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梗的字。
这个字现在最常出现在化学里,氢氧的组合,qiǎng。当时觉得氢氧基很常用,说多了麻烦,造了字。不过本来也有这个字的。
qiān 《广韵》苦闲切《集韵》丘闲切,并音悭。《说文》羊名。
kēng 又《广韵》口茎切《集韵》丘耕切,并音铿。义同。
化学里的这个字最早出现在1932年的《化学命名原则》里,当时的注音是jìng ㄐㄧㄥˋ。
[说明]氢氧基在有机化学上用途较多,故创简名称为羟基。羟读如径,ㄐㄧㄥ,tɕiŋ。
读jing的还有腈、肼,所以后来改了,这里出现了分歧,收录汉字的人按反切的原则写的qiǎng,而指定化学规则的人觉得第一声qiāng更好,没错是第一声,下图是1984年版《中国化学会化学命名原则》,羟(音枪 qiāng)。
因为1932年郑贞文等人制定羰、羧的读音时都没考虑声调的问题,很随意。
这个回答中提到:
上面这个回答里指出的“羰”字的读音不符合“新时代反切”规则这事,其实是因为早期的化学家和化学方向的译者在字音上没有考虑太多。
1980年左右出版的《规则》影响很大,可能是很多老一辈化学工作者会把“羟”读成第一声的原因。而“羰”这个字现在还读第一声,是因为1932年的《原则》里读tāng,已经形成传统,没有机会“拨乱反正”了。
更诡异的是,对岸的官方介绍这个字的读音虽然是qiǎng。但前段时间因为“羟氯喹”的事这个字出现频率很高,我听到他们有读第三声,第二声,第四声的。后来看有人转它们的某次例行“表演”[1]的视频来嘲讽那几个“演员”没准备,其中张上淳出来介绍羟氯喹的问题,大概有这么一段:
欸,那个那个Hydroxy-中文怎么说来着,水,氢水?氢水基哦……
原来人家早就国际化了,纠结一个新造汉字的读音符不符合传统合音的规则也是无聊。
wiki上居然还有人注成第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