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马拉松是2012年杭州马拉松。
第一次跑全程马拉松前,先要确定自己做好准备了,训练的(足够的训练)和装备的(合适的装备,且穿着尝试过长距离)。
这样你的身体基本能适应马拉松这样的长距离强度,一路上装备又不会给你添麻烦。训练这事说来话长,既然问的是首马体验,就不展开说了;装备还挺重要的,不然比赛遇到磨水泡磨皮肤的情况,本身身体就很疲惫,体验会很生不如死。
赛前仔仔细细把所有比赛该用的东西准备又准备。手表/mp3充满电,看看有没漏带的衣服,臂套/腰包/帽子/乳贴/凡士林/能量胶/盐丸…原本想着轻装上阵,一摆开来东西还是很多。
整理这些就像小学生在准备第二天的春游。
比赛当天早餐什么也都按照老鸟们的建议,吃了燕麦粥、橡胶、面包加上一杯咖啡。实际上没什么胃口,因为都好几年没吃早饭的习惯了,这么早也吃不下什么。
赛前一天基本把运动饮料当水喝,出发去起点前穿戴整齐,特别是鞋子花了整整5分钟折腾鞋带,到不松不紧的程度,然后套上一次性雨衣(防寒保温)。出门瞬间感觉自己跟宇航员上天有的一拼,迈步走向的不是赛道是发射台…
其实赛前睡的并不好,只睡了4小时。去起点还是清醒的很,兴奋紧张都有,看着路上都是穿的花花绿绿的去起点的选手,很有趣。
我站在比较靠后的位置,反正不差那么几分钟过起点,又对成绩没什么要求。深吸一口气,走过起点拱门按下手表开始计时,就算开始了首马。
整个跑步过程还是挺认真的,虽然东张西望赛道旁的围观群众,还有赛道上的男男女女,这个身材好那个身材烂,这个好嘚瑟那个一定是高手…反正就是一路胡思乱想。
《潜水钟与蝴蝶》里有句话,我的身体如潜水钟般沉重,我的思维如蝴蝶般轻盈。用来形容跑马拉松挺合适的。
全马之前拉练过最长的距离是35公里,那次状态不错,本想直接干个全马得了,想了想还是留点新鲜感在比赛里。跑了35公里后就一直跟自己说,这是完全“未知的领域”啊,这种新鲜感是那一段难熬的距离里最好的鸡血;
跑首马的内心戏实在丰富,38公里时摸出最后一个能量胶,吃它前就差对它说一段表白了,大意是最后这段就靠你了昂。
整个比赛过程我没拼到那种无法呼吸感觉身体游走极限的状态,但有几段也是挺痛苦,不过越是身体疲惫时脑子倒是转动的很快,想到很多有趣的回忆。
只是这些随着冲过终点线就全部想不起来了。
25公里、31公里和38公里都感觉身体有些疲惫感,38公里还有轻微的抽筋,在水站停了下问志愿者还有多远,其实是想找人扯几句分散下注意力,默念大腿不要给我添麻烦。
看到终点拱门的时候还是加速冲刺了把。之前想的庆祝动作都没用上。脑子里就一个想法,结束了。
过了终点线后倒真的没有喜悦,反而是感觉脑袋忽然真空,一路的想法都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接下来我该干嘛接下来我该干嘛接下来我该干嘛……
该干嘛?该加班呗。
那时候还是广告狗,老板打电话说“你方便回来加班么,有个方案要写下”,我说“刚跑完马拉松,不过没事,下午就回” 。
于是在跑完首马后,路边沙县小吃随便打发了点,就买高铁回上海加班去了……
后来陆陆续续到现在跑了十几个马拉松,其实只要跑过马拉松又没什么伤病,跑马的数字并不难实现,有钱有闲即可,完赛的问题都不大。所以对追求跑马的数量也兴趣不大。国内马拉松这么多,去刷那些体验一般的马拉松好像挺浪费钱的。
现在一年平均就跑4、5个全马,除了杭州每年不落(比赛举办的很一般,主要是跑了首马有感情),其它就选没去过的城市,顺便走一走。
比较负能量的总结,第一个马拉松真是我最美好的回忆,后面的马拉松就再也没那种新鲜感和紧张感,对成绩又无欲无求,最终变成了一个酱油党。
——————————
今年是杭马30周年,组委会发了一个征文活动,之前随便写了点参与下(也是想攒点人品今年能抽中签,毕竟连续4年参赛,不想错过今年):
《关于杭马的回忆,是从绝望开始的》
2012年我第一次跑全程马拉松。选择杭州的原因是城市很漂亮,听说赛道也漂亮。想着到时候左顾右看看风景,说不定比赛时就不那么痛苦了。
当时杭马还是老路线,出了西湖就一路上坡,直到过了梅灵隧道才开始平坦起来。首马前很紧张,赛前特地租了辆公共自行车骑去探路。结果还没到龙井已经觉得两腿发酸,等过了梅灵隧道完全累够呛。停车看了下表不到15公里,才1/3马拉松的距离,望着隧道口两眼一黑,内心很绝望。
还了车准备回去休息,结果眼睁睁看着三辆塞满的公交离去,又领教了杭州的堵车,等进了房间天都黑了。
关于杭马的回忆从绝望开始,过程却喜庆的多。
这些赛前经历的插曲在比赛日就全都烟消云散了。跑过起点线时,感觉自己像松下来的弦,一下子没有了紧张感。这有点像蹦极,你几乎没有办法去缓解跳下前的焦虑,但在自由落体之后反而身心放松了。
起点的DJ在卖力鼓劲,选手们踩着路上的梧桐树叶沙沙作响,西湖边晨练的老头老太们也停下来围观加油。我第一次体会到马拉松的“燃”。
我只能对自己说,慢点,这才刚开始。后面有大坡呢!
跑首个马拉松,我像一个认认真真的小学生,吃下第一个能量胶,在补给站抿着嘴喝水,遵守一切设定好的计划。我很惊讶,探路时龙井的那些让我觉得焦虑的坡,跑起来要比骑车轻松太多,过了梅灵隧道的下坡像没有阻挡的马里奥轻松吃到金币那样美好。
后面漫长的之江路我有时候超人,也被别人超过。那时的杭马还不是全程封路,路上公交车玻璃上贴着一个个脑袋,朝我们竖起大拇指。印象最深的是路边一家人,爸爸妈妈把香蕉一粒粒切好,小朋友拿着盘子递给选手,想喊加油又欲言又止的羞涩模样。
马拉松当然很痛苦,说来奇怪,事后回忆起几乎忘了所有疲惫的一面,只记得景色和留意过的人。看到终点拱门的时候甚至冒出“就这么结束了?”的想法,实则当时两腿已经有些踉跄,怕再多一公里都会抽筋停下。
之后连着四年杭州马拉松就再没落下过。最近两年赛道改道钱塘江对岸,再没有前半程折磨的坡,换来两上两下钱塘江桥。不变的景色依然很漂亮,我会跟那些初跑杭马的菜鸟们说,小心点那,这赛道有毒,它会温柔的虐你。
说来奇怪,2012年跑杭马是我成绩最好的马拉松,之后的十几个比赛里不乏赛道更平坦准备更充分的,好像都少了那股劲,似乎跑马的速度随着首马新鲜感一并离去。第一年在最跑的最痛苦的那段路,我想着要冲过终点去,后面几年都变成呲牙咧嘴想着赛后吃什么。
古时文人墨客到了杭州就不肯走,我也愿意每年的这个时候偷得浮生半日闲,跑过熟悉地方,身体疲惫的同时精神上却无比轻松和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