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暴跌之前,都会有一些小涨,回光返照。
年轻韭菜往往只看到这点小回暖,老韭菜忧心的是后面的大寒冬。
这就是为什么旁观者为n+6兴奋,当局者却还在用尽手段挣扎。
Indian Summer,Stereophonics万岁~
为n+6感到震惊的,大概率年纪不到30。
时间往回翻15年,省发改委、华为、卖外国洗发水,不少985的毕业生会选择去宝洁联合利华,甚至去统一卖方便面。
90年的双下,大下岗与大下海,奠定了之后近20年里的价值基调:市场崇拜与政府不信任。这里没什么道德评价,只能说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国情如此。
国企对没有相关背景的精英,基本没有吸引力;政府部门好一点,那也要挑肥拣瘦;民企一片混沌,是冒险者的乐园。
只有外企,能够可靠地提供超国民待遇。
虽然只隔着一条京密路,但将台和望京完全是两种气质。因为望京是韩国人和朝鲜族拉起来的,而将台是德国人拉起来的,准确说就是博世西门子这一帮。
丽都为什么在北京老白领圈里颇有盛名?因为第一批进入北京正儿八经做买卖的外企都在那,整层整层包下来办公。
现在大家开车,看到军车心想牛逼。当年黑底白字车牌也牛逼,注意,还不用带“使”字。
这些记忆和英文名、PPT、hotmail、MSN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的底色。
时代变了,古尔丹。
能够为当地雇员提供远超当地的收益,是因为企业在当地能获得超额利润。
你看,说穿了就这么简单。
我一个清华毕业后去宝洁的四十岁老哥,每次被师弟问起宝洁怎么样,总是欲言又止。他当年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功成名就,但他知道时代不一样了。
后来我把他介绍给我一个广院毕业后去奥美的四十岁老哥,这位老哥被师妹问起奥美怎么样,也是一般表情。他俩一见面就相见如故热泪盈眶,后话按下不表。
政府持续投资基建和教育、国企管控核心技术和订单导向、民企逐步开拓市场,逐级打破垄断。
外企在华的超额收益在大面上开始向平均收益回归,外企员工的待遇也开始向本地平均待遇回归。
而这种回归的过程,就是软刀子割肉。甲骨文这次,就像QQ早期经典用户名:温柔一刀。
外人看到的是温柔,自己感受的是一刀。
大家这几天也看到不少关于甲骨文工作环境的报道,应该明白,这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一种类欧美式的生活方式转向本土。
再重申一遍:这里没什么道德评价,我个人也极为向往那种古早外企白领生活,不然我现在每周只上两天班是为了啥...
麻烦的是,能保持现金收益的工作,大概率来自本土和已经半本土化的科技公司,钱还能赚,生活要大变,大変ですねー;而保持生活的,机会不多了。
能提供这类工作的外企越来越少,多年的外企工作使得人际交往被限制,移民则同样对生活有巨大冲击。
缩毒圈啦。
船要沉,换艘船就好。不过在此之前羊毛能薅一点是一点,不好看,但不笨。
对于我们大量局外人,真正需要明白的道理只有一个:
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一切都需要有人买单。永远思考,谁在为自己买单,谁还能为自己买单。
没有Unsinkable Titanic,但有Unsinkable Miss。
万恶的ORACLE,不但不给CDC的程序员们养老送终,宝宝们心里很委屈;还鸡贼地把大N换成小n,钱也没给够,能满意吗?
没啥代价,今年已经34岁了,算得上中年。我是随时做好了第二天踢我出门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1、保留存款,理性消费,降低家庭杠杆
2、抽出时间看新资料,我是从用vfp写程序,到前几天还在看service mesh和k8s
3、有技术经验、有业务领域经验、有管理经验,各方面都有业绩有学院方法论
4、不对公司投入太多感情,千里出门只为财,你给我输入钱,我给你输出利润。团建玩玩就好,同事就是同事,玩的好的也是个人,而不是公司
5、投资自己,保证身上随时挂着一个有价值的学习目标,如togaf、学历、PMP
6、按时自我反省,保持危机感
我不贩卖焦虑,我只是从来没放下手上的刀。可能因为我被fire过两次,所以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公司的狗屁安全感。我和公司之间就像两个拿刀对峙的人,拿好手上的刀,看好对方。你捅我还是我捅你,大家都别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