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解释曹髦的行为? 第1页

  

user avatar   yyl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曹髦继位时只有14岁,他其实并不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当皇帝的八年时间里,他几乎年年都在搞事情——按照回答惯例,我们先简单回撸一下:


在曹髦继位的第二年,毌丘俭于淮南反叛。司马师不顾病体,带兵出征,虽然平定了叛乱,但却病死于回程途中。临死之前,留在洛阳镇守的司马昭到许昌探望,司马师将军权付与司马昭。但这边司马师才刚死,曹髦那边在朝里就做出了反应,他下诏让司马昭暂驻于许昌,以防备东南,同时命尚书傅嘏将中央军带回洛阳。


只可惜,傅嘏很是靠不住。他与身在军中的钟会密谋,决定与司马昭同时返回洛阳,造成既定事实。至此,曹髦棋差一招,只能接受。但司马昭也算是第一次领教了这个小孩子的本事,他似乎不像上一个那么好糊弄了。


没多久,曹髦就又搞事了。


曹髦很喜欢跟诸儒探讨经义,而且水平不俗。又一次,他跟儒生们探讨起少康和刘邦的优劣,坚持认为少康为优。少康是夏朝的中兴之主。传说夏朝曾被后羿篡位,少康在成年后,杀死权臣,夺回权力。这其中什么意思,就算是傻子都能听得出来。太学里的儒生们哪里敢接这个茬,皇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曹髦终于在自己的地盘里体验了一把志得意满。


当时,有几个常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也经常参与讨论。这几个人,包括了中护军司马望、侍中王沈、散骑常侍裴秀、黄门侍郎钟会。曹髦开始有意识的拉拢这几个人——当中用心最多的,又属司马望。


这里面有几重原因:首先,司马望任中护军,手握禁军兵权,是实力派人物。其次,司马望虽然跟司马昭属兄弟,但只是堂兄弟。司马望的生父是司马孚。他固然不能站在曹魏这一边,但对曹魏皇帝却是有感情的。因此,曹髦觉得,司马望身为司马孚之子,有可能被拉拢。


对司马望,曹髦简直是给予“殊荣”。史书记载,“帝性急,请召欲速,以望职在外,特给追锋车、虎贲五人,每有集会,辄奔驰而至。”曹髦性格急躁,要求臣下随叫随到,但司马望供职于宫外,无法及时赶到。为此,曹髦专门给他配了一辆车以及五名专门驾车的卫士,以便让他能飞奔而至。


表面上看起来,这体现的是曹髦的性子急。但这件事更深层次的意思,其实在于形式上的看重。设想一下,贵司有个人每天在大楼里踩着平衡车窜来窜去,老总还说这是他特批的。就凭这份与众不同,你怎么着也能看出来这个小孩在老总心中的地位了。


但司马望面对着曹髦的这种拉拢,却只感到胆战心惊。两厢为难之下,他自请出外,远离朝堂。曹髦的这次尝试,又以失败告终。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于淮南谋反,是为“淮南三叛”中的最后一叛。此时,司马师已死,司马孚也年迈,无法再领兵出征。


一时之间,司马昭颇为两难。他若是自己在洛阳坐镇,盯着皇帝和太后,那么不放心带兵的将领,毕竟自己家的权力来源不正;但如果自己带兵出征,留下曹髦在洛阳,又指不定会生出多少事端来。


捉襟见肘之下,司马昭最终决定:带着太后跟皇帝一起出征。


如此行事,事实上冒了极大的风险。将皇帝带在军中,既有利也有弊。好处,是能极大的鼓舞士气;坏处,则是司马昭绝对不能败。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下到各营的军令依然是以诏书的名义。因此,曹髦依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只不过是被司马昭约束了而已。这种情况下,司马昭一旦吃败仗,对于军队的控制必然会有所松动。到时候曹髦如果手段得当,是完全可以趁机诛杀司马昭,夺回军权的。


有鉴于此,司马昭不敢掉以轻心,他几乎把所有能调动的军队全部都给拉到了淮南战场。而对方诸葛诞也准备了许久,聚集了十余万人坚守寿春,同时还向东吴求援。一时之间,寿春附近集结了近五十万的军队,大家都在等待最后的决战。


这可能是司马昭的人生中最接近于失败的一次,内忧未解而外患又起。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架不住人家运气好,诸葛诞虽来势汹汹,实际上却基本就是个猪对手。大军在淮南前后拉锯了一年多,最终司马昭有惊无险地赢了这一战,顺利回到洛阳。


在曹髦及司马昭回到洛阳的第二年,魏国宁陵的一口井里出现了黄龙——这不是第一次有此异相,据说近年来,魏国屡屡出现黄龙。群臣因此上奏,说这是吉兆,应该庆祝。


但曹髦却不同意。他说,龙是君王的象征。但《易经》说飞龙在天,见龙在田;如今这条龙既不在天上,也不在田间,而在窝在井里,可见并不是什么吉兆。


说罢,曹髦感慨不已。完了还觉得内心的情绪没有完全排解,又写了一首《潜龙诗》抒发感情。这一年,曹髦19岁,大臣们噤若寒蝉,司马昭恨得咬牙切齿。


到了甘露五年五月(公元260年),曹髦终于准备爆发了。“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可以想见,这些年来曹髦为了收回权力,一定做了无数努力,只可惜全都化为泡影。眼见着回天无力,曹髦决定使出最后一招,以期玉石俱焚,同归于尽。


他想出的办法,是自己带人去刺杀司马昭。司马昭不论再怎么篡权,终究是臣下;他曹髦再是个傀儡,也依然是名正言顺的大魏皇帝。曹髦笃定,自己这是出其不意的带兵杀入司马昭府中,周围人一时惊呆,不敢近身,或许就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死司马昭!


临行前,曹髦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近身的大臣: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其中,王经力劝曹髦不可莽撞行事。王经说,如今权在司马一门,已经三代;而且宿卫空虚,皇上您上哪去找人跟你一起杀敌呢?到时候万一有什么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但曹髦不听劝阻,径自便去禀报太后。


被吓傻了的三人半天才回过神来,王沈和王业赶忙跑去把消息报告给司马昭——两人本来是叫王经去的,但王经死活不去。后来,王经全家被司马昭所杀——司马昭听闻后大惊,急忙派人阻拦曹髦。


曹髦当时带着的侍卫和奴仆加起来大约共有几百人,正准备出宫。他们最先碰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的兵。司马伷果然已经被吓傻,手下也在一通苛责叫骂中四散奔逃。


但还没走出宫门,曹髦就又碰到了带兵赶来的中护军贾充。曹髦亲自上阵,士兵们不敢阻拦,纷纷退散。


这时,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是干什么用的!还问什么问!


得到了命令的成济于是上前一剑,直接刺死了曹髦。


历代杀皇帝的事并不少见,有用毒酒的,有用白绫的,也有用刀剑的,但是,臣子在公开场合直接刺死皇帝,这种事自开天辟地以来却是头一遭。司马昭听到消息后,直接吓得瘫倒在地。太傅司马孚则跑到宫里,抱着曹髦的尸体大哭,“杀陛下者,臣之罪也!”


不过司马昭的这种反应,其实是多虑了。其时司马氏权威日深,满朝文武提出的最为严格的要求,也不过是陈泰所提的“杀贾充”——而魏廷威严日削,贾充在司马昭的庇护之下,居然也侥幸过关。


最后,只有实际动手的成济成了替罪羔羊。



为何历来的篡位者总是喜欢立小皇帝?


有一种说法认为,在于小皇帝好控制。这种说法虽然对,但并不全面。小皇帝并不一定都是那么听话的,曹髦就是一个反例。


小皇帝的特点,不在于年幼无知,而是在于少年人不成熟的心性。不成熟,就意味着处事时不够周密,漏洞百出的反抗更容易被识破。


曹髦已经算是傀儡皇帝中的佼佼者了,在前后X年的皇帝生涯中,他一直在谋划重新夺权。但纵观整个过程,对手太强大固然是一个绕不开的客观存在,曹髦自己在其中的表现也并不出彩,他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实在是太大太多。


首 先 ,少年人心性,心中难以藏事


所谋者越大,所行者越慎,曹髦面对着司马氏的篡权,心中有所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将这种不满到处发泄出来,却绝不是一个好办法。


与诸儒辩论少康和刘邦优劣、做《潜龙诗》,这种做法,只会平白让对方产生警惕,而于大事没有丝毫助益,实在是得不偿失。过早地让司马昭产生警觉,并因此而有戒备,这是曹髦的第一大失策。


其 次 ,所托非人。


曹髦先后拉拢和信任的人,如司马望、王沈、钟会等,没有一个取得成功。


而这,也正是历代权臣选择小皇帝们时的一项重要考虑:由外藩入继的幼年宗室,基本上不会有自己的基本班底。皇帝自己就算能力再高,也需要有人帮扶,而皇帝如果年纪太小,那么基本上就找不到这种人。


皇帝想要依靠的人,都不该是靠利益打动的。毕竟他们已经失了先手,论以利惑人,对方肯定开得起更高的价格。因此,皇帝能够倚靠的,必须是在价值上认同他,在精神上臣服他,发自内心真正想帮他夺回权力的人。


但这种人,其实又很难培养。你想想看,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要怎样才能说得动成年人为他抛头颅洒热血?


因此,皇族在夺回政权时,最为可靠的其实是宗室。只有宗室,才真正是与皇帝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

但可惜的是,曹魏皇族的这条路,却早就被堵死了。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就已将曹魏皇族全部圈禁于邺城。而远支宗室,在之前也已被屠戮殆尽。


因此曹髦所能倚靠,仅仅是几个近臣。这其中,钟会的狼子野心自不待言;告密的王沈,在曹髦死后不久即升任豫州刺史。


只有王经,曾劝诫曹髦隐忍,也不愿意向司马昭告密——他应该是司马昭派在曹髦身边做监视用的,但最终被曹髦成功拉拢。只不过,这种倒戈的作用并不大。王经的所作所为不仅于事无补,事后还被杀了全家。


再其次,自己亲自上阵带人冲杀,实在是鲁莽行为。


曹髦即便能笃定自己皇帝的身份是护身符,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战场上,总有成济之流的存在,杀红了眼便会突破底线。


虽说司马氏此时已经全面掌握局面,曹髦再等下去也是死路一条。但是,无路可走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铤而走险。一如王经所谏,也如后事所证,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不管再怎么冒险,都不该把自己搭进去,毕竟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而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在这些事上,曹髦其实是有前辈高人可以借鉴的,而且这个高人距离他的时代也并不远。只是可惜,他没有学到人家的经验。


这位高人,就是汉献帝刘协。


刘协在继位时也是傀儡,但人家硬生生从小傀儡做到了老傀儡。数遍中国古代历史,傀儡皇帝能做近三十年的,仅此一例。


并不是因为献帝运气好,也没有仰仗曹操的宽宏大度,而是献帝行事巧妙,虽然久经变故,但最终成功的保护住了自己。


献帝早年颠沛流离,饿到没东西吃,乱军甚至能从皇后的手中抢东西;并曾被追兵逼迫仓皇渡河,差点沉船......这些经历,都是曹髦所不能想象的。


然而,苦难并没有击垮献帝,反而铸就了他坚毅隐忍的品格。回顾献帝一生,先后经历的权臣有董卓、李傕、杨奉、曹操。除曹操外,献帝成功从前三人手中脱险。


即便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献帝也先后挑动了三次反抗。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三年,此时献帝在曹操控制下已经二十多年,但他依然有能力在众多的曹操眼线中,拉拢到忠实于自己的人。


  • 再转回来看曹髦:


在曹髦身上发生的事迹,以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是皇权旁落时皇帝和权臣之间的争斗。这其中的成功与失败,牵涉颇多,我们今天只分析曹髦失败原因中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甚至都不是主要因素,但在曹髦身上的表现,却特别典型:年轻人的冲动。


相较于曹髦,汉献帝所处的环境恶劣得多。但纵观献帝在一系列事情上的处理,手段却远比曹髦要来得熟练,结果也比曹髦的冲动强太多。


在曹髦身上,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年轻人的一些共性,比如:性急、冒失、藏不住心事、嫉恶如仇等等。


所有这些,与其说是缺点,还不如说是弱点。所谓缺点,就是你身上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予以纠正。而所谓弱点,则不是在讨论对错,只是在分析利弊时,找出可以改善的部分。


性急冒失,并不是多大的缺陷,但如果能平和稳重一些,肯定更好;嫉恶如仇,固然可以体现出一个人正直的本性,但是否真的需要“如仇”,却是一个度的问题。


年轻人身上的这些“毛病”,大部分都会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而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沉稳、老练的举止做派——这也正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程,通过磨炼心性,变得更沉得住气,更藏得住事。


你可以把这理解成是对世俗的妥协——这种妥协,你或许是看不上的。但是,它确实能让你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中,活得相对容易许多。


纵观曹髦短暂的一生,他终究吃了年轻的亏。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身上洋溢着的是年轻人的激情,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曹魏的责任。但单纯年轻如他,却根本不可能是老练圆滑的司马昭的对手。


他们的年龄之差,决定了他们的阅历之差,这是一道抹不去的鸿沟。


而这也正是司马师选择一个年轻人做傀儡的真正原因,年轻人身上有太多的弱点,太容易被世故者加以利用。


当然会有人对此愤愤不平,生气于世道的不公。但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就是这般的冷酷无情。弱肉强食,你弱,所以你被欺负。


因此,年轻人才需要历练,需要成长,需要磨炼心性,需要用更圆滑的手段去处理世事。


这不是要教你变坏,而是想说:手段不是目的,方法也不是本心。就好比碰到恃强凌弱的场景,你不一定非得是见义勇为才是正直;面对倒在街边的老人,也不是只有救或者不管两个选择……


重要的,是坚守住自己的正直和善良,但在此基础之上,手段和方法可以更加灵活。


成长,从来就不是一场轻易的转身。


以上,节选自:


user avatar   guo-she-xian-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喻以流年这类哗众取宠的公众号文章完全就是胡扯,知乎这个平台的历史板块就是被这些辣鸡公众号毁了,高贵乡公曹髦之死是因为年轻人的毛燥?还去学献帝,汉末和魏末的政治生态是一样的吗?最后又是喂给年轻人的一碗毒鸡汤:
重要的,是坚守住自己的正直和善良,但在此基础之上,手段和方法可以更加灵活。

哈哈哈哈,你们自己读读上面这段话,这是在评论历史人物吗,不过又是一个贩卖成功学的“咪蒙”。

才慧夙成,好问尚辞,入继大宗,幼主执政,曹髦作为一个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之后推出来的傀儡皇帝,已经几乎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极限。

熬死了司马师,封赏司马望,拉拢司马家旁系,经过多年来的政治斗争,曹髦已经延缓了司马昭为首的司马氏篡位的进度,但时间拉到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这个节点,曹髦还是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封公建国是篡位最重要的一步,建国确立君臣名分,基本宣告着魏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是其他的人如汉献帝、魏末帝可能就是等着走程序,也不失王侯之位,但被称赞“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曹髦却绝不甘心。

一个月后,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夜,史书记载:风雨将至。高贵乡公也喊出了那句震铄古今的心酸之词“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讨伐司马氏,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这根本就不能说曹髦的举动是冲动和不当,这已经是当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他不是不知道走出这扇宫门赢面很小,但他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钱穆在他的《国史大纲》前言中呼吁读者对历史要抱有“温情与敬意”,曹髦蠢吗,我觉得他比献帝更聪慧,也更果决,但事已至此,曹髦还是发出自己最后的怒吼,“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他不知道反抗的下场吗?他当然知道。但他还是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残酷的命运抗争。北魏敬宗元子攸诛杀尔朱荣曰:“吾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生。”自古帝王家又有几人能如曹髦者。

这不是什么狗屁成功学的失败因素,也不是什么忍辱负重的心灵鸡汤,这只是一个男人努力过最后失败的悲剧。


user avatar   BlackClo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 ¯ω¯ )

曹髦非常值得同情,也非常可惜。

不过我不认为他的举动是一件很缺乏考虑的事情,也绝对不是最差的方法。

假设当时有个聪明的谋士能给曹髦提供上中下三策,这件事儿会是哪一条呢?

鄙人愚见,就算不是上策,也是中策,恰恰不会是下策

虽然结果是失败的,下场是悲壮的,但曹髦期望的目的也在某方面达成了。

他的目标肯定是阻止司马氏对曹魏的篡夺,尽管失败,却一定程度上停滞了其进展。

而曹髦惨绝人寰的死亡,更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嗯,这两件事儿没啥关联?其实是有关联的,都和一件事儿有关,司马氏代魏。

因为曹髦的死亡,导致司马氏篡权的步骤停滞,所以伐蜀成为了重新塑造舆论趋势的必然。

先说一下题主提到的另外两位权臣,其实和司马昭都全无可比性。

尔朱荣绝对是当时北魏最能打的人,但其本质仅仅是个政治边缘出身的军人。

宇文护则是从宇文泰时期就活跃的功臣,更是北周宗亲,司马昭不可同日而语。

更别提尔朱荣曾搞出河阴之变那种大动作,实话说,想算计他的难度并不高。

司马家在代魏的过程中,谋夺权力所凭依的手段与此二位有本质不同。

各方面的因素集中考量一下,自然会发现其差异,无法靠相似的手段来应付他是肯定的。

参考一下董太师吧,董太师其实和尔朱荣更相似。

再参考一下曹操在世时候,汉献帝所施展的数次反抗。

下面是长篇大论的啰嗦,不喜欢看太长篇幅的请跳过。

------------------------------------我是啰嗦------------------------------------

司马氏和曹氏的纠葛,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内的禅代,绝非两个集团的厮杀。

自高平陵事变后,曹魏内部的政治结构并没有遭到波及,而是一切照旧。

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司马家为了取代曹魏,掀起了两个势力间牵连甚广经年累月的政治斗争。

魏晋禅代的过程中充满血腥,整个政治局势也及其紧张,但事实上仍然维持了一个大环境的平稳。

在评论汉末至魏晋的人物时,永远不能忽略其出身,一定要考虑他背后的家族立场。

许多时候许多人,并不是为了自己存在,而是为了整个家族甚至整个乡党的利益而存在。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不能把他当成一个单独的人来看待,这一点在曹魏内更是如此。

而当个人的立场与家族利益产生矛盾时,就上演了许多幕充斥无奈与讽刺的活剧。

司马氏参与进曹魏集团的时间非常早,靠司马防当年对曹操的举荐,两家一直有很亲密的联系。

不要被司马懿的出道时间误导了,在曹操时期河内司马氏这个家族在政坛上已经很有势力了。

司马防出任京兆尹在建安初,而在曹操之后接任兖州刺史的则是司马朗。受信任程度可见一斑。

翻看一下曹魏时期与西晋时期许多大族的履历,会发现他们其实是重叠的。

简而言之,司马氏取代曹魏后,全盘接收了后者的政治与人际网络。

皆因司马氏上位的方法,靠的就是笼络与其同属曹魏集团的其他世家大族,获取支持。

曹家与司马家在这场角力中,要争夺的就是这些世家大族。

他们有些出自两汉绵延下来的世家,有些是曹魏崛起之路上获取政治资本的新兴士族。

曹爽时期,其急躁的改革,触犯了大族们的利益,因此引发了高平陵的政变。

参考曹魏老臣蒋济与颍川陈氏时任当家陈泰的举动,不难猜出当时这些大族的诉求。

无非就是取缔曹爽轻进的改革,让曹爽和他重用的官二代名士们下台,恢复旧制,保证大族权益。

由是司马懿被推举出来,作为这场政变的领头人,正因为司马家与他们出自同样的阶层。

不过在事成后,司马懿野心大膨胀,不仅夺权,还把事情做绝,则为蒋济等人之始料所不及。

魏晋之际的士人们,要面临的是一场利益集团内部领袖的替换。

这其实就是一场站队活动,并且是家族式的站队。

为何司马氏没有将这个利益集团分裂开来?因为其无法分裂,各家族牵扯甚广,早就同气联枝。

所以想要取代利益集团时任领袖的曹家,收买笼络,取得其他家族的支持,势在必行。

而大族们早期拥护司马家,仅仅因为反对曹爽的改革。

一场彻头彻尾的改朝换代不是必须,更简直是没有必要,且充满风险。

想一下,由这家的臣子变成那家的臣子,而因为政治结构不变,所以大家的既得利益不变。

基本就是把全部身家都投资进一桩生意里,然后再全部原价还给你,还没利息。

这不是吃饱了撑得瞎折腾吗?

为了鼓动各大家族的积极性与忧患意识,司马氏手段用尽。

基本原则就是两条,一者安抚士族们,这生意没有风险。二来威胁士族们,不做这生意才有风险。

于是许多家族要么表现出最大程度的合作精神,要么采取中立的态度。

看看西晋时宗庙里配飨的名单,会发现几个很眼熟的名字,郑冲、荀勖、羊祜、裴秀、王沈……

这几个人全部都曾经被曹爽征辟过,郑冲更曾经是曹髦的老师,教过他《尚书》。

因为曹魏内各家族复杂的关系网络,所以司马氏这场政治斗争的配角们成分极其有趣。

举个简单的例子。

诸葛诞的长女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伷,次女嫁给了王凌的儿子王广。

王凌有个外甥叫令狐愚,和他一起密谋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氏,而王凌有个妹妹嫁给了郭淮。

郭淮与陈泰、司马懿,这三个人在西线的履历则无须赘述……

这就是在魏晋禅代初期寿春一叛时的人际关系,司马懿、王凌、郭淮,三人事实上互为连襟。

如此这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际关系,是导致曹魏既有利益集团无法分割的原因之一。

而且魏晋之际,各个家族经历过曹魏建立的旧人大多数都已退出舞台。

此时在担当重任的二世们,都是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一起成长的太子党。

这批二世士人们,得利完全来自对上代资本的继承,并非曹魏建立的福泽。

他们之间的交往时间很长,感情也肯定是有的。对彼此的认同,恐怕还要超过集团领袖的曹氏。

我啰啰嗦嗦地说了这么多,完全是无意的……初衷只是要描述一下曹髦当时所面对的局势。

在讨论高贵乡公之难时,我们往往关注于曹马两方的举动,忽略了一些细节。

于此次惨剧中,其实有个人是值得提及的,不过我们把他放到后面,先看看曹髦事件造成的影响。

曹髦于甘露五年被害,我们先来看以下从他登基开始,司马氏代魏的节奏。

正元元年冬十月壬辰……癸巳,假大将军司马景王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

二年春正月乙丑……司马景王薨于许昌。二月丁巳,以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甘露元年……夏四月庚戌,赐大将军司马文王兖冕之服,赤舄副焉

二年……甲子,以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司空。……乙亥,诸葛诞不就征,发兵反……

三年春二月,大将军司马文王陷寿春城,斩诸葛诞。……夏五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锡,文王前后九让乃止。<—注意这里……是岁,青龙、黄龙仍见顿丘、冠军、阳夏县界井中。

四年春正月,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这年没别的幺蛾子)

五年……夏四月诏有司率遵前命,复进大将军司马文王位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

从正元元年开始,基本上司马师和司马昭哥俩,每年都能整出新的幺蛾子来,加大自己的权势。

这一举动在甘露二年和三年有所停滞,因为诸葛诞造反了。

后来司马昭杀了诸葛诞,当年就有诏议晋封他相国和晋公,加九锡,但是被司马昭推辞了。

这次晋封出自谁的授意,我们无法考证。但司马昭的推辞固有其道理。

盖因诸葛诞被杀是一件牵扯曹魏内士族权力网络的巨变,更别提司马昭的弟媳妇还是诸葛诞长女。

杀死诸葛诞是一件很有必要,但是不讨其他各大家族喜欢的事情。

其本质对巩固司马氏的权威有所帮助,但同时也必然丧失一部分士人的好感。

于是这时候辞让加封晋公,不以诛杀诸葛诞为功德,多少能表达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挽救舆论。

这和司马氏此后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是一致的,既针对反抗其的个人施以制裁,对其家族依然示好。

诸葛诞事件仅仅让司马昭消停了一年,到了甘露五年,旧事重提。

结果是什么呢?四月提议司马昭进位相国、晋公、加九锡,曹髦五月就来玩命了。

曹髦拼命的结果是什么?我们不妨看一下司马昭如愿要等到什么时候。

景元元年夏六月丙辰,进大将军司马文王位为相国,封晋公,增封二郡,并前满十,加九锡之礼,一如前奏……文王固让乃止。(辞让)

二年……复命大将军进爵晋公,加位相国,备礼崇锡,一如前诏;又固辞乃止。(辞让)

三年……青龙见于轵县井中。……(没动静)

四年……复命大将军进位爵赐一如前诏,又固辞乃止。(辞让)……夏五月……又命镇西将军锺会由骆谷伐蜀。秋九月……复命大将军进位爵赐一如前诏。(晋公到手)

咸熙元年春正月壬戌,槛车征邓艾。……三月丁丑,以司空王祥为太尉,征北将军何曾为司徒,尚书左仆射荀顗为司空。己卯,进晋公爵为王,封十郡,并前二十。(晋王到手)

曹髦死前,司马氏几乎每年都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只是中间被诸葛诞打断了一下。

曹髦死后,司马昭消停了四年,至少在表面上对名位的争取是停滞了的。

不能说曹髦死的没有意义,他其实给曹魏争取到了一个缓冲。

司马昭连续三次的辞让,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文章。

晋封公爵加九锡是什么概念?参考曹操,其意义不言而喻。

只要能够达到这一步,基本上魏晋禅代就大局抵定了。

恰恰因为曹髦的死亡,导致他在相当长时间内失去了这至关重要一步的舆论支持和人心。

弑君这件事情,是从根本上逆反士人伦理的恶行,其恶劣程度堪比人子弑父弑母。

在后世看来杀个把皇帝不算啥事儿,特别是南北朝和五代时期,皇上比白菜还不值钱,说杀就杀。

但魏晋上乘两汉余烈与气节,君臣伦理依然保持在一个不容轻易倾覆的高度。

司马昭的所作所为,就和一个逆子在闹市中用大棍子殴死了自己亲爹一样可怕。

毫无疑问,这吓坏了当时的很多士人,令他们产生了犹豫。

一个如此丧心病狂目无伦常的人是否值得他们背弃目前的领袖曹氏呢?

如果在这个事件上依然支持司马昭,将要面对的是可怕的非议与鄙视。

基本可以宣判其人道德的卑鄙,以及名节的丧失。

或许能获取极大的政治资本得到司马氏的青睐,但是否值得为之牺牲乡党之中的美名,值得考量。

在这种压力下,司马昭进入了一个很窘迫的境地。

魏晋禅代的停滞时间越长,司马氏苦心经营的局面越容易瓦解。

于是绝境中刘禅帮了他大忙,由于季汉内部益州豪族与皇权的轻率举动,给了司马昭可乘之机。

钟会适时地提出了伐蜀计划,其初衷未必是要获得什么军事进展,而仅仅是寻找政治上的突破。

在伐蜀的进军路上,钟会莫名其妙的杀了一个人,这个人叫许仪。

许仪的父亲是许褚,曹魏大批中级军官皆出自许褚昔日率领虎卫,谯沛武人中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钟会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杀死了许仪,后果是“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我一直认为此事和他后来被乱军杀的那么干脆也有关联。

简而言之,如果杀许仪的背后没有对魏晋禅代与削弱曹氏的考量,情理上来讲是不可能的。

看看司马昭的举动,他进位晋公在什么时候呢?景元四年十月

季汉什么时候灭亡的?卫将军诸葛瞻死于这年十一月,此时钟会还在剑阁耗粮食,并琢磨着退兵。

司马昭这个心急火燎迅速进位的德行,充分暴露了伐蜀作战的本质,是一场政治上的破冰之战。

只是邓艾这老东西居然这么不怕死滚悬崖也要奇袭,实在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

后来的全面胜利,可以说是一笔飞来横财,估计司马昭鼻涕泡都乐出来了。

考虑他死亡的时间,有理由相信他的焦急不仅仅出于对局势的紧张,也有对自身隐隐约约的担忧。

如果魏晋禅代没有在他这一代完成,以下一代人的能力,成事的可能性有多高是个疑问。

毕竟从晋公到晋王的过渡太快,不足半年,之后翌年司马昭就去见他爸比了。

景元四年对司马昭进位爵赐的提议有两次,第一次在二月份。

在二月份失败后,五月份就开始了伐蜀作战,有理由相信就是因为二月的失败,促使了此次行动。

这些就是曹髦之死造成的影响,并非蝴蝶效应不易察觉的推动,而是显而易见的余波。

因曹髦的死难,导致司马昭进位困难,为此必须发动伐蜀作战,重新博取舆论支持。

回到甘露五年的四月,面对司马昭咄咄逼人的压迫,曹髦有什么选择呢?

当时很多士族对这场曹马之间的博弈,是持作壁上观的态度。

司马氏诚然有自己忠心的打手,同情曹氏者也不乏其人,但大部分人更关心的是自己进退的空间。

说起之前提到的那个人,就是满宠的孙子,史载其名满长武,长武是字是名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满长武在曹髦死难当日所处的位置。

世语曰:(满宠子)伟字公衡。伟子长武,有宠风,年二十四,为大将军掾。高贵乡公之难,以掾守阊阖掖门,司马文王弟安阳亭侯干欲入。干妃,伟妹也。长武谓干曰:“此门近,公且来,无有入者,可从东掖门。”干遂从之。文王问干入何迟,干言其故。参军王羡亦不得入,恨之。既而羡因王左右启王,满掾断门不内人,宜推劾。寿春之役,伟从文王至许,以疾不进。子从,求还省疾,事定乃从归,由此内见恨。收长武考死杖 下,伟免为庶人。时人冤之。

满宠的儿子满伟有一个妹妹,嫁给了司马干,满长武就是司马干的姪子。

满长武作为大将军掾,驻守阊阖门,司马昭这个安排的作用很明显,就是监视曹髦。

连大门口都是司马昭的人,曹髦身边就更不用想了,他当时居然还能纠集起一批人来,很不容易。

我们来看一下洛阳北宫各个城门的分布。


正南就是满长武驻守的阊阖门,满长武的姑父司马干想要进掖门,奔赴事发现场,被拦住了。

事实上阊阖门正对太极殿,本来也不能随便钻进钻出,满长武这算是公事公办。

满长武的行为多少也能代表曹魏旧臣满家面对此事的态度,既是保持中立。

但这种中立此时此刻对司马昭而言就是对曹髦的偏袒,因为耽误事儿啊,司马干确实就没赶上趟。

假设这天贾充人不在尚书省,也是从外边进来,被满长武这么一拦,就彻底坏菜了。

此后满伟和满长武遭到了司马昭的清算,自然就是因为这次中立。

由此可见曹髦的艰辛,一来当时身边身居要职者多数与司马氏有染。

二来曹魏旧臣后代如满长武者,哪怕对曹氏抱持同情,在危机关头也并不会有更积极的举措。

曹髦从宫内出发,走到云龙门就和贾充撞上了,这个距离实在不算远。

当时曹髦召集了三个人,王经、王业、王沈,后两位着急忙慌地第一时间去告密。

这相比是贾充能在第一时间拦住曹髦的原因,一旦曹髦除了云龙门,事情就真大条了。

不过尽管如此,肯定也是闹得整个北宫内人尽皆知。

这天在尚书省的士人们相必有不少都亲临现场,见证了曹髦的死难。

这可能就是曹髦要的效果,面对司马昭进位的逼迫,趁早破脸。

目的自然是为了挑战司马昭的权威,并且强迫士族二选一。

最好的结果可能就真是干掉司马昭,当然这属于异想天开。

曹髦所追求的,可能就是把事情闹大,让所有人都不好看,然后让司马昭的进位不了了之。

在发生这种皇帝起兵讨伐臣子的事情后,还有人想提议后者加九锡,那得多没脑子。

事起仓促,曹髦的选择并不多,不夸张的讲,时间非常紧张。

如果一来二去的再耗上一阵子,司马昭进位晋公成为定局,就一切都来不及了。

于是曹髦决定狠狠地赌一把,争取把水搅浑。这个时候越乱,对曹氏越有利。

如果继续平平稳稳按照司马氏的节奏玩,不如趁早完蛋。

曹髦的决断或许有轻率之处,但绝对不是一个糊涂注意。

对一般人来说,曹髦的算计是没错的,天子身份就是件避弹衣,没有人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动他。

他唯一低估的就是司马氏的下限,居然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弑君这种事儿来。

贾充的判断也确实狠毒老辣,他知道这个皇帝的价值只剩下反效果了,不如让他报废。

曹髦以死为曹氏争取到了四年的缓冲期,这段时间内司马昭迫于舆论与道德压力,毫无进展。

可惜此时此刻曹氏再也不具备有能力一挽狂澜的人才,白白浪费了曹髦以生命换来的时间。

或者假设一下,汉军足够给力,耗个一年半载,把司马昭拖死了,那简直是惊天大逆转。

千错万错,都是刘禅的错,居然被一个老结巴迅速搞定了。除了天意如此,无以言表。

至于郭太后在此事中的作用,我并没有更确切的想法,就不乱开脑洞了。

这位女性无疑是一张很好使的牌,简直百用不腻。

在曹髦死后,以她口吻发出的那份官方声明,姑且看看,呵呵一声就得了。

郭太后亲自选定曹髦,仅仅因为她和司马师推荐的曹据相处身份尴尬?嘿嘿。

------------------------------------啰嗦结束------------------------------------

高贵乡公死难之事,各方史料都严重缺乏细节,无法做更多的分析。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局势,来推断前因后果,以及其间各个人物的目的。

简而言之,曹髦的举动与选择,恰恰因为他确实是“文同陈思,武类太祖”的曹氏子孙。

这种顾头不顾腚生死存亡一锤子买卖的行事风格,颇有曹操早年的影子。

若曹家几代相聚地下,曹髦倒是不愧乃祖。可惜赍志而殁,天数使然。

.


user avatar   jiang-shuai-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抛砖引玉,应该有很多魏粉来回答,毕竟个人认为这是魏国后期最靠谱的君主了。

题主列举了好长一串成功案例,不过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啊,司马家的人在历史上的评价似乎远远高于列表中的权臣。更别说大将军何进好么,这货的智商普遍认为连太监都不如。董卓是太放心吕布,没想到他的护卫们全是杀手。

问题在于,你说高贵乡公肯定应该知道这些,难道司马家以及他们一大群幕僚会不知道吗?

更大的不同是,司马家从一开始就是冲着篡权去的,和那些一般的只是为了权势的人不能比。那些权臣还可能会得意忘形,而司马家的天下还没拿到手,没有人会掉以轻心的。曹爽掌握兵权和皇城禁军,愣是能玩出高平陵事变,曹髦已经到了连护卫都不能相信的地步了。

这算是魏国最后的君主,就像诸葛诞麾下百人是最后的魏国士兵一样,他们不是历史上最后的一个人,却是真正在为了魏国奋斗的最后一批人。无论如何,我觉得曹髦舍生取义,他努力了,以一个皇帝的身份亲自作战,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没有能黑的地方。

至于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原因很多。个人认为从情感上来,是意识到魏国不能从自己手中失去后,对历代前人的一种殉节,同时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司马家在整个国家士族阶层中的一种非议,简单来说就是用生命在搞臭司马家。

————————————分割线————————————

评论里太极殿说得很有道理,所以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曹髦最后还是冲动了,不知道是什么刺激到他完全不能忍,还是等大神回答的节奏~~~


user avatar   xiuqua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揣测,高贵乡公这是要强行让双方矛盾公开化,迫使天下人选边站队。公开支持乱臣贼子篡位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只想要闷声发大财,两边都不帮。他这么一闹腾闷声的人就不能假装啥也不知道了。

结果上来看,他搞这次事情为曹家又续了几年命,高贵乡公也成了司马家最大的黑点,一直恶心他们直到晋朝灭亡,千年以后还天天被人在网上玩梗。也不是完全没有用。打不过你,做鬼也要恶心你。


user avatar   dai-zong-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经就这个问题跟我妈讨论过。

我说我这么要强这么独立,怎么可能找得到对象,现在男生都喜欢软软的什么都不懂的瓶盖都拧不开的笨笨傻傻的妹子呀,比如我表妹那种╮(╯▽╰)╭

我妈说:其实吧。。。。。如果我真的是那种什么都不会,什么事情都要你爸来做的女人,你爸早就跟我离婚了。

我妈的意思是,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那种温温软软的妹子会很讨喜,但是过日子,如果什么都要依靠男方,短时间可能还好,几年过下来,早就烦了。而且生活中那么多事,那么多问题,如果女方一点忙都帮不上,还要添乱,这日子要怎么过。

像我妈这种女人,不仅自己工作上家庭上都可以处理得很好,还对我爸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爸能在学校不用趋炎附势巴结领导,甚至还可以因为校长不公平的对待直接拍校长的桌子跟校长对骂,还一点事都没有继续当先进当优秀教师,年年带重点班,教书教的好是一方面,跟我妈在教育局工作不可能没有一点关系。
(因为曾经也有个老师跟校长有矛盾,后来被找了个借口调到农村的学校去了,而我爸骂了校长这么多年,从来没谁敢把他怎么样,顶多是没有升职的机会了╮(╯▽╰)╭)

我爸真的是典型的书读得迂腐了的那种人,特别清高,完全不懂变通,因为看不惯他们年级组长,他们年级的活动从来不参与。有一次他们校长开会碰到我妈,就跟我妈说,x老师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啊,不合群。我妈回来根本都没给我爸说,就偷偷告诉我了。
而我妈就是那种像水一样的女人,什么地方都可以淌过去,石头扔下去也只是泛起一点涟漪,包容我爸的一切,呵护着他的自尊心。而我爸也知道我妈很有能力,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特别尊重我妈,偶尔闹脾气都像在撒娇。曾经有别的老师说我的父母就是典型的相敬如宾。

我一直觉得理想的夫妻关系就应该是这样,就像《致橡树》里那种,我跟你肩并肩站在一起,不依附你,也不会攀附你,更不会一厢情愿的奉献或者施舍,我们共担风险,共享繁华。

真羡慕啊。

真想找一个我妈那样的人。


========================分割线=========================


看评论感觉好像大家都觉得我母亲罩着我父亲,我父亲高攀了我母亲的感觉。
可能是我表述的问题吧,其实,你们想,我妈这种人,会去找那么特别废的男人过一辈子么╮(╯▽╰)╭

我爸当年高考,是全地区数学单科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考的重本(那所学校现在也是211,985),整个人心高气傲的不行——但是通常这种心高气傲的人活了这么多年还没被人打,多少还是有点本事的。

四川人嘛,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打牌,我爸其实打得很好,因为他记得住牌!他能算牌!这简直就是外挂嘛!但是他很少打牌,一年中可能就过年那会陪家里亲戚玩几把。平时的娱乐活动,除了守着电脑打无比幼稚的小游戏,他没事,就!做!高!考!题!
市面上大部分教辅资料,都可以在他书架上找到。

我相信大家在读书期间对那种强迫学生补课的老师都是有了解的╮(╯▽╰)╭但是我爸他呀,最讨厌补课,每次有学生家长找他给孩子补课,他都给人家说:上我的课,课上四十分钟认真听就可以了,不需要补课。

他教的班,数学成绩从来都是年纪第一第二。

学生都很喜欢他,大概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讨厌一个:不拖堂,不骂人,不补课,有耐心,好脾气,认真教学,不请家长的老师。【我爸比学生还讨厌拖堂,下课了比学生跑得还快】

跟之前那个校长的矛盾也是,那个校长总是喜欢搞个大工程,从中牟利,完全不在教学上花功夫,所以我爸特别讨厌他和那几个学校的中高层领导,才不喜欢参加学校的活动的。
后来校长被双规了,判了十几年,中高层整个换了一拨,我爸又开开心心的去参加教研活动了╮(╯▽╰)╭
春天桃花开的时候还会跟他们去爬山。。。。。。。ORZ

说这么多其实想说我爸是个特别认真特别聪明的人,绝对不是不会社交的书呆子那种。

应该说,我父亲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人,真诚,不做作,不媚俗,没有太多的欲望,不关心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的理想主义者。用我妈的话说就是象牙塔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

而这个象牙塔,很大程度上功劳要归我妈,我妈因为工作的关系,跟全市的所有中小学校长啊主任啊都很熟。可以说我妈把社会阴暗的那些东西,挡在了我爸看不到的地方。

这点真的太难得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妈就是太宠我爸了,一直都是那种,出了事也没关系,我帮你想办法、帮你解决,再顺便嘲笑一下你 的那种。

然后我爸就是有点傲娇的那种,其实可心疼我妈了。我妈做了什么菜,问他好不好吃,他每次都说一般,还行这样,但是到外面去吃饭,他每次都说,还没你妈做的好吃(≖ ‿ ≖)✧就是这么口谦体正直。

最后附上致橡树。我啊,是真的觉得这种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并肩前行、共同成长、精神上的契合 是最理想的相处模式了。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user avatar   xing-yue-meng-zai-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xing-hua-chun-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马来西亚华人财政部长?是否意味着马来西亚华人正在抛弃华人认同来取得政治地位? 
  诸葛亮是因为体育课输给了司马懿吗? 
  游戏角度而论,历史上罗马这个文明是如何从一个城邦走向强大成为一个帝国? 
  古代外国使节进京有什么感慨? 
  从写作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是否成功? 
  可以推荐几本讲欧洲城堡的书吗? 
  人类学有没有发现过历史事实转变为神话传说的确实例子? 
  文学专业要对历史了解到什么程度? 
  章武元年诸葛亮为丞相,为何建兴元年才开府? 
  基督教在中国是否没有市场?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努力工作的员工会让老板感动吗?
下一个讨论
为何三国时期有「客将」这一存在?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