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1在事发之后采访直接负责这个赛事的女县长,女县长居然说出她根本对补给点不了解,全指望承办公司,还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结果这公司涉嫌串通投标,都串通了,那相关准备工作哪里能信得过,如果专业过硬何必搞串通。
这县长就是被免职并移交组织部门依规处理的张文玲。
央视采访的户外赛事裁判把比较标准的相关流程和人员配置一说,白银问题就很明显了,流程和人员配置全部有问题,通信保障这种事是必须有的而且只要向相关部门申请就可以有,并不算复杂,这种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配置:
“此赛事场地设在黄河石林大景区范围内,已经连续三年举办百公里越野赛,赛道通信、医疗等安全保障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改善。在已知部分区域(赛道)网络信号存在弱覆盖或无覆盖的情况下,未采取改善通讯条件的具体措施,未在3号打卡点最高处架设对讲机中继信号站,造成求助信息、人员伤亡情况不能及时传递,事发初期救援指挥通讯不畅,影响救援效率。医疗急救保障准备不充分,在3号打卡点仅有2名工作人员,未设置医疗人员和救护设备,未能及时有效实施救援。”
我对照着看了下新闻和报告里面提及的几个领导,基本上新闻里提的都在报告里给处理了。像白银市长张旭晨,央视新闻的画面我觉得已经是用新闻报道的方式把萨比两个字打在了公屏上:该领导宣布比赛开始时候,风声已经盖过了他对着话筒的发言声,就这样他对事件没有任何警觉。
这事情肯定得是赛事主办方和当地政府负责。央视也采访了一些选手,选手跟本地人询问了天气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应该防中暑,然后当地天气部门发了天气预警主办方却毫不作为。
文体融合是大趋势,这个事出来之后各地文体结合的活动怕是都要暂停整改很久。但既然是大趋势,希望未来能以此为契机,全面将相关赛事规范化、制度化,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悲剧。
1.赛事组织管理不规范
(1)赛事公司人员不足
赛事医疗、安保、志愿者服务3个总指挥均由1名临时聘用人员担任。
(2)没有事先准备恰当的安保方案
开赛前3天才下发《活动方案》,致使相关部门单位准备不足,未能采取有效落实措施。
(3)没有对天气预报做出有效反应
5月21日21时50分,白银市气象台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信号。21日16时49分,景泰县气象台向赛事组委会发布气象信息专报,对黄河石林景区天气进行了预报;当日22时16分景泰县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并通过12379平台、手机短信、工作微信群进行了发布。
比赛前,赛事方没有对赛事延期,也没有要求比赛者带冲锋衣,更没有强化补给。
5月22日上午9时赛事开始后,大多数参赛选手穿着短袖短裤,未随身携带冲锋衣等保暖装备。上午10时30分左右,赛事区域开始降水,12时左右,131名参赛选手通过2号打卡点,进入2号打卡点至4号打卡点之间赛段,该赛段全长14公里,海拔高度最高为2230米。13时前后,3号打卡点附近气温降至4℃左右,平均风力可达6~7级,最大阵风8~9级,伴有累计降水量3~5毫米,部分赛段可能出现霰(冰粒),受大风、降水影响,体感温度下降到-5~-3℃,至15时前大部分时段体感温度低于0℃,参赛选手经历了持续最低体感温度时段,加之野外高原环境和衣着单薄等多种因素,导致部分参赛选手因急性失温死亡。
2.通讯保障不足
已知部分区域(赛道)网络信号存在弱覆盖或无覆盖,CP3附近没有手机信号,赛事方面没有用临时通讯设备进行通讯覆盖。
由于卫星电话占重量选手都没带。出现突发状况后,现场选手无法及时求救,组织方想终止比赛也很难通知到每一个人。
3.部分路径车上不去,也没有补给。
亲历者描述:石林赛道最难的部分是从CP2到CP3,8公里距离,爬升1000米,不提供任何补给?只有爬升没有下降,山是石头与沙土混合的路况,很多段都非常陡。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必须坚持到CP4。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必须坚持到CP4。
海拔最高最容易发生危险,且不通车、交通最不方便的CP3没有补给,也只有两个工作人员。
没有公路不是不提供补给的理由,我国的墨脱县从1962年解放军进驻到2013年10月全年通公路,没有公路有51年时间。
在这段不通公路的时间内,物资通过人背马驮运入,仅靠马帮维持了一个县城的全部物资。
CP3作为全程地形最困难、海拔最高的补给点,完全可以通过雇佣当地村民,用骡马或者人背的方式运上足够的补给物资。
4.缺乏避难点
沿途为黄土地形,赛事地段附近有生产队的窑洞,赛事中至少有6个遇险人员是找到窑洞后脱险的。
可以考虑每个CP点建一个房屋或者打一个窑洞(当地传统民居形式),窑洞内做土炕一个,可准备锅、饮用水、柴火、方便食品、毯子等物资。
这个窑洞既可以避风取暖、还可以做饭。
窑洞建筑成本很低,保暖效果很好。在冬季只需要很少量的柴就可以将屋内温度维持在15摄氏度左右。
太业余,太儿戏。
紧急求援靠手机的微信群叹为观止。真是儿戏。
日常影视剧中,以彭于晏主演电影《紧急救援》为主 ,美帝大片为辅助,渲染直升机无所不能,误导了很多人。
主办方和相关领导不提前打招呼,临时在这样极端天气想动直升机是严重缺乏常识。
其实,花一万元,多请二十个农民,每个农民给五百元,请他们以窑洞为依托作为志愿者和救援力量,至少能少死三分之二。
从一个户外人的角度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曾经单人在阿尔卑斯山走了四趟,包含意大利、瑞士、德国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19、20、21年我们团队的四次探险活动,我是领队,几乎走遍了横断山脉和青海西北部。
做领队,规划路线,勘测地形,查询天气状况是必须做的工作,又因为是摄影师,更加注重天气,我手机里关于天气的APP就有四五个。
景泰黄河石林景区位于甘肃白银东南方向,直线距离40km左右。
经过卫星图像对比,可以确定这块区域为主场地。
长约15km,宽约20km。
海拔1358m-2285m,垂直落差为927m。
927m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我国著名山峰黄山,其山脚到山顶高差为1300m,927m这个高差差不多相当于0.7个黄山。
那么我们心中对这个比赛有个概念了,在黄山高度70%左右的山地跑步,而且需要跑整整100公里。
这个难度,常人完全不用想。
留心观察这片地区的地貌,山地丘陵为主,植被覆盖率低,这样的地貌往往有极端的温差,并且常有大风天气。
风来自于冷热空气对流,无植被覆盖的地表被太阳炙烤后温度迅速提升,加热地表空气,而到了阴天或者晚上,土地比热容低,气温又会迅速降低。
所以一般我们在前往戈壁、沙漠、或者少植被的丘陵地区时,都会多带一件羽绒服,加带厚羽绒睡袋。
整个比赛途中设置了九个打卡点,平均相隔10km左右。
10km,看似不远。
那么试想一下,如果这打卡点毫无御寒作用呢?是不是相当于把人扒光了吹冷风,吹个一百公里?
5月22日,受冷空气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出现明显降温、降水、大风天气。
寒流北下,气温骤降,降温4-8℃,最大风力7-8级。如果你不能想象7-8级的风力,我有一个视频可以展示一下。
碰巧,遇到了大风。
碰巧,打卡点毫无急救设施。
碰巧,跑步的人没穿冲锋衣。
8时前后,1号打卡点至2号打卡点附近体感温度为6℃左右,随后逐步降低,12时前后,体感温度降至0~2℃。由于2号打卡点至3号打卡点赛段海拔明显高于1号打卡点至2号打卡点赛段,且气温低、风速大,10时30分~15时大部分时段,2号打卡点至3号打卡点赛段体感温度低于0℃,12时前后达到最低,为-5~-3℃;15时~19时,体感温度缓慢回升,维持在0~4℃。
零下五度,穿着短袖短裤,跑了一身汗,七八级大风一吹,人还不冻死了??
上午10时30分左右,赛事区域开始降水,12时左右,131名参赛选手通过2号打卡点,进入2号打卡点至4号打卡点之间赛段,该赛段全长14公里,海拔高度最高为2230米。13时前后,3号打卡点附近气温降至4℃左右,平均风力可达6~7级,最大阵风8~9级,伴有累计降水量3~5毫米,部分赛段可能出现霰(冰粒),受大风、降水影响,体感温度下降到-5~-3℃,至15时前大部分时段体感温度低于0℃,参赛选手经历了持续最低体感温度时段,加之野外高原环境和衣着单薄等多种因素,导致部分参赛选手因急性失温死亡。
失温是户外活动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记得前段时间走鳌太线的几个"业余选手",都不能称之为驴友,他们就因为带的装备不够,遇到大风降雨,一人失温而死。
上次我们夜爬海拔4500m的贡嘎山西侧,因为半夜急剧降温,我和队员手脚麻木,所以临时下撤。
失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是会觉得温暖的,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
越野跑是最有挑战性的活动之一,不同于长距离重装徒步,随时可以搭建营地修整。越野跑可以说是用身体机能强撑全程,几乎没有休息空间。
这更要求有良好的后勤保障,能不能做到一个运动员觉得撑不下去了,立刻就能得到支援,这是衡量主办方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
最后说点情绪化的。
主办方有没有一个专业的人?
有吗?
但凡有一个 ,怎么能不看天气预报,怎么能不设置防风的救援帐篷,怎么能不备足救生毯和取暖设施?
这东西贵吗?一点都不贵。
你们搞个比赛怎么也得是百万上下,二十个帐篷才多少钱?
要是时间能回溯,我出钱多搭几个帐篷也行啊,操!
自然是伟大的,个体是渺小的,希望各位有意涉足户外的朋友,多多注意,多多小心。
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