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历史非常复杂,很难通过脸谱化的“明君”、“昏君”,和“强”、“弱”说明。
以楚顷襄王为例,这个君王大致的印象偏“昏君”,但如果仔细看他的实际会发现:
楚顷襄王在鄢郢之战以后,痛定思痛,一改前非。
在黔中郡的拉锯战,最终是以楚国的获胜而告终的,这在战国后期列国独自对抗秦国的情况下非常罕见。
同时,楚顷襄王也不失时机地从魏安王里夺得了泗上的大片地区,一口气增加了十多万的兵力。
上面这件事看上去觉得难度不大,但如果你仔细看历史就会发现,魏安王在当时可是个超级老狐狸,和秦、赵两强从来不吃大亏还能赚回来,这可是魏安王唯一一次吃瘪。
在楚顷襄王末期,虞卿游说魏安王的时候提到了楚国“亦强大”、“天下无敌”。这自然有夸大的成分,但足以说明楚国在楚顷襄王后期确实明显恢复了实力。
在这里并不是说楚顷襄王很强,事实上他也没多强,无论秦国在三晋打仗有多激烈,楚国都没有收复鄢郢所在的南郡。
但对于楚顷襄王后期的表现,如果简单用“昏君”概括,是不合理的。
实际从战国时期的表现看,历代楚王的表现都基本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任务,包括楚怀王。
楚怀王在丹阳蓝田之战的表现确实抢眼,利用张仪的谎言压制国内亲秦派,然后和齐国搞隐形联盟,开战以后能同时把秦军压制在函谷关,把韩军压制在新郑,确实有一定手腕。但秦国突袭汉中,还是棋高一招。
后来楚怀王对咸阳的孤注一掷,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壮举。但到底被韩、魏、齐搅和了,所以功败垂成。
包括后面的垂沙之战,可以看到楚怀王确实没玩明白纵与横的游戏,但以此把楚怀王定为“昏君”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种东西当时只有韩、魏能玩明白,后世的齐闵王、秦昭襄王同样吃过没玩明白纵横的大亏。
实际上,楚怀王在蓝田之战、垂沙之战以后,也没有让楚国受到特别大的损失,楚顷襄王也是在很久以后才丢掉鄢郢。这和齐闵王末期丢了江山、秦昭襄王末期丢了汾城、河东大震是有区别的。
所以,评价战国时期的君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
楚悼王能够率先落实变法,确实有他的强大之处。
楚肃王能让70家封君巴巴相信他废除变法了,也确实有他的手腕。
(从后来楚国的郡县分布看,楚肃王废除变法之说只是在继位初期糊弄封君的政治语言。)
楚宣王开启宣威盛世。
楚威王在徐州掀翻了如日中天的齐威王。
都是完成了当时给他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