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估计5年下来,中国结构生物学的论文发表数会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之和。
不行,至少对于数学这种是不行的。
很多人不了解科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灵感」和「创意」。后者和高压力几乎是绝缘的存在。你在高压下能搬搬砖,可以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但是高压下要产生创造力就几乎不可能了。
16世纪一个瑞士钟表匠因为宗教信仰问题被关入了监狱,并且被迫制作钟表。他发现不管狱方多狠,自己在狱中多努力也无法做出入狱前的那种高精度钟表。他在出狱后才重新恢复了应有的水平。他说一个人要在不满和愤恨中圆满完成制作钟表需要的高精度工作是不可能的。布克还推断金字塔不可能由一群「充满愤恨和不满」的奴隶建造,金字塔这种刀都插不进的建筑的人必须怀着虔诚和热情的自由民才能建造的。这个故事不知道是否真实,但是后来20世纪的确发现不少证据证明建造金字塔的人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由民。这件工作不但被视为一种光荣,而且工人还有休假。
作为一个科研民工,我对这个结果并不奇怪。如果你翻阅很多数学家的回忆录,他们产生灵感的场合往往也是一些放松性的场合。而我最近最好的想法都是我漫步沙滩的时刻想出来的。 当然了,这些都是在做了相当的努力后的放松时刻。而且他们都有些休闲爱好。希尔伯特一直都有散步时思考问题的习惯,他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和朋友散步然后讨论问题。而哈代每天都不会高强度工作,他非常喜欢板球,而且水平很高。威尔斯托拉斯还是一个击剑高手。
上面都是些经验和现象,那么这些是否有科学解释呢?
有的。
我们大脑是分成好几个层次,有负责逻辑的。也有负责情绪的。我们通常认为思考最重要的是「逻辑性」。但是,控制情绪部分的大脑能帮助「跳跃式的」思维。这些东西99%也许是错的,但是剩下的1%有可能是金子。而大脑不同区域往往是在争抢的,高压力下往往是直线式逻辑思维部分在工作,它压抑了跳跃式的大脑思维。只有你工作后放松下来,后者才开始工作。这个时候因为你也有一部分依然在考量问题,两者就能达到某种和谐。所以在一定强度的工作后的放松时刻,人往往能产生有用的灵感。
再说了,高强度的长期压力是会损害大脑的,首先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衰减,然后是失眠和胃问题,最后会带来脑萎缩。搞科研都是n年起步。如果真这样弄,估计很多人会住院吧。这算不算工伤呢?
如果要搞出具备思维上有突破性的结果,衡水模式是无效的。搞一些低智力高体力强度的科研也许有作用,但是这样的工作够得上「突破性进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