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史书里有哪些部分是已被现代考古推翻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i-zhi-fan-25-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很多。文学史的话,近年来的一个公案应该是孔子是否“删诗”的问题。清华简、上博简、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等等出土材料证明,“孔子删诗说”的可能性极大,以前学者对司马迁所说的种种质疑,也失去了根基。其实,以前人很喜欢质疑秦汉人对先秦一些说法是胡说八道,以民国顾颉刚的疑古派为代表吧。但是,出土文献有时候恰恰证明了,秦汉人说的还是基本正确的,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当然,这个答案可能与问题不太符合,因为这恰恰是证明了史书记载应该是对的,只是后世对史书的质疑基本是没道理的。

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毛诗,严格说是汉代古文经学的产物。这三百零五首诗作,当然肯定是先秦作品,但是我们拿不到先秦的所谓“诗经”文本,能看的就是汉人整理过的,所以没法还原先秦“诗经”的样态。汉人当然还有今文经学,齐鲁韩三家,不过都亡了,但是除了对诗的阐释不一样,“诗三百”这个范畴是确定的。

“孔子删诗”这个事儿,先秦典籍没说过。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最先提出来的。《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韶》《武》《雅》《颂》之音。

后代人大都采信这一说法,商周流传下来的“古诗”原来三千多首,孔子因为要搞素质教育,所以兴了“文字狱”,删减成了汉代人、也是今天人所能看到的“诗三百”。这就是“孔子删诗”说的大致意思。

  • 不过到了唐代,司马迁正史里的记载,也就是“孔子删诗”说,就被人抓住“漏洞”了。孔颖达在《诗谱序疏》中说:
如《史记》之言,则 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 孔子 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馀篇,未可信也。

从孔颖达开始,这个公案就算是形成了。而且支持孔子并未删诗的说法逐渐占据主流。因为确立一个说法很难,但是反对一个说法很容易,你只要找出逻辑漏洞就可以了。总之这种漏洞历代学者找了不少,比如孔子如果删诗,为什么留下变风变雅的刺诗,那不就是不符合孔子思想了吗。等等吧,总之你在反对的逻辑线上看,说法都极有道理。

历代支持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等;反对观点代表人物主要有:朱熹、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梁启超、胡适、钱玄同等。(这个名单是网上找的材料,懒得自己梳理,主要说出土文献的事儿)

总之,删诗不删诗,历代吵来吵去没有定论。

像是有的诗篇不符合孔子思想,因此孔子不可能删诗,这其实只是一个假设推理。一旦有实物存在,那逻辑推理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解决孔颖达的质疑才是最主要的,你说孔子删诗了,那为什么先秦文献很少见到除《诗经》之外的诗作呢?三千删到三百,约十分之九诗作怎么很难见到,反而这三百篇经常见到?

其实,孔颖达的这个说法也并不严谨。如清代马国翰,他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就钩稽出很多诗经中未收的诗篇、诗句。而山东大学老学者董治安,也致力于这项工作。根据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统计,只他俩找出的《诗经》未收诗,就有114首/句。

  • 接下来就说出土文献的事儿了。

根据马王堆帛书、上博简、清华简、郭店楚简等等近年来的出土文献,可以找到《诗经》逸诗大约71首/句,由此看来,删诗说是很能站住脚的。特别是出土文物,由于处在汉之前,材料肯定比传世文献可信,那再说孔子看到的就是“诗三百”就不好成立了。

更主要的一个证据,是2012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舞琴》篇,它为“删诗说”提供了特殊的证据。(以下均为徐正英教授研究成果的概括。具体可见《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一文,《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其一,该组诗确切无疑是 《诗经》“逸诗”,不像其他出土文献中有的诗歌身份存在争议。组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其内容,存周公儆毖成王及群臣诗四句,成王自儆诗九首,且题目、短序、乐章标识俱全。之所以判定成王所作九首组诗为 《诗经》“逸诗”,是因为该组诗的第一首即为今本 《诗经·周颂》中的 《敬之》篇。九首组诗主旨一致,内容连贯,而且从第一首至第九首,依次标识了“元纳启曰”、“再启曰”、“三启曰”直到 “九启曰”,既然第一首是 《诗经》作品,其他八首自然是后来未被编入 《诗经》的 “逸诗”无疑。一次性贡献八首完整的 《诗经》 “逸诗”文本,已有出土文献尚无先例。

其二,《周公之琴舞》实际上贡献的还不只是八首 《诗经》 “逸诗”文本,而是十七首 “逸诗”的数目。组诗在周公四句诗和成王九首诗前各有两句短序,一为 “周公作多士儆毖,琴 舞 九 絉( 卒) ”,一为 “成王作儆毖,琴舞九絉 ( 卒) ”。所谓 “九絉 ( 卒) ”就是九章乐曲。可见,周公和成王所作的都是九首诗,只是成王的九首完整保存下来了,周公的九首惜仅保存下来半首。周公四句诗开头也标有 “元纳启曰”,既然如此,之后也应有 “再启曰”、 “三启曰”以至于 “九启曰”乐章标识,不可能只有表示开始的 “元纳启曰”而无结尾。既然成王的九首乐歌原属于 《诗经》中的一组作品,周公的九首自然也必是 《诗经》原有的作品。因此,清华简 《周公之琴舞》一次性贡献了八首半“逸诗”文本和八首半 “逸诗”数目,使 《诗经》 “逸诗”数目增加到了共计一百八十五首,其贡献不可小觑。相信随着地下文献的不断出土,类似数据还会不断增加。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周公之琴舞》组诗的发现还为否定质疑派的核心依据提供了经典范本。如上所说,孔颖达等否定司马迁的 “孔子删 《诗》”说,主要是认为司马迁称 “古者 《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是 “十分去九”,太夸张了。尽管刘毓庆、马银琴以刘向校 《管子》等来类推孔子校 《诗经》也有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也尽管马银琴曾从 《诗经》多次编纂 “版次”重叠流传
和地域角度为 “三千首”张目①,但只能是合理推测,惜无实据。而 《周公之琴舞》九首组诗的发现,则首次从正面为 “孔子删 《诗》”十去其九展示了文本范例。未经孔子删定的 《周公之琴舞》所存成王诗篇是一组九首,而经孔子删定流传至今的 《诗经》文本仅保留了 《敬之》一首,九去其八,不就相当于十去其九吗? 它就是孔子删 《诗》“十分去九”的经典个案和实证,具有示范意义。

这一经典个案更为重要的认识价值是,它启示我们重新理解司马迁 “去其重”的真正含义。此前,人们通常多将司马迁的 “去其重”理解为孔子编定 《诗经》时,删除不同版本中的重复篇目。《周公之琴舞》证实,司马迁所称孔子 “去其重”还有一层意思,指孔子编订 《诗经》时,还删除同一版本中内容相近、主旨相类的不同篇目,每一类仅保留少量代表性的作品于 《诗经》之中。解读《周公之琴舞》九首作品不难发现,尽管从第二首开始,各首内容前后呼应,依次递进,各有侧重,但又不免交叉重复,整体而言,都没能超出第一首所涵盖的祀祖、自戒、戒臣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孔子编定时仅保留了最有代表性的第一首。也许周公所作九首儆毖诗同样也仅在今本 《诗经》中保留了一两首。两个层次的 “去其重”,孔子在官方几次编纂 《诗经》的基础上,为教学需要和恢复周礼,将所谓 “三千篇”删定为 “诗三百”,最终大体成为流传至今的 《诗经》文本样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在出土文献面前,前人种种质疑“孔子删诗”的理由、依据,基本都失去了价值。当然,出土文献也没能解决确定孔子存在“删诗”这一行为。不过,我们可以明确一点,今日所见《诗经》的体量,远不及先秦诗歌的总量。如此之多的诗歌消逝于历史烟尘,就蕴含着宽广的研究门径与阐释空间。更有,为何是这三百零五首诗留存了下来,它们的特殊性在哪,这是一个更值得索骥的问题。


基于评论区纠结的“删”“选”问题,我不妨再解释一下。

司马迁原话是:“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照司马迁的说法,表达的就是孔子删除了一些诗,把留下的视为“施于礼义”的范本。但是,其实“删”就是“选”,你也可以这么表述,“选”出了一些作为“施于礼义”的范本。至于司马迁说的对不对,符不符合客观事实,有没有说谎,有没有黑孔子,亦或者是不是汉初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这是另一个问题,今人没法去当面问司马迁。但是后人则约定俗成接受了司马迁“删”的意思。

另外,之所以说战国简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的问题,是因为出土文献虽然多数是战国简,但是它们都是楚简。一般认为,楚国跟中原文化联系不多,信息有所滞后,因此保留下《诗经》原始形态是有可能的。

孔子在战国之前,他老人家自己都已经说了是“诗三百”,那战国时的楚简挖出来,反而说明《诗经》最初并不应该是孔子看到的,或者故意说的诗三百,可见孔子之时或者之前,《诗经》经过了改头换面。

而后世在论及这个“改头换面”过程的,只有司马迁说的“孔子删诗”,后世历代人所纠结的,不是孔子删诗还是别人删诗,而是孔子有没有删诗,也都是围绕孔子来说的。所以他的可能性最大,即出土文献证明,删诗应该是存在的,历史记录中只出现了“孔子删诗”,因此他可能性最大。

因此,这个问题本质是,如果历史上真实存在孔子“整理”《诗》的行为,那么他究竟是个人的、影响力很小的行为还是形成了官方性的、影响力很大的行为,说白了,孔子的整理行为是不是直接导致了汉朝人只能看到诗三百这个事实。这才是本质。另外,现在学界大多用“整理”一词。

此外,若司马迁的认识确乎是事实,汉代人看到的诗三百就是孔子搞出来的,也并非是要说,孔子能够消灭其他诗作,只给后世留下诗三百,他确实作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没这么大能量。

只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历经战国秦火等外部环境几百年的破坏之后,孔子仍可以给汉人保留下二三百首诗,这才是孔子的能量。


user avatar   ma-ying-jiu-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份《战国纵横家书》,虽然该书记载的事与《战国策》和《史记》在大体上相差不大,但有一点却与《史记》所不同


即苏秦和张仪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战国纵横家书》的描绘,苏秦是张仪晚辈,且大多数主要活动在张仪身死之后,这说明什么苏秦激张仪呀,这些事是存有疑问的。

而且在史料里面苏秦貌似和师傅鬼谷子一样又贯穿好几个时代,存活了一百多年的样子。使得苏秦这个靠嘴生存的顶级传销大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万不可把《纵横家书》挂在嘴边,认为它就是正确的,完完全全的推翻了司马迁,我就经常在微博上看到有人拿着这个来说事,甚至否认《史记》乃至质疑司马迁。

我在这里引用 @渤海小吏 所写文章的一段话(侵删,推荐大家去看他的文章,写的很不错)


目前史学界中,对于《战国纵横家书》的结论正确性普遍认为是一家之言,并不能说该帛书描述的就是真实的史实,很有可能如太史公所说“ 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这是当初太史公采集史料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伪书。

《战国纵横家书》出土的马王堆三号墓为汉文帝时期,距司马迁著《史记》时代并不遥远,很有可能太史公在去伪存真的过程当中已经辨别过其史料的真伪。

司马迁依据《秦记》及《诸侯史记》记载的苏秦、张仪事迹基本都有精准纪年,《史记.苏泰列传》中更是详细记载了苏秦的说客之词以及六国次序,相比于众说纷纭的参考, 也许犯错就砍脚的秦御史记载的《秦记》作为主要参考蓝本的太史公说,靠谱的可能性更大。


user avatar   huan-xin-91-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考个古。

史书内容:

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经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也搞了一些东西,比如原子弹、氢弹搞成功了,洲际导弹也搞成功了,但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

《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一九八七年六月十二日)

在这前7年,这部史书是这么写的:

建国后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有伟大成绩的,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我国工农业从解放以来直到去年的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


全国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好得多了。同一些比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比它们大,建设的速度也比它们快。

发展是不是缓慢?是不是停滞?本人也做了一点考证:

看看上表的史书前后对比。是停滞还是高速发展?

这是与美英法对比。78年已经在大宗工业品产量超过英法,在煤炭、水泥等方面超越美帝。







上述是单项与苏、美、英、法、印对比。可以看到同比发展速度都远远超过对比对象。


user avatar   feng-zhi-xiao-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韩德让墓的挖掘,出土了墓志铭,推翻了宋代史书关于他和萧太后的八卦,澄清了他靠女人上位的谣言。 被八卦吹上天的人物,真实情况让吃瓜群众大失所望。

1墓位置。 宋相关史书说 韩德让与萧太后合葬,但韩墓是在乾陵东南方的洪家街挖的,而萧燕燕与皇帝老公耶律贤合葬在乾陵,与韩墓相隔甚远。 耶律贤萧燕燕的豪华乾陵,光放棺材的玄宫就比韩德让整个墓地还大,萧太后一个热爱权力到死喜华仪的女人,竟然真有人相信她会放弃死后享受去和大臣挤小墓。与八卦相反,萧燕燕耶律贤是难得的帝后cp,她出去打仗军营里还带着他的御容像,他死了十几年她还在乾陵及各地建他俩的帝后夫妻像,北京延芳淀现在还留存了耶律贤的像,萧燕燕的早已毁坏,她还辛辛苦苦给他耶律家续命了一百多年,别的临朝女主可都没做到这点,其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这也是她对老公最大的回报。

2 墓规格。韩德让墓全长32米、宽14米,竟然还没上官婉儿的墓大,墓志盖中部有“文忠王墓志铭”六字,内填金粉。考古人员说以韩德让生前极高的身份和地位来看,这座墓的规模过低,如果不是有墓志出土,很难想象这是他的埋葬之所,显然他看多了八卦受影响。古人的墓代表了生前死后的身份地位,尤其是陪葬帝陵这种墓有严格规制,辽圣宗给了韩德让国葬表彰他对辽国贡献,收揽一波活人心,给死人用的墓没必要故意如此吝啬,这只能说明契丹君臣真实的尊卑等级关系,皇帝按韩德让生前地位只能给他这么大的墓地,韩是被八卦吹得太高,墓地规格才是韩的真实地位。 有人非要说韩这墓是萧太后赐的,那岂不是刚好说明萧燕燕的尊卑等级观念有多强,坚决不给韩德让超规格的墓地 ,说好的真爱呢?萧女士可自己跑去皇帝老公的大陵享受百年去了。

看下各朝代君臣真爱的死后待遇,汉武帝给霍去病的大墓是韩墓的三倍多,朱见深给万贞儿的坟是韩墓的七倍多。刘禅给诸葛亮的墓地300多亩,多尔衮刚死顺治给他的坟也占地300多亩,阿斗福临是视相父皇父为父的,阿斗给诸葛亮穿丧服,福临跪迎多尔衮灵柩。。。今天很多八卦号把韩德让权势吹成诸葛亮多尔衮水平属于越级碰瓷,他这寒酸的待遇好意思比。生前更没法比了,韩德让只是契丹母子的打工人ceo,难听点叫打手,他是重臣而不是权臣,孔明多尔衮才是真掌一国军政可改天换日自取之的权臣,萧燕燕自己才是一辈子抓着军权大权那个,她还热衷于自我造神,萧太后是能当武则天而没当的。

3墓志铭写辽圣宗对韩德让以兄事之,宋书说以父事之,推翻。辽圣宗刚即位萧太后就让他对室昉以父事之,准他不朝不拜,乘辇入朝,小皇帝还叫室昉为尚父,显然宋方搞错了以父事之的对象,毕竟北宋连萧燕燕有没有控制辽国政局这一基本情况都没打听到。宋书还说韩德让与萧太后统和6年结婚, 而韩德让是统和22年后才得到不朝不拜的待遇,耶律休哥统和七年开始不朝不拜,韩待遇比室昉休哥晚了十多年。若与太后结婚那韩德让早十几年就不用拜老婆拜继子了,为何他多跪了十几年? 草原上为了不让寡妇带财产外流别家而搞收继婚制,萧太后带着耶律氏的江山改嫁韩家,契丹宗室不和她拼命才怪。李唐宗室没兵权武则天杀得容易,契丹宗室萧燕燕费尽心力也才搞到了一部分兵权,她历经的两朝造反就没断过。澶渊之盟将近70的韩德让立下天大功劳后萧太后才给韩氏家族除奴藉赐姓耶律,相当于满清给包衣奴才抬旗,比北宋降臣王继忠赐姓入旗还晚。。。

辽圣宗给韩德让喂过药扶过棺就被说是当韩是爹,知不知道萧燕燕也给萧恒德喂过药还给萧挞凛扶过棺,难道萧太后是把他们当爹了?耶律隆绪是在学妈妈表演。。。


4 墓志写韩父韩匡嗣死后韩德让想辞职丁忧被皇帝劝下,说明韩家仍是按汉人规矩守孝。而韩匡嗣是在耶律贤死后三个月随他而去的(老韩对耶律贤妥妥真爱啊),契丹人萧燕燕不用为夫守孝,但韩德让要给爹守孝。。。宋书说韩德让这期间与萧太后私通显然被推翻,老爹孝期私通寡妇属于大不孝。老韩棺材放了三年才下葬,但老韩儿子众多不是没人办丧事,不可能是因韩德让工作忙而耽搁,他又不是长子,猜是老韩的信仰导致,不知他信什么教。 而新寡萧女士这时期忙着卖儿卖女拉笼契丹贵族支持自己,行军打仗还在军营给耶律贤铸像方便祭祀,要么是夫妻感情好,要么她是还需要亡夫的声望来安定军心,你说她同一时间和汉人大臣私通到敌国都知道,她是在打自己脸给族人看吗?

宋人还说萧太后为了抱韩家大腿嫁韩德让,拜托,她可是把兵权给了耶律斜轸耶律休哥两宗室好吧。萧燕燕还认了萧干当干爹,把两女儿嫁给萧排押萧恒德两兄弟搞双重婚姻保障,韩家被吹上天萧燕燕为什么不嫁女儿给韩家?她也从没让儿子们娶过韩氏女,反而却是与后族多重联姻呢?萧太后的孙子外孙辈也没有人与韩氏联姻,而是在她主导下内部联姻以保障其后代在皇权核心利益圈,萧燕燕儿子与女儿后代的复杂联姻见 zhihu.com/answer/200293

大器晚成的韩德让好不容易当上辅政大臣连丁忧都不敢,生怕歇几年回来没他的位置,前去护驾新皇帝只能带自家家丁,连正式的兵都带不出来,萧太后要抱大腿哪轮得到他。 耶律贤死后,辽景宗辽世宗的斡鲁朵都该听萧燕燕号令才对,韩德让带几个家丁来无非是表个忠心,他的贡献是出谋划策。正是因为他在先皇死后恪尽辅佐新帝之责 ,才得到了萧太后辽圣宗母子的重用。有些人连辅政大臣是干嘛的都不知道,不去帮新皇帝坐稳江山还要他这辅政大臣何用?

5 墓志写韩德让是以辽景宗东头供奉官起家,而此时他已28岁。28在今天也是个被催婚的年纪,何况古人,所以契丹国志等说萧燕燕自幼与韩德让订婚被推翻。韩比萧大了12岁,正常不可能28还没娶妻,萧燕燕又怎么可能嫁去当妾?韩德让28之前是无业游民,其父韩匡嗣因涉谋反被免官8年直到景宗上台才翻身,也有可能是老韩涉罪导致儿子婚姻受阻事业受阻。但同期萧思温却是辽穆宗宠臣,穆宗严打宗室和后族,老萧与韩家结亲岂不是明着勾结反贼?契丹后族女外嫁必须皇帝批准,萧家瞒不了穆宗,订婚说仍不成立。契丹女12就到婚龄,萧燕燕的三个女儿和庶女都是不到12就出嫁,若真从小和人订婚萧燕燕12岁就嫁了,不会等到16岁。韩德让38岁替爹守幽州才立功受重用,此前毫无建树,古人38可是当爷爷的年纪,若二人早有私情萧皇后早重用他了,怎会让韩德让这把年纪还在替爹上班?宋书萧皇后与韩德让私情之说显然是扯淡,幽州之战时萧燕燕参与朝政已十年,之前她与韩德让不熟不知他的才能这才是真相。

还有人以韩德让之母姓萧就认为其是契丹后族女,契丹族几百万人只有两个姓,难道几百万人都是皇族后族没有平民?辽国还有奚人萧汉人萧,契丹平民当了官大把自取萧姓的,然只有户口在国舅帐的才是后族。耶律贤的宠臣女里是养马奴才出身,还不是契丹族,他当官后自己取了萧姓叫萧女里,韩德让的外祖父也是这种情况。韩德让之妹与萧燕燕之弟的婚事是由皇帝赐婚才成,可不是自行婚配,韩家还视此女婿为荣耀墓志铭给了特写。 扯远了,以下回归墓志铭。

6 韩墓志铭没有妻子。契丹国志说萧太后毒死了韩德让的老婆,如果妻子被杀或早死仍是要写入韩德让墓志铭,还得葬入韩家墓地,还得二人合葬。韩父韩母的墓志铭也没写韩德让妻子名字,韩家族墓地也无韩德让妻子之墓。无妻墓,无妻名,说明韩德让确实一生没娶妻,若离婚他仍是要再娶妻传宗接代的。因此萧太后毒死韩妻之说被推翻。 猜下,一辈子无妻无子女,韩德让和辽穆宗一样,不是太监就是gay,这比他 守身如玉到四十多岁还是处男这种恶俗人设靠谱得多。

严重怀疑韩德让是耶律贤心爱的男宠,所以他让韩托孤辅政,还遗嘱要过继自己后代给韩。韩大臣因为爱先皇所以为他家江山儿子累死在岗位上,死后陪葬辽景宗,这也完全说得通。萧燕燕皇后时期一半时间在怀孕生子,这期间耶律贤没和其他人闹出孩子,合理怀疑他这期间都去找韩德让鬼混了哈哈哈,下部小说就这么写。

7 韩德让无子女,墓志表示他是个没有生育能力之人。路振编造说萧太后给韩德让生过孩子,一会儿说是这人一会儿又说是那人,推翻。宋书还说萧太后同时又养了好几个小鲜肉,问真怀孕了她分得清是谁的吗?以萧燕燕皇后时期13年生了7个孩子的超强生育能力,加上韩家兄弟们的超强繁殖基因,他俩若生应该能生一打才对。真生了就会养在韩家认祖归宗,名正言顺在韩德让名下叫他爹,韩再娶个妻子就不会有人怀疑孩子来历,韩德让也不需要另找继承人。而韩家族人墓志上写韩德让另找了侄子律来郎君为继承人,说明没有妻妾为韩德让生过一男半女,若亲生子女夭折一样要上他墓志铭的,还要入其家墓地,然而全都没有,韩父韩母的墓志铭也无韩德让子女。萧燕燕当太后时韩德让已经42了,他再给老爹守完孝45了,这相当于当代50多岁的老男人了,这把年纪他无子女无妻妾是否是太监都成问题,往后更老时候又怎么生得出来?

李信投宋那会儿说的是辽景宗有四子韩德让受太后重用,结果宋人越抹越离谱,不但重臣变男宠,二十年后路振还直接给隆裕换了爹。 耶律隆裕可是和他爹耶律贤一样从小体弱多病,三十出头就病死了。十几岁小儿乃私生子那条更可笑,路振访辽萧太后56了,她的孙子外孙们已经大把成年了,契丹男子15成年该当官纳妾的,外宾面前仍嬉闹的小儿显然小于15,那最大也得是她40多岁才生出来的。问,萧燕燕30守寡,她和韩德让及其他男宠们这十几年间干嘛去了一个也没生出来?反而她绝经后路振让她生了一个? 再说,萧燕燕又不是赵姬蠢得给男宠们生儿子增加政治风险,除非她不想当耶律辽的太后。路振此八卦明显按赵姬去编的,他盼着辽国走嫪毐剧情上演私生子夺权天下大乱的戏码。

至于那小童究竟是谁,个人认为只是辽宫中某个给太后当乐子的汉人小太监。萧燕燕从宋地虏来清秀男童几百人专门阉割为太监,小儿在国宴上侍立皇帝旁边,可见身份不高,应是侍者,路振说私生子封王了那他在国宴上应有坐位才对,太后之子何其高贵哪用得着侍立?汉人契丹人长相略有差异,见汉人小太监路振非要说他长得像汉人大臣,这是脸盲,更是生搬硬套,如同很多人说自己长得像彭于晏。

契丹皇后生子有一套非常隆重复杂的制度,见zhihu.com/answer/208028,用这个豪华生子仪式生了7个娃后,你觉得萧女士愿意像小言女主委屈巴巴冒着生命危险和失去权力的风险躲起来偷偷生个私生子?

8 极其诡异的是过继给韩德让的七人都绝后了。韩自己的侄子律来郎君死后,萧燕燕为收回奖励给他的斡鲁朵而把自己孙子宗业过继给韩为儿子而非孙子,说明萧太后自视为韩德让的长辈,韩德让兄弟韩瑜的墓志也写着萧燕燕爱之(韩瑜)如母子。这个毫无诚意的过继剥夺了韩家人的继承权,开启了诅咒。此后谁过继给韩德让谁绝后,辽四代皇帝给他指定过六个继承人接收斡鲁朵,但这些人全部绝后。如此已经不能用巧合来解释,只能说契丹皇室给韩德让的墓地风水太差。

为什么说过继得毫无诚意,因为皇孙们还是姓耶律,而没改姓韩,改姓换祖宗的反而是韩氏家族。结果就是皇孙还是皇孙,除了挂名接收韩德让财产外,他们并没觉得自己变成了韩家人,仍频频参与宗室谋反活动,认为自己还没失去继承耶律家皇位的资格呀,若造反成功你看他们还认不认过继这事。这也是为什么萧燕燕要强送自己孙子继承韩德让财产的原因,她要确保斡鲁朵这一重要力量都留在自己子孙手中,她的三个儿子每人手中都有一个翰鲁朵,辽末斡鲁朵兵力打光皇帝就不再过继人给韩德让了。韩德让墓志写都没写律来郎君,这是韩氏家族其他成员墓志记载的信息,说明给他办葬礼的辽圣宗根本就是要断了韩家人对继承韩德让财产的念想。韩氏这边,也不觉得过继来的皇孙是韩家人。韩家第五代代表人耶律宗福(即韩涤鲁)曾对辽兴宗说,“若韩家人犯了罪,希望皇帝看在自己叔祖韩德让为国家立过大功的份上,给韩家留个后人别杀干净”,此时皇孙已过继好几位了,可见韩氏家族对本家人和过继来的皇孙拎得很清。实际上韩家虽被赐姓耶律,仍没忘记自己是汉人韩氏 ,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的后代都继承契丹皇室爱造反的传统,韩家则老老实实呆到辽灭投金,改回韩姓又当了大金的开国功臣。

再次开启脑洞,前面怀疑韩德让是耶律贤最爱的男宠,所以萧燕燕对韩德让始终介怀,萧太后虽遵守辽景宗遗愿让韩陪葬乾陵,但她给韩德让指定的墓地风水最差,谁过继给韩谁绝后。哇真相了 。


9 墓志中还有一条说韩德让生前临御座而设坐,这是澶渊之盟后给他的待遇,被有些人误认为是在龙椅旁边给他弄个椅子和太后皇帝一块接受群臣朝拜,错了。路振参加辽国宴会,群臣拜辽圣宗,韩德让避席,避的啥?他若与皇帝同坐上位,那就是避免让群臣连他一块拜了呗,他只是自己不用朝拜,不能受群臣之拜。但若是如此座位,吃瓜群众路振定会大感惊奇记下座次才对,可他竟然没写,说明国宴韩德让没坐在皇帝旁边,而是与群臣坐在一起,群臣拜皇帝,韩不用拜所以暂避席让别人保持队形,等大家拜完他再坐回去,因此韩德让墓志所谓临御座而坐皇帝旁边只是在非正式场合才有的待遇。


10 墓志铭是埋在地下陪死人给鬼神看的,可不是墓碑,墓碑是在地上给活人看的比如武则天无字碑。所以墓志铭内容当然更可靠,毕竟是当事人第一手史料,尤其玉田韩氏家族几代人出土墓志铭很多,可互相佐证。但仍有人不信韩德让墓志铭而信八卦,还认为墓志铭是辽圣宗想掩盖八卦关系,如果要掩盖该弄墓碑给活人看,有必要造假给死人看吗?辽圣宗如果算到韩德让墓志铭能被千年后的人挖出来,他就不会让自己的帝陵被挖干净了。 退一万步,即便墓志全假,但墓的规格之低风水之差实实在在骗不了人,与八卦中牛哄哄的地位差太远了。

11 八卦还有流传很广一条说宋使曹利用看到萧太后与韩德让偶坐,可是曹利用本人传记中并无此说法,曹自己也没留下其他资料说这八卦,写曹利用看到人家偶坐的是苏辙的龙川别志。然而曹利用1029年死亡,苏辙1039年出生,难道是曹利用的鬼魂告诉苏辙的????苏辙出使辽国时澶渊之盟已经过80年了,当事人早死光了,萧燕燕的曾孙子辽道宗已经带着辽国走在亡国路上了。。。 假设二人不避外使大方坐一块,那其他宋使怎么也没人见过人家偶坐呢?吃瓜群众路振亲自跑一趟没见过,当时契丹周边来往众多的小国西夏女真高丽高昌回鹘也没一个人看见过。澶渊后宋方很多大臣视之为耻,路振的八卦小文让北宋君臣兴奋不已,曹利用要是看到萧太后与韩大臣偶坐为什么早不说?而要等死后几十年他鬼魂才去告诉苏辙呢? 此条八卦竟还被很多学者引用写论文开讲座著书拍影视,专家果然是砖家!

韩德让谥号文忠,最大功绩是内政改革和澶渊议和,很多八卦号为了吹捧他而把萧太后的军事成绩也算在他身上,太侮辱女军事家了。韩一战成名是幽州守城,是守不是攻,之后也只随萧太后辽圣宗参加过几次小战役,都只是作为一路将领,而非统帅。韩德让一次辽军统帅也没当过,一面是萧太后对外族有所保留不给统兵之权(她老公耶律贤可是让真爱韩匡嗣当了辽军第一个汉人统帅),另一面是萧燕燕知道韩德让无统帅之才,否则他不会当了北院枢密使后仍没统过兵,韩家最会打仗军功最盛的是其弟韩德威。北院枢密使被八卦拿来吹韩德让掌辽国最高军权,然而辽北院枢密使相当于中原兵部尚书管日常军政,可韩德让没资格私自调兵遣将啊,调兵虎符可是萧燕燕自己拿的,她自任最高统帅承天皇太都统。辽打仗是如赵宋临时派兵将的,韩德让升北院枢密使却从没当过主帅,对比下他前任耶律斜轸,韩这职位实际上是打折扣的。辽道宗专门给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下旨准他便宜行军事才给了乙辛造反机会,辽圣宗让三弟隆裕当北院枢密使但他防备的却是能私自动兵的南京留守天下兵马大元帅二弟隆庆。萧燕燕的两个女婿多次在前方独统大军便宜行事,萧大姐统军西北镇守一方,而韩德让一次这种机会也没得到过。澶渊之盟韩德让是议和之功,而非战功,带上他因为他是汉人对宋更熟悉,是为议和做的一个准备。萧太后死后,韩德让随辽圣宗征高丽大败,可见他也不是军师之才。人家萧燕燕姐妹是继承了外公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军事才华。萧太后为什么一辈子热衷于亲征呢?因为她要用军功来提升自己在契丹族人中的威望啊,因为她要将兵权牢牢弄在自己手里啊!只有无脑小言和八卦才敢编萧绰把费尽心力得来的军权给了大臣。

韩德让万人卫队也被视为很牛,然他的翰鲁朵属于阉割版建制不全,文忠王府宫卫是到辽末才繁殖到了万人,兵卫志数字是辽末数字,他活着哪有这么多人。李信投宋说太后小皇帝两宫卫加起来才五六千人,萧太后怎可能给韩德让上万人?耶律休哥的儿子耶律道士奴造反欲冲入皇宫,按兵卫志萧燕燕辽圣宗翰鲁朵加起来有五六万人,道士奴按说也得有几万人才敢行动吧,然而第二年辽国举国南下才十几万军队!述律太后拿着两宫卫,辽世宗带前线大军回来,她没打就讲和。耶律贤一死,景宗世宗宫卫都该听萧燕燕令才对,可她却急得在大臣们面前哭。辽景宗出去打猎,也该带着他的几万宫卫兵才对,可几个盗贼就能把他旁边的萧思温给杀了,萧思温可也是北院枢密使。辽世宗辽穆宗被杀时,他们的宫卫兵更是神隐。契丹这几支宫卫都是经过百年人口增长至辽末才变成了几万人,所以契丹母子一定要把韩德让的阉割版翰鲁朵再弄回自家子孙手中,表面是过继皇孙的荣耀,实际防得是韩家后代生不臣之心。关于斡鲁朵兵力之谜,感兴趣见 zhuanlan.zhihu.com/p/28

关于辽景宗耶律贤,他是托孤最成功的皇帝,同时选对了老婆、儿子、大臣三方,全体善终。老婆一心为耶律家谋利,小皇帝一心想当明君,一武一文耶律斜轸韩德让外战内政分工明确还忠心耿耿,一组人马团结一致,让国家强盛,给耶律辽续命百年,这个纪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耶律贤知人善任眼光毒辣,他才是躺赢。

挫宋专欺负孤儿寡母,打不过辽国寡妇,就把敌国男女君臣关系往狗男女编,盼着寡妇家内乱起来演狗男女夺位大戏,然而他们眼中本该弄权享乐祸国殃民的狗男女却累死累活,让死老公耶律家天下更兴旺,遇上这种狗男女死老公会笑醒好吧。萧燕燕后代是皇帝,耶律贤到清朝还能在历代帝王庙受供奉,韩德让得到了啥?他家族连他遗产都拿不到,韩家后代到辽末想当官得去参加科举,千年来韩德让自己只有这小墓地而已。 为啥非编韩德让不编别人呢?因为他是在契丹最受重用的汉人啊,编汉人睡了契丹太后、契丹太后给汉人生孩子和编杨家将当了萧太后女婿、萧太后被宋人杀死、乾隆是陈家汉人乃一个思路,是汉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代网文让萧燕燕给赵家生个儿子与千年前的宋人思路乃一脉相承。武则天狄仁杰要不是打交道的时候实在太老了八成也能被挫宋编成男女关系(查了下已经有电视剧这么编了)。

今人只爱强调萧燕燕萧太后汉化那一面,对另一面则避而不谈,就是她对汉人血统非常排斥,表现在她学汉制用汉人,却不让汉女当皇后,不给汉女之子继承权,她的子女也只和后族结夫妻,汉女只能为侧室不能转正。萧燕燕生前辽圣宗的契丹后妃之子们都接连夭折,汉妃们生子一堆,但萧燕燕选择为二儿子隆庆继位做准备,坚决不给带汉人血统的庶孙子们继承皇位权,汉妃之子连被皇后收养的资格都没有,这才是萧燕燕对汉人的真正态度,汉人官再大仍不准汉人参与最高权力的分配,比比北魏汉女皇后一大堆汉人当外戚皇帝宗亲大把有汉人血统,你就知道萧太后是有多歧视外族血统了。(辽圣宗在位前三十多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契丹后妃之子们全都夭折,而无继承权的外族妃之子们却长大一堆,这点实在诡异。)

萧燕燕公公辽世宗立了汉女为皇后又顶不住压力立了个契丹皇后,景宗圣宗大规模启用汉臣,辽圣宗是娶汉人妃子最多的契丹皇帝,个人认为汉臣对北魏式胡汉上层大量通婚合流应有所期待,但契丹母子始终不开放皇位继承权,还专门下诏强化祖制,汉臣知道没机会突破天花板当辽国外戚死心了,所以圣宗之后的皇帝们汉人妃子又变少了,萧太后这种骨子里对汉人歧视的态度你指望她冒着失去权力的危险嫁给汉人还给汉人生孩子? 把辽国号改回契丹的可就是她萧燕燕萧太后。好端端她为什么改国号?还不是为了强调主体民族意识,抬升自己在本族人心中的地位,让契丹人多多支持她孤儿寡母,毕竟辽国汉人数量虽多,打仗主力却还是契丹人,各位想象下今天把国号改为大汉的影响。

专栏萧燕燕传奇已完结,见zhihu.com/column/c_1375

辽乾陵目前也在考古发掘中,耶律贤萧燕燕玄宫已找到,日后能看到辽朝二圣的更多考古发现 mp.weixin.qq.com/s/Q2ol


user avatar   gai-cuo-ti-he-fan-tai-feng-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朝·光绪帝之死因:砒霜中毒。

参考文献: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

2003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到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采访,得知1980年曾对清光绪帝及清隆裕皇后所葬崇陵棺椁(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被盗)进行清理并重新封闭,而光绪帝、隆裕皇后的头发被移至棺椁外,在清西陵管理处库房保存至今,经与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专家初步研讨之后,征得河北省文物局和保定市文物管理部门及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同意,将多根(两小缕)清光绪帝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29室进行测试。由此,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29室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的有关专家逐步形成了目标清晰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帝死因研究)》。

初步检验

头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人体代谢并能“记录”特定时期人体积蓄的某些元素信息。因此,依据头发不同截段的微量元素含量,可推测不同时期人体微量元素的摄取水平,进而探求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变化情况、研究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一般成年人发每天约生长0.35-0.5毫米,一个月生长约1厘米,也就是说,1厘米头发可反映出人体内约一个月的新陈代谢史。

(一)微量元素检测

2003年,首先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微型反应堆仪器中子活化法(核分析方法)测定了提取于光绪帝的两小缕头发,其方法是:将光绪帝的头发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方法清洗,自然晾干,剪切成1厘米长的截段,第一缕头发长度为26厘米,剪切成26小段;第二缕头发长度约为65厘米,剪切成59小段,其中第1、59段长度分别为4.5和3.5厘米。逐一编号、称重和封装,入堆辐照后逐段检测光绪帝头发中的元素含量。

检测结果显示,光绪帝的两缕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As)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见图1、图2,检测数据见附表1、附表2)。由图可见,光绪帝两缕头发中砷的分布均出现了近似正态分布的高峰。第1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10段(2404微克/克)和第19段(262微克/克),第2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26段(362.7微克/克)和第45段(202.1微克/克)。

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以硫化物和氧化物形式存在,主要有雄黄(二硫化二砷)、雌黄(三硫化二砷)、砒霜(三氧化二砷)等,其中砒霜(三氧化二砷)是剧毒的砷化合物。尽管许多研究表明砷可能是人体的必须微量元素(正常人每天的摄入量约为20μg以下),但过量的砷会使人中毒甚至死亡。正常人的全血砷含量为0.03-0.31μl/L,血清砷含量为0.02-0.2μl/L,头发砷含量为0.25-1.0μg/g。由此看出,光绪帝头发上的两处高含量砷与正常值相比明显异常。

(二)相似条件对比实验

光绪帝头发中的砷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且高含量截段分布异常。为证实其异常现象,研究工作以光绪帝为中心,以关联性和可比性为原则,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别的人和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实验,并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得验证异常情况的确定性。

1、光绪帝发砷与清代人和当代健康人发砷本底值的对比实验

做对比实验的清代人的头发分别是隆裕皇后头发和清末一草料官干尸头发。草料官与光绪帝为同时代、同性别的人;隆裕皇后与光绪帝不仅为同时代人,且生活环境相同;做对比实验的当代人的头发,分别采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5名职工,均为男性

以上三组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表1中还引用了人发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09101)的数据,该标准物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采集上海市十八岁健康青年的头发研制而成。

由表1可以看出,光绪帝两缕头发中砷含量的最高值(2404μg/g)不仅远远高于当代人的发砷本底值,而且也远远高于其同时代人的发砷本底值,是清末草料官发砷含量的132倍,是隆裕皇后发砷含量的261倍。

2、光绪帝的发砷与周围环境的砷含量对比实验

前后两次采集光绪帝棺椁内、墓内和清西陵陵区的环境样品,第一次采集的样品用中子活化分析法,第二次采集的样品用原子荧光光度分析法,检测结果列于表2。

由表2可见,光绪帝棺椁内、墓内和清西陵陵区环境样品的砷含量远远低于光绪帝头发的砷高峰值,这表明,光绪帝头发上高浓度砷物质并非来自环境的沾染。

(三)假设类比实验

光绪帝头发的异常高砷含量截段既不在发根处、也不在发梢处,依据头发生长规律和砷中毒机理,光绪帝头发上的高含量砷不应是正常摄入代谢形成。而其棺椁内没有高含量砷的随葬物品,棺椁周围环境的砷含量也不高。为探究光绪帝发砷含量高的成因,进行假设同类对比研究,将其头发与当代慢性砷中毒患者的发砷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进行模拟验证实验。

1、假设同类对比研究

以冯友根《警惕:过量服用牛黄解毒片可引起慢性砷中毒》(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12月29日第7版)报道的患者为例。该患者为治疗疾病,4年来平均每天服用规定量4倍的牛黄解毒片(含雄黄,As2S2),造成慢性砷中毒以致生命垂危,于2004年5月中旬确诊并接受治疗。取其长发两缕,一缕是连根拔下的(带毛囊),另一缕为梳理时自然掉下的(不带毛囊),两缕头发细黄、干枯,从外观上观察与光绪帝头发类似。该患者头发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与光绪帝相同,图3、图4为这两缕头发的发砷分布图(分析数据见附表3、附表4)。

比较图1-图4,可以发现光绪帝的发砷分布形态与慢性砷中毒患者砷的分布趋势完全不同:(1)慢性中毒患者的发砷分布在距离发根很近的位置出现了一个极大值区域,而光绪帝的则是呈近似正态分布的高峰,不在发根也不在发梢。

(2)最高含量值显著不同。光绪帝发砷的最高含量为2404μg/g,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36.4μg/g)的66倍。

因此,光绪帝的发砷来源与慢性中毒患者不同,不是新陈代谢的结果,而是另有其他来源。

2、模拟实验研究

头发的主要成分是含硫的角质蛋白,约占97%,砷与蛋白质的巯基(-SH)有很强的亲和力,通过与蛋白质的巯基(-SH)形成稳定的螯合物而进入头发。为确定能否形成近似正态分布的高峰值,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

取一段当代健康人头发,长度为10cm,清洗干燥后,放在一层棉花上,棉花下垫一层聚乙烯薄膜。用定量滴管取砒霜溶液(As2O3浓度为1.28mg/mL,北京市公安局提供),体积为36.5μL,一次性滴在头发的第五厘米处,放置24小时,清洗并分段检测;另取同一人的头发,清洗后分段检测砷的本底含量。图5为这两缕头发的砷分布图(数据见附表5)。

图5表明:外界的砷化合物不经过自身机体代谢,也可以吸附、渗透到头发内,而且可以形成近似正态分布的高峰。由此推测,光绪帝发砷分布高峰不是新陈代谢的结果,而含有高浓度砷的物质沾染可以形成。

(四)初检分析

研究证实,光绪帝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2404μg/g,是同年代生活环境相似的成年人隆裕皇后头发砷含量(9.20μg/g)的261倍,是同年代成年人清代草料官头发砷含量(18.2μg/g)的132倍,表明光绪帝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确实属于异常现象。

光绪帝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2404μg/g是其棺椁内物品最高砷含量(帷幔碎屑29.0μg/g)的83倍,是墓内外环境样品最高砷含量(棺椁盖上土24.8μg/g)的97倍,表明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元素非棺椁内物品及墓内外环境所造成。

光绪帝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2404μg/g是当代慢性砷中毒患者头发最高砷含量(36.43μg/g)的66倍,而且砷含量分布曲线与后者也截然不同,表明光绪帝头发中高含量的砷元素非慢性砷中毒形成。

从光绪帝头发的异常高砷含量截段位置看,其既不在发根处、也不在发梢处,依据头发生长规律和砷中毒机理,光绪帝头发上的高含量砷不应是正常摄入代谢形成。

综上所述,造成光绪帝头发上高含量砷元素异常现象的成因只能来自其自身尸体的沾染

全面查证

2006年后,课题组听取并研究了刑事技术、法医学等多领域专家意见,决定按照案件侦查思路和专业技术规范,争取开棺检验,扩大取样分析范围,以进一步确证光绪帝砷化合物的来源。

由于光绪帝的棺椁于1980年清理后严密封存,不能再次开棺,为达到扩大取样分析范围,再次提取光绪帝头发残渣物及散落的头发,并首次提取光绪帝遗骨及衣物样品(1980年崇陵光绪帝棺椁清理后保存在清西陵的文物库房),进行砷的分布研究。

在不可重新开棺的条件下,依照物质吸附和信息转换还原原理,对光绪帝的遗骨及靠近其尸体特殊部位的衣物进行取样检验。采样部位、采样方式均按照规范的法医开棺检验方式、方法和要求进行。

(一)再次检测光绪帝头发上的残渣物

光绪帝的头发上局部有结痂物状的残渣,用镊子刮取残渣物,然后再取刮掉残渣物的头发,分别分析砷的含量。取样完毕后,把从整体头发上掉落的碎发和残渣物也分别取样。如下图所示。

由表3可以发现,残渣物的砷含量明显高于头发,说明这些残渣物是光绪帝头发高含量砷的来源,由此进一步证实了光绪帝的发砷分布高峰值由含高浓度砷的物质沾染形成。前期研究已表明,如此高含量的砷,既非光绪帝自身自然代谢生成,也非环境的沾染,由此进一步断定:这些残渣物的唯一来源只能是光绪帝中毒死亡后的尸体。

(二)光绪帝遗骨表面附着物检测

1980年对光绪帝棺椁进行清理后,部分遗骨保存于清西陵文物库房内,共有肩胛骨、环椎骨、脊椎骨、肋骨等7块遗骨。砷中毒死者尸体腐败后,器官组织中的砷可能会沾染到骨骼上。通过刮取光绪帝7块遗骨表面的附着物进行砷含量检测,以证实光绪帝尸体内是否存在高含量的砷化合物。该项检测是判断光绪帝是否死于砷中毒的重要依据,结果列于表4。

由表4可见,装存光绪帝遗骨的瓶内碎屑、一块肩胛骨和一块脊椎骨分别检测到了高含量的砷,表明光绪帝某些遗骨表面沾染了大量的砷,说明这些砷来源于腐败的尸体

(三)光绪帝葬衣上砷的分布

为验证上述论断,依照物质吸附和信息转换还原原理,对靠近光绪帝尸体特殊部位的衣物取样检测。

光绪帝的衣物有五件,其中四件上衣(或外衣),一条裤子,1980年从棺椁内清理出后保存于清西陵文物库房内。依据上衣的完好程度,分别编为第一件至第四件,裤子编为第五件。

殡葬衣物腐蚀程度及穿着层次对间接验证光绪帝是否为砷化合物中毒及中毒状况至关重要。在取样过程中观察到,第一件龙袍(图6)最为完整,第二件(图7)、第三件(图8)较为完整,而第四件(图9)和第五件(图10、图11)为残片。尸体腐败对穿着衣物侵蚀的一般规律是衣物的侵蚀程度由内向外逐步减轻,也就是说,越靠近尸体的衣物腐烂越严重,反之则越轻,由此推定图6-图9的排列顺序即为四件上衣由外到内的穿着顺序。

第一件较为完整的龙袍,选择19个部位取样。第二件较为完整的夹衣,选择18个部位取样。第三件部分完好的双层短上衣,选择20个部位取样。第四件残破的上衣碎成三片,两只袖子各为一片,图9左下的躯干部为一片,共选择15个部位取样,其中左袖取5点,右袖6点,躯干部4点。第五件为双层夹裤残片,仅存裆部以上部分,选择25个部位取样(图10、图11)

前三件较为完整的上衣中,胃腹部位均有多处明显腐蚀脱落形成的窟窿,为检测尸体胃腹部位砷含量,在窟窿周边取多个点位。在夹裤的后内层可见大片的痂状物,面积约20∗30cm2,在3个取样点位刮取了4个痂状物样品。每件衣物取样完毕后,掉落的碎屑中除有衣物纤维外,还有一些残渣,也分别取样检测。

在部份取样点上采集了二份样品,一份用中子活化法(NAA),第二份用原子荧光光度法(AFS),检测结果见表5-表9。

检测数据结果表明:从同一件衣物看,第一件至第三件,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较高;从穿着层次看,第四件衣物(内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第一件至第三件;从尸体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帝尸体的胃腹部,并在随尸体腐败过程中会进行再分布,有多个去向,并由里向外侵蚀衣物,由此造成了衣物被以胃内容为主的高含砷物质侵蚀沾染;裤子后内层被以肠内容为主的高含砷物质侵蚀沾染;其骨骼被尸体胃肠内容高含砷物质直接沾染,而其衣物的领肩部位和头发上的高量砷则源自其腐败尸体的溢流沾染。

毒物判定

前期对所有样品的检验结果仅为砷元素的含量,而其化合物的种类及有关毒性的确切信息并未明确。因为不同种态的砷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毒性。如:无机砷的毒性大于有机砷;三价砷的毒性大于五价砷。砒霜(三氧化二砷)就是剧毒的三价砷化合物。另外,人体摄入的砷化合物的总量对其是否中毒及中毒死亡具有决定意义。为此,一是对光绪帝衣物中残渣样品高含量砷的砷种态(即砷价态或形态)进行分析,采用了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法研究不同种态砷的比例关系,以判定可能导致光绪帝中毒死亡的砷化合物种类;二是对光绪帝尸体中的砷化合物总量进行测算,进而和人体砷中毒致死量进行比较,以推定其摄入的砷化合物是否能对其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

(一)对光绪帝衣物中残渣样品种态的分析

在光绪帝衣物残渣中取样进行不同种态砷的比例关系分析(见表10)。

由表10可见,光绪帝胃肠内容物沾染的衣物上残渣的砷化合物以剧毒的三价砷和有毒的五价砷为主,而微毒的有机砷化合物占少部分。由于不同种态的砷化合物在生物机体内存在迁移、转换、代谢过程,上述结果不能直接反映光绪帝死前胃肠内容物的砷化合物种态。为确定是何种砷化合物,进行了小鼠模拟验证实验。

(二)对砒霜中毒死亡小鼠脏器砷种态的转换分布分析

选7只体重相近的小鼠,3只作为空白对照,4只以砒霜溶液灌胃,灌胃砒霜溶液分两种,浓度分别为2.7mg/mL(小鼠1和小鼠2)和2.0mg/mL(小鼠3和小鼠4),第一天灌0.1mL,第二天灌0.5mL,约3h后死亡,取4只小鼠胃及其胃容物进行分析,结果列于表11。另外,取小鼠1的肝脏及心脏合并匀浆,小鼠3也同样处理,再放置不同时间,研究不同种态的砷随时间而转换,结果列于表12。

由表11可见,砒霜急性中毒死亡小鼠胃容物中,虽有少量三价砷转变为五价砷和二甲基胂,但三价砷仍占绝大多数(96%以上)。表12中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砒霜的三价砷所占的比例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五价砷随之增高,五价砷即由三价砷转换。由此推断光绪帝胃肠内容物中三价砷的比例,在死时(100年前)远不止29.3%。可以断定,光绪帝胃肠内容物中三价砷和五价砷均来自于砒霜。

(三)对光绪帝尸体中砒霜总量的测算

人体中的砒霜总量是判断受体是否会中毒死亡的重要依据。根据相关研究,人口服砒霜(三氧化二砷)60-20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因受检材条件限制,难以准确测算光绪帝尸体中的砒霜总量,只能通过对其遗留在头发上和衣物上的部分砒霜量值进行测算,由此得知光绪帝尸体中的砒霜总量不会低于此值。结果见表13。

由表13可知,仅光绪帝头发残渣、第四件衣物及其残渣中的砒霜总量就高达约201.5mg。

结论

本课题在不能开棺直验且时隔久远、检材条件很差等不利因素困扰下,由光绪帝发砷研究入手,通过对其头发不同截段砷含量的异常分布情况的分析验证,发现并证实了导致其违背常规的砷元素分布的特殊原因,即光绪帝头发上的高含量砷并非为慢性中毒自然代谢产生,而是来自于外部沾染。通过对其遗骨表面砷元素的检测和对其殡葬衣物被侵蚀的规律以及衣物上砷元素含量的分布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光绪帝的腐败尸体是砷元素污染的唯一来源。由砷种态分析得知,光绪帝遗骨、头发、衣物中高含量的砷化合物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经过科学测算,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因此,研究结论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user avatar   dong-ying-yi-ba-dao-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秦人族源问题

2010年之前,秦人族源问题一直是秦汉考古的热门话题,《史记·秦本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记载。《史记·秦本纪》开篇便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很明显,颛顼是华夏始祖之一,作为颛顼后代,秦人自然来自东边,但是,《秦本纪》却又记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这段话中有一个及其重要的线索—“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意思是,我先祖有一个女子,做了戎人胥轩的妻子,胥轩是中衍的曾孙,秦人的首领,申侯将胥轩称为戎人,又将秦人族源问题引向了另一个方面——秦人西来说。同一篇文章得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而基于此的争论则持续了近百年,想要终结这一争论,必须从考古工作下手,即寻找时间尽量靠前的遗址,尤其是西周早期遗址,因此以寻找秦人族源为目的的考古工作便提上了日程。

20世纪,在关中宝鸡一带,发现了大量的春秋早期秦人墓葬,他们有以下特点:屈肢葬、西首葬、铲足鬲,屈肢葬与铲足鬲是戎人典型特征,而西首葬被认为是秦人来自西方,由于思念故土,故头朝西。1947年,在一起渭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中,裴文中先生在甘肃甘谷县发现了毛家坪遗址,经过初步研究,定位周代文化遗存。1982年之后,北大考古所与甘肃文物队联合,对他进行了系统性挖掘,遗址出土了大量墓葬、陶器等,通过挖掘比对,发现与关中地区的秦人春秋时期墓葬相同,因此,毛家坪遗址为秦族溯源带来了新的证据,该遗址体现了以下特点:屈肢葬、西首葬、铲足鬲。关中秦人墓葬与毛家坪遗址为秦人西来说提供了重大支持。

90年代初,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生了重大文物盗掘事件,数个村全部卷入此次盗掘事件中,待到事发,大量宝贵的青铜器已经被盗掘倒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在这里,北京大学考古人员仍然有了不少重大发现,经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批早期秦文化遗存,发掘出了大量墓葬,这些墓葬对于秦人溯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大堡子山遗址与毛家坪遗址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大同小异,直到一个大墓被发现,通过发掘,在大堡子山遗址发现了一座规模巨大、等级极高的贵族墓葬,经鉴定可能为秦公墓,初步命名为一号秦公大墓(非秦公一号大墓),在这座墓葬中,墓葬主人采取了仰身直肢葬的形式,同时发现了大量带有商文化气息的随葬品。在后续的发掘中,我们发现,较高等级的墓葬大部分为仰身直肢葬。所以,在大堡子山遗址中,较高等级的墓葬中体现了更多的中原文化色彩,低等级的墓葬中体现了更多的西部戎人文化特色,大堡子山遗址的发掘不仅未解决秦人来源问题,反而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

进入新世纪之后,考古学家们解决秦人溯源问题的课题并未停止,根据史记记载,秦人是在西周建立之后才出现在西部的,那么只要我们找到西周早期的秦文化遗址,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恰好此时,通过大量古典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学者的论证,我们基本确定了周孝王所封的非子封地—秦亭 ,即今清水县李崖村,由于当今李崖村是一个村镇聚落,我们不能为了考古工作将其迁走,同时河道附近被当地农民种植了大量果树,而果树经济价值较高,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在河道的二级三级四级台地进行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我们在四级台地发现了一座北魏时期的城墙遗址,在二级三级台地发掘中,我们发现了大大小小数十座低等级墓葬,经鉴定,这些墓葬时间在西周早期,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方口鬲,墓主人呈现仰身直肢葬形式,同时腰部具有腰坑,坑中有动物骨骼,经鉴定,为幼犬骨骼,这是典型的商人葬俗,因此李崖遗址可以确定,这支秦人具有典型的商文化特征,而这也与文献记载相符,由此基本可以确定秦人是一支来自东方中原地区与商人关系紧密的部族,秦人溯源也基本告一段落。

另:由于知乎有人认为《清华简•系年》是地摊淘来的赝品,因此这里不做讨论


user avatar   lin-jian-mi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海昏侯发现《论语》新篇

《论语》被称为天下第一书,在古代有三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大家看到的《论语》是张侯之后用《鲁论》和《古论》形成的版本,但是《齐论》到汉魏的时候就失传了。

《齐论》和《鲁论》、《古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了两篇,一篇叫《知道篇》,一篇叫《问王篇》。海昏侯墓出土竹书《论语》确系失传 1800 年的《齐论语》。

而且海昏侯墓共出土了一万件(套)文物,竹简有五千多枚。其中已发现的除了《论语》、还有《史记》、《医经》、《孝经》、《医书》以及筑墓的赋等。

2、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发现

早在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形容秘色瓷之美。但随着五代十国的战乱,这种工艺就失传了,整整一千多年里,留下的只有对秘色瓷的文学歌颂。

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秘色瓷莲花碗以一碗之力,填补了我国唐宋交接之际秘色瓷的空白,也填补我国一段重要的历史空缺。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秘色·奇景】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在光线照射下,碗底折射出莹莹白光,似水似云。

3、发现“曾国”

周代的汉东曾国,其名不见于文献记载。但铭有“曾”“曾侯”的周代青铜器却自宋代以来屡有发现。

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发掘,引发了学者对曾国之谜的热烈讨论。曾随亡国绝祀的原因和时间,今已不知其详。

分析战国中期的天下大势和楚国社会,曾随或因吴起变法而亡。吴起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之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为楚减爵禄之令”“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恐怕也容不得居处楚国腹地、过着如曾侯乙墓所反映的穷奢极欲生活的曾随贵族。灭随亡曾,既可节用聚财,又能明法审令,吴起变法想必不会遗漏曾随。

由商代延续至战国中期,汉东曾随存世约有千年。其为商代方国、周代封国的绵长历史,在商周列国中大概唯有商代的巴方、周代的巴国可与伦比。

4、海昏侯墓出土穿衣镜,上面有最早的孔子画像

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子都长这样,实际上这都是后人所画。我们所见到的是明代 佚名《孔子燕居像》。

但其实每个朝代的孔子都不一样的,所以孔子究竟长啥样?基本凭借古代的一些记录+画家想象而得。

但2015年底在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孔子画像。因为损毁较为严重,在没有整理修复的情形下,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下半身,但是,在画像一侧,可以辨析出题字,记录着孔子的生平。

那你知道为什么孔子广为人传的画像为何露着两颗门牙?

我在西瓜视频看到了一个UP主【青史记】小姐姐,给大家解析下背后的深意。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8348748818006016


user avatar   tian-wu-ya-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这算不算汉奸带路党?假设他们借助外来力量打败了满清,历史书该如何评价他们?
user avatar   zwx-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这算不算汉奸带路党?假设他们借助外来力量打败了满清,历史书该如何评价他们?
user avatar   chen-xue-liang-50-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相关话题

  历史上东南亚有骑兵吗? 
  阿斯塔那古墓的欧洲白种人尸体是怎么回事? 
  你认为最伟大的日本人是谁?有哪些原因? 
  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继承者吗? 
  历史上被权臣架空的皇帝都是怎么反抗的? 
  有哪些曾被认为是真实历史的故事? 
  在《冰与火之歌》的世界或欧洲相应的历史阶段中,一个平民在地位上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什么位置? 
  波旁和哈布斯堡谁是欧洲历史上第一王室? 
  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说,岳飞是不是必须杀? 
  海洋考古是如何进行的? 

前一个讨论
工厂现在为什么招不到工人?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高铁上女子被人踩鞋后报警,对方花280元将鞋子买走,女子只能光脚离开警局?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