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题主、
@陆晓恺邀请。这个拖了很久,不好意思。
就如别的答案里提到的,这样的事情在《史记》、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层出不穷,可以说它是谣言,也可以说它是预言。
【A事迹中呈现出B的预兆→B发生了→历史C将A、B按顺序记叙下来。】
我个人并不相信什么神秘存在,所以我认为这种事迹只有四种可能:
当然,这几类是可以重叠的。比如有可能(有可能啊),刘邦路上确实砍了一条蛇,然后他编造了那个老太婆的出现,然后后世史官又编造了更多……
进入正题。
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
这个故事很纠结,大家可以想一想,它应该归属于我之前的哪一个类别?但我所希望从这个故事里得出的,并不是给它斩钉截铁地划定一个分类。
我想探究的是几个细节问题:
1、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
2、滈池君。
3、“今年祖龙死”与始皇的解释。
4、沉江之璧。
1、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
关东与关中,自古异俗。秦统一疆域后,开始统一法令、经济和社会文化。陈苏镇先生《春秋与汉道》一书探讨了东西差异在秦朝时的影响,并指出:
……秦之“法律令”与关东文化存在距离,特别是与楚“俗”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因此我们认为,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斗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们再看看,这个使者是做什么的。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这时候谣言四起,秦始皇为了打舆论战,让读书人作“仙真人诗”,想来应该是针锋相对地歌颂秦始皇长命百岁——然后派人到处去传唱。
接下来的文句就是这个使者的故事了。
使者从关东回来,“华阴平舒道”,在函谷关、潼关以西,但也在扼守要道的位置:
渭水又东经平舒城北,城侧枕渭滨,半破沦水,南面通衢。(郦道元)
平舒道,在今陕西华县西北渭河南岸,秦时是关中东通黄河下游的要道。(何清谷)
在这个地方,使者遭遇了那个神秘人,而神秘人的言论的核心依然是对始皇帝的诅咒。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心战。
2、滈池君。
使者遇见了一个神秘人,那人拿着一块玉璧对他说:“帮我把它送给滈池君。”
滈池君是谁?根据《集解》,服虔说的最朴素:
水神也。
张晏却提出了一个影响众生的见解:
武王居鎬,鎬池君則武王也。武王伐商,故神云始皇荒淫若紂矣,今亦可伐也。
孟康则说:
长安西南有滈池。
我们再找找滈池。《三辅黄图》:
镐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也。
事实上,现在学者确实考证出了镐池遗址,而它与周的关系,在汉代人眼中是很明确的。
于是《索隐》把服虔和张晏的说法结合起来:
江神以璧遗滈池之神,告始皇之将终也。且秦水德王,故其君将亡,水神先自相告也。
也就是说,这个神秘人是“江神”,而滈池君是滈池之神。这俩人都是水神。因为秦始皇将本朝定为水德,所以这俩水神先互相告诉一下。
我觉得呢,《索隐》的说法有些太过附会了。“附会”是因为解释体系太“麻烦”。司马贞首先因为后来言玉璧是当年沉江之物而附会出了一个“江神”,然后再从水神到水德,兜了一个好大的弯子。秦革周鼎,神秘人让使者将玉璧送给代表故周的滈池君,这是很自然的逻辑。再联系关东一直以来对东周分封的怀念,假若是六国旧贵族造出这样的舆论,一点也不奇怪。
3、“今年祖龙死”与始皇的解释。
神秘人将玉璧给使者,同时还说了五个字:“今年祖龙死。”
祖龙,我们当然认为他是在说秦始皇(虽然秦始皇自己很勉强地要曲解它);但非常戏剧的是,这一句预言并没有成立。
使者见到神秘人是在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秋天。十月,秦始皇开始出游。秦始皇去世是在三十七年七月。
秦朝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也就是说,秦始皇出游实际是在三十七年的十月,无论如何,使者见到这个神秘人是在三十六年年末,秦始皇并没有在这一年死去。
我们努力去解释一下:大约神秘人说的是从这个秋天算起,往后推“一年”的“时间段”?又或者他是站在下一年的年关上往后望,就像我们在过年前已经会说“今年我要如何如何”?
唔,其实,现在看来,这是唯一行得通的解释。
然而汉魏人显然不认为能这样解释。在《汉书》《论衡》《后汉书》《三辅黄图》等等作品的演绎中,都是“今年祖龙死”;但到了《搜神记》和《文选注》就开始了篡改,将这句话改为:
明年祖龙死。
这样是不是稳妥多了?
蓝后,我们再看始皇的解释。
始皇知道了这件事后,沉默了半天,然后说:“山鬼也不过能知道一年内的事情罢了。”
这句话至少说明了两件事:
1)将神秘人称作“山鬼”,说明始皇并不像司马贞那样认为神秘人是水神→说明这整件事情和五德终始的关系是很微弱、几乎没有的。
2)提出“一岁之事”,有人认为始皇的意思是:现在都秋天了,眼看着今年马上就过去了,今年朕显然不会死,你这山鬼,并不神通啊。但始皇的意思也可以是:咱们就从现在算起,数一年,你看朕会不会死吧。
如果是前一种,始皇赢了;如果是后一种,神秘人赢了。
然后始皇又私底下跟人说:“祖龙,是人之先。”什么意思呢?祖龙不是我啊!你这预言,跟我不相干呐。
秦始皇对这些预言的态度,是有三分相信、又有三分疑惧,当然,还有三分政治敏感,和一分无奈。这件事发生后,他马上又往东南巡游去也。
4、沉江之璧。
这个故事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它是故事中还套了故事。比如之前的滈池君之于周武王,比如这里的秦始皇二十八年所沉璧。
那么我们来看看秦始皇二十八年是怎么渡江的: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这里秦始皇险些没能渡过长江,但他并没有沉什么玉璧,而是对湘君发火,砍秃了湘山。
事实上,很多学者都不相信这块玉璧真是二十八年沉江的那块。不过为了接下来的解读顺畅,我们先退一步,暂时相信秦始皇确实在渡江时沉了一块璧、而神秘人交给使者的也就是它吧。
《论衡》是这样解释还璧事件的:
夫沉璧于江,欲求福也。今还璧,示不受物,福不可得也。
就是说,拿人的手短,我懒得保佑你了,干脆还给你。
可是,问题是,神秘人并不是把玉璧“还”给秦始皇,而是“送”给滈池君呀?
我们看到,历史上,沉璧于水中的记载真的不要太多。
(蔡)昭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说苑》
(晋)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璧而盟。《新序》
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水经注》
……
这些沉璧的做法有什么共同点呢?或是兴兵伐(正义的),或是结盟约(正直的),或是受天命(正统的)。沉璧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象征自己所进行的行为(在自己的解释体系里)是正当的。
那么神秘人将玉璧送给滈池君,送给象征故周的神,甚或说是送给周武王,也就可以理解了:
他请求滈池之神承受天命,而后——我们应能推导出——兴兵,反秦。
但是。
但是,这些都只是神秘人的说辞,而已。
我来来去去解释了这么多,其实只是在神秘人的话语体系里打转。而这一套话语体系,是神秘人讲给使者听的,由而,也就是神秘人讲给秦始皇听的。
我们跳出神秘人的圈子,便能看到,这当然是谣言,它的目的是动摇秦始皇对自己统治的信念。
是恶始皇者,特欺瞒以疑惧之耳。(泷川资言)
但这种谣言的出现,本身也说明了当朝统治的不稳固,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现在,我们再跳出秦始皇的圈子。
我们来想一想,司马迁记叙了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
能想到这一层,说明我们对滈池君事件的理解,已将接近圆满。
关东与关中的对立、秦始皇的病症、对故周的怀念、沉江之璧的象征性……如此种种,光怪陆离,语境交映,意义重叠,而司马迁对这一事件的记叙,以及如“亡秦者胡”、“秦始皇死而地分”等等事迹的记叙——这其中是否含有汉代人的观念的影子呢?
史料限制了脑洞的发挥。我们并不知道司马迁这一段叙述所用的是什么材料。
我们只看到,《秦始皇本纪》中一连串灾异、诅咒类事件的记载,逐步瓦解了秦朝的正统;而《高祖本纪》中一连串神迹、祥瑞类事件的记载,又逐步建立起了汉朝的正统。这不见得是司马迁一个人的工作。
欢迎来到观念史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