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家里出自琅琊王氏,虽然此时的琅琊王已经不复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但是王献之的家族依然是一等一的高门士族。所谓逼婚,伴君如伴虎,在其他朝代或许讲得通,但具体到东晋,却是讲不通的,东晋的政治,接近于一种贵族的松散联盟,皇权并不是说一不二的,尤其对于琅琊王家这种士族来说。
王献之之所以接受这个赐婚,是有其必然性的。
事情的一切都与晋孝武帝宁康元年一个人的死有关,这个人就是那个“不求流芳百世,但求遗臭万年”的桓温。他死前一直在要求朝廷加九锡,预谋篡位。
桓温死前,想把自己的势力让弟弟桓冲接手,但是他的儿子桓济不满这样的安排,联合长兄和叔叔图谋杀掉桓冲,结果事败,被桓冲流放长沙,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桓济的妻子就是这个故事的女配角新安公主,这时候顺理成章地离了婚。所谓政治联姻,以政治始,也以政治终,新安公主离婚是肯定的,因为桓济已经在政治上被宣判死刑了。
桓温之死还带来一个影响,郗家的式微。郗家原本是不亚于王谢的高门,此时的郗家情况是这样的,郗道茂的父亲郗昊死得早,而她的弟弟郗恢重新得到器重还要等此时只有12岁的晋孝武帝成年以后,那时的他才以文学显。郗家的主要政治地位来自于其伯父郗愔一家,确切地说,来自于其堂兄郗超。
郗超是桓温的谋主。桓温最信任的谋士就是郗超,他行废立之事,郗超都有参与。桓温的死导致了一个结果,郗家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郗家已经流露了衰败的迹象。
看到了没有,郗道茂已经没有联姻价值了。这样的变化,作为高门士族的王家当然感知到了,所以开始逐渐疏远郗家,靠拢当时炙手可热的谢家。
琅琊王氏到了王献之这一代出了点小问题,王羲之的儿子们个个都很优秀,只不过都是在书法上优秀,在做官上都随他,个个放荡不羁,只有王献之还靠点谱。
比较出名的王凝之,也就是著名才女谢道韫的老公,对五斗米道有点沉迷,没少受鄙视,甚至说出了“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天下还有王凝之这种人。
王徽之喜欢隐居,生性放诞。
王献之的名声还不错,为人也是风流蕴籍,一时之选,王家要不想衰落,他只有站出来。
而在这时候,摆脱失势的郗家,划清界限,而选择尚公主,应该说只是政治婚姻中的常态了。
既然评论区问了,我在多说两句。王献之烧足这件事,正史里是没有的,中国的史书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传主的本传会记录美事,照说烧足这件事,应该是美事,但是没有记录。就连号称《魏晋八卦指南》的《世说新语》里也没有,至于新安公主敢反复哭闹请求皇帝让她嫁给王献之,这事更不靠谱。
首先,我前面说了,此时皇帝才12岁,法海他不懂爱啊,再说此时执政的是太后褚蒜子(说是太后其实是晋孝武帝的堂嫂)。
其次,虽说公主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儿,可那好歹是公主啊,又不是李唐的公主,离异回娘家,天天磨着嫂子和弟弟要求嫁人,这也太骚情了些,公主请你体面些。
最重要的是,新安公主不吃香,确切地说是连晋孝武帝这个皇帝都不吃香。这里还要说回桓温,新安公主和晋孝武帝的父亲简文帝当初上位,是桓温擅自废立,把简文帝推上皇位的,也就是说孝武帝这皇统,也不怎么正。而此时的褚太后地位却牢固得多,这个女人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共经历五代,四度称制,可谓政坛的不倒翁,她还有一个身份是谢安的外甥女,新安公主要去找她哭闹这个事,晋孝武帝估计脸都会给吓白了:小浪蹄子,你公主不想当,老子这皇帝还想做呢。
至于王献之思念妻子烧足一事,值得一说的是,王羲之也有脚痛,他曾经写过“仆脚中不堪沉阴,重痛不可言,不知何以治之,忧深,力不一一。王羲之顿首。”跟王献之的症状很相似,怕凉,都是重痛,而巧合的是,父子二人都有服用五石散的癖好。
那么有一种可能是,王献之的脚痛不是火烧引起的,而是服用五石散引起的痛风。
-----------------------------------------------------------------------------------------------------------------------
请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hzblzly)
以防失联
夫妻一方限制另一方消费属于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