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个光学的吧。
中学阶段大家对透镜的认识就是几条规律,什么「平行光汇聚于焦点」啦,什么「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啦」,以及一个成像公式
其实呢,真实世界里的透镜远比这个复杂,中学阶段这些规律只有在「透镜非常薄」、「光线非常靠近光轴」这样的条件下成立。如果去掉「透镜非常薄」这个条件,我们就有「透镜制造者公式」来计算透镜焦距:
以及通过「主点」、「节点」来进行成像计算
甚至透镜弯曲成不同形状,这些主点节点的位置也不一样:
(上面几幅插图来自 wiki:Cardinal point (optics) | Wikiwand)
到这里已经很复杂了,而进一步如果把「光线非常靠近光轴」这个条件也去掉,就更加复杂。你会发现透镜成像不再是一个完美的像,而是带有各种变形、模糊、扭曲、彩色环带等等各种缺陷,这就是像差(Optical aberration | Wikiwand)。
为了减小这些像差,大家手中相机、手机的镜头才会设计得那么复杂,小小镜头里动不动就七八片十几片镜片。这么复杂的镜头所完成的功能,无非是大家中学课本中那个简单的透镜成像公式罢了。
初中时老师一般会告诉你晶体(如各种金属)具有固定的熔点,在融化/凝固时,其温度保持恒定。
这里隐含了一个前提:晶体为单质而非合金,并且压强保持不变。
如果是合金的话,通常是其中某几种元素先融化/凝固,而这个过程中温度是变化的。
以二元合金为例,只有在某个特殊比例(上图中的红线)时,固-液转换时温度才会不变,这个温度称为共晶温度。
哦对了,以上过程中需要保持压强恒定。否则,随着压强的上升,熔点/共晶温度也会提高。
一个大气压下铁的熔点为1538℃,但地核深处的铁能在5000℃以上的温度下保持固态不融化,原因就是地心深处的压力极高,可以达到几百万个大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