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作死掉粉来了。
国外不知道,来国内的老外碰到几个:没一个喜欢中国菜的。
当然,不深交的话,他不会告诉你的。实诚一点的会微笑着说:“interesting”“Not bad”,更“懂礼貌”一点的就会用老外那种夸张的表情,“I love it!You know……”吧啦吧啦,让你心里爽个够。然而,到吃饭的时候你看一下,他点的还是汉堡和披萨,
中午一个人吃饭,点份兰州拉面或者黄焖鸡的老外,说实话,一个都没见过。
也有老外请我到他家里吃饭,我也总会笑着大声说:“wonderful!”然后回家的路上和小伙伴们一起悄悄吐槽,嗯,原谅这个虚伪的飞哥吧。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老外也是人,你也是人,你就想想你能不能吃得惯其他地方的菜就OK了。广东人能不能吃得惯重庆菜,重庆人能不能吃得惯上海菜,上海人能不能吃得惯新疆菜……
我是重庆人,重庆火锅照理说天下(中国)闻名了吧。很多外省人都说超喜欢重庆火锅,但你真把他带到重庆来吃火锅,他马上就“现行”了。“艹,辣死!”“怎么有花椒?”“好油啊!”“为什么只有蒜泥油碟?”……原来,他喜欢吃的“重庆火锅”,根本就是变异了的本地化了的重庆火锅而已,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完全面目全非。
当然,如果人年轻又在重庆待上好几年,比如我那些大学同学,是有可能改了口味,慢慢喜欢上当地的饮食的,但这需要时间,慢慢适应。你看,我用的“适应”这个词,表明一开始他们是不可能那么喜欢的。
中餐在外国受不受欢迎,最简单的办法:走到当地的一家中餐馆,进去尝一尝,这些中餐是不是地地道道的味道就OK了——要面向当地人的那种,专门针对海外游子的不算。
+++++++++++++++++++
喂喂喂,各位大爷,走过路过,不打赏给千八百的,打赏72个赞总行吧? (。ŏ_ŏ)
+++++++++++++++++++
说了这么多,蛮不容易的,做个小广告,o(* ̄︶ ̄*)o
两个QQ群:
我老家在吉林延边,那里盛行出国打工,由于语言优势,去去韩国打工和日本打工的人数颇多,甚至一度,归国人员消费撑起了整个城市的消费。
我朋友在2001年左右准备出国打工,那时候去韩国和日本打工开始比较难了,于是他花了几万块给中介,去了保加利亚打工,没听错,那个东欧穷国保加利亚,我当时听了都呆了,花了几万块,去了一个贼穷的国家打工。他在那打工也就刚好挣出中介费钱,保加利亚那时候工资,就比国内高一点点。
后来想想那时候大部分国人,都认为国外就是富庶之地。于是更可笑的事情发生了,我家邻居,在2006年左右,竟然花了几万块钱去马来西亚打工,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在那里他一个月赚两千块人民币。
同样的原因,那时候好多人都认为国外就是富有,这样心态现在还在影响好多人。
外国人怎么看中国菜有什么关系,我们菜好不好吃不是外国人决定的。是我们自己的味蕾决定的。
美国人和英国人一直以简单粗暴的餐饮著称,带血牛排这种饮食竟然能成为一种文化在七十代末开始在美国文化的推进下流行全球。并且被标上西餐正统的标签。
可是西餐真正的精华是法国,是西班牙,是意大利,美国就是个渣,英国渣中战斗机,可是拥有世界性传播渠道的bbc和cnn,总是在电视节目表现属于自己的傲慢。
无数次嘲笑中餐,这是他们文化上自卑转变成文化上傲慢的显著特点。
从八十年开始我们的不自信蔓延到骨头里,凡是商品一定外国的好,在质量品控差劲的八九十年确实如此。而且一直到现在也是,打开广告,无论平面还是电视,总会有一堆外国人捧着某个商品说歪瑞古德。
无论什么商品,总要外国人说好,才会让大家说好。
我曾经接过一个楼盘广告,从设计到施工,都是中国设计院和公司,可是最后拍广告,为了显示高大上,花了1万二把金坷垃的老头请来,在一个人零下十度的棚里,让老头穿着一件单西服,装设计师拍了一整天,老头杀青的时候是流着鼻涕走的。
我相信流在再多的鼻涕,也没有一天赚一万爽。
整个bi乎都是老外吃了中餐高喊太美了的故事,什么宿舍把外国房东引来高喊不用给房租了,教授强烈要求给中国做饭学生加分之类的故事。
可是生活的老外还是该吃啥吃啥,他们就是习惯了自己简单餐饮,以他们的见识,这辈子也不会知道中国餐饮文化博大精深。
日本人用了八十年,也就教会外国人吃寿司和拉面。他们的习惯就是和我们不相容,他们喜不喜欢和我们也没啥关系。
这种心态,和以前村里光棍老王好不容易炖了一碗肉,必须端到门口细嚼慢咽让大家夸一下,别人不夸一下,这日子过得就不自信,心里就不美。
日子过好了,家家都在屋里炖肉,不需要别人夸,这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昨天在B站看到的一个很搞笑的视频。
两个中文不错的德国大叔在东北餐馆吃饭,点了两个正常菜和一个他们认为很“奇特”的菜,对两个正常菜赞不绝口,但是吃“奇特”菜的过程让人捧腹大笑。
最后还和几个哈尔滨大叔一起喝酒。
德国大叔被中餐支配的恐惧,真的很搞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播放地址:
注:该视频有中文翻译,而且德国大叔全程中文解读哈哈。
图解一下
A大叔表演生吃大蒜
A大叔看着墙上的菜单说:有好多好吃的东西(☆▽☆)
他们决定点个奇怪的东西吃,于是B大叔说。。。
为了保险起见,决定再点个普通的= ̄ω ̄=
视频聚焦在鸡爪上面,A大叔兴奋地叫着“鸡爪鸡爪(~ ̄▽ ̄)~”
A大叔问B大叔说想不想吃猪皮...(╯▽╰ )~~
B大叔说...
最后他们点了一盘茄子,一盘牛肉豆腐,一盘鸡爪,外加两瓶啤酒
A大叔还抽空参观了下厕所( ̄_, ̄ )
上菜辣...牛肉豆腐吃吃看先
好吃好吃,特别好吃!A大叔赞不绝口,还吐槽了豆腐在德国真TM贵23333
接下来是茄子,好吃 好吃 特别好吃(╯﹏╰)b
主菜“鸡手”上场(•̀ᴗ•́) ̑̑,A大叔说:“鸡手好闻!!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然后开始向中国网友介绍在德国“鸡手”是当垃圾扔掉的,德国人不吃“鸡手”
开始尝试鸡手,结果哈哈哈踩到地雷了哈哈哈。。。B大叔在旁边笑开了花
A大叔放弃了,问服务员这菜怎么吃(老外都不会挑骨头哈哈哈哈)
在国人大叔的指导下两个德国大叔开始吃鸡爪(⊙v⊙)
然后跟哈尔滨的大叔们一起聊天,一起劈(白)酒。
总来说这德国大叔看起来还是很友好的,吃鸡爪的过程中大叔说了一句“也许我们的狗喜欢(吃鸡爪)”可能大叔没有什么恶意,毕竟文化不同,在国外,狗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大家不用上纲上线,大多数外国人好奇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吃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至少大叔勇于去尝试,最终在酒精的作用下把鸡爪都吃完啦,还不忘让服务员把没吃完的牛肉豆腐打包。
(完)
以前公司的老外,常驻中国工作,午餐永远是两个选择KFC或Subway,好奇问他吃不腻吗?他苦笑,吃腻了也没办法啊,中餐更不爱。
以前不懂,现在年纪越大越有体会,其实真的不是家乡食物多么美味,而是---你的胃就是这样的食物养大的,你的心理上很多美好的回忆就是跟这些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外面的食物再香再好吃,都不可能长时间让你产生舒服和满足的感觉,只有家乡的食物可以。
----------居然过千----------
就我这干巴巴还没任何技术、没任何数据、甚至连个正经点的修辞手段都么有的回答也能过千----真是感谢宽容的大家。
可见家乡或者家的情结在每个人心里占多少分量---突然想起,这招玩得很高级的--《舌尖上的中国》---哈哈。祝大家都吃得开心,每天都幸福满足!
------天啊,出来看奇迹啊--------
作为加入知乎没多久,回答也特别没范儿没技术含量的老透明,居然一个回答能过五千赞,真的太感谢大家了!!!祝愿大家都能早日心有归属身体安康!!
——2022大家新年好————
感谢到2022年还为我点赞的朋友,我当时真的是随手一答,完全没想过居然能成为我最高赞回答(可见我答题多业余了)。
可是我也真的奇怪为什么有另外一些人就是认定我“尬黑”中餐……我“尬黑骗赞”是什么目的呢?我连个打赏都没开过的骗赞图啥?请那些认定我尬黑中餐的,麻烦您移步看一下我其他回答,我是需要靠这单个尬黑中餐的回答去挣多少钱?有这渠道,只怕你们各位比我敏感多了!
另外我又为什么要尬黑中餐?我每天吃的就是纯正的中餐家常菜,我会做的也就是中餐家常菜,能让我感觉踏实满足的还是中餐。我为什么要尬黑能给我带来安定感的东西?不认同我的回答,你可以平和写出自己的观点,上来就一副趾高气昂、高高在上的口气给别人定性、污蔑……您哪位啊?这点优越感也能让您凭空生活美好?嘴毒心苦……早就有人总结过了,诚不欺我。
最后还是祝愿大家身心健康、生活平安幸福!
其实接受度的差异最大的部分是在口感上,味道上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太大问题,除了一些很辣的。
而口感上差异最大的部分在一些偏绵软的口感上,比如一般很少有人会喜欢内脏,脑,甚至红烧肉,很嫩的狮子头这些。而比较喜欢的一般是比较干爽或者脆的口感的东西,目前碰上的所有人都一致喜欢的是--藕。
人长大了之后一般还是喜欢吃从小吃到大的那些东西,吃其他地方的东西短时间试试还行,时间长一点都受不了。就像我们普通中国人一样,不要说长期吃三明治,披萨,就算让一个湖南人长期吃不到辣椒,让一个广西人长期吃不到米粉,都足以很崩溃吧。。。那么一个外国人,对中国菜的感觉也是差不多的,只有极少数人能长期大量吃。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中途岛战役……
说一件至今想来都非常后怕的事情。
宝宝三岁时的一个周末,因为一点小事情和老公吵了一架,于是一气之下我自己带宝宝出去散心,打车去了一个比较大的公园。因为是周末,公园里到处都是人,很吵,我心情不好就带着宝宝往人少的地方溜达躲躲清净,顺着一条比较偏僻的小路一直走,走到了一片很大的垂柳的后面。这里只有一条小路,小路的左侧是一大片湖水,岸边种着很多密实高大的垂柳,把小路遮挡的严严实实,一湖之隔的地方就是公园长亭,但是隔着这么大的湖,吵闹的声音已经变得很小了;小路的右侧是一面高墙,大约两米多高,墙顶是弯曲的古风屋檐形状,大概在一米五高的地方有间隔的菱形孔洞,盘子大小,这面墙应该是公园的外墙,外面是什么地方不清楚,但是很安静。这条小路大概有约五六百米长,很偏僻,也没什么亭台楼阁的景色,所以居然没有一个人到这边来,我带着宝宝走到小路的中间位置,就停下来休息,路旁就是湖边,有很多造型各异的大石头,我坐在石头上发呆,看着宝宝在靠近墙侧的地方玩,偶尔逗逗宝宝跟他说说话,湖边有微风,树荫下也很凉爽,本来是很惬意的时光,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觉得毛骨悚然,猛一抬头,正对上围强孔洞中露出来的半张脸,一个男人,在围墙后面不怀好意的盯着我们,不知道盯了多久!我心里一咯噔,脸上还是装着不经意的甚至是居高临下的把眼神扫了过去,虽然心里不太舒服,但是毕竟隔着围墙,想着围墙那么高,他就算是坏人难道还能翻进来不成?发觉我的视线扫过,他慌乱的走开了,我听到自行车的声音,看到一小块灰色的身影像是蹬自行车的样子过去了。
又坐了一会,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想了想还是走出去到人多的地方吧,虽然吵闹,毕竟带着宝宝还是安全重要。于是我站起来拿着水壶想给宝宝喝点水就走,走到宝宝身边的时候,正好是面向着来路,我突然发现在小路后面,就是我们刚刚走过来的地方,距离我们大概二三十米的位置,一棵高大粗壮的垂柳后面,躲着一个男人,而且很明显在观察我们。我坐在大石头上时一点也没有看到或者听到任何声音,因为我突然起身到宝宝身边给他喝水,视线改变了,他躲的粹不及防,所以我看到了他。瞬间我浑身冷汗,他太明显不像个好人了,看到我起身马上就躲,但是能感觉到投射过来的隐约的视线,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刚才围墙外的那个人,因为这个人的上衣也是灰色的,又或者是那个人的同伙?我心里害怕极了,我带着那么小的宝宝,在一条没有人烟可能呼救都不会有人听到的偏僻小路里,旁边还有一个那么大的湖,无论这人对我还是对宝宝心生歹意,我估计都没有胜算,怎么办呢?心慌的不行,腿也软了站不住,我只好又坐回了刚刚才离开的大石头上,看着尤自玩着地上小草的宝宝,他一点也不知道危险在靠近,我不能坐以待毙,我要保护他!
我装作根本没有发现那个人的样子,继续跟宝宝说话,声音大了一点:“宝宝,你猜爸爸要多久才能找到我们呀?下次不和他玩捉迷藏了,真是太笨了对不对?”一边说着,一边把手机铃声调了出来,手机铃声响起,我大声的假装接电话:“喂?哈哈哈哈你到哪里了?对呀对呀,我们就在围墙边的这条小路里,你还真能找到啊挺厉害的呀!真的啊你都进来了吗?从哪边进来的呀我没看到你哎?”一边说着,我一边伸长脖子东张西望的装作在找人,就这样我看到那个人迅速的从藏身的大柳树里走了出来,几乎是健步如飞一样顺着小路调头就往回走,没有了垂柳的遮挡,我看到他手里还抱着一个红色的超大的袋子,鼓鼓囊囊的,居然一点也不影响他几乎小跑一般的走路速度。
看到坏人离开,我迅速带着宝宝往相反的方向朝外走,还不停的继续大声说着“爸爸找到我们啦,走啦走啦我们去迎迎爸爸去”,也不知是在安慰宝宝还是在安慰自己。不过几分钟,我们就走到了人群当中,即使烈日当头,即使人群环绕,我依然忍不住不停的颤抖,又后悔又后怕,就为了跟老公一点小小的纷争,我将宝宝置于危险当中了,万一这个人的胆子再大一点,行动再迅速一点,把我推进湖里,改头换面带走宝宝……我真的不敢再想下去,差一点、差一点就造成了追悔莫及的伤害!
分享这个故事,是想要告诉有缘看到的宝妈们,即便光天化日,即便人流如织,坏人们也依然躲在某一个小角落里寻找着任何一点小小的机会,所以一定一定不要轻松大意,毕竟我们做了妈妈,那么孩子的安全就高于一切!
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过程,谁也不是一生都没有犯过错误,我也已经深刻的反省过自己,不想再被不相干的人大肆批评,所以喷子们请绕道,不文明语言会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