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叶赌徒
这个问题下,已经有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讨论,我们分享一个来自经济学的观点,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参考和补充。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觉得「成为企业家」这件事应该是个人能力积累到达了一定程度之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按照一句老话来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然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空有一身武艺最终也是壮志难酬,诸如在知乎这样的问答网站上,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优秀学者,也不一定就能获得特别多的关注。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逃
今天要讲的就是来自 MIT 商学院的一项实证研究成果——从社交网络平台数据来看,工人如何成为企业家。
Ravelry 是一个汇聚了全球大量编织爱好者的社交平台,一共有超过700万的注册用户,86%的现役编织者都表示自己会使用Ravelry。
用户可以在编制网站上分享自己的编制心得,同时优秀的用户也可以选择从一个编织者(普通用户)变成一个设计师(designer),从而在网站上售卖自己的设计创意的手工制品。
作者通过研究编织社交网络的数据,考察了这些普通用户是在什么样的条件和激励下,从一个普通的手工编织匠转变成一个设计师的角色——成为设计师,意味着可以选择依靠网站通过贩卖手工制品「谋生」。
Ravelry 这样的社交平台无疑为优秀的潜在手工编织者提供了这样的便利:一方面网站本身就提供许多注册销售以及资金管理上的便利,另一方面相比实体店而言免去了租金成本成本也很低。
但是实际上,只有3.3%的用户最后从一个手工匠人在网站上成功转变成了一个设计师。
数据主要从两个维度提供了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基础条件:人力资本的累积,以及社会资源的作用。
人力资本的累积代表着手工匠本身是否技术过硬,参与过多少手工品的编制。比如说一个用户在网站上参与过上百个编织品的编制,那基本可以认为是非常厉害的「匠人」了,当然除此以外作者还控制了类似于用户在编制的过程中使用了多少「花式技巧」等等。
相比而言社会资源的作用相比人力资源难以直接控制——作者发现了大多数成为设计师的手工匠人,都在认证成为网站的设计师之前加入了一个线下「邪教组织」名叫「爱毛线俱乐部」(Stitch N Bitch) 。这个俱乐部是为了方便喜爱手工毛线针织的用户在线下找到同道中人活动交流而建立的。
该实证结果最终揭露了打工者成为企业家的几条可能: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章和结论,文章本身也被 Tyler Cowen 誉为 2018 年最棒的 Job Market Paper,而写这篇文章的小姐姐本身也很漂亮:)
在此附上原文《Knitting Community: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e Transition to Entrepreneurship》,感兴趣的知友可以自行下载看看。
本回答由嘉宾 @颢卿 撰写
欢迎关注我们的机构帐号@真知拙见KnowledgeHot,今后,我们会将星球内的优质讨论陆续分享在知乎上。
最后,这里是我们的自留地——「真知拙见KnowledgeHot」,欢迎你的道来,更期待你向我们抛出更多的「为什么」。
每日点滴拙见,汇聚真知海洋。
自己创业,和在一个成熟的平台上工作,难度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高管跑去创业,就是错把平台的能量当成了自己的能力。
贵乎很多人,喜欢指点江山,感觉自己一呼百应,就是犯这个毛病。
身边有几位朋友,他们曾经都是知名企业的高管,他们曾经都带领过几十号人的团队,操盘着几百上千万的项目,顶着销售冠军的光环。最近一两年,他们都选择了离职创业,然而他们现在的情况都很糟糕。
有的距离创业不足一年的时间关门大吉,有的一直在死亡线上拼命挣扎,还有的靠我们这帮行业里的小兄弟在资金和人力上给予救济,无限度的透支着自己曾经在大公司里积累起来的资源。
相反,我和另外几位草根创业的朋友,正在一步步地将公司往好的方向推进。而我们曾经正是上述这几位大公司高管下面的人。我们没有那么光鲜的履历,我们没有那么资深的经验,我们也没有那么丰富的资源。我禁不住会思考,为什么是我们,不是他们?为什么大公司的高管出来创业会失败?
1、按照大公司的“标准”办事儿
创业公司有创业阶段的规律,并非大公司的一个部门,也不是大公司的缩影。所以不能简单把大公司的那套做法照搬过来。创业公司初期难以得到市场认可,必须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和磨砺。
在我看来,对于小公司初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客户,让自己安全度过生存期。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与客户见面,并取得客户的信赖,想尽一切办法促成签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降低服务费用、提供增值服务、请客吃饭、死皮赖脸等等一切“手段”你都得用上。
而我有位大公司出来的朋友在创业初期时,好不容易有一个意向客户,动不动就问客户要BRIFE,本土客户开会沟通的时候时不时的蹦出几个英文单词,听得大家一脸迷茫。对于客户提出的需求和目标,他往往不会正面解决,而是通过一大堆的分析和推导来告诉客户,你丫的需求和目标就有问题。在他看来,这都是大公司的“标准”。
2、不能做执行的事儿
对于一名刚刚上路的创业者来说,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老板、业务员、策划、行政、清洁工、救火员,你需要在每一种角色中随时切换。
然而大公司的高管往往信奉CEO就是定战略的,定方向的,CEO绝不能抓小放大。所以公司的很多细节从来不去关注,自己更不会亲自动手去写一个方案,就盯着下面的人,或者指望凭借着自己的资源找外围团队来解决一切问题。
有时候,我会想,我身边的这几位朋友创业失败或许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放不下身段。因为很多事情,你根本没有动手去做。
而过往在大公司所取得的成绩,绝大部门是平台的力量,并非因为自己有多强。
3、没有老板思维
无乱在原来的大公司地位多么显赫,位置多么重要,对于整个商业体系而言,作用不过是颗螺丝钉。而现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考虑的是整个生意。
生意的本质在我看来就是“赚钱”。无论你有多么远大的抱负,多么宏伟的商业蓝图,你都必须先给员工发工资。所以,从第一天创业开始,就特别喜欢马云一句话,所有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就一个,那就是赚钱,让公司活下去。
然而见过太多从大公司出来的爱跟你讲专业能力,讲大项目经验,讲产品思维。我不认为这些东西没用,只是在我看来,你最重要的角色依然是“老板“,老板从来不只是定战略的,老板还需要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