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净关注马老师语言艺术了,我也觉得这不好。愿意宣泄情绪的朋友也别留言了,这里是写给有可能被大厂送走的朋友,应该如何对应的一篇内容。
对个人发展来说,马老师后面这个解释才应该引起重视:
顶级机构上不去了——咋定位自己下一步?
(有人在评论区阴阳怪气,让我删掉了。中年人思考问题是这样的,我看到了问题——我能改变制造问题的人么?可以,努力一把/不能,我自己该怎么做。这个问题上,大厂让你走,如果你觉得能解决掉制造问题的人,那可以不往下看了,不浪费您时间)
身边有在美国读完博士找教职的朋友,会经常听到tenure话题,意思是你博士毕业找到了一份assistant professor的工作,助理教授。但是你不是学校的长聘,如果两个合同期结束(这个不同学校稍有差异,关于合同)不能评上副教授——tenure,你就得走人。
比如MIT,一个tenure位置一般几个AP在争取(比如我们系3~4个吧),6年之后必然会有人离开。
这比互联网还残酷——非升即走。
这个时候,你的选择可以是:
“当你在顶级机构能够工作两个合同期,且简历还不错”,相当于拿到了低级别机构的直升券。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科长上不去副处,找个闲差干干、事业单位干干、国企干干;行业研究员上不去vp,找个公司做战略、董事会办公室干干、去个小券商划水。
阿里这种顶级机构,p6~p10是有数量限制的,不可能p6多少人p10还有多少人。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是升不上去的,被送出去也是有可能的——这个普通人控制不了。大厂并不因为你在网络社区慷慨激昂就对你留情,这里对多数朋友来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下面怎么办?
和tenure类似,要提前准备。tenure升不上去肯定不是说学校找你谈话说我们不续约了,你再开始找。快到合同期的1~2年内,要对自己晋升可能性有一个提前评估。
如果大厂大概率不留你:
1)提前找tier2的朋友开始活络感情,建立信任。待了10年的人才,应聘职位最怕能力要求不匹配——注意是不匹配而不是不合格。
提前找新公司的内线,以内推为主攻方向
2)切换赛道,比如企业不干了去咨询机构、投资机构、政府机构。那么就要提前一两年对新类型岗位内容熟悉,最好的办法包括两步:
step1,看看书。系统性学习新赛道的工作,有框架性了解。比如你在我们赛道,你需要读的就是这种书:
step2,跨界找人聊天。职场聊天一般需要资源交换,以10年大厂的经历你可以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储备换取其他行业工作的私人干货。
总结一下就是35岁换赛道,你卖给新公司的一定是他们没有、没见过的。比如马老师说的对数字经济的理解,电商的理解以及实操经验。
你需要做的是,提前对别人在做什么,有入门级别的认识。
3)换个大厂拼一把
算了,这概率太低。那些换一所同级别学校再拼一个合同期命中率太低,毕竟招聘的人都知道你在MIT要是2个合同没tenure,在斯坦福也不一定能出头——当教授也有黄金年龄对吧。
所以说,浓缩了马老师语言艺术的那话,看看就得了,后面解释了一下,说的也没啥问题。
我们自己怎么做才最重要:
1阿里10年去个二线或者垂直互联网,你要是p7就是直升券;
2阿里10年出来去个投资机构,肯定能和一路看项目上来的投资经理打出差异化;
3你非要再去AT,TMDJ再拼一把......多数人还是注意身体吧。
以上,祝大家职业规划顺利。
2020年,我35岁,从研究生毕业就在阿里奋斗,到如今正好10个年头。
老板说我们阿里人对数字经济、执行力等超越了很多其他公司,这点我深信不疑。去年述职的时候,作为一个带着十多个人的技术专家,经理对我提的要求就是要深入思考如何对产业赋能,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阐述一下行业和产业的关系。
这一切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我在做PPT的时候如坐针毡,因为虽然我负责的是一个具体的业务,也对接过无数运营挖掘的客户需求,但是让我却真的没有思考过这个高度的问题。产业赋能,这个源自阿里研究院的一项新的使命和任务,落到具体执行层面的我身上,就变成了一个难以琢磨透的问题。
因此,这一年,我被打了低的绩效,因为我到最后还没弄清产业和行业有啥区别,我被定义为没有战略思考高度只知道埋头搞技术的那批人。
我才不配位。
我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我被优化了。
但是没关系,我在阿里内部表现不好,但是还是那句话,因为公司本身优秀,即便在公司内看起来泯然众人的我,对数字经济、执行力等超越了很多其他公司!
虽然我的体检报告和我的述职报告一样难看,血压血糖亮起了红灯,颈椎反弓加腰间盘突出,但那又何妨?对!还有我的发际线,虽然已经退守到了后脑勺,但我还是能用反光的头顶来照亮整个世界。
因为老板已经跟我描绘了前进方向:我对数字经济、执行力等超越了很多其他公司的人,我应该去政府机构和大学等地方。
开始,我去政府机构,政府机构说我35了,参加不了国考,我据理力争,说我对数字经济、执行力等超越了很多其他公司。然后我就被骂有病,被保安驱逐了出来。
后来,我去大学,大学说我一不是双博士,二没科研成果,不收我,我据理力争,说我对数字经济、执行力等超越了很多其他公司。然后我就被骂有病,被保安驱逐了出来。
最后,我去别的公司,我想这大概万无一失了吧!因为我对数字经济、执行力等超越了很多其他公司。结果你猜怎么着,HR毕竟比保安水平高,人家这次没有骂我有病,人家是拿着我的体检单和蔼可亲地告诉我我有病,最后让人把我送了出来。
我有病么?你们才有病吧!
就因为我对数字经济、执行力等超越了很多其他公司你们就嫉妒我?
你们的这种嫉妒,是这个世界对一个中年男人最大的恶意。
PS:
鉴于从评论里观察出来,貌似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我怎么做到的20年被裁了马上找到工作。。。
抱歉,这是一个故事,虽然我觉得这个太明显是一个故事了,我还是要说,这是一个故事。
PS2:
这虽然是个段子,但是我要说,如果对阿里员工和阿里文化没了解,您还真写不出这样的段子。至于阿里文化是什么样子,阿里员工具体什么样,我就不说了。
说说关于资本主义下人的异化问题,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从这种角度来看,马云是在向社会输送自己体系下异化后的员工,他们的片面发展被上升到了社会精英的高度,殊不知,这些人脱离了北上广,脱离了BAT,脱离了所谓的互联网经济,他们屁都不是。
这么说有点儿血腥,但事实如此。
对!我也是在骂自己!
马云,中国著名教育家、资本家、艺术家。
为什么是艺术家,因为说话有艺术。
我来给大家解释解释为什么有艺术。
“别人裁员是直接裁员,阿里巴巴裁员是每年向中国输送1000个人。”
你们裁员叫裁员,阿里就不一样了,用精心培养了十年的员工回馈社会,这是大格局。
这样一比,以大强子为代表的企业家们就相形见绌了。
“阿里的员工能够熬上3年是非常难的,熬上10年在阿里是宝贝。”
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熬,正常上班为什么要用“熬” 这个字眼。
因为996都成了员工的美好憧憬,加班到凌晨,周末也加班,任务多,压力大,每天数着日子过。
这样一来,确实得用“熬”来形容在阿里的工作
假设大学毕业后24岁进阿里,熬三年后27,不稀奇,毕竟年轻人精力旺盛。十年后,34岁,还能熬得住,不仅是宝贝,简直是奇迹。要知道,奇迹之所以成为奇迹,是因为发生的概率小。所以,十年后还能再熬十年的那就是奇迹中的战斗迹,而阿里不会赌你成为战斗迹的概率,所以,这些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要去服务社会了。
“我们为什么把他们送出去?
因为我觉得这批人经过阿里的严格训练,对数字经济、对执行力、对管理、对文化的理解,超越了很多其它公司,他们就应该到政府部门、大学等其它地方。”
这张饼画的是又大又圆。好像经过了阿里的严格训练,就能当上机关单位的领导亦或是大学教授。
然而,这话说的就有点不接地气。
去政府部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年龄是35岁以下,难不成还有其他渠道?至于高校,不得更严格,至少得是博士吧。
所以,通篇看下来,这说的都是啥啊。
我知道能在阿里熬过10年的人都是宝贝,能力不差,实力够强。
但是你要说阿里放着宝贝不要,白白送人,这我是不信的,打死都不信。
因为我走在大街上,没见过人人都争着把自己的宝贝送给我,不要都不行,相反我如果拿别人的宝贝就成了抢了。
下面上升的人需要机会,上面没有位置了,金字塔结构是硬规则,只好把上面的人拿掉,给下面新鲜的血液腾地方。
这么做无可厚非,企业要发展,就要动既得利益团体,放在国家和公司,都一样。
就这么点事,非要说的这么复杂。
其实,我们应该理解“马大老板”,因为,他和其他老板是一样的:
当老板们在用得着你的时候会说:
兄弟,在公司好好干,放心,10年以后,你就是公司的元老,可以享受最高等级的福利待遇。到那个时候,你光等着享受生活就行了.......
当老板们用不着你的时候会说:
兄弟,你在公司都干了10年了,外面的世界很大,总在一个公司呆着没有什么大发展,趁现在多出去走走看看,给自己放个长假,说不定以后咱们公司还需要你的支持呢........
不管“马大老板”用怎样的说辞,有一点是不会轻易改变的,那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二十年前看舰船知识,介绍国外军舰各种高大上,介绍国内翻来覆去的112、113、167,还有四艘破现代,实在是找不到其他可以撑门面的军舰了。
说多了都是泪,真的不容易啊。
当年6000吨就是神州第一舰,如今4万吨小平顶下水竟然可以悄无声息,想都不敢想。
海军的发展真的太快了!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克劳备忘录也好,凯南电报也好,有两大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双方的关系。然后,给出的建议都是阳谋,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执行起来需要的不是鸡鸣狗盗的小聪明,而是惊人的意志力。
而美国现在战略界现实主义被边缘化,我推测,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那帮人应该写过不少。不过没所谓,美国能执行大战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这一代精英上半年能管下半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需要两代人以上持之以恒去完成的大战略,搞出来他们也执行不了。
冷战时期,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尼克松,最后到李根老布什,个人性格和政治偏好差距不要太大,但是都忠实地完成了他们历史任务,沿着围堵政策做下去。这种战略定力和延续性,世间少见。在中国领导集团上能看见一些相似的东西,但是我们离得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但在美国精英层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个人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