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奇才李鸿章,买啥大清都上当!
之前我写过,清帝国的洋务运动发起伊始,最大的支持者是英国。机器设备、武器、军舰等等,在1880年之前,均是从英国购买的。当然,英国人也不是慈善家,他们之所以这么支持,是因为当时正处在“英俄大博弈”时期,英国扶持清帝国,是为了遏制沙俄在亚洲的扩张。
事实上,双方在19世纪70年代的合作还不错。清军不仅依靠英国人提供的武器平定西北某宗教起义,还消灭了占据新疆的阿古柏,逼迫沙俄吐出了已经占领了的伊犁,收回了新疆大部分领土,挽救了咸丰留下的岌岌可危的烂摊子。
等一切都安定下来,李中堂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对德国,有着莫名其妙的好感。
他个人非常喜欢德制枪械,像克虏伯炮、毛瑟步枪;
德国当时刚刚击败了法国,在世界上的声望比较高;
德国与中国之前并无战争,当然,德国1871年才统一,这会儿基本没有海军,想打也够不着。
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清帝国海关大权掌握在英国人赫德手中,赫德还想主导海防建设,这让李中堂很不满。
所以呢,李中堂打算撇开英国,拉拢德国,开始他精妙的操作,在大国之间纵横捭阖。
他是这么做的。
1880年12月2日,清国驻德公使李凤苞代表李鸿章与德国签订订购7000吨级战列舰12艘之备忘录。
7000吨级军舰在当时的概念,大致相当于055在当今的概念,当时的德国自己尚无此吨位铁甲舰,英国人在这个时点的此吨位铁甲舰也只有12艘。
南洋大臣刘坤一、船政大臣丁日昌听闻此事,上书慈禧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中国是大陆国家,无海外殖民地,无远洋利益,买军舰应当立足于近海海防,而不是远洋决战。且德国自己尚无此吨位军舰,一次性下单12艘,相当扯淡。而在此之前,清帝国购买的2艘巡洋舰、13艘炮舰全部来自英国。
慈禧看了各方奏报,搞出一个超级和稀泥方案。
让李鸿章去德国买3艘7000吨级战列舰+4艘鱼雷艇;让左宗棠去德国买2200吨级巡洋舰2艘。
可见,慈禧也是不太放心李鸿章的,怕他吃的回扣太多。
可是呢,慈禧太小瞧李中堂了,慈禧给他的预算是3艘7000吨铁甲舰,预算是400万两白银。而李鸿章开回中国的2艘铁甲舰+1艘2200吨级的巡洋舰。
1883年1月3日,国子监司业潘衍桐实名举报驻德公使李凤苞在购买定远、镇远二舰中贪污白银60万两。
没有确凿证据,这里我就不污蔑李中堂了,但后来李凤苞确实是因为贪污被免官。
我们继续往下聊。
定远级战列舰的原型,是德国的萨克森级战列舰,这型战列舰始建于1874年,于1878年才完工,这在当时简直是龟速建造。该型军舰建成之后各种毛病不断,但是德国人一直凑合着用。
萨克森级
定远号的建造合同是1881年1月8日,当年6月,全部4艘萨克森级战列舰返厂重修,1884年才重新服役。
懂了吗?
德国人不仅拿李中堂的订单练手,顺道再用练手的技术改良自己的军舰。
我怎么莫名就想到了印度买米格—29K、塔尔瓦级护卫舰呢?
这是李中堂第一次被打脸。
当然,定远号交付之后第二年,这种慢速铁甲舰就被时代所抛弃了,快速装甲巡洋舰开始成为中等国家海军的主流。当然,我这里并没有责怪李中堂的意思,毕竟让他有这种前瞻性眼光太难为他了。
不久之后,中法之战爆发。
在这个时点,在德国的中国军舰合计12艘,其中战列舰2艘、巡洋舰3艘、鱼雷艇4艘,总吨位2.15万吨,为同时期国内福建水师全部军舰总吨位的2倍强。
我以前写过,福建水师停在马尾,在李中堂宝贝女婿张佩纶的英明领导下,即:
“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犹斩。”
全军覆没了。
战争期间,法国要求德国暂停向清廷交付军舰,驻德公使李凤苞(也是李鸿章的铁杆亲信)要求悬挂德国国旗、由德国水手开着军舰回国。俾斯麦最终拍板,悬挂中国国旗交货,中国人自己来开,军舰途中被法国军舰击毁德国概不负责。
看看,这就是咱们的“东方俾斯麦”,费尽心思舔人家,结果人家完全不买账。所以我一直感觉,西方人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是一种调侃,类似现在的“东莞科比”、“范乔丹”这种称呼。
这是李中堂第二次被打脸。
得知德国人的要求后,李鸿章要求之前在德国监督军舰建造的徐建寅、魏瀚、陈兆翱、郑洁濂、刘步蟾、杨兆鋆、陆麟清、余贞顺、邱宝仁等10名高材生把船开回来,这些人虽然在德期间报销了12.76万两的差旅费,但无一人敢把船开回来。
然后,左宗棠凭借其私人关系,找到英国政府说情,请求把他订购的两艘2200吨级巡洋舰悬挂英国国旗开回来,英国政府同意。这两艘巡洋舰1884年3月悬挂英国国旗、由德国海军将官驾驶,从德国基尔起航,4月在英国朴茨茅斯暂泊,7月安全到达上海。
同时,左宗棠找到赫德,让他在国内活动,对法国军舰关闭香港,不允许他们去那里补给。赫德找到英国驻华公使,该公使回国活动,英国政府随后宣布中法之战英国保持中立,不允许法国军舰进入香港、新加坡及其他英军远东港口补给。
这个英国驻华公使,叫巴夏礼,就是二鸦期间在天津谈判时被清军扣押的那位。
不知道当时力主亲德疏英的李中堂,此刻感没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
这是李中堂第三次被打脸。
不过没关系,李中堂的脸皮,那是比苏州城墙还厚的。
1885年元旦,李中堂锲而不舍地又向德国订购2900吨装甲巡洋舰2艘、108吨级鱼雷艇5艘。
无语啊、无语,到这会儿了还去舔德国,不是蠢就是坏。
与此同时,慈禧听从了曾纪泽的建议,不能所有军舰都从德国买,就派曾纪泽去英国购买巡洋舰两艘。
李中堂呢?他指示曾纪泽,要求英国船厂必须按照德国人的设计方案建造。
。。。
人家英国人当时占全球战舰出口份额的60%,还差你这2艘2000吨级的巡洋舰?
英国人当然不干,拒签合同。
到最后,当然是李中堂妥协了。
其实事后诸葛亮一番,多亏德国人不帮忙,不然军舰开回来了,再出现类似张佩纶下令不抵抗的情形,那么这近千万两的白银也要打水漂了。
最后多说一句,慈禧精明了一辈子,却误用两人,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一个是她的心腹李鸿章,一个是她的宝贝外甥光绪。
15-16赛季欧洲冠军联赛:沃尔夫斯堡VS皇家马德里
首回合:狼堡2-0皇马
赛后狼堡中卫丹特在采访中称:“防C罗比在家看我儿子还要轻松。”
次回合,皇马3-0狼堡,总比分3-2,狼堡惨遭逆转淘汰,C罗上演帽子戏法,独进3球。
刚出炉的新鲜打脸,我就喜欢这么耿直的媒体,耿直起来连自己的脸都敢打!
贵报三天前发了一条推送,起了这样一个的标题。
三天后发了一条推送,又起了一个这样的标题。
三天前的推送的第一句话是⋯⋯哇,感觉癌症已经被攻克的样子。
该篇目前已经删除。
三天后的推送第一句话是⋯⋯咦,这个新闻标题不是你起的吗?
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是……既然要下一代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你那么着急的起标题干嘛?
贵报的逻辑我实在不懂,好好的新闻就这样被毁了。
两条新闻连着看,有莫名的喜感。所以说,人民日报看单篇都很正确,就是不能看合订本!
以下内容选自本人译作《从临津江到坪山南里》
(本书主人公作为英国士兵,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在他进入部队服役之后,团军士长询问他是否有去海外服役的意愿)
他的提问相当友好。“你自愿前往中东服役,是吗?”我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爱莫能助”他接着说“不过你对去远东有兴趣么……”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我当时对远东知之甚少,只知道那里比中东还要远,而且在马来亚和韩国正在爆发战斗。
我想,没错,我打赌就是去朝鲜。但是我接下来又想到,媒体曾经报道过,麦克阿瑟将军曾经公开宣称北朝鲜已经被击败了,他将让“所有小伙子们”在圣诞节回家。我思考了大约两秒钟,觉得也许等我抵达朝鲜的时候战争就已经结束了,我一到韩国就会被马上送回来,而在大洋上航行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
圣诞节已经过去,而华盛顿和东京的麦克阿瑟将军司令部虽然万般不愿,却不得不吞下耻辱性的苦果。在此前的历次战争中未尝败绩的美国人却被一支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衣衫褴褛的亚洲军队痛击。现在交战双方针锋相对,战火又烧回了南朝鲜。
我借着晨曦的光芒能够看清所处的危险境地,我们位于临津江和汉滩江的交汇点......此后阵地周围到处都冒出来中国士兵,火光迸射,弹如飞蝗。.....我志愿来到韩国就是来干这个的?当时要不是我实在无暇的话,可能就要问问自己是怎么听信米切尔的话的,就成为了“50个志愿赴朝士兵”中的一员。当然,这也不是米切尔的问题。我他妈应该诅咒麦克阿瑟将军和他的那句牛皮:“圣诞节回家”。他指的到底是哪个圣诞节?
杨广即位不久,他俘虏的陈后主去世,毕竟人家曾经是个皇帝,应该由现任皇帝确定个谥号,于是他翻遍《谥法解》,反复斟酌,千挑万选,挑了个最坏的字来表达对他手下败将的嘲讽和鄙视,那就是:炀。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