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三祖操丕睿,大晋三祖懿昭炎,题主是否可以了解一下?
@三种不同的红色 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题主对『祖』和『宗』的认定就是错的。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并非是开国和守成的区别。
就中原王朝来说,『祖』的名额确实比较难拿,因为功一般意味着开疆廓土,再造社稷;而德嘛,这个就灵活一些,谁还没有个优点?如果能与民生息,那就更好啦。而开国之后,能再有大功的非常少,赶上汉朝制度初建,祖的标准卡的很严,导致就连汉武帝这样的,功业在上下五千年都算得上的,也就是一个世宗——依然是宗。
因为历代都没有『中祖』,所以能称得上祖的传统字号,也就是高祖、太祖和世祖。朱棣的成祖已经算是嘉靖为了让自己老爹入庙而改出来的特殊情况了。所以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康熙是圣祖?
其实在雍正看来,能够给自己老爹上的庙号也不多。太祖是努尔哈赤,十三副盔甲起兵建立金朝社稷,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而世祖是顺治,作为关内的第一个皇帝,真正意义上的中原之主,称为世祖也无有不可。现在唯一剩下的还没有用的就是高祖了。
但是高祖这个庙号,在唐朝之后基本不单独使用了,宋朝、明朝均只有太祖而无高祖。所以这意味着康熙皇帝如果想要称祖,就必须另外起字,从康熙皇帝的谥议来说,礼部对皇帝心思的揣摩还是到位的:
帝王功业隆盛。引古者祖有功之义得称祖。此皆经书可据者。臣等窃谓惟圣字、可以赞扬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号、可以显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拟敬上尊谥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曰圣祖。
圣赞德,祖赞功。其实还有一个圣祖,就是宋朝的圣祖赵玄朗——宋真宗追封的,从神话里面走出来的人物,封神演义里面的赵公明。康熙作为凡人中第一个圣祖,雍正想必是满意的。
上持针刺中指出血。将奏内圣祖二字圈出。敬恭高捧。
于是康熙的庙号圣祖,就这么钦定了。
嗯?
清朝不了解,我主观臆断估计清朝是不要脸吧。如果按照有功即称祖的伦理逻辑。
唐李二的功德足矣称祖,但是人家按伦理仅仅只得了一个太宗的庙号。
明朝成祖纯粹是嘉靖这个中二病作梗为了让自己亲爹标榜合法性进庙便把朱棣和朱元璋同列祖,要不然朱棣也仅仅庙号明太宗。
不过清朝习以为常的吹嘘自我麻痹,什么十全老人、十全武功、千古一帝、康乾盛世这种不要脸的举作都能做的出来,称三祖又何妨?
康熙我看封个谥“清武宗”还是可以的,要是能称祖的话我个人建议明代宗也称祖吧。
“祖有功而宗有德”只是一个说辞而已,这个说辞的内涵不是固定的。
总的来说,一切取决于皇帝个人爱好。
皇帝喜欢先皇,就用这个理由给他上“祖”的庙号,不喜欢就不上。
我又要举那个唐朝的例子了。
唐穆宗即位后,淮南节度使李夷简为了讨皇帝欢心,上书请求先皇的庙号定为“祖”。
(“宪宗晏驾,未定谥。淮南节度使李夷简以宪宗功高列圣,宜特称祖。”)
唐穆宗下令让大臣们讨论讨论。
大臣王彦威说:
“伏惟《礼经》,三代之制,始封之君,谓之太祖。太祖之外,又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夏后氏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汤,周人郊祀后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自东汉、魏、晋,渐违经意,沿革不一,子孙以推美为先。自始祖已下,并有建祖之制。盖非典训,不可法也。国朝祖宗制度,本于《周礼》。以景皇帝为太祖,又祖神尧而宗太宗。自高宗已降但称宗,谓之尊名,可为成法。不然,则太宗造有区夏,理致升平;玄宗扫清内难,翊戴圣父;肃宗龙飞灵武,收复两都,此皆应天顺人,拨乱反正,至于庙号,亦但称宗。谨按经义,祖者始也,宗者尊也。故《传》曰:“始封必为祖。”《书》曰:“德高可宗,故号高宗。”今宜本三代之定制,去魏晋之乱法,守贞观开元之宪章,而拟议大名,垂以为训。大行庙号宜称宗。”
老王讲了那么多,无非就是:
首先我大唐用的是周礼。周礼规定“太祖”只能是第一个获得封地的君主。
对于太祖以外的君主,可以用“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来制定庙号。
但《谷梁传》中认为只有建立国家的君主才能算得上“祖”。所以这“有功”指的是建立国家之功。
显然先皇并没有这样的功勋。
而景皇帝李虎获得“唐”的封号,神尧皇帝李渊攻灭群盗称霸天下,
他俩或多或少都有开创国家的功勋。
何况,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宗,建立开元盛世的玄宗以及中兴大唐的肅宗,他们三个都有那么大的功德,可并没有获得“祖”的庙号。
皇上应该不觉得先皇比他们仨更牛逼吧?所以先皇的“宗”庙号是没跑得了。
唐穆宗觉得老王讲的对,于是下令定先皇庙号为“宪宗”。
但是老王的观点,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事实上唐朝有六个“祖”,而不是两个。
原来,唐高祖李渊已经追尊父亲和爷爷为世祖和太祖
唐高宗李治又将李渊的曾祖父和高祖父分别追尊为懿祖和献祖。
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又下令将唐朝的先祖老子追尊为“大聖祖”。
这样一来,王彦威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我不觉得唐穆宗不知道这点,很明显他是故意忽视。以此达到恶心自己那个死鬼老爹的目的。
所以长期以来这件事一直都是我坚信他是唐宪宗遇害事件真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