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啥日语里面,言う的否定是言わない而不是言あない吗?
你知道为啥では的は要念成わ吗?
为啥 “二把”是にわ但是到了“三把”就变成さんぱ了吗?
你们老师可能告诉你,同じ是个二类形容词但是他后面要直接加东西,别加な,你jio得奇怪吗?
你知道为毛不同的东西变成ta形,te型会有那么多的规矩吗?为啥う要变成促音,む就要变成ん啊?
为啥見る、似る、着る这些玩意,芯儿里坏,看上去跟五段动词(一类动词)一样,其实是二类动词(一段动词),这是在专门忽悠人吗?
你想成为rap star吗?(划掉)
其实,了解一下古日语到现代日语的演变,你就啥也明白了。
现代日语已经很规矩了。那些不规则的东西,有好多都是由于古日语遗留的历史原因所导致的。
谢不邀。日语专业的,我,,看到这个问题总是心痒痒,前两天又去整理了一些古日语的章法,又斥巨资整了一堆笔记
那么,我回答的可能略比问题问的要宽泛一点儿。毕竟,你这个问题问的就很宽泛,这就导致我必然要说一大堆东西才能说清楚,可别太长不看哟。
过两天我把古日语到现在日语的演变也汇总成一篇文儿,到时候我过来贴链接。
本文持续更新,并在不断根据评论区的指正纠错。欢迎点击【追更】哦!
言归正传
首先,语言这简简单单一个词,包括的内容可多了。比如发音书法、表达习惯等。其次,你问“古代日语”,这个其实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古代是有多古?这里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需了解一点日本的历史。
你不妨看一个表格。
古日本时代(年代) | 对应的中国年代 |
---|---|
(远古)先土器时代、旧石器时代 | |
绳文时代(约公元前12,000~公元前300) | 先秦~秦朝(秦 -221~-207) |
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公元350) | 两汉(东汉+23~220,西汉-202~+8) |
古坟时代(约+375~约700) | 东汉、魏晋南北朝 |
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 | 隋朝,唐朝 |
奈良时代(710~794) | 唐朝 |
平安时代(794~1184) | 唐末、五代、宋朝 |
古代的日本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后来汉字传入日本,早在弥生时代出土的日本文物上面,就有汉字的刻文了。
在8世纪,人们开始使用汉字给日语表音。后来,由于草体的汉字书写方式,汉字被潦草成了假名(先后出现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那么我总结一下。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古日语。我们现在常说的“古日语”,其实,多指平安时代(へいあん じだい)【公元794~1192】附近的“中古日语”( Early middle Japanese)。
平安时代的上一个时代奈良时代,正是中日交流最昌盛的时代。遣唐使就是这个时代的角色。而在平安时代以后,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就逐渐衰微下去,这给了日本消化、自我演变中国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一个机会。
这个时代以后,中日的汉字、发音就相互越离越远了。平安时代这个时代附近的古日语,一般被认为具有代表性,所以我着重讲这个时代附近的古语。
以下文章,7000字,太长不看党,量力而为哦。
我的行文结构是:发音、文字(字词)、语法,以及表达方式(句子)
首先我说:1.发音。
日语固有词的发音我就不说了,有学说认为上古日语(平安、奈良时代以前)有8种元音。这方面著名的学说有桥本进吉的假说等。由于是假说,所以在此不具体解释,读者可去自行了解。
我就着重说说,令一堆人头疼的汉语读音。
表格里没有提到的是,日本对于汉语读音的大引入,大体上可以分为3次。即为:
1.奈良(710)时代以前的【吴音】,大多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来,是中国当时南方的口音。例如 把“老若男女”读作ロー ニャク ナン ニョ。
2.奈良到平安时代初期的【汉音】,多为遣唐使或音博士(律令制下,负责学习并教授汉语音韵的朝官)引进。是当时北方都城附近的口音。这类音,在现代日语的汉语词的常用读法中,占比最多,在当时被视为正统。例如、経、京読作けい。
3.平安时代中期到江户时代(大体上是唐以后)传入的【唐音】。唐在日本的平安时代那时候灭亡,此后,日本同大陆的交往规模就骤减下来。唐音至今保留下来的,其实很少。宋朝以后,其实也有【宋音】传入,但是和唐音一样,很少被使用。
(pa:【唐音】不是说唐朝的官话口音,宋音也不是宋朝的音!)
现在日语中,这些读音有时并存,有时只保留了其中某一种(或几种)读音。
比如“有”字,有读作ユー也有读作ユ的场合;“力”有读作リキ也有读作リョク的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汉语音。
那么我斥巨资整个表格,表示一下日本大体上的音变大事记:
时代(年份) | 对应的中国朝代 | 日语发音有关大事件 |
---|---|---|
弥生时代 | 西汉、东汉 | “渡来人”的进入;汉字开始被初步引进 |
古坟时代、 飞鸟时代 | 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 | 此时ハ行的假名读音开始发生“擦音化”,由原本的/p/逐渐向双唇擦音/ɸ/靠拢。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ハ行转呼。感谢评论区指正。 |
奈良时代(710~794) | 隋朝、唐朝 | 万叶假名出现。这是一种类似于巴汉子当成拼音给日语注音所使用的假名。 |
平安时代(794~1194) | 唐末、五代、宋朝 | 平假名出现,著名的【ハ行转呼】开始发生,即为:非词首位置的ハ行假名的辅音,变为双唇浊音/β̞/,即为现在wa行假名的辅音。 |
镰仓时代 | 南宋、元朝 | |
镰仓时代以后 | 非词首的ha行假名逐渐变得和现代发音一致,即为:/ha çi ɸɯ he ho/。词首的ha行假名,先是维持了一阵/β̞a i ɯ e o/,后来就变成了现代发音的/ha çi ɸɯ he ho/。 |
从表格总结:汉字,以及汉语的发音,早在古远的弥生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只不过后来汉语的读音也大变了(你穿越到元朝你估计都听不懂中国话,更别说东汉那时候了),日语的读音,也发生了些许的变化(但倒是真的没汉语变得那么厉害)。
所以,你现在背到的一些汉语词,发音才会看上去跟汉语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在古代时,还是非常相似的。
比如,【十】这个字,汉语的古代读音是jip,其中这个p并不除阻,只是会做一下p的口型(广东人可能明白,这个现象在粤语里也残存着,叫做入声)。日本人学习汉语的时候,把那个无声的 入声字的韵尾独立出来变成一个新的假名,所以当时这个【十】在日语里念作じぷ。后来不是ハ行转呼嘛,读音就变成了じう,再后来又逐渐音变(便)成じゅう。
(日语对于汉语这些p,t,k,m之类的韵尾,基本上都是把韵味独立成一个新的假名……)
ハ行转呼所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现在日语里は和へ的两种特殊读法。表格里也提到,平安时代的ha行在非词首位置是【wa i u e o】这么念的……后来,该变的都变了,就这俩助词没变,就成了现在的特殊读音。而pa这种音,就只在一部分促音、拨音后面和拟声拟态词中得到了保留。如さんぱ、新八(しんぱち)、いっぱい,ペラペラ。
再比如【商品】,しょうひん,你是不是好奇、为啥要念ひん,汉语的【品】,念成“ぴん”差不多吧?但其实古代还真就是念“ぴん”的。而在ha行转呼之后,p变成了h,很多日语汉字的读音也就跟着变了。(少数在转呼之后引进的汉字音除外)
到这里我就可以解释我在文章前面放出的第1个问题了。当时的一些动词,如言ふ,就念成了言う,其未然型 言は,古代就念做言わ。这些念法。一直传了下去,直到后来日本进行了大大小小多次文字改革。日本人慢慢把这些假名改得读作什么就写作什么,就产生了今天你看到的这种特殊现象。
再再比如,你看【考】这个字,现在念こー、可是在以前,kau(かう)这种念法才是正经的,こー在当时只不过是一种音便。但是谁能想到现在こー才变成正经的读法了呢。
促音变、拨音变也来源于这样类似的音便。
例如古代的聞く的“て形” 既可以是聞きて也可以是聞いて,只不过历史越往后,“聞きて”的使用者就越少了,音便反而变成了主流。(这里只是一个为了让读者能看懂的说法,古语里其实并没有て形这一说,て以前是个独立的词……)
这里就要介绍两个概念:【音便】和【音变】。音便其实就是为了读起来方便而产生的便利一些的读音方法。刚提到的かう向こー的变化其实就是一种音便。这些音便主要有:
1. あう→おお
2. えう→よお
3. いう→ゆう
4. くわ(くゎ)→か;ぐわ(ぐゎ)→が。
5. む→ん
Ps: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日本本土词(和语,わご)的音便:
1.ヰ、ヱ、ヲ→い、え、お
2.む→ん
3.イ音便:聞きて→きいて;急ぎて→急いで;落して→落いて
4、ん音便:読みて→読んで、死にて→死んで;あるなり→あんなり
5.ウ音便:問ひて→問うて;飛びて→飛うて;飲みて→飲うて
6.っ音便:待ちて→まって;習ひて→習って;ありて→あって
(ps:上面的音便,沿用到现在,成为【音变】了的,我做了加粗处理。没加粗的音便,并没有传下来。)
但要指出的是,一开始日本引进汉语读音时,本来还是会按照假名规规矩矩地读的。
但到了后来,主要是平安时代中期,这种【音便】变得非常流行。原本的音和音便读法并行。
直到近代,尤其是江户时代,基本上已经没有读原音的人了,音便反而成了主流,那么量变终究引起质变,【音便】就此成为【音变】。
但是直到明治时代,这些音便依旧是按照原来的写法书写的。这就导致文字和读音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于是,明治时代日本人发起了【言文一致运动】,将江户时代的一种言文较为一致的假名书写方法(叫做:仮名遣い【づかい】)进行了改进,基本上做到了文言一致。(但也有一些不一致的)。
然后我再说,文字与书写。
这就不得不谈到,日语和文字的一堆历史了……
毕竟文史不分家,日语这边的情况又很特殊,别走啊,看下去嘛……
很久以前日语是一种只有声儿,妹有文字的语言。
后来,随着日本和大陆的联系愈加密切,日本人开始逐渐接受了汉字。
但是一开始,日本人写汉字都是这样的:
(图;《尾张国郡司百姓等解文》,你可以理解为一封告状信,年代为998年,即为平安时代中后期。)
嗯没错
是不是想说:这哪里是日语啊
这不就是汉语吗!
但是,其实日本人是用日语的语序来读汉字文章的。
比如,上图那个《尾张国郡司百姓等解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内责取非法官物并滥行横法”(第三排,我随机抠了一句)
但日本人并不会规规矩矩地按照汉语音读逐字从头念下去。
他们的念法大概是:
“内責 非法たる官物を取る。併も横法を滥行す。”
或者后半句直接就:滥行横法。
以及顺便一提,你看,那个“滥”字的旁边,是不是还标着假名:ラム。对,那就是“滥”字以前的读法。。
当时,日本人看到这类汉字文书,要自动在脑子里脑补、调整出正确的语序,并且转码成日文句子。我个人感觉这还挺难的。。。
(ps:当时日本对于全汉文书,有时会做一些方便阅读的标记,带上一些词缀的假名和助词,并用一些符号来标注语序,此处有空加更---)
那么我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举例子。日本的中学开设有汉语古文课,基本上好好学的人都是能看懂古文中文的……
你可以看到,汉字部分完全就是正正统统的汉语,你读起来也是能看懂的。
但是日本人读这样的汉字文书,并不是只是把里面的字换成日本读音而已……你可以看到除了汉字,他的角落里还标有各种各样辅助理解的符号(如返点レ、一、二、三)。以及还有一些用于理解的词缀,比如たり,なり等。
我举个例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这个你会念吧,让我们来再听听日本人的读法:
晋の太元中,武陵の人,魚を捕(トラ)らうるを業 と為(な)す
不过反正,当时,汉字也只有上流社会的贵族人们会去学,这是他们的必备本领,尤其是皇室成员。老百姓里,认识汉字的依旧少之又少。
下面我给出一个日本文字的历史表格:[1]
古代日语演变到现在,不同时代其实也有不同的书写风潮。
开始假名这玩意甚至没有,人们都用汉字。到后来出了《万叶集》,这是日本第一部假名文学成书(用的是万叶假名,不是平假名也不是片假名!),这开辟了一种新的书写方式,从此,全汉字或者全假名,以及后来的汉字假名掺和着写的现象,就并行了起来。
发展到后来,因为纯汉字真的不好普及,也很难,后来者的假名就代替了汉字。
下面给出一张历史书信:
上图注释:[2]
以及表格中没提到的当て字。(当时我忘了打进去就截图了,臭乎不给复制表格导致我只能截图。。。)
当て字有两种。一种是无视汉字的读音,直接用汉字的意思来给日语的本土词标注含义。你现在看到的大多数带着汉字的动词,比如書く、咲く,其中的汉字当用字就是这种。
另一种是无视汉字的意思,用汉字的读音给本土词标注音。比如【素敵,すてき】【沢山,たくさん】这些。各个当て字产生的时间相差很久。有的在万叶假名里就有,还有的近百年左右才出现,比如那个たくさん。
当て字、假名、汉语词。这些历史现象,就汇集成了现在,你所看到的假名和汉字所混合的典型日语写法。
再顺便一提:简化字这个问题。
日本先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全国性的汉字简化。1949年(昭和24年),日本制定了《当用汉字字体表》,参考并类推了很多古代中日的俗字或变体字;同时也自发发明了另一些简化法、合并了很多字(比如那一堆,辨辩辫瓣都变成弁),放弃了很多复杂的汉字而改用假名替代(表中没有出现,但是仍然可以沿用旧字体的。[3])
那我再说,语法。
我在这讲的【语法】是广义概念上的语法,即为,对于词类、词的屈折变化,语言中表示各个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的研究。我相信大多数日语学习者在一开始接触到的都不是真正的“语法”,而是一些惯用常用句型、词汇搭配,以及零碎的词性变化,那叫教育语法。
日语是黏着语。
什么叫黏着语呢?简而言之就是这语言里,很多词语的后面会跟着一堆带有语法作用的【表意词缀】或【其他黏着成分(譬如日语的格助词)】。除此以外词语的词形也可能会发生改变,用以连接不同的词缀。
举个例子,现在日语里,食べ这个词根,可以加上点东西变成食べられる,られる这个【词缀】则表示动作可能或可以发生。【可能态】
那么回到正题,要说到词形变化,你或许还觉得现代日语的变化很难吧……反正,我当时说个“日语规整简单”都能被一大群杠精杠死。
但是,请你看看这两张图片:
这是现代日语的词根变化(我花了一分钟瞎划拉的):
然后,这是古代日语的(我花了一天,整理到原地去世,整理得我多次想要从楼上纵身一跃的):
古日语有9种不同的动词,这几种里面,有好几种还有各种特例。。。。。。
以及,现代日语的助词基本上我们不再把他们看作“用言”一般的东西了,基本上每一种助词,主流语法更倾向于将其看作独立的整体(偶有例外)
(用言是可以发生变形,有活用变化的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体言”,即词语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没有活用变化的名词、代词之类)
但是然而可是
古日语的一大堆助词也是会变来变去的啊喂!(虽然最基本的几个格助词倒是跟现在一样不会变)
不仅变来变去,规律性还特别特别低!
而且助词的接续规则也及其不规律!基本全靠一个一个背!
我当时整个人都快学没了!
那么回到正题,
首先,古日语里那些表示各种各样含义的、会变来变去的助词,到了现在日语里一般都固定下来,且其中的很多,含义已经“裂化”了。比如:
古日语的 けり:其活用表是:
未然形 | 連用形 | 連体形 | 命令形 | 已然形 | 終止形 | |
けり | (けら) | ✖ | ける | ✖ | けれ | けり |
Emm。。。。。し けり,其实就是したそうだ的意思。你看,したそうだ,这里面又有表示过去的た,又有表示样态传闻的そう,还带一个判断词だ……古日语里一个けり就解决了。
这是因为,这个助词本身就表示过去的传闻,并且由于助词在当时有丰富的词形态变化,所以直接把けり变成其终止型(即为:用于结句、终止一个句子时,在句尾所使用的形态)即可。
另外,古代语言的一些助词,现在还在使用。多用于文艺场合或是书面语
现在的助词简单是简单多了,但是由于现在日语里,基本上能变的助词都没了,有几个能变的还净是残留下来的古代语(比如 常用的べき【可き】べし【可し】,以及判断助词だ),而且就算他们能变,现代日语里也基本不把它们看作是用言了,而是把它的原型和变形分别当做是两个不同的词了。。。。。
另外,古日语的词分类跟现在其实差距不是很惊天:
现代日语的一种主流分类方法,就是把词分为用言、体言,助词,以及其他一堆零零碎碎的比如接续词、连体词之类的。
而古日语,也是这么分的,用言,体言。还有一堆零碎儿的别的
只是有的词,古代是用言,到现在可能就固化成体言了……比如那一堆助动词。
下面我们看一下,古日语的那9种动词,到现在是怎么合并成仅剩的三种(教育语法讲1、2、3类动词,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五段、一段、sa变、ka变动词)的。。。
古日语的动词变形,我再把前面那张图粘过来一下哈,方便你观看:
其实你仔细观察,下面那几行形容词的变形,尤其是たり,なり形的“形容动词”,那都已经是依靠词尾附着的助动词来完成语法功能的了……
总之就。。古日语里繁复的变化到了现在极端趋向于归一。
图里面:
1.ら变(如:あり),な变(如:死ぬ)、下一段动词(就一个:蹴る)和四段动词到现在,全部归一成为【五段动词】;
2.報ゆ、起く这类【上二段动词】,变成现在的:報いる、起きる之类,一段动词(二类动词)里的【上一段动词】
忘る 这样的【下二段动词】,就变成了现在的一段动词(即为二类动词)里【下一段动词】的 忘れる。
3.見る、似る、着る、いる之类的【上一段动词】,也直接并入一段(二类)动词中的【上一段动词】。
4.大多数形容动词(たり,なり活用)就直接变为二类形容词(现在也有叫形容动词的)。也有很多汉语词的形容词(たり活用词)都弃用了。
5.古日语的形容词本来有两种变形方式,第一种,像【美し】这样的【シク活用形容词】,到现在,形容词后面一都加上了个【い】作为黏性词缀,变成美しい可以直接“黏住”体言,变成了所谓的“一类形容词了”。
古日语的这类形容词基本上都以し结尾。有少数的,以じ结尾,如:凄まじ、同じ。
但是如今凄まじ变成了凄まじい,同じ却没有变。虽然还是被归为二类形容词,但同じ依旧采用和【ク活用形容词(一类形容词)】相同的接续方式。这就是这个家伙接续特殊的原因……
以及另一种【ク活用形容词】,典型代表就是【なし】,也就是ない的古语的原型或终止型。现在有的时候也在和“有り”相对着用。到现在,这类词的词尾变成い,直接和クシ活用的形容词合并。
随手划拉一张图来总结一下
另外,语法这一方面还有一点,就是接续方式的问题。
前面卖了那么多关子,我还没仔细讲讲我那表格里一堆的“形”是啥意思
古日语的词形态,主要有1未然形 2已然形 3连体形 4连用形 5命令形 6终止型 这几种。
其中,未然的语感大体上是动作未进行,情况未发生(但也不一定)
已然的语感,则是动作以及发生。
连体,就是后面连接着体言时,词的形态。连用就是连接着用言时的形态。
命令不用我说了吧。但除了四段变化的词,别的词要表示命令一般还要加一个表示命令的よ。
终止型就是这个词后面啥也不加了的时候,结句用的。
而,现代日语的语法里,其实也是有这些概念的。只不过动词大规模五段化下,现在的五段动词相较于古代的四段动词,多出了お段的变化。现代日语一般称之为“意志形”,因为買おう、防ごう这类意志态变化就是变在お段上的。顺便一提,古代想要表示意志,还是会借助于助词む之类的(音便ん)的,比如買おう在古日语里就可以表示为:買はむ。(但也不局限于む,有些别的助词也能表示这个意思)
(害,可要仔细分清楚那个は到底念什么啊......这一会儿古代一会儿现代的真的很绕晕)
另外,不同的助词,或者同一个助词在作不同含义时,都要接续不同的形态,基本没啥规律,靠记吧……比如说,最出名的,ず(这是连用形或者是终止型)(連体形是ぬ),就有这么一个熟语:相変わらず(あいかわらず)。助动词ず表示否定的时候,要接动词的未然形。
然后是:句法。
这个其实变化不大,古日语的语序依旧是主语-宾语(对象语)-谓语。但是,古日语在行句时多有省略。很多基本的格助词都会省略。
比如,经常省略主语之后的格助词(在一些平安时代以前的著作里,不省略的,其实都少见):
今は昔、竹取のおきなといふもの(が)ありけり。
(翻译:今ではもう昔のことだが、竹取の翁という人があったそうだ。)
なほ 月(が)出づれば、出で居つつ嘆き思へり。
(翻译:やはり月が出ると、緑先に出ては嘆き悩んでいる)
(《竹取物语》)
以及宾语之后的:
この雀(を)見よ。もの(を)食はせよ。(翻译:この雀の世話をしろ。お食べさせよ。)(《宇治拾遗物语》)
最后说的板块,是词义。
这个我觉得,其实是今古日语相差最大的地方,也是导致我读那些古代日本书读到原地去世的原因之一……比如めでたし在现代语里多为素晴らしい的意思……
以及很多日语的词,受到当用汉字的影响,词义也有所迁移。
若果你要说,这俩词意思还有点儿接近啊,那我再举个栗子。わたる,其实在古代日语里还有つうじる的意思。
比如《徒然草》(つれづれぐさ、镰仓乱世时的避世文学),就写到:
この戒(いまし)、万事にわたるべし。
我来人工翻译一下,差不多就是:
この戒め(に従えば)、全てのことが通じるだろう
的意思吧。里面那个べし当时表示“推量”,也就是推测、估言。
最后我还想说,语言是一种“活着的”东西,他和人心一样,是会变的。
会变啊……嗯……
嗯。然后,我说的这些,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的变化。
就比如有些词,在平安时代是下二段动词,到镰仓时代又变成四段动词……这种情况也偶有发生,我没有办法一一列举。
但是,语言这种东西,就好像是一种活着的东西一样,在无数人的口中、书中、笔下流转,飘过山脉也飘过大海,就这么神奇地变来变去,恰似旋转着、飞舞着、笑着的盛装舞女一样,她长袖飘飞,笑着从古远走到现在,眼里每时每刻都绽放出各个时代的沧桑与荣光。她向你我走来,也终将离你我而去——去继续舞动在后辈人的口中笔下。
那么,夜来非的我,就以这一句出名的俳句结束我这一篇显得好低端的长篇大论吧。自己翻译的。——
我本知,此世如露,然而,然而……
——“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
——小林一茶。
如发现知识性错误,请不吝在第一时间指出,我会再核查后立刻做出修改。谢谢谢谢!留言在评论区就好,我会一条一条翻着看的。
别白嫖啊,点个赞再走呗
禁止盗图,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