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突然有点醒悟过来了,为什么我们不发展服务业?
因为服务业这个东西,一旦社零暴跌,失业率就爆表了。
但进厂不会。社零变成零,厂里的人还是能上流水线。
根本不用怕卖不掉,反正美国人会印绿草纸买的……
魔鬼循环了。
“你为什么不掐断低端供应链?”
“有什么用?”
“当然有用了,让美国红脖子进厂,他们一进厂就罢工闹革命了啊!”
“那关我什么事?”
“怎么不关你的事,美国闹革命对你不是好事吗?”
“可我东西卖不掉了吃西北风去吗?”
五千年后,有人这样形容这种逻辑:______________。
2011年毕业到现在失业了3次吧,其中两次是最近3年发生的。
不过后来都找到工作了,因为还没失业的时候就开始找了,所以经常失业一个月不到就找到了。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最可怕的并不是失业,而是没有收入。
2018年被裁的时候女儿刚出生,说实话那时候确实还有点紧张,不过一个月就找到新的工作,是本土一家国有券商的自营部门,所以也没那么害怕。
现在3年过去了,我有了副业量化培训的收入,也有房租的收入,另外也有工资和奖金,目前工作还算稳,所以暂时不怕。哪怕再次失业,由于有其它收入保障,所以也不是恨担心。
其实赚钱这东西怎么说呢,我2017开始写知乎,弄知乎live,当时也没有太多想法,想到哪做哪,定价499.99元,全知乎最高的live,现在累计也卖了700多份,当时也没想到可以卖这么多。还有几个小live也有贡献。
当然不可能靠这个吃饭。后来也有写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其实稿费很低,才6000元,然后出版社就几乎失联了。原来许诺的8%分成也没有下文,因为我压根不知道他们卖了多少。
所以也不能靠卖书吃饭。后来拉了很多量化群,因为我加入其他人的量化群,总是由于政见不合而被踢,因为我喜欢怼量化私募,而群主是猎头,需要讨好私募老板,于是就把我踢了。然后我就自己建群了,一个一个拉,现在约20个了,每个基本4、500人,另外还有一个qq的量化灌水群,600多人。
后来有留学中介找我说看能不能给学生推荐实习之类的,我就想到了培训,但跟留学中介合作太繁琐,比如他们想推荐学生分成,后来我自己做了,于是有了第一期量化培训,期货的,用R语言;然后就有了第二期,后来加了Python;一开始没有视频只有程序,后来加了视频;然后还加了jupyter notebook网页,以及加了C++实盘;后来加入数字货币,最近一年加了股票;3个月一期,现在13期,转眼间3年过去了。我最长的那段工作经历是1年10个月,所以工作还没有自己卖课稳定。最近还做了关于培训的网站。
其实工作也好,创业也好,单干也好,目标更多是满足自己的财务需求,以及获得稳定的收入。当然有时候供给会创造需求。比如有私募大佬原来没想到可以赚这么多的,现在赚了几亿几十亿,就有其他想法了,比如换老婆或找多几个老婆等等,其实也很难说的。
比如西蒙斯原来也没想到自己可以赚几百亿美金,只是不断发展壮大,自然而然就到了这个地步。也有一些发展到中途见好就收不想扩大了。其实真正赚钱的还是自营。很简单的道理,如果策略可以稳定赚钱,那么没必要给客户做,自己做就行;如果不能稳定赚钱,哪怕可以赚钱,那么客户也会不满意。事实上,客户由于对策略不了解,反而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我知道有一些做期货自营的公司,从1000万到几百亿,中间回撤可以很大,他们基本面的,不是高频的。如果做资管客户肯定受不了,但他们自己对策略了解,所以可以接受。
如果是很高频很稳定的策略,一般容量有限,也不会给客户做。因此可以给客户的策略本身也不多。美国很多量化对冲基金的老板都是百亿美元级别的富豪,加上他们公司内部的人,全部人员总身家几百亿美元肯定有,而他们总的规模可能也才几百亿美元,因此可以看成是大号的自营。那种真正的资管,就是只敢管客户钱不敢自己投钱的,比如AQR这种,往往亏得惨不忍睹。
然后中国的量化私募纷纷争着做中国的AQR,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中途岛战役……
从道理来说,早减晚增本身是没啥毛病的,毕竟只是个选项,丰俭由人。
大家怕的是某些人通过这些选项,再加点私货。而且这个说法和推迟退休一起出来,由不得大家多想。
按照目前的舆论情况,如果你敢允许早退减拿,估计只要不在体制内的人就统统早退了,反正也没啥规定领了社保就不能接着打工,对吧?甚至还可以把原来交给社保的那块放自己口袋。
所以,让你早退减拿是不可能的,忽悠大家晚退多拿的可能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