一点,或许无人会少。有条件的话要给孩子买进口奶粉,国产奶粉不放心。

这些行为其时和医疗一样,本身就是用钱来买生命。有钱的人,相比起穷人来,有更大的概率活下去,而且活的更健康。

这些情况听起来并不是很公平对吧,但什么是公平呢?

公平本身是一个定义极其复杂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充斥着矛盾和冲突。

高晓松有句话说的特别好,自由和平等是对立的,是冲突的。不论这家伙在节目里多么能胡扯,这句话也是能赢得尊重的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什么才是公平?一个人奋斗和努力的目标,难道不就是为了享受到高出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源吗?难道说应该要求一个同时拥有天赋和勤奋的人,和一个随随便便混日子的家伙享受同等的服务?

当我们说,我们努力奋斗为了下一代更好,我们就是一个伟大的父母。

而我们说,我们希望自己的的孩子能因为我们的财富而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就成了为富不仁的坏蛋?

题主所转文章的作者,隐含的假设社会应该是追求平等的,但很可惜并不是,平等和自由就像硬币的两面,每一个社会都在这两个概念中找平衡。每当一个社会倾向于天平的一端的时候,都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常常处于天平的另一端。

很多问题,其实都和平等有关。因为一旦涉及到平等,总会涉及到再分配,再分配的一体两面,一面是需要掠夺一部分人的财富,另一方面则需要公共权力执行分配。如果有一个上帝来做这件事情,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很可惜,决定如何掠夺财富的,是具体的人,决定如何分配财富的,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在教育上,妄图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喊,喊道现在了,也没个结果,但还在喊。

但很可惜的是,我没看见前面的答案有几个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包括那篇题目的作者,自己恐怕根本就没有想过,为什么二十几年前,从高瞻远瞩的教育系统专家,到没出过几次国的土包子教师,都异口同声的要搞素质教育。

简单的答案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未经明确验证的猜想,但是这个猜想得到了如此之多的人,特别是业内人士的认可,以至于几乎类似于公设甚至公理:

初等教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点的掌握,而在于一个人全面的综合的,从思维模式到道德品质以至于身体素质的培养。

换句话说,没有人能从真心赞同,现在各位在中考和高考中表现出来的成绩,就是教育的全部意义。

因为这个简单的,基本的共识,中国的教育系统开始了不懈的,顽强的,充满失败和挫折的素质教育改革,他们每隔几年就严查假期补课,时不时的把晚自习停掉,三令五申禁止教师校外补课,但却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时至今日,应试教育反而愈演愈烈,不断白热化,即黄冈这样的题海战术之后,类似于衡水二中的超级中学不断涌现,甚至最终诞生出毛坦厂高考工厂这样人类教育史的奇葩。

我想任何一个明白现代教育意义的人,当他看到毛坦厂中学的这样的奇观之时,想到的都不可能是什么“这个国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让平民子弟实现向上的流动”,他会想到的第一件事肯定是,这已经完全背离了任何一种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为什么这么多的努力都失败了呢?原因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的目的就是高考。所有挡在高考前面,对高考没有帮助的改革,都会被家长和校长共同的努力挫败。

那么为什么不能改高考呢,不能,因为我们是公立教育,由全体国民共同建设的大学,必须给全体国民公平的机会。就像医疗一样,我们对于公平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不论你是清华还是北大,或者协和还是同济,我们的要求是,一定要公平,有公平的机会进去学习,或者有公平的机会进去就医,不但如此,只要进去了,我们还要享受到公平的价格,以免因为没钱而不公平的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

当我们一起追求绝对公平的时候,就会逼着所有人一起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狂奔,现在的初等教育,就好象一场停不下来的军备竞赛。富人既然很难利用自己的资源保证下一代获得足够优质的资源,那么他一定要将这些资源投入到竞争之中。不论是昂贵的课外辅导班,还是已经炒成天价的学区房,父母全职陪读,都是这些资源的泄放口。高考也尝试过改成自主招生,可惜一旦获得机会,拥有资源的人立刻不计成本的抢占了这些自主招生的名额。甚至连招生的负责人都左右为难,因为不管刷掉哪个都要得罪某一方大员,自主招生试了两年就缩小了规模,而后也基本以统考成绩为主,它本来的的目的是希望弱化成绩的重要性,但实际却毫无帮助。

在很多大城市,学区的划分已经成了一种艺术,稍有不慎就能引发社会问题。

相比较之下,欧美,特别是美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大量的私立学校和私立的大学为富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保证了富人不会启动或者参与一场不理性的军备竞赛,也就大概能保证教育的全面和兼容。

当然这只是一种思路,中国的教育系统已然成型,不可能在完全去照抄外国,但这也并不是忽视自己问题的理由。

现在两个动向,在政策方面,在试图平均化教育资源。至于能否成功,就难说了。

在民间,私立学校和私立教育正迎来新一轮发展,至于能否满足得社会的需求,也未可知。

==========待续吧.... 太晚了。


user avatar   wei-zhang-wen-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zhug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jiang-yuan-hao-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讲个小明和蛋蛋的故事吧。

小明马上就要18岁,摩拳擦掌准备闹一辆车,从此好踏上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康庄大道。万万没想到,他的老爹老妈合计一番后,告诉他:“买新车你就别想了!爸给你一套旧的汽车零部件,妈给你一套旧的汽车零部件,你把零部件归置归置捯饬捯饬。拼成一辆开吧!这是我们老张家的传统!”

基因就像是汽车部件,如同每个部件都有它自己的用处一样,每个基因也有其既定的功能——一般来说,是编码一种有功能的蛋白,由蛋白来参与生理活动。

有性生殖的过程就好像是老爹老妈各给了一套汽车零部件,最终拼成的汽车有两套部件(二倍体)。

WTF!

小明见到两套零部件的时候,几乎要哭昏在车库了。真是凄凉啊!老爸给的部件里坏了了大灯,老妈给的部件里裂了后盖。一阵秋风刮过,小明只觉得人生暗无天日。

有缺陷的基因,就好比有问题的零部件。因为小明有两套部件,所以部件都是“一式两份”的。来自爸爸的大灯和来自妈妈的大灯就是一对“等位基因”。

不过,老张家的传统之所以能成为传统,说明老张、老老张、老老老张祖祖辈辈至少证明了这件事可行。事实也的确如此,两套部件虽然寒掺了点,真的算起来,也不是不能拼成一辆车的——老爸的车没有大灯,但是老妈那有啊;老妈的车没后盖,但是用可以用老爸的外壳啊!

大多基因缺陷属于“隐性遗传”的。也就是说,来自父亲的和来自母亲的两个同一部件,只要有一个是好用的,那就能够维持正常的功能了。比如大灯,虽然老爸给的部件里灯是坏的,但是只要有老妈给的好的大灯,这个车就还能正常地照明。大灯的遗传模式就是隐性遗传。“大灯不亮”就属于隐性遗传病


那么有没有显性遗传呢?有的,比如油箱。即使有两个油箱存在,但是只要一个漏油了,那汽车可就危险了。这种只需要一对等位基因里其中一个出错,就会发生的疾病,成为显性遗传病


隐性遗传病往往是缺少了必须的功能,而显性遗传病则往往源于产生了错误的成分。


隐性遗传病之所以比显性遗传病多得多,正是因为它遗传方式的隐匿性,使得有问题的“基因缺陷”有可能被代代传递下去。而如果是“漏油”这样明显的缺陷,可能早就让父母那一辈的汽车就直接报废了,那也就谈不上什么传递给子女了。(除非这个漏油是缓慢的、迟发的,才有机会传递下去)

所以我们后面就只讨论隐性的遗传模式。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小明能把车开起来的可能性。假设一整套汽车部件共有100个,小明从老爸、老妈那里拿到的部件,各有2个是坏的。因为老爸、老妈的部件是随机出问题的,所以,只有恰巧“等位基因”同时出问题时,小明的汽车才会“胎死腹中”,也就是说,概率仅仅是0.02。最终,有98%的可能性,小明还是可以开着一辆“准新车”踏上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康庄大道的。

相比于小明,蛋蛋的故事就有点淡淡的忧伤了。和小明的爸妈一样,他们也各给了蛋蛋一套汽车配件让他们来组装。不幸的是,他们俩的车部件是由孙猴子的拔根汗毛,对着同一辆汽车吹一吹的来的——虽然都能开,但是却有着同样的“隐患”。无论是蛋爸,还是蛋妈,他们各自汽车的两套部件中,都有一个发动机是坏的。于是乎存在这样的可能(可能性1/4),蛋爸给的部件里,发动机是坏的;蛋妈给的部件里,发动机也是坏的。再怎么拼,汽车也发动不起来。所以,那个夏天,蛋蛋的故事结局有些悲伤——他最终也没有走出汽车库。

所以,近亲结婚最大的问题在于,由于“问题基因”是来自于同一个老祖宗的,而平均每个人又携带2个以上隐性遗传突变。那么这么一计算下来,生下有遗传疾病的孩子的风险就很高了(这个“很”是相对的)。之前无聊刷微博的时候,有个讲妇产科医生见闻的帖子。里面有涉及到亲妈与儿子怀孕,结果早早流产的情节。我想,隐性遗传病导致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里给出一组“亲缘指数”,又称血缘系数。它是“指将群体中个体之间基因组成的相似程度用数值来表示即为血缘系数”。“意义即拥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人,在某一位点上具有同一基因的概率。”这个数值越大,婚配后生下患隐性遗传病的孩子的概率也就越大。

子代之间

r=0.5

全同胞之间

r=0.5

半同胞之间

r=0.25

爷孙之间

r=0.25

表(堂)兄弟之间

r=0.125


看到这里,题主应该已经明白了。所谓近亲结婚生下白痴,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回答。更准确一些的说法应该是,近亲结婚所生下的后代,有更高的几率患上隐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多是在小孩2岁前发病,有些出生一两月就发病了,并且一般预后都不好(致死、致残或严重智力损害的占大多数)。中国古代,婴儿的夭折率高,很多小孩生下来“立不住”,隐性遗传病虽然不一定占主导因素(其他影响包括卫生条件、营养条件、育儿观念等等),但也是不可否认的。

反过来,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只要没有从父母双方继承到同样的“坏部件”,从而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那么他/她和其他非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没有区别。无论是智力上还是其他方面。(还有号称近亲结婚也有一些优势的,比如《新发现》-近亲结婚有好处)我们的“老祖宗们”以近亲结婚为乐,要是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都是白痴,中华民族早就挂了。

那么题主不是还问了吗?近亲结婚不是还可以把“优良的基因”传递下去,还能更“纯粹”不是吗?回到蛋蛋的例子。一个发动机的“优秀”可能体现在它的动力比别人强点(比如别人是2.0的,它是2.0t的),但是一个“坏的”发动机则是更不跑不起来的。那么如果蛋蛋爸妈给的部件分别是一个好的2.0t发动机,一个坏的发动机。那么有3/4的概率,蛋蛋会得到至少一个动力强劲的发动机,也有1/4的可能性,蛋蛋得到了两个坏的发动机,车死胎中。所以还是这个问题。近亲结婚增加的是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而这种概率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按照现在的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这代价是很高的。

事实上,通过近亲结婚来加强某些“优秀基因”的做法,一直被广泛地运用在动物植物的育种当中。比如所有的“纯种狗”、“纯种猫”,都是少数几个“祖先”繁育下来的共同后代。一方面,他们讨人喜欢的特征通过近亲繁殖加强了,了另一方面,他们祖先的“遗传隐患”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加强。


最典型的例子,是苏格兰折耳猫。决定了小猫“折耳”这一性状的基因Fd,同时也是与猫的软骨生长相关的。有着“折耳”特征的苏格兰折耳猫必然携带Fd基因。而折耳猫与折耳猫交配后,1/4概率生下的小猫有软骨发育不全的后果,小猫其实是很痛苦的苏格兰折耳猫,养它图什么?纯种狗的遗传疾病概率也很高。科学家发现纯种狗多患"家族遗传病"--科技--人民网


不仅是动物,植物也很受“近亲结婚”的困扰。咖啡豆对于埃塞俄比亚等地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种植的咖啡豆,近年来饱受虫害。究其原因,是种植的咖啡豆都是“近亲结婚”的后代,遗传特性非常的单一,以至于全球要合力拯救野生咖啡豆,给它们建“种子银行”的程度了。再暖点,咖啡就消失了。水稻、棉花等经济作物也是一样(题外话,所以保存野生物种的遗传资源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搞不好哪天来了一种病毒把水稻都灭了,这时候就只有到野生水稻里去寻找有抵抗这种病毒能力的植株了。野生水稻濒临消失 专家呼救“植物大熊猫”(图)-搜狐新闻

事实上,不存在像题主疑问的那样,“优势基因存在于贵族,劣势基因存在于平民”的说法。道理很简单,几乎每个人都存在隐性遗传病的突变,平均还不止一个。即使父母辈没有,生殖细胞还可能自发突变呢。一个基因如果发生突变,99%以上的可能性是朝着坏的方向——就像一个链条,随便哪里断了,这链条就坏了。而要想链条“好”,则必须每一段都是好的。贵族中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遗传病基因,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们把血友病传遍整个欧洲王室啦!所以,与其说”通过近亲结婚把优秀基因留在贵族中”,不如说贵族们是希望“通过近亲结婚把财富留在贵族中”吧。


罗嗦了半天。总之,近亲结婚,由于有着共同的祖先,因此有更大的几率将祖先的“特性”得以放大。如果这种“特性”是好的,那么皆大欢喜,如果是“不好的”,比如祖先携带的某个隐性遗传病的致病突变,那么结果是病、残、死。对于猫、狗、动植物的繁殖来说,这种不良的“后果”代价并不大,但是对于“人类”,对于家庭,对于个体,这样的后果就未免有些大了。

如果条件允许,无论是不是近亲结婚,都建议在准备结婚或准备怀孕时进行些遗传病筛查。这就好比说在从父母那里继承汽车零部件时可以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提前知道哪零部件是存在隐患的,从而判断组装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为什么即使不是近亲结婚也需要筛查呢?因为虽然近亲结婚者后代发生遗传病的概率更高。但实际发生遗传病的孩子,多数来自并无家族史也并非近亲结婚的家庭(基数大)——父母都恰巧携带同一个疾病的遗传突变,又恰巧同时将致病突变传给了孩子,巧合X巧合=不幸。


最后,话题太严肃,放点美图压压惊。近亲结婚 却美到令人窒息的迪拜王子与公主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讲个小明和蛋蛋的故事吧。

小明马上就要18岁,摩拳擦掌准备闹一辆车,从此好踏上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康庄大道。万万没想到,他的老爹老妈合计一番后,告诉他:“买新车你就别想了!爸给你一套旧的汽车零部件,妈给你一套旧的汽车零部件,你把零部件归置归置捯饬捯饬。拼成一辆开吧!这是我们老张家的传统!”

基因就像是汽车部件,如同每个部件都有它自己的用处一样,每个基因也有其既定的功能——一般来说,是编码一种有功能的蛋白,由蛋白来参与生理活动。

有性生殖的过程就好像是老爹老妈各给了一套汽车零部件,最终拼成的汽车有两套部件(二倍体)。

WTF!

小明见到两套零部件的时候,几乎要哭昏在车库了。真是凄凉啊!老爸给的部件里坏了了大灯,老妈给的部件里裂了后盖。一阵秋风刮过,小明只觉得人生暗无天日。

有缺陷的基因,就好比有问题的零部件。因为小明有两套部件,所以部件都是“一式两份”的。来自爸爸的大灯和来自妈妈的大灯就是一对“等位基因”。

不过,老张家的传统之所以能成为传统,说明老张、老老张、老老老张祖祖辈辈至少证明了这件事可行。事实也的确如此,两套部件虽然寒掺了点,真的算起来,也不是不能拼成一辆车的——老爸的车没有大灯,但是老妈那有啊;老妈的车没后盖,但是用可以用老爸的外壳啊!

大多基因缺陷属于“隐性遗传”的。也就是说,来自父亲的和来自母亲的两个同一部件,只要有一个是好用的,那就能够维持正常的功能了。比如大灯,虽然老爸给的部件里灯是坏的,但是只要有老妈给的好的大灯,这个车就还能正常地照明。大灯的遗传模式就是隐性遗传。“大灯不亮”就属于隐性遗传病


那么有没有显性遗传呢?有的,比如油箱。即使有两个油箱存在,但是只要一个漏油了,那汽车可就危险了。这种只需要一对等位基因里其中一个出错,就会发生的疾病,成为显性遗传病


隐性遗传病往往是缺少了必须的功能,而显性遗传病则往往源于产生了错误的成分。


隐性遗传病之所以比显性遗传病多得多,正是因为它遗传方式的隐匿性,使得有问题的“基因缺陷”有可能被代代传递下去。而如果是“漏油”这样明显的缺陷,可能早就让父母那一辈的汽车就直接报废了,那也就谈不上什么传递给子女了。(除非这个漏油是缓慢的、迟发的,才有机会传递下去)

所以我们后面就只讨论隐性的遗传模式。

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小明能把车开起来的可能性。假设一整套汽车部件共有100个,小明从老爸、老妈那里拿到的部件,各有2个是坏的。因为老爸、老妈的部件是随机出问题的,所以,只有恰巧“等位基因”同时出问题时,小明的汽车才会“胎死腹中”,也就是说,概率仅仅是0.02。最终,有98%的可能性,小明还是可以开着一辆“准新车”踏上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康庄大道的。

相比于小明,蛋蛋的故事就有点淡淡的忧伤了。和小明的爸妈一样,他们也各给了蛋蛋一套汽车配件让他们来组装。不幸的是,他们俩的车部件是由孙猴子的拔根汗毛,对着同一辆汽车吹一吹的来的——虽然都能开,但是却有着同样的“隐患”。无论是蛋爸,还是蛋妈,他们各自汽车的两套部件中,都有一个发动机是坏的。于是乎存在这样的可能(可能性1/4),蛋爸给的部件里,发动机是坏的;蛋妈给的部件里,发动机也是坏的。再怎么拼,汽车也发动不起来。所以,那个夏天,蛋蛋的故事结局有些悲伤——他最终也没有走出汽车库。

所以,近亲结婚最大的问题在于,由于“问题基因”是来自于同一个老祖宗的,而平均每个人又携带2个以上隐性遗传突变。那么这么一计算下来,生下有遗传疾病的孩子的风险就很高了(这个“很”是相对的)。之前无聊刷微博的时候,有个讲妇产科医生见闻的帖子。里面有涉及到亲妈与儿子怀孕,结果早早流产的情节。我想,隐性遗传病导致的可能性非常大。


这里给出一组“亲缘指数”,又称血缘系数。它是“指将群体中个体之间基因组成的相似程度用数值来表示即为血缘系数”。“意义即拥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人,在某一位点上具有同一基因的概率。”这个数值越大,婚配后生下患隐性遗传病的孩子的概率也就越大。

子代之间

r=0.5

全同胞之间

r=0.5

半同胞之间

r=0.25

爷孙之间

r=0.25

表(堂)兄弟之间

r=0.125


看到这里,题主应该已经明白了。所谓近亲结婚生下白痴,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回答。更准确一些的说法应该是,近亲结婚所生下的后代,有更高的几率患上隐性遗传病。隐性遗传病多是在小孩2岁前发病,有些出生一两月就发病了,并且一般预后都不好(致死、致残或严重智力损害的占大多数)。中国古代,婴儿的夭折率高,很多小孩生下来“立不住”,隐性遗传病虽然不一定占主导因素(其他影响包括卫生条件、营养条件、育儿观念等等),但也是不可否认的。

反过来,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只要没有从父母双方继承到同样的“坏部件”,从而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那么他/她和其他非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没有区别。无论是智力上还是其他方面。(还有号称近亲结婚也有一些优势的,比如《新发现》-近亲结婚有好处)我们的“老祖宗们”以近亲结婚为乐,要是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都是白痴,中华民族早就挂了。

那么题主不是还问了吗?近亲结婚不是还可以把“优良的基因”传递下去,还能更“纯粹”不是吗?回到蛋蛋的例子。一个发动机的“优秀”可能体现在它的动力比别人强点(比如别人是2.0的,它是2.0t的),但是一个“坏的”发动机则是更不跑不起来的。那么如果蛋蛋爸妈给的部件分别是一个好的2.0t发动机,一个坏的发动机。那么有3/4的概率,蛋蛋会得到至少一个动力强劲的发动机,也有1/4的可能性,蛋蛋得到了两个坏的发动机,车死胎中。所以还是这个问题。近亲结婚增加的是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而这种概率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按照现在的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这代价是很高的。

事实上,通过近亲结婚来加强某些“优秀基因”的做法,一直被广泛地运用在动物植物的育种当中。比如所有的“纯种狗”、“纯种猫”,都是少数几个“祖先”繁育下来的共同后代。一方面,他们讨人喜欢的特征通过近亲繁殖加强了,了另一方面,他们祖先的“遗传隐患”也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加强。


最典型的例子,是苏格兰折耳猫。决定了小猫“折耳”这一性状的基因Fd,同时也是与猫的软骨生长相关的。有着“折耳”特征的苏格兰折耳猫必然携带Fd基因。而折耳猫与折耳猫交配后,1/4概率生下的小猫有软骨发育不全的后果,小猫其实是很痛苦的苏格兰折耳猫,养它图什么?纯种狗的遗传疾病概率也很高。科学家发现纯种狗多患"家族遗传病"--科技--人民网


不仅是动物,植物也很受“近亲结婚”的困扰。咖啡豆对于埃塞俄比亚等地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种植的咖啡豆,近年来饱受虫害。究其原因,是种植的咖啡豆都是“近亲结婚”的后代,遗传特性非常的单一,以至于全球要合力拯救野生咖啡豆,给它们建“种子银行”的程度了。再暖点,咖啡就消失了。水稻、棉花等经济作物也是一样(题外话,所以保存野生物种的遗传资源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搞不好哪天来了一种病毒把水稻都灭了,这时候就只有到野生水稻里去寻找有抵抗这种病毒能力的植株了。野生水稻濒临消失 专家呼救“植物大熊猫”(图)-搜狐新闻

事实上,不存在像题主疑问的那样,“优势基因存在于贵族,劣势基因存在于平民”的说法。道理很简单,几乎每个人都存在隐性遗传病的突变,平均还不止一个。即使父母辈没有,生殖细胞还可能自发突变呢。一个基因如果发生突变,99%以上的可能性是朝着坏的方向——就像一个链条,随便哪里断了,这链条就坏了。而要想链条“好”,则必须每一段都是好的。贵族中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遗传病基因,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们把血友病传遍整个欧洲王室啦!所以,与其说”通过近亲结婚把优秀基因留在贵族中”,不如说贵族们是希望“通过近亲结婚把财富留在贵族中”吧。


罗嗦了半天。总之,近亲结婚,由于有着共同的祖先,因此有更大的几率将祖先的“特性”得以放大。如果这种“特性”是好的,那么皆大欢喜,如果是“不好的”,比如祖先携带的某个隐性遗传病的致病突变,那么结果是病、残、死。对于猫、狗、动植物的繁殖来说,这种不良的“后果”代价并不大,但是对于“人类”,对于家庭,对于个体,这样的后果就未免有些大了。

如果条件允许,无论是不是近亲结婚,都建议在准备结婚或准备怀孕时进行些遗传病筛查。这就好比说在从父母那里继承汽车零部件时可以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提前知道哪零部件是存在隐患的,从而判断组装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为什么即使不是近亲结婚也需要筛查呢?因为虽然近亲结婚者后代发生遗传病的概率更高。但实际发生遗传病的孩子,多数来自并无家族史也并非近亲结婚的家庭(基数大)——父母都恰巧携带同一个疾病的遗传突变,又恰巧同时将致病突变传给了孩子,巧合X巧合=不幸。


最后,话题太严肃,放点美图压压惊。近亲结婚 却美到令人窒息的迪拜王子与公主




  

相关话题

  自己带孩子,还是交给父母带? 
  为什么两个智力相同、教育程度相似、目标相同的人,反而会瞧不起对方? 
  小孩子为什么不知道累? 
  教师编制会终身制下去吗? 
  如何评价 PBS 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 
  如何看待「13 岁少年列席深圳两会:勿让考卷决定未来」? 
  江苏消保委报告称 21 部动画片存 1465 个问题,动画中的暴力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吗? 
  有什么推荐书目可以让我了解社会的残酷? 
  父母不给孩子任何娱乐机会,这样做好吗? 
  怎样看待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学校」的存在? 

前一个讨论
国产新型冲锋枪-JH16-1性能怎么样?
下一个讨论
怎样看待和平指数排行榜中中国排名112位?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