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第1页

  

user avatar   chun-guo-xue-x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战之后各国发展基础之比较

一、
首先,我的观点是:近现代国家发展的核心就是“工业化”!
什么是“工业化”?
首先“工业化”不是农业社会的手工作坊,也不是买一些机器开工就是工业化,而是有充分的计划组织和系统管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进行按照工业化生产规律的系统生产,形成社会化“有组织的机器体系”才是“工业化”。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包括对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破坏和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建立。它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却又不仅局限于工业发展,所以工业化提升的是整个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社会。
以中国为例:在经济结构上,工业(含手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1949年为1:2,1978年变为3:1,现在为5:1。在税收比例上,农业直接税占比1950年为39%,1979年变为5.5%,现在几乎为0%。在就业人口上,以城乡划分就业人口,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12.0%(2486万人);1980年24.8%(10525万人),较1952年增长323.4%;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229.6%达到34687万人。以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7.4%(1531万人);1980年18.2%(7707万人),较1952年增长403.3%;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183.4%达到21842.10万人(这已是有史以来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人口)。工业总产值仅前30年就增长了36倍(1949年140亿元增长到1980年5154亿元),其中重工业增长72倍(1949年37亿元增长到1980年2724亿元)。
这就是工业化。
百度百科:“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二、
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指标在1949年的情况:
1、文盲率
中国约80%,印度约80%,台湾20%,日本<5%,美国<5%
“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经常被引用的卜凯在30年代初期对中国农村的调查,很可能提供更可靠的估计,但他的调查不是专门集中研究贫穷和落后的边区。他的数据来自对22个省中308个县进行的抽样调查,说明在7岁以上的人口中,只有30%的男性和1%的女性具有能够读懂一封简单信件的文化水平。”(《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页,表3及下方文字;195页);还有资料认为1949年中国真正的文盲率是90%。
台湾文盲率为20%,1944年国民学校(不包括私塾)共有944间,学生人数达87万6000余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2.9%),台籍学童就学率为71.17%日籍则高达九成。2006年2月6日时任日本外相,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还根据这数据,认为“台湾之所以现在拥有这么高的教育水平,完全是因为日本对台湾实施殖民地统治的功劳”(许佩贤,殖民地台湾的近代学校,17页)。
即使在人口大量涌入之后的1949年台湾,770万人中有97万中小学在学学生,比例为12.6%,大陆5.4亿人中有2543万中小学在学学生,比例为4.7%;这个比例同年黑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为5.6%、加纳为7.1%、南非12.5%、肯尼亚5.7%。由此可以看出两岸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的悬殊!
一八七二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明确普及初等国民教育方针。一八七三年小学就学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点一,一八七七年达到百分之三十九,一八七九年达到百分之四十一点二。以后更迅速上升,一八九○年达到百分之五十,一八九四年达到百分之六十,一八九九年达到百分之七十,一九○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六。一九一九年以后每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强。明治三十年(1897年),文盲率仍有38.2%,降至大正八年(1919年)的全国调查,文盲率只有8.8%。大正八年(1919年)和昭和五年(1930)的未上学及寻常小学中途退学者、寻常小学校毕业者、高等小学校以上毕业者的比例分别为31.1%和9.9%、48.9%和57.8%、19.8%和32.7%。(多贺秋五郎:《近代学校的历史》东京中央大学消费生活协同组合出版局1960年1月版,第57页;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一书的序言)
2、农业人口比例
中国83.5%(1952年),印度约80%,台湾53%,日本41%(1955年),美国23%(1940年)
  据国家数据(data.stats.gov.cn/index)以城乡划分就业人口,中国1952年乡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88.0%(18243万人);以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83.5%(17317万人)。2012年中国乡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51.6%(39602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33.6%(25773万人)。
  据台湾银行金融研究室所编《台湾之人口》:台湾1930年总人口4679066、农业人口2534404、占比54.16%,1940年总人口6077478、农业人口2984258、占比49.10%,1945年总人口6585841、农业人口3365688、占比51.15%,1949年总人口7396931、农业人口3888439、占比52.57%。
《日本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日本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1955年城市人口比例升至56.1%,农业人口下降至41%”
3、人均年用电量(发电量)
1944年:中国9.8度,印度10.6度,日本469度,台湾163度,韩国无数据,土耳其24.4度,马来亚122.1度(1940年),美国无数据,南非658.7度,加纳无数据;
1945年:中国9.0度,印度11.4度,日本284度,台湾无数据,韩国无数据,土耳其无数据,马来亚无数据,美国无数据,南非682.1度,加纳无数据;
1949年:中国8.0度,印度13.6度,日本519度,台湾113度,韩国32.4度,土耳其36.2度,马来亚110.1度,美国1974度;南非812.4度,加纳44.5度。
附:各国总发电量:
1944年,中国53.14亿度(新中国建立前的名义最高历史年产量,但绝大部分是日占东北的产量),印度38.28亿度,日本361.22亿度,台湾12.55亿度,韩国无数据,土耳其4.96亿度,马来亚6.18亿度(1940年),美国无数据,南非80.43亿度,加纳无数据;1945年,中国48.76亿度,印度41.16亿度,日本219.00亿度,南非83.29亿度;1946年,中国36.25亿度,印度40.32亿度,日本302.89亿度,南非85.57亿度;1947年,中国46.71亿度,印度41.40亿度,日本327.50亿度,南非87.88亿度;1948年,中国44.98亿度,印度45.72亿度,日本377.91亿度,台湾8.43亿度,南非92.59亿度,加纳1.71亿度;1949年,中国43.08亿度,印度49.09亿度,日本414.94亿度,台湾约9亿度,韩国6.55亿度,土耳其7.37亿度,马来亚5.57亿度,美国2961.24亿度,南非99.19亿度,加纳1.73亿度。
4、人均年用钢量或产钢量
1943年:中国1.8公斤,印度3.8公斤,日本100公斤,台湾无数据,韩国无数据,土耳其2.1公斤,美国537公斤,南非34.2公斤,津巴布韦3.3公斤;
1945年:中国0.5公斤,印度3.9公斤,日本27.0公斤,台湾无数据,韩国无数据,土耳其无数据,美国573公斤,南非无数据,津巴布韦无数据;
1949年:中国0.3公斤,印度3.8公斤,日本40.4公斤,台湾8.4公斤(1950年),韩国0.4公斤,土耳其5.1公斤,美国471.6公斤,南非52.1公斤,津巴布韦9.6公斤。
附:各国钢总产量:
1943年,中国92.3万吨(新中国建立前的名义最高历史年产量,但其中84万吨是日占东北产量),印度136.4万吨,日本782万吨,土耳其4.3万吨,美国8059万吨,南非41.8万吨,津巴布韦0.7万吨;1945年,中国26万吨,印度138.8万吨,日本208.2万吨,美国8600万吨;1946年,中国1.6万吨,印度131.4万吨,日本56.4万吨;1947年,中国6.3万吨,印度127.7万吨,日本94.1万吨;1948年,中国4.4万吨,印度127.7万吨,日本171.5万吨;1949年,中国15.8万吨,印度137.4万吨,日本311.1万吨,韩国0.8万吨,土耳其10.3万吨,美国7074万吨,南非63.6万吨,津巴布韦2万吨;1950年,中国61.0万吨,印度146.1万吨,日本483.9万吨,美国8784.8万吨。
5、人均铁路货运量
1943年:中国0.10吨,印度0.27吨,日本2.94吨,台湾0.93吨,韩国无数据,土耳其0.43吨,马来亚0.52吨,南非2.82吨,肯尼亚0.35吨,莫桑比克0.41吨;
1945年:中国无数据,印度0.28吨,日本2.51吨,台湾无数据,韩国无数据,土耳其无数据,马来亚无数据,南非3.09吨,肯尼亚0.34吨,莫桑比克0.69吨;
1949年:中国0.10吨,印度0.26吨,日本2.00吨,台湾1.82吨,韩国0.32吨,土耳其0.49吨,马来亚0.35吨,南非3.75吨,肯尼亚0.65吨,莫桑比克0.64吨。
附:各国铁路总货运量:
1943年:中国5460.0万吨,印度9823.0万吨,日本22648.3万吨,台湾718.1万吨,韩国无数据,土耳其868.2万吨,马来亚262.1万吨,南非3440.0万吨,肯尼亚205.6万吨,莫桑比克231.2万吨;1945年:中国无数据,印度10224.5万吨,日本19290.6万吨,台湾无数据,韩国无数据,土耳其无数据,马来亚无数据,南非3774.8万吨,肯尼亚196.2万吨,莫桑比克389.9万吨;1949年:中国5589.0万吨,印度9305.0万吨,日本15363.3万吨,台湾1398.6万吨,韩国642.1万吨,土耳其1002.1万吨,马来亚179.2万吨,南非4580.2万吨,肯尼亚378.8万吨,莫桑比克360.2万吨。

1949年前后的中国,8.0度的人均发电量甚至在黑非洲最多也只是中游:在加纳(44.5度)、阿尔及利亚(60.0度)、津巴布韦(214度)等国之后,与马达加斯加(6.2度)、莫桑比克(6.9度)等国为伍……

1949年前后的中国,占当年世界人口近1/4的中国人总产钢量仅占世界总产钢量的0.1%!人均钢产量不到世界人均钢产量的1/200!
即使是厚着脸皮用1943年(含日据东北)人均产钢1.8公斤的数据来比较,却仍是连黑非洲的津巴布韦都比不上——他们1943年人均产钢3.3公斤,1949年人均9.6公斤!

1949年前后的中国,人均仅有“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的日本人均硫酸产量的1/280、人均烧碱产量的1/70、人均纯碱产量的1/10、人均精炼铜产量的1/260、人均水泥产量的1/35、人均钢产量的1/140、人均化肥产量的1/700……
各种工业品和工业原料(如:烧碱、磷酸盐、精炼铜、铝等)总规模即使是名义上的历史最高年产量也比不过印度、南非等国,只能和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埃及、土耳其等国为伍;例如:磷酸盐和硫酸年产量,中国为14.8万吨(1953年)和4万吨,阿、摩等国依次为64.8万吨和3.7万吨;369.3万吨和2.9万吨;36万吨和2.1万吨;……。至于人均——可以这样说,任何国家的任何工业品,只要能找到两国1950年以前的同年产量数据,其人均产量基本都高于中国!

  最关键的是,包括东北在内,1949年中国5.4亿人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当年小学毕业生仅有64.6万人,和现在的硕士博士生数量相当,以至于高小(小学4、5年级)毕业生也成了“知识分子”!而当年大学毕业生更仅有2.1万人,其中文科生约占80%!工业建设所急需的各种技术人员总数不足5万人(含见习生),占人口比例不到万分之一,工业(含土木工程)科研机构不过区区32个(归并后共21个),甚至远不及当时美国一个“托拉斯”雇佣技术人员的数量!
这才是和“同在废墟中”的日本、德国最大差异所在。

三、
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卷-历史-道客巴巴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卷》,欢迎量证。
但是,偏偏有人拿了几个战犯的口供就在瞎扯“1945年时东北的工业基础不逊色于日本”、“1949年时,大陆人均(工业)资源绝对高于台湾”。
的确,当年的东北确实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
1、“东北作为中国当时唯一具有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工业地区”,只是和更为贫穷的内地相比较而言;若在国际上比较,中国各种工业品和工业原料即使以1943年全国包括日占东北的名义上的历史最高年产量计算,也比不过印度、南非、土耳其等国,只能和阿尔及利亚、扎伊尔、摩洛哥、埃及等国为伍;连“名义上”的工业总规模在非洲也排不进前列,如果以5.4亿人为分母人均之后就更不用比了。
2、另一方面,二战期间,英美也曾在中东大搞建设,建了无数油田、公路、海港、输油管、炼油厂,但是,这些建设和养骆驼的阿拉伯人有关系?是否英特尔公司在刚果建了个芯片封装工厂就意味着黑非洲有了CPU生产能力?
同理,日本人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为了掠夺,其统治有两个特点,一是殖民统治,二是时间太短。这造成后果有:
其一,在日本推行的“日满一体”的政策下,满洲的工业生产完全从属于日本工业,所谓“满蒙生命线”就是全力抽取东北的资源、粮食、无偿苦力供养“帝国”扩张壮大。在殖民统治下,东北大量的煤炭、木材等工业原料原被输送到日本。大部分生铁则被运往日本炼钢,在东北炼制的钢材除了少量在本地使用,其他都以钢坯的形式运往日本轧制。由满铁完全控股的昭和制钢所理事长小日山直登明白无误的指出了“日满一体”政策下满洲钢铁生产的殖民地属性:如从国家(日本)政策角度考察满洲炼铁事业的特点,则在以开发满洲钢铁资源为重点,将其生产的生铁和钢,尽可能多地输往日本,以加强和扶植日本产业。…… 满洲……从通常的炼铁技术和炼铁企业的经营上来看是一项不合理的规划,也是一种畸形的炼铁方式。……这也是满洲为了日本所不得不忍受的畸形经营方式。(昭和制钢所理事长小日山直登《从钢铁国策方面来看的满洲与日本》昭和14年,第7-17页) 。只有在战争末期日本本土因轰炸无法维持生产,1942年以后才开始试图在东北建设真正的工业体系,但已经迟了。
所以,日占东北的工业是不完整和畸形的,是为日本人的掠夺服务的。
其二,沦为殖民地的东北的工业完全由日本财阀所垄断,而在这些如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等垄断会社中,理所当然高级和部分中级管理、技术人员肯定是日本人。那么还有部分中下级的管理,技术人员呢?东北不同于台湾之处是,虽然日据台湾教育远不如日本本土,但经日据50年后40年代初小学入学率也已高达73%(相当于日本1900年和大陆60年代的水平),45年光复前台湾社会已有足够的本地人担任中下级的管理、技术人员。而当年东北主要是移民垦荒的农民,文盲率极高;满洲国从33年到45年只有十二年,即使一开始就普及初等教育也满足不了要求,更何况伪满“建国”4年后的1936年东北小学就学率仍仅有23%并不高于内地(见《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奴化教育及其危害》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奴化教育及其危害 Japanese Enslavement Education and Its Harmfulness during Our Northeast Occupied Period)。从内地招聘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不现实,九一八之后,连东北本地学生都流亡了。结果就是中下级管理人员、中低级技术工人除日本人外,大部分是朝鲜人,一是文化程度高一些,二是会日语,与高层管理人员沟通方便。这也就是“二鬼子”和“棒子”的来源,这也就是东北在50年代需要全国支援技术管理人员的原因(见《从全国支援到支援全国—20世纪50年代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从全国支援到支援全国——20世纪50年代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所以,到1949年,东北所谓的“门类齐全的重工业”在经苏联洗劫和日韩技术人员归国后已经完全荡然无存了,尤其是那些“飞机,舰艇,战车”工厂根本就没有合格的中国管理、技术人员,只有一片废墟。
当然,在中国的工业奠基中,东北及东北人的确功不可没,东北的工业规模和更为贫穷的农业内地相比,还算“在叫花儿中叫得响的”,至少铁路、公路修修补补还能用,还有一群爬过黑煤窑、吃过高炉灰、扛过铁道轨的苦力……但深究本质,东北的工业基础实际却是连黑非洲也比不了,更谈不上什么“当时唯一具有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工业地区”。东北对关内的支援实质上是仅有两条裤子的贫困户均了一条给光腚的赤贫户而已。其“现代化大工业地区”称号可能送给黑非洲的津巴布韦等国更合适,至少他们1949年以前小学入学率就已在70%以上,而中国把祠堂、庙宇全改成学校后1952年包括“初小”识字班在内的小学入学率也仅有49.2%。
所以,“1945年的中国因为收回东北而拥有了制造飞机,舰艇,战车的能力,拥有门类齐全的重工业体系”完全是痴人梦语。
谁能回答我:所谓“满洲国产”的“亚细亚”号高速列车有哪些部件是在东北生产的?生产商的工程师中有几个中国人?

四、
在拜读了《1945年时收回东北的中国算“一穷二白”,那么同时期的日本,德国算不算“一穷二白”?》之类的“大作”后,我终于明白了,他们是来自另一个位面。
在他们那个位面,日本人是到东北来帮助中国建设“王道乐土”而不是来侵略掠夺的,所以“更强调的是满州的经济独立”。
在他们那个位面,虽然伪满“建国”4年后的1936年小学就学率仍仅有23%并不高于内地,虽然“满洲国”1932年到1945年短短13年内小学生也毕业不了几届,虽然工厂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全是日本人中级也是日、韩人;虽然东北在50年代还需要全国支援技术管理人员,但是在他们那个位面,“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专门教育体系”为中国培养了充足的技术人才。
在“活雷锋”的努力下,终于“1945年时东北的工业基础不逊色于日本”了!下面这个表嘛——肯定是假的了。
img3.laibafile.cn/p/m/2
而《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的著者早就被土共收买了,所以他的数据肯定是错的!
在他们那个位面,1943年东北钢产量不是什么84万吨,而是782万吨!84万吨是日本本土的钢产量才正确。1944年中国发电量不是53.14亿度而是361.22亿度(虽然按5.4亿人均后仍低于台湾),53.14亿度是日本本土的发电量才正确。
在他们那个位面,虽然被苏联人洗劫后“工厂阒其无人,仓库已被洗劫一空,机厂设备亦荡然无存。”,但国府在战乱之中仍用以金元券换来的300万两黄金(什么运去台湾的纯属虚构)和“完备的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全部重建了东北的体系。“难道重建与重新投入生产很困难吗”?所以“1945年的中国因为收回东北而拥有了制造飞机,舰艇,战车的能力,拥有门类齐全的重工业体系”。
在他们那个位面,印度、土耳其、日本都和南非蹲一堆儿了,所以东北工业规模雄踞“亚洲第一”!至于全国人均?那就无关紧要了。
所以在他们那个位面,土共接手时的中国绝对不是“一穷二白”,大陆(含东北)的钢产量不是什么15.8万吨而是782万吨!发电量不是43.08亿度而是600亿度(361.22亿度都少了)!只有这样1950年大陆(含东北)的人均用钢量、用电量才能超过台湾1950年人均用钢量(8.4公斤)、人均用电量(110度)。
在他们那个位面,人均用钢量、人均用电量这些我们这个位面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在他们那个位面,虽然1949年大陆(含东北)的文盲率无论怎么算也在80%以上,台湾文盲率为20%;虽然大陆(含东北)的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为1952年83.5%,台湾为1949年52.57%……但是,文盲就不能建设工业了?农业从业人员比例的降低情况也说明不了问题——高教育水平的工业化人口比例更无关紧要!
所以在他们那个位面,“1949年时,大陆人均(工业)资源绝对高于台湾”,日、德和中国同样是一片废墟就同样是“一穷二白”!

最后还是回到我们这个位面,请教下,长三角的工业总规模已经超过了台湾、韩国,工业体系也远比他们门类齐全,是否证明中国(全国平均)工业化水平已经远远超过台湾、韩国?
如果你们同意这个观点我就同意1949年大陆的工业基础好于台湾。
我真的不明白“1945年时东北的工业基础不逊色于日本”的结论是从何谈起!
实际上,鼓吹“1949年时,大陆人均(工业)资源绝对高于台湾”的人,绝大部分是一肚子坏水装傻卖天真,他们并非不明白“农业从业人员比例的降低情况”和“高教育水平的工业化人口比例”的重要,刻意无视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试图以“认真地瞎扯”来忽悠,来证明他们臆想的“结论”!

五、
更何况,在原本就远好于大陆的工业基础之外,台湾还有一个巨大的、大陆绝对不可能平等具有的发展基础——外援。
1949年台湾省人口770万(同年大陆人口5.4亿),不计优惠贷款和国府运台黄金,不计其原本就好于大陆的基础(设施、教育……),美国对台经援和军援总额约为48.64亿美元(见《1949年以来美国给了台湾多少援助?》1949年以来美国给了台湾多少援助?)。不计军援和贷款,美国从1950至1965年,对台经济援助共17.85亿,超过1952年台湾GDP总额。不考虑军援的资金替代作用等对经济的促进,仅用经援总额除以1949年人口计算,台湾人均受援232美元;以人口比例计算等于大陆得到1252亿美元,这个金额是欧洲马歇尔计划援助总金额的10倍,或1950年苏联GDP(约1000亿美元)的125%,或美国GDP(2930.7亿美元)的43%,或大陆GDP的5倍!
以上数据不包括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贷款和带政治色彩的商业贷款,而这是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援外的主要形式。如台湾在1961~1971年先后从国际开发协会、世界银行、亚洲银行、国际银公司、美国进出口银行、欧洲银行团等获得9.5亿美元贷款。70年代“十大建设”、“十二项建设”等更为依重于国外贷款。其中仅“十大建设”就耗资2580亿新台币,折合71.7亿美元(占1971年~1977年的GDP总额近7%),其中外国贷款24.3亿美元(见《蒋经国时期台湾地区经济政策研究》)。郭焕圭、赵复三的《台湾之将来》则提到:截至1982年底,美国等西方国家给予台湾的资金(含贷款等)计达205亿美元。
50、60年代美援占同期台湾资本形成的34%,且美援在台湾的对外贸易中,每年弥补财务及劳务入超额约91%。从1952年到1961年,在台湾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的7.9%中,‘美援’占了6%的比重(彭付芝:《台湾政治与经济》)。而据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尼尔雅各比推算,在美国经援的作用下,台湾GDP的年增长率相当于无经援时的2倍多,人均GDP的年增长率相当于无经援时的4倍。若无经援,那么台1964年的实际GDP要延迟到1980年方可达到,而1964年的实际人均GDP须延至1995年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美国对台援助使得台湾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比其实际提前了20-30年。

在两岸都最为困难的50、60年代,台湾的工业化启动资金是每人一两千美元外援(含贷款等),而大陆是砸锅卖铁、甚至是卖血而来的每人一两千人民币……这就是区别。
如果真能如某些人幻想的一样,1949年后国府执政大陆,美国人就会一时脑残送来3500亿美元(按美国对台经援军援总额和1949年两岸人口比例计算)——1949年大陆GDP的14倍!再加上大量的优惠贷款(台湾未查到总额,但韩国1985年所欠外债总额达467亿美元)!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有了这笔横财,中国就肯定不需盘剥农村,不需压制消费,就可以在“轻重工业并重”的情况下,30年内建成最基本的完整重工业体系。
但这可能吗?
问题的关键是,大陆和台湾的这种外援区别不是站在什么阵营或卑躬曲膝就能改变的!中国这样的大国,在连印度也声称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的时代,谁也不会认为他会永远当“小弟”,谁也不可能耗用70倍于援台资金(经、军援和贷款)去培养一个庞大的竞争对手。
虽然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50%的财富,虽然美国向来把对外援助看作对外政策和为美国公司开路的重要工具;但是,1949年美国GDP也仅2672亿美元,当年对外援助85.5亿美元,占GDP比例3.2%为历史最高。又据《美国统计摘要》战后美国援外共500.3亿美元,其中无偿赠与性质的经济和技术援助371.6亿美元,贷款(不包括国际经济组织贷款和带政治色彩的商业贷款)101.0亿美元,其它27.7亿美元。受援国达100多个国家,其中欧洲282.77亿美元,亚洲167.30亿美元,拉美26.62亿美元,其它14.82亿美元。
从这些情况看,在美、苏以欧洲为争霸主战场的50、60年代,非战略重点方向的中国基本上不可能获得150亿美元以上的经、军援助(不含贷款),哪怕是中国人的亲孙子当美国总统也不可能!而这个金额仅为美国援台资金(不含贷款)的三倍,人均仅为台湾的4.2%!

六、
即使厚着脸皮以“名义上的历史最高年产量”计算,上世纪中叶,台湾的工业基础和发展基础依然远远优于大陆;大陆的工业基础即使是在黑非洲最多也只能算中游;我们确实是一穷二白。



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春过雪消:地主阶级是怎样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是否已到最后的末路?

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

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春过雪消:就中国而言,近代到今最伟大的人是谁?

春过雪消:为何印度耕地面积世界第一而粮食年产不足中国一半?

春过雪消: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讨厌日本?单纯因为历史?

春过雪消:为什么一些人觉得美国是中国的敌人而不是朋友?

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

春过雪消:有哪些农业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农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春过雪消:立足于今天,回顾过去一百年,展望未来一百年,对中国,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与方向,你有什么想法?


user avatar   tian-feng-21-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49年世界主要国家工农业资源统计

--------------------------------------------------------------------------------------------------

各国产值:美2673亿,苏1404亿,英305亿,法约283亿,西德231亿,印184亿,123亿,意122亿,日94亿

人均产值:美1782美元,英697美元,法677美元,西德486美元,日182美元,中国台湾156美元,大陆23美元。

年发电量:美3450.7亿度,苏782.6亿,英574亿,日415亿,西德406.5亿,法299.3亿,意207.8亿,43亿

生铁产量:美4982万吨,苏1639万,英965万,法835万,西德714万,比375万,印164万,25万

粗钢产量:美7074万吨,苏2329万,英1580万,西德915万,法915万,日311万,印137万,16万

铝锭产量:美71万吨,法5.4万吨,英3万吨,意2.6万吨,日2.3万吨,印0.4万吨,0.001万吨

原油产量:美2.49亿吨,苏3.34亿,伊朗2724万,沙特2324万,科威特1238万,印25万,日19万,11.8万

硫酸产量:美1037.1万吨,苏184.5万,英168.7万,日161.3万,意116万,法115万,印10万,4万

棉纱产量:美170万吨,印61.6万,苏60万,英41.7万,32.7万,西德22.8万,法22.8万,意21万,日15.7万

人造纤维:美45.2万吨,英13万,西德12.9万,意8.7万,法7.3万,加1.7万,苏1.7万,巴西1.6万

汽车产量:美625.3万辆,英62.8万辆,苏32.3万辆,法28.6万辆,西德15.9万辆,意8.6万辆,日2.9万辆

电话数量:美4070.9万门,英517万门,法231.9万门,东德211万门,瑞典150.8万门,日137万门,22万门

铁路里程:美,苏11.6万公里,印4.48万公里,法4.13万公里,西德3.69万公里,英3.15万公里,2.18万公里

--------------------------------------------------------------------------------------------------

人口数量:5.4亿人,印3.5亿,苏1.8亿,美1.5亿,日8130万,西德4920万,意4640万,英4378万,法4180万

小学生数:2439万人,美2000万,印1762万,日1100万,西德约600万,意482万,法467万,英451万

中学生数:日683万人,美630万,印460万,英215万,103.9万,意99.6万,西德约80万,法74.6万

大学生数:美262万人,日38.7万,印28.4万,意14.6万,法13.7万,11.7万,西德11万,英10.6万

小麦产量:苏3000万吨,美2988万,1381万,法808万,意707万,印574万,西德247万,英224万,日130万

大麦产量:660万吨,美516万,苏500万,印224万,英216万,法143万,西德121万,日95万,东德52万

大米产量:4450万吨,印3531万吨,印尼987万吨,日938万吨,泰668万吨,缅甸517万吨,中国台湾174万吨

玉米产量:美8225万吨,648万吨,苏500万吨,印205万吨,法19万吨,西德2.1万吨

马铃薯量:苏8960万吨,西德2088万,美1093万,东德994万,英773万,意263万,日255万,174万,印154万

油料产量:728万吨,美637万吨,印385万吨,尼日尔85万吨,印尼63万吨,日23万吨,韩20万吨

肉类产量:美983万吨,苏380万吨,220万吨,法181万吨,东德110万吨,英95万吨,意51万吨,日7.7万吨

牛奶产量:美5266万吨,苏3530万,法1370万,西德1132万,英975万,加722万,意492万,日28万

食糖产量:印322万吨,美190万吨,20万吨,日1.6万吨

捕鱼产量:日264万吨,美218万,苏183万,挪威130万,英116万,西德50万,45万,法44万,

千名婴儿死亡率:瑞典23人,荷27,英32,丹34,法60,日63,意74,美76,菲律宾109,埃及136,中国200

人均寿命:美国68.6岁,日本53岁,印度41岁,中国40.8岁,世界平均寿命47岁

来自《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


user avatar   su-kai-46-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轻工业因为人口规模庞大,所以某些轻工业部门尚可一观?但很多轻工业部门完全是空白

重工业别说和美苏英法德日这些大国比,连罗马尼亚波兰西班牙这些都不如(这还是因为继承了东北重工业)


有空我会详细说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懒得查数据,只就本人知道的一些回答一下。

49年之前,中国钢铁的年产量只有50万吨左右,人均2斤,不够一家做一口锅的。而且大半产量在东北,日本人遗留的。

石油产量差不多为0。当时外国专家断定中国是贫油国。日本曾在东北大规模勘探石油,但是没找到。解放后,毛泽东不信外国专家的邪,支持李四光找石油,才找到大庆、胜利等油田,甩掉贫油国帽子,实现石油的自给。

煤炭稍微好一些。

钢铁是最重要的原料。造什么都得用钢铁,没有钢铁,一事无成,更别说发展。解放前人均2斤铁的产量能够造什么?铁路、厂房、机器、轮船、汽车、农具、坦克大炮都得用钢铁。没有钢铁,能富强?所以解放后提倡大炼钢铁是有道理的,是必须的。而现在中国钢铁产量第一,享受到了大炼钢铁的成果却又讽刺批判大炼钢铁,不是坏就是蠢。

工业技术几乎没有,是空白。当时日本都能造航空母舰了,而中国连钉都不会造。更不要说造汽车、飞机。中国当时的工业主产品是面粉、纺织、纯碱。而且主要集中在上海。产量很低,只有富人才能享受。中国当时虽然表面上能造轮船,但是其实是组装货,和今天的好多产品一样,核心部件不会造。

决定国家富强的硬件因素有两个,一是技术,二是产量。光有技术,会造还不行,还得看产量,生产力是多大,能造多少,够不够用。而当时中国连技术都没有,就不要说产量了。所以中国解放后一抓技术,自己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同时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求苏联帮助。求不上美国。二抓产量,努力生产,提高钢铁、石油、煤炭等产量。两方面的努力,才为中国发展打好基础。有人说,当时中国闭关锁国,这话真可笑。当时积极学习外国技术,求苏联帮助,到美国挖人才,这叫闭关锁国?

很多人还说,是改革开放让中国富起来的。把因果搞颠倒,就更可笑了。是因为富了,有钱了,有产量了,才能引进来资本,不是因为引进来资本才富的,资本家不是菩萨,资本永远都只救富不救穷,不要忘了马太效应。印度、非洲各国都是开放的,怎么没富起来?俺村有好多贫困户,家徒四壁,整天大门敞开,巴望资本家到他们家投资,与他们家合作,怎么就没有一个资本家理睬他们呢?俺村一个富户,家有几百万,资本家和他倒联系得很紧密,整天洽谈这项目洽谈那工程。一个世界和一个村是一样的。

-------------------------------------------------------------------------------

评论区很多人怀疑大炼钢铁,人云亦云地跟着黑大炼钢铁。其实你们看到的大炼钢铁,都是被黑过的大炼钢铁,什么土高炉,土渣子。这就好比你们看到的文革是被黑过的文革一样。还有,你们在中医黑那里看到的中医,都是被黑过的中医。这个道理和上面的一样。

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公有制计划经济是死对头,有我无他,有他无我。所以自从私有制市场经济上台40年来,它就没说过公有制计划经济一句好话,都是黑。所以你们近40年来看到的教科书、报刊电视等等,全都是黑公有制计划经济的,你们根本就没见过公有制计划经济的真面目。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现在的共产主义运动低靡? 
  我国起降要求最高的机场是哪座? 
  明代最有权势的锦衣卫首领陆炳,为何能得到善终并保全家族? 
  中国人均GDP是否被低估? 
  中国是不是应该恢复年号的使用? 
  同样是强盛的王朝,为什么我学历史学到汉朝灭亡时并不是很难过,而学到唐朝灭亡时有一种绝望至极的悲凉感? 
  2016年,国内的中产阶级都在开什么车? 
  若干年后,中国和日本可不可能成为最铁的盟国,为什么? 
  如果可以穿越回去的话,如何最好最省地入手一套二战德军原品制服? 
  历史上有哪些「下落不明」的神秘人物?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要这么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
下一个讨论
自卫反击战究竟让越南人多恨中国?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