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国王对匈牙利国王宣战了,担任两国国王的奥地利皇帝宣布保持善意中立。”[1]
↑ 1848年奥地利帝国政治笑话,11月11日克罗地亚军团在耶拉契奇的领导下对匈牙利动武的时候,奥地利还在与匈牙利谈判,没正式加入战争。
我打我自己?你这不叫宣战,而叫平定反对费伦茨·约瑟夫国王的匈牙利贵族叛匪吧。。。
除去精神小伙约瑟夫二世对匈牙利的行政改革(差点叛乱)和1848年至1849年的扬了科苏特作战外,在奥匈帝国时代,确实是有准备对匈牙利动武的计划的,但是在简单谈谈U计划之前,先说说为啥事态很少发展到这个地步,这离不开皇帝和匈牙利人双方的互相配合,以及内外部因素的制约。
首先,只要看过帝国后半段的历史,你就会发现1867年之后的弗朗茨·约瑟夫对于大的体制改革是没什么兴趣的
弗兰茨·约瑟夫⼀世把1867年的改⾰看作他对⾃由主义的最后妥协,⽽不是⼀个光明的改⾰新纪元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乎所有的⾃由主义新法都会遭遇皇帝先⼊为主的反对。⽽且皇帝本⾝就具有⽂化上的偏⻅:匈⽛利的贵族和⾃由主义内阁意⽓相投,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在皇帝眼中,与之形成鲜明对⽐的奥地利⼤⾂就太独断,太拘泥于律法,太好争辩,⽽且在⽂化上太过倾向资产阶级。他们不穿军队制服,仍然穿着过去做律师时的⿊⾊套装。不⽌⼀⼈留着⾰命式的胡⼦,⽽不是弗兰茨·约瑟夫⼀世偏好的留着鬓⻆但刮净下巴的式样。[2]
而且。。。弗朗茨·约瑟夫个人还是挺喜欢奥匈妥协的,把妥协当作自己的成就之一。1905年危机的时候,他甚至不愿出动空输(划掉)启动进攻匈牙利的计划!
在与匈牙利妥协后,由于匈牙利政府的专制风格,匈牙利政治情况很快就稳定了下来,这增加了弗朗茨·约瑟夫对匈牙利人的信任。事实上,他觉得,比起充满民族主义斗争的内莱塔尼亚,他在匈牙利的统治要牢固得多。
真想要对匈牙利出重拳的话,还是要看鲁道夫大公和斐迪南大公,不过很不幸他们两个都跟手枪子弹有点过不去。
其次,匈牙利人大多时候还是能够头脑保持清醒的,之前早就说过了:
现在再来加点料:
......与波希米亚的贵族一样,他们深知自己的特权来自哈布斯堡王朝。尽管底层贵族会和匈牙利的民族主义势力互通款曲,但底层贵族们也认识到,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要好于政权落入资产阶级和主张民族主义的农民手中。大部分匈牙利贵族很满意1867年和解,这使得他们对帝国的忠诚保持到帝国的终结之日。
此外,还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解释了为什么匈牙利的马札尔贵族对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是满意的:1867年和解之后,就奥匈帝国的“匈牙利”领土而言,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对这一区域的其他族群的管控是必要的。而“圣斯蒂芬王冠的领土”(即大匈牙利)包括克罗地亚和特兰西瓦尼亚以及匈牙利本土(也就是小匈牙利)。1848年和1867年,特兰西瓦尼亚两度失去了身份,被匈牙利吸收兼并。今天被称为“斯洛伐克”的地区,从11世纪起就是匈牙利(上匈牙利)的一部分。
......
很少有匈牙利人愿意独立过活,他们甚至认为这是毫无希望的。正如斯拉夫人希望帝国施以援手,出于不同的原因,匈牙利人也持有同样的想法。无论匈牙利人过去多么反感哈布斯堡王室,1918年奥匈帝国的毁灭都是他们历史上最大的灾难,甚于在16世纪被土耳其人征服。直到今天,匈牙利人还很难消化这一后果。[3]
然后就是主角U计划了,但是谈这个之前,先要谈谈让这个作战计划有发动的可能性的背景——1905年匈牙利宪法危机
首先,1905年的匈牙利宪法危机是啥:
然后,简单介绍一下U计划:
1905年12月,匈牙利内政大臣正式提出选举权改革,3个月后,在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一个营的帮助下,费耶尔瓦里将军成功地解散了议会。与奥地利决裂并非是毫无可能的。贝克将军(即弗雷德里希·冯·贝克-雷兹科夫斯基伯爵(Friedrich von Beck-Rzikowsky))早就制定好了武力入侵匈牙利的计划,即著名的“U计划((U 即德语的匈牙利“Ungarn”)”,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实施[4]。显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Honvéd)这一次是不用与他们的战友作战了,比起那些社会保守且种族不宽容的匈牙利民族主义反对派,(匈牙利)少数民族和组织起来的工人对君主的信心要强得多。因此,由拉约什·科苏特(Lajos Kossuth)那持机会主义的软弱儿子费伦茨·科苏特(Ferenc Kossuth)领导的坚决反对派立马就屈服了。1906年4月,几个独立党派与君主签订了一项协议:他们承诺投票支持新预算分配和一项增加兵源的军事法案,作为交换,国王允许反对派联盟组建政府。匈牙利的宪法危机结束了,但以能够满足民族主义者和底层阶层愿望的方式改革国家的最后机会也随之而去了[5]。
弗朗茨·约瑟夫曾经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军队领导人,但匈牙利的事态发展引起了严重的忧虑。1886年,在布达发生了一场针对联合军队的严重骚乱后,鲁道夫皇储曾表示他赞同武力干预(匈牙利)[6]。1898年后,(匈牙利)在通过必要立法方面的长期拖延激怒了军方,自1903年开始,全面军事干预匈牙利的具体计划就在准备之中。1905年4月,维也纳的总参谋部完成了“U计划“[7]。来自奥地利、波希米亚和克罗地亚的忠实部队将占领匈牙利并建立起一个军管政府。军方会寻求(匈牙利)少数民族的帮助,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请求外国干涉。尽管在1905年夏末,一切都准备就绪了,然而,皇帝却拒绝下令。奥匈内战与俄罗斯(1905年)革命的幽灵,以及瑞典-挪威联合王国的分裂,让皇帝反对军事行动。使用其他暴力手段,再加上进一步的让步,于次年成功化解了危机。[8]
所以,奥匈帝国时期不是没有过考虑过对匈牙利动武,但是上面两个因素,一是皇帝不愿意(包括动武和体制改革),二是匈牙利贵族大部分还是清醒的(比如说1906年,就是温和派匈牙利贵族出来收尾的),所以也动不起来。
上面也提到了,外部因素也制约着选择,1789年,法国大革命了,奥属尼德兰已经反了,再和匈牙利打一架,这哈堡还续不续了?1848年的时候,俄罗斯愿意配合(虽然匈牙利起义军主要还是奥军打的),法国、普鲁士自顾不暇。1905年的时候呢,上面已经说过了。。。
同时,跟占据帝国半壁江山匈牙利动武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1789年的时候,约瑟夫二世就选择了服软,1848年一开始,自顾不暇的帝国政府还是比较配合匈牙利议会的,但是当维也纳发现匈牙利要求的是独立的共主同盟时候,那就没办法只能大打了。
费耶尔瓦里 指的是 盖扎·费耶尔瓦里·德·科姆鲁什-凯莱斯泰什男爵(Géza Fejérváry de Komlós-Keresztes),1833年3月15日生于波希米亚的亚罗梅日(Jaroměř)约瑟夫城(Josefstadt,今日为约瑟夫堡(Fortress Josefov)),1914年4月25日逝于维也纳,享年81岁。
曾参加过1859年奥法意战争,因在索尔费里诺的英雄壮举而被授予玛丽亚·特蕾莎十字勋章,对帝国军人来说是极高的荣誉。1864年曾参与对奥普-丹战争(第二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72年开始长期负责匈牙利王国的军事事务。1903年因为上述的匈牙利军队语言风波,辞职,1905年匈牙利宪法危急时刻被任命为首相,1906年危机解除后卸任,再度回归匈牙利军方。
顺便一提,他还有首进行曲哎,约翰·穆勒(Johann Müller)为他而作的《费耶尔瓦里进行曲(Fejérváry-Marsch)》:
奥地利帝国在1848年已经用过一次军事手段了。科苏特领导下试图独立的匈牙利遭到了严厉的军事镇压,并且由于追求独立的匈牙利人本身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帝国下属的克罗地亚人反而站在了军事作战的前面,耶拉契奇率领的克罗地亚军队向匈牙利动武(此时皇室依旧在和匈牙利谈判),最终皇帝甚至请求尼古拉一世派兵援助。
由此可见,如果匈牙利由独立的愿望,奥匈不介意再打一次战争,这一次奥匈也可以请求威廉二世的德国军队干预。虽然匈牙利取得和奥地利部分平等的地位被认为有德国撑腰,避免奥地利成长为欧洲反德联盟的核心。但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这个担心已经不存在了,俄法同盟使奥匈帝国只能选择和德国同盟,奥匈实力衰落使它再难成为德国的威胁,避免奥匈帝国过度衰落,使其武装力量完成现代化才是德国的合理诉求。因此匈牙利的独立地位在20世纪初对德国已经不再有用。
就双方武装力量而言,匈牙利地方防卫军的力量不足以抵挡皇家和王家联合军队的突然进攻,而且匈牙利地方防卫军中的少数民族士兵不一定会为了匈牙利而战斗。
因此,对匈牙利动武的“U计划”并非没有可行性。1905年4月,维也纳的总参谋部已经起草了一份较为完整的由波西米亚、奥地利、克罗地亚联合对匈牙利动武的军事方案。
虽然动武是可行的,但动武这一选项本身不一定会被付诸实施
首先,虽然外莱塔尼亚推行着严苛的民族主义政策,相比于1848年,外莱塔尼亚在奥匈妥协后独立的愿望可以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诚然,要求独立的民族主义者依旧存在,但绝大部分匈牙利贵族对1867年的奥匈妥协很满意,他们愿意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维持自己的特权,并且他们实际上统治着远大于原本的匈牙利的领土,他们深知这实际上是来自于哈布斯堡王朝的”恩赐“。而如果选择独立,王冠领土中的少数民族部分很难接受跟着匈牙利人走的命运,匈牙利人就会提前面临1918的局面,令匈牙利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因此多数匈牙利贵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寻求独立,而境内的少数民族甚至工人也拒绝脱离皇帝的领导。匈牙利温和派常常在危机恶化前寻求妥协,从而化解危机。
因此,皇帝弗朗茨 约瑟夫对奥匈妥协和匈牙利都很满意,皇帝对于匈牙利的稳定也很有信心。1905年夏末,U计划已经可以立刻付诸实施,但皇帝没有赞同。弗朗茨 约瑟夫个人其实缺乏自由主义精神,对他来说匈牙利的高压政策是他喜爱的治国方式,而奥地利的自由主义气氛则是他不得不做出的妥协。虽然皇储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匈牙利的问题,但皇储们都缺乏实践他们的计划的寿命。此外,U计划广为人知是因为它在几年后就遭泄露,而泄露此事的报纸都受到皇帝的资助。美泉宫和霍夫堡的矛盾从此公诸于世。皇帝和斐迪南皇储之间一直存在着暗中进行的权力斗争,皇储全力推行的U计划实施前,皇帝不得不考虑此后皇储是否会因此掌握军队、内政等各方面的大权,使自己沦为摆设
因此,匈牙利问题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奥地利方面试图取缔匈牙利王国而匈牙利不断挑衅试图最终获得独立的问题,而是匈牙利温和派、皇帝派、皇储派、匈牙利激进派、少数民族等多方势力角斗的复杂问题。
在中文互联网,匈牙利俨然要为奥匈衰落乃至奥匈解体负主要责任。一个和奥地利平起平坐的匈牙利确实使帝国成为拄着一根不听自己使唤的拐杖的跛子,但匈牙利王国是否一定要被取缔,甚至必须要武力取缔匈牙利呢?
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匈牙利人一直效忠帝国到它灭亡的时刻,甚至在帝国灭亡后匈牙利依旧存在着大量保王派,匈牙利人并不是帝国的敌人。
对付匈牙利的其中一个有效措施是扩大选举权。一旦马扎尔人发觉自己的优势地位将消失,温和派的贵族往往会出面折中,折中的手段是同意帝国的扩军或改革计划,从而使帝国政府达成其目的
此外,再分出一个和内外莱塔尼亚平起平坐的克罗地亚王国也是可行方案。克罗地亚人属于欧罗巴人种,信仰天主教,从1848年来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忠实盟友。帝国也可以以此威胁匈牙利方面在种族平等上多下功夫,并允诺照顾马扎尔贵族和少数民族平民的利益
奥匈帝国也可以让匈牙利贵族逐渐“法国化”,即在经济甚至司法上给予他们大量特权,例如免征多项税收,封赏土地等,但在政治上一步步剥夺匈牙利贵族的权利。这个方案具有明显的缺陷,从其操作之复杂,到可能出现的其他从根本上不满帝制的力量,都是其问题
动武可行,但不代表没有风险。
你可能会说,凡事都有风险,那么我举例说明一下什么叫做风险性:
高风险性:希特勒下令远未完成再武装的德军进入莱茵兰
中风险性: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希特勒下令进攻波兰
低风险性:英德法意达成一致后希特勒下令德军进入苏台德地区
无风险性:在奥地利有纳粹党内应,许士尼格政府不得人心,并取得墨索里尼支持的情况下,希特勒下令德军进入奥地利
风险性,就是指考虑之中的因素出现变数的情况下计划的可实现度,可实现度越低,风险性越高。以进兵莱茵兰为例,希特勒分析法国不会阻拦的原因再合理,只要有几个法国军官选择擅自行动,他的政治冒险就可能失败。而在希特勒出兵奥地利的案例中,即使奥地利纳粹党远没有他们声称的那么强大,奥地利军队和警察选择抵抗德军进攻,许士尼格本人甚至联系上了红色维也纳发动反纳粹的暴动,英法也递交抗议,奥地利也不可能挡住德国军队,而墨索里尼也不可能出尔反尔。因此在这个案例中,即使希特勒考虑的所有有利因素都被证明是假的,德国顶多在事后面临更多的困难而已。
解释完风险性,再来看对匈牙利动武的风险性。对匈牙利动武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建立一个哈布斯堡王朝领导下的统一、强大的奥地利帝国的关键一步。首先,结合奥地利军人在一战的表现,很难完全相信他们口中“不会失败”的计划,动武过程即使成功,也有可能是持续几周甚至数个月的内战,这对奥匈经济将是一大打击,奥匈捉襟见拙的军费也很难负担这一行动,帝国将不得不贷款作战。其次,动武成功不代表一个统一的奥地利帝国就会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导下建立起来。从民族问题来看,1848年对匈牙利作战是克罗地亚将军耶拉契奇单方面点起的火,平定匈牙利长期来看将会导致帝国面临乱成一锅粥的民族问题。此外,从法国大革命的时期以来,贵族就不再和中世纪那般是皇室的敌人,哈布斯堡王朝剑指匈牙利贵族,最终动摇的还是自己的统治根基。在1905俄国革命和瑞典-挪威王国解散的背景下,谁能肯定红色维也纳不会在1906年诞生?
因此,对匈牙利动武暗地里潜藏着极大的风险性,不一定是使帝国抓住最后一个十年的机会取得和其他列强平起平坐的军事实力的良方。
(懒得按照正确格式罗列参考资料了)
哈布斯堡的灭亡,甲骨文丛书
哈布斯堡王朝,中信出版
哈布斯堡王朝,中信出版(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企鹅欧洲史,第六卷与第七卷
大外交
当权的第三帝国,理想国译丛
旧制度与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