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西欧中世纪教俗之争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gao-lin-54-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有一个几乎成了定式的回答那就是“利益之争”,这个回答有道理么?当然有道理。但它有没有问题呢?说实话问题太大了。首先这个回答属于典型的泛用型回答,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斗争不是为了利益呢?其次是这个回答本身非常容易误导读者,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财产权和统治权分离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农业只能创造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社会财富的社会里。所以土地的财产权就不再是最主要的分配社会财富的方式,这是近代国家兴起的真正基础。也正因为近代国家的崛起,无论你赚了多少钱,只要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你赚再多的钱也没有人说你什么。

但中世纪的社会不是这样。中世纪的欧洲工商业严重衰退,随着阿拉伯人关闭地中海,西欧的商品经济消失殆尽。西欧的很长时间里罗马人奠定的金银铜三种货币体系里的铜币和银币都消失了,这说明西欧社会对小面额支付的需要已经降到了最低点。而小面额支付的需求刚好和城市生活直接相关。你出门吃碗馄饨是没法用金币的,你吃完掏出一个金币老板直接给你跪下了。

一个没钱可花的社会其实也是有钱花不出去的社会,金币之所以能够幸免是因为金币除了是钱,同时也是珠宝。在缺乏货币流通和投资渠道的中世纪,每一个有钱的君主或者贵族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着那个守着一大堆金银财宝却无处可去的龙的一面。

在这样的农业社会里,最大的社会财富就是种出来的粮食,这些粮食要用来满足各种需求,除了种地的人自己要吃饱穿暖之外,修房子、取暖、生老病死这些需求也要靠粮食。而社会服务比如修桥补路,维持治安、招待旅行者、济贫、搞教育这些服务还要依靠粮食。甚至修建城堡、宫殿大教堂都要依靠粮食。

主教授职权之争爆发的三个主要国家里,英国和法国的严重程度都不如德意志,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国家或多或少都还有保存着一点程度的罗马人留下的城市经济。而德意志的罗马人城市主要集中在莱茵河畔和南德意志的多瑙河畔。它们原本就是罗马人的桥头堡或者贸易据点,是罗马帝国的边缘。而一旦远离这些罗马人眼中的边陲走向德意志的主体部分,那就是罗马人眼中的蛮荒之地了。

所以德意志的教会根本不可能依靠什一税来养活,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市民,怎么会有人捐款呢?而且德意志人原本就不信基督教,是加罗林王朝拿着刀逼着他们信的基督教,他们怎么可能主动捐款呢?所以要在德意志搞基督教化要怎么办?当然还是只能靠粮食。而粮食怎么保证?就是靠土地所有权了。

土地是德意志教会的基金,君主和公爵们把土地捐给教会,教士们则把土地分租给迁徙来的移民,让他们区开垦然后向他们收租。田租可以养活教士,同时还可以让教士或者修士们积攒出钱来修建教堂或者修道院。当他们开始修建教堂或者修道院的时候,那些从事这些行业的工匠们就来到工地上工作。但中世纪修建一座教堂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首先是教堂的规模往往和居民人数完全不成比例,比如说施佩耶尔的大教堂在很长时期里是全欧洲最高的建筑,但当它被建造起来的时候施佩耶尔只有500人口。这么少的人要造这么大的建筑物肯定不是一件短期能够完工的事。其次是教士自己为了加强教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往往鼓励人民参与修建大教堂,大教堂很大程度上是专业技术人员指点下,全体居民男女老少齐上阵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

一片荒地上最初来了一伙教士,教士引入农民。农民交租子,教士拿他们交的租子招来了石匠、木匠、铁匠。然后这些工匠开始修建大教堂,在这个过程中,送木料、石料的商人,为工匠服务的屠夫、面包师、还有那些走街串巷的医生和货郎也逐渐聚集在这里。然后随着教堂或者修道院拔地而起,朝圣者也开始到来。荒地就这样变成村庄,甚至变成城市。这是德意志的东部和北部最常见的一个发展过程。也是理解教俗之争的关键。

土地虽然是荒地但也有主人,君主不会白白授予教士,而且如前所述土地是最大的财富承担着维护社会方方面面的义务。而在社会财富总体有限的情况下,农民为了吃饱穿暖多一点,那么就要在领主负责的公共方面少花一点。但领主也不是一心为公的活雷锋,领主也有自己的私心。就这么点钱如果让领主老爷活得舒服点,那么就必须在公共服务比如修桥补路,比如教育比如医疗上边少花一点。

中世纪的现实是因为财富太过于稀少,所以整个国家附着在土地上,而土地被大量授予教会的结果就是君主必须保证这些土地产生的财富里有一部分按照自己的利益花在公共服务上。这就是主教授职权要保证的,领主把土地授予教士,然后保持自己任命主教或者修道院长的权力。君主不但可以任命主教还可以调动和免职。于是教士为了提升或者保住自己的职位就必然要拼命讨好君主,于是在德意志就出现了教会的封建化。主教修道院长在宫廷里供职,为君主出钱出力,甚至还要披甲上阵为君主杀敌。德意志的皇帝就曾经指着一个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弄的满身是血的主教说“上帝真应该多赐给我几个这样的好教士。”

但教会为君主提供的这种服务其实是违背教会的职能和理想的。教士应该承担的责任是宗教性和非政治性的社会服务,比如济贫比如教育比如医疗。而君主应该承担的是政治性的公共服务,比如维持和平,维持治疗,保证社会公平。在中世纪这两种不同职能都只能依靠同一个财源来满足,那就是土地。而教会如果能够披盔戴甲上阵杀敌,君主就可以节省一点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教士如果非要多花一点,那他们也不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只愿意加重人民的负担或者是减少他们理应承担的那部分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

所以中世纪的教俗之争,其实并不是近代国家崛起,要让教会退出公共服务领域,相反中世纪的教俗之争其实是世俗领主和教会领主为了谁来更多的承担公共服务而发声的争执。而德意志作为这场教俗之争的主战场,最后搞出了一个最恶劣的结果,那就是帝国本身被这种矛盾撕裂了,君主也无法统治,教士和诸侯也不愿意承担责任,最后原本强大的德意志国家崩溃瓦解,然后在小邦国的范围内重新凝结。

在这个问题上最应该避免的就是以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人对教会世俗政府的理解去套中世纪的现实。中世纪的皇帝和帝国不是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中世纪的教会也不是今天的那个教会。要理解教俗之争里双方的面目的最好标本,其实是黎塞留红衣主教。虽然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教俗之争已经结束几个世纪了。但黎塞留家虽然是实打实的权贵,但却穷的要命,因为三亨利之战以后就算是波旁王朝的权贵家里也没有余粮。他们家独霸的吕松主教管区也穷的一文不名,大教堂坏了都没有钱修,主教死了也没人继任,教会有限的收入还被黎塞留家拿去一大份补贴家用。最后忍无可忍的教区向红衣主教的老妈提出两个条件,“要么马上给吕松任命一个新主教,要么你们出钱把大教堂修一修。”结果黎塞留老太太果断的选择让自己的儿子去当吕松主教而不是拿出钱来修教堂,这个被用来冲抵大教堂修缮费的儿子就是未来的红衣主教黎塞留。




  

相关话题

  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格兰的时候法王知道吗? 
  谁来比较一下日本和欧洲中古战争的规模? 
  假如我魂穿到中世纪后期欧洲一位贵族小姐身上,怎样才能当上王后? 
  十三世纪的冰岛内战是什么情况? 
  如何评价罗莎·卢森堡? 
  欧洲中世纪的农奴制是怎样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骑士? 
  假设二战前哈布斯堡家成功成为了匈牙利国王,那么奥地利会选择和匈牙利合并吗?捷克怎么办? 
  世界历史上有哪些真正的上过战场并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传奇武器】? 
  维京海盗后来为什么消失了?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 1968 年前后,中法美日捷等多国年轻人都陷入了狂热、造反、激进当中?
下一个讨论
赵敏胜周芷若在哪里?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