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ke-d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贫富分化

不止是资本主义,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时代基本上都满足这条。

贫富分化带来的传统经济危机表现在: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上,资本积累想获得更高的收益,财富更多流向资本,但其产品的最终买单者是大众(一般最大比例是中产),一旦大众没有足够的钱消耗产出,供需关系使得商品价格崩盘进而传导到投资亏损,资本湮灭,萧条过后,很多人重回同一起跑线进入下一个周期。

到了21世纪经济危机以金融危机的形式出现,最早倡导自由是市场的西方国家开始更多的引入政策干预经济周期(这里也补充一个,美国指控他国操纵汇率,最早使用的也是他),完全自由经济体必然伴随着资本周期性的重建和湮灭,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特点是商人主导着决策,为了防止出现积累资本的湮灭,货币政策更多的应用去避免经济的过热和过冷,政策反映在经济数据的调整上就是利率的下调和上调,但问题是利率下调容易,但想要上调就全是阻碍,因为利率上调一定意味着出清和投资收益的下降,既得利益者不会允许出现这种情况,典型的就是美国刚刚开启的加息周期草草收场,取而代之的是下一轮的降息周期,而最典型的莫过于欧洲的负利率,你把钱借出去还要求着别人拿着并给他支付利息。最后仍然又回到了持续的贫富分化,穷人把负债当成资产买入,透支信用以维持不出现消费不足,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多项经济数据都非常好,一旦穷人无法继续加杠杆,危机以不良资产的市场自发出清形式出现了,因为穷人负债来消费和投资资产的钱无法偿还,金融机构收到大量不良资产而非偿还负债的货币,不良资产不能高位变现后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资不抵债和破产。

经济危机表现形式可以很多样化,但归根结底还是贫富分化问题,很多人惧怕危机,其实危机过后是资本的湮灭,往往对应着更大的发展潜力,扩张性货币政策只是把危机延后而非解决,代价有两个:发展潜力(利率下调),应对黑天鹅的能力(社会和居民负债)。


user avatar   JoJo-Wang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首先从主观道德角度衡量:

1、因为事物存在着外表的直观性内在的逻辑性这双重属性,而人经常性的误认为外表的直观性等同于内在的逻辑性;于是会演变成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原有轨道,甚至演变成本末倒置,面目全非的东西。这叫做异化

——比如说设立考试分数的原本逻辑是为了衡量知识的掌握,而考试分数本身只是外表体现。当老师和学生们只为了追求考试分数这一外表体现时,就会出现填鸭教育,不当技巧甚至鼓励舞弊等现象发生,反过来损害设立考试分数的原本逻辑,即衡量知识的掌握


2、在分工合作的生产关系中,产品本身是外表直观的,产品是由人制造的是内在逻辑的。因为异化的存在,致使产品本身被视为重要,而制造产品的人被视为不重要。这叫做拜物教

——比如说有人持有一辆豪车,可以被视为一件荣耀的事情。但很多人在流水线上制造豪车,则被视为一件下等的事情。诚然,每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只是完成了整个工作的一个子集;但是完成工作的一个子集,不代表逻辑上的先后顺序是颠倒的。


3、既然产品本身被视为重要,而制造产品的人被视为不重要;那么人就会反过来向着产品而转变,力图使自己标签化,模块化,商品化。这叫做人的物化和商品化

——比如说人们很少关注他人的内心情感,道德水平或独一无二的特点;而是更倾向于关注他人的技能标签,持有金钱或可被工具化的部分。如果人的特点不可以被当作工具所使用,进行物化;或者不可以用于出售换取金钱,进行商品化,那么这些特点都是会统统被无视,或不提倡的。


4、故而说在分工合作的生产关系中,会自发的将自然人变成工具人。不愿意变成工具的人,不能当作工具被使用的人,必将被这种生产关系所淘汰。更糟糕的是,这种生产关系越强,生产效率越高,人就对这种生产关系越依赖;而人对这种生产关系越依赖,自然人就更加的向着工具人的方向异化着。


5、这个行为本身是不道德的,或者说是反人类的。原因不是我们关于道德的定义问题,而是这是对于我们原本内在逻辑性的严重背离的问题。我们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好,而不是更糟。但是在这种分工合作的生产关系的自发性异化下,我们越生产产品,就会越把自己变成工具人;而我们越变成工具人,我们自己就过的越不好。这在内在逻辑性上背离了我们的初衷。


卡尔·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主线就是这样,但是这一论证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于每个个人来说,沦为工具是痛苦的;但对于整体来说,绝大部分的个人沦为工具的合理性则无法评判。譬如说整个人类社会即将面临某种灭顶之灾,通过牺牲90%的人口,则可以换取10%的人口的延续。那么这种牺牲是否是道德的,则是一个不可解的主观的问题。

从道德角度衡量资本主义缺陷性是直观的,但不是逻辑充分的。

所以卡尔·马克思又写出了《资本论》。他不仅要论证这一行为是主观不道德的,还要论证这一行为是客观不可持续的。


我们而后从客观不可持续角度衡量:

1、从外表直观角度出发,普通人生产出的产品,一般是劣于标准化生产出的商品的;而标准化生产出的商品,一般是劣于可以购买商品的金钱的。

——比如说普通人配制的手工糖水,就不如流水线上生产的罐装饮料。这不是因为贬低手工糖水而高贵罐装饮料,而是因为罐装饮料的目的就是在市场上竞争以得到出售。虽然很可能个别人配制的手工糖水会优于统一生产的罐装饮料;但从大的概率角度来说,所有人配制的不同的手工糖水不会优于统一生产的罐装饮料。

——再比如说流水线上生产的罐装饮料,就不如可以购买到罐装饮料的金钱。这也不是因为贬低罐装饮料而高贵金钱,而是因为金钱的目的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充当一般等级物的事物,必然在便于携带,便于分割,便于交易等诸多方面优于普通商品。如果贵金属不具有这些特性,那么其就不会自然而然的成为一般等价物;这是一种同义反复。


2、但从内在逻辑角度出发,产品推导出商品,商品推导出金钱;而绝对不是反过来。换句话说,是先有普通人生产出的产品,而后再有标准化生产出的商品,再后才有用于交易商品的金钱。金钱虽然在外表的直观性上是最强大的,但在内在的逻辑性上是最虚弱的。没有商品交易,金钱就毫无意义;没有产品的使用性,商品也毫无意义。

——有一种庸俗的经济学说法,认为只要有了金钱进行投资,那么人,产品和商品都会随之聚集而来。这是一种典型的预设逻辑,即他已经事先默认了市场的有效性,而后通过这种事先默认的市场有效性来论证市场的有效性。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市场是无效的是一种常态。典型的案例就是脱离了大社会背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亦或是处于战争或瘟疫等非常状态。在这里,金钱或奢侈品反而是一种累赘,更为重要的是充满使用价值的物资。

——还有一种庸俗的经济学说法,认为稀缺性决定一切,而生产效率不值一提。这也是一种典型的预设逻辑,即他已经事先默认了产品稀缺性的异化现象是合理的,而后通过这种异化现象来论证稀缺性的重要地位。典型的案例就是艺术品或者古董品的高额交易,在这里,他不会去思考艺术品或者古董品是否在定义上满足商品的基本要求,也不会去思考艺术品或者古董品沦为商品是否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总而言之,这两种论证方式都是“事实既然存在,故而假说合理;假说既然合理,事实必然合理”的循环式论证,除了为自身合理性寻找借口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在外表直观上,金钱优于商品,商品优于产品,产品优于个人。在内在逻辑上,个人推出产品,产品推出商品,商品推出金钱。但人们迷恋于外表直观而忽视内在逻辑,进而将金钱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种典型的观点是,金钱能够带来个人,产品和商品;故而只要拥有大量的金钱,就能够支配个人,产品和商品;进而使用这些东西,为自己获得更多的金钱。在这里,金钱已经脱离了原本用于购买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含义;而沦为了只为了实现自身增殖资本。这种典型的观点,即是资本主义


4、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不是天然的无条件的,而是建立在市场是有效的这一大的前提条件上的。换言之,当市场是有效的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有效的;但当市场是无效的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变的无效。而又因为当时的人类社会已经高度依赖于这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故而就会产生相当的灾难,即经济危机

——有一种庸俗的经济学说法,认为经济危机是自然的,是无法规避的。这种说法就和人总是会生病的,就无需研发药物一样可笑。


5、不幸的是,卡尔·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会走向市场的无效,即经济危机必然会发生。这个发生,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在《资本论》的语境下,分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两个大类。资本持有者通过占据大量的生产资料,进而操纵劳动者的劳动力定价权,对劳动者实现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

——比如说一辆豪车售价200万元,生产豪车所用的成本为40万元。那么除去成本之外的160万元,应该悉数归于这辆豪车的设计团队,生产团队和宣传团队,而不是按照相当的比例进入公司董事会的口袋。

——再度重申,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一个逻辑问题。阐述剥削的存在,其最终目的不是用于论述道德是否合法而是用于论述市场是否必然走向无效


6、由于剥削的存在,导致了劳动者的实际生产实际收入之间存在了差额。这种个人的差额,会积累为一个种类的差额。阶级,种类,class,都是同一个名词。持有生产资料的老板们,可以称为持有资产的一类人,即资产阶级。不持有生产资料的员工们,可以称为没有资产的一类人,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类,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持有生产资料,是否通过操纵他人劳动力定价权这种方式来获得金钱。

——再次再度重申,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一个逻辑问题。其最终目的,仍然是论述市场是否必然走向无效。


7、我们得知两个基本的前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是通过生产商品的形式实现的,和无产阶级的实际生产和实际收入之间存在差额。前一个前提是显然的,后一个前提是我们之前论述过的。那么据此就会引申出一个结论,即后者的差额的存在,会切实破坏前者的运行逻辑,进而导致市场必然走向无效。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购入原料,雇佣员工,生产商品,出售商品这一基本运行逻辑实现。在这里,实现这些逻辑的实现手段和直接目的都是金钱。即购入原料,雇佣员工都需要金钱,生产商品和出售商品的目的也都是金钱

——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者的实际生产实际收入之间存在差额,导致无产阶级这一个范畴的实际生产实际收入之间均存在差额。换句话说,生产豪车的,购买不起自己制造的豪车的部分;生产铅笔的,购买不起自己制造的铅笔的总额。虽然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同导致实际的收入的不同,进而导致一种员工可以很轻易的购买的起另外一种员工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但是就这一个范畴的加和来看,无产阶级的实际收入是无力购买其实际生产的部分的。


8、这种无产阶级的实际收入是无力购买其实际生产的部分的现象,就称为消费能力的相对不足。而消费能力的相对不足的反面,就是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现手段和直接目的都是金钱,这就意味着其必须要经历从金钱到商品雏形,再从商品成品到金钱的两次转换。第一次是购入,第二次是售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否能持续,关键就在于这种“购入→售出”的逻辑链条能否持续。卡尔·马克思称商品的售出惊险的一跃,就是说明市场在这里有着相当高的无效化风险。如果售出可持续的,那么这种生产方式也是可持续的;如果售出不可持续的,那么这种生产方式就必然会中途发生重大的变故。

——然而无产阶级消费能力相对不足,导致了商品成品到金钱的售出是必然不可能完全的。这种不完全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每个资产阶级都试图争夺市场,而越争夺市场则必然导致大量生产。大量生产会导致大量的消费能力的不足,而大量的消费能力的不足又导致了商品无法大量售出。这最终导致每个资产阶级加倍的试图争夺市场,直至市场彻底的无效。


9、一切庸俗的经济学家所开出的药方,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两种最经典的解决方式就是争夺外部市场,或者争夺未来市场。前者的具体表现就是海外的投资殖民扩张,后者的具体表现就是鼓吹贷款消费。但这些终归是治标不治本的,只要无产阶级消费能力的相对不足这一现象普遍的存在,经济危机就会必然爆发,进而导致员工大批失业,社会动荡,饥荒甚至世界大战的爆发。

——致使庸俗的经济学家未能想明白这一逻辑的原因是:他们看不到一体两面的。他们只试图通过生产或消费两个孤立的角度去衡量市场的状况;而想不到无论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生产和消费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一体两面的。换句话说,无产者生产多少东西,他才有多少的工资去消费;而劳动者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又决定了这些商品被无产者的消费程度,才能未来有多少的商品继续投入生产。即这是一个逻辑闭环,而不是两个可以随意设定的x轴和y轴。

——再说的更通俗点儿,人只有挣钱,才能吃饭。他挣多少钱,才能决定他吃多少饭。挣钱这个过程,就是做饭的过程。做饭和吃饭,生产和消费,本来就是同一类东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绝大多数的人挣的钱,买不起自己做的饭,于是绝大多数的人就吃不起饭。而绝大多数的人吃不起饭,就又决定了饭卖不出去,于是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这就是后期卡尔·马克思在客观不可持续角度论述的资本主义缺陷性。《资本论》并不是谈论剥削是否道德,也不是谈论其他的生产方式是否具有优越性,而只是谈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不可持续。这种必然不可持续不是人为钦点的,也不是庸俗经济学家所做的循环论证,而是他自身就具有的最简单的特点所决定的。

除非你能否定以下几点,否则你无法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崩溃: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流逻辑是通过市场的商品购入→售出所实现的。

2、由于剥削的普遍存在,导致无产阶级这一个整体的消费能力总和,要弱于其生产产品总和

3、由于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无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决定了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的售出情况。

4、如果市场的商品购入→售出这一个逻辑链条出现问题,那么市场就会逐渐走向失效,依赖市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必然崩溃。而无产阶级消费能力总和弱于生产产品总和,和无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决定了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的售出情况这两条,决定了市场的商品购入→售出这一个逻辑链条中的售出必然出现问题。


当然一些庸俗的经济学说法就会试图狡辩,但那些狡辩都是无视了上述逻辑链条中标黑的字样,譬如主流普遍绝对优势绝大多数等。他们总是会试图举出一些特殊的案例,而通过这些概率性非常低的案例来掩盖客观事实的发生。比如说有个运气不错的家伙在沙漠里捡了个大钻石,从而假设所有的劳动者都是靠在沙漠里拣钻石用于维持自身生活,进而直接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云云的,只能说滑天下之大稽。

当然还有一些庸俗的经济学说法会试图寻找出路,想方设法的在绕过无产阶级消费能力总和弱于生产产品总和这一非常浅显的客观道理的同时,提升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的售出情况。两种主流的做法就是扩大外部市场透支未来消费。但这两种做法都是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的。

当然还有一些庸俗的经济学说法认为卡尔·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什么有意义的,能够指导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东西。《资本论》并不能教你如何投资,也不能教你如何预测明天的股票。卡尔·马克思只是单纯的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永恒的,而是具有非常简单的一个内在的逻辑冲突。只要这个逻辑冲突存在,无论你是支持也罢还是反对也罢,资本主义都会逐渐的自己摧毁自己。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濒临瓦解之时,高度依赖商品和市场的人类社会也会逐步走向动荡和崩溃。

所以说有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宗教,认为卡尔·马克思在宣扬一种末世学说。但这个学说的确是符合逻辑的,除非你否认之前提出的四点,哪怕是这四点中的任意一点,你都可以轻松的击溃这个学说,进而拯救整个人类走出经济危机的怪圈。但是没有人能做得到。

我们不应该认为这一个学说触动了我们的现实利益而否定他,也不应该认为这一个学说揭露了某种负面的可行性而逃避他。艾萨克·牛顿的学说,放到现在是众人皆知的常识,而在那个时候则是一种类似奇思妙想的存在。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力的情况下,怎么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呢?这世界上的任何客观存在的宏观物体,最后不都是停了下来?但是各种事实最终表明,艾萨克·牛顿是对的,这种脱离外表直观内在逻辑是正确的,就是这么简单。

同样,各种事实最终表明,卡尔·马克思也是对的。从主观的道德方面,人是不是越来越变的工具化?服务员是不是越来越变的商品化?女人是不是越来越变的奢侈品化?所有人是不是都向着千篇一律的工具人所演变?从客观的规律方面,是不是商场里商品越来越多?是不是你个人购买力越来越低?是不是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对外扩张的计划?是不是每个商人都在鼓吹让你提前消费?

无论是五千年来的历史,还是近现代的中外,所有的事实都指向了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如果能够保证绝大多数的无产者有充足的消费能力,那么这个王朝就会持续长久;如果无法保证绝大多数的无产者有足够的消费能力,那么这个王朝就会快速的覆灭。而无产者的消费能力,不取决于无产者自身,而取决于占有生产资料的有产者们。在古代,这个生产资料主要指土地,剥削的严重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在现在,这个生产资料主要指公司,剥削的严重叫招聘985,上班996,离职251,最终只能全网404。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源就是,资本把能挣的钱都挣完啦啦啦啦。

假设这个社会上总财富是100,其中资本占10%

当资本是10的时候它一年挣一块钱,挣十年他变成20了,当它是20的时候它至少要挣一块二吧?一点都不涨不合适对吧。原来资本从90的财富里提取1,现在要从80的财富里提取1.2。看出问题了吗?总之资本有利润它就会越长越大,表现为它在社会财富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而他要从社会的非资本财富中汲取的利润也越来越多,但可供它提取利润的那块财富则相对越来越少。

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时总说金字塔结构,底层穷人很多,越到塔尖人越少。但资本主义还有一个倒金字塔结构,那就是越底层,财富占比越少。而塔尖却硕大无朋,这个巨大的塔尖还在不断从越来越小的塔基吸取财富扩大自己。你就想想这个结构,能没有危机吗?看到很多学经济学的说资源错配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这就是睁眼瞎说。这就好像说这个倒金字塔会倒是因为重心不稳。你觉得是因为重心不稳还是因为底座太小?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用200字可以简单描述。


在雇佣制下,一个工人想要用100元消费。就需要生产(假设)120元的广义产品。

这20元利润就是剩余价值。

也因此,工人生产的产品里,有价值20元的部分是无法被消费的。

资本家也消费不了全部工人的生产。


这导致产品过剩。积累产品过剩引发生产萎缩,劳动力需求萎缩。

社会陷入工人失业→收入降低→消费降低→生产萎缩→工人失业的负循环。

即经济危机。

只要雇佣制的生产关系存在,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太大,而且可以从好几个学派角度去讲。

但我大姨夫,懒得敲字了。

来个颇为通俗版的好了:

目前,资本主义,或纯自由市场经济,其全部逻辑、制度、玩法、规则,目标都是狭义或广义的 “利润” 和 “资本最大化”,而不是 “社会总福利/总效用最大化”。同时,狭义资本主义在当今的一大呈现是,资本控制公权力,于是公权力通过对抗、限制、引导资本,来调和 “社会总福利/总效用最大化” 的目标,终究有限,往往沦为了党争或愚民游戏。结果就是,“资本最大化” 和 “社会总福利/总效用” 最大化之间的弥合,仅能依靠个别资本家的个体化良知,以及受资本控制的公权力的些许调和操作,而并不存在制度性的保证依据和手段。当二者之间累积的差距大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各种形式的危机,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以货币为媒介的危机转嫁或拖延、以战争为途径的危机转嫁。

现如今,我们无法彻底抛弃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因为确实暂时还不存在一个全方位更好的替代品(此处是指具体实施层面的替代品,而不是应然理念层面,不存在更美好的理论框架)。但消灭资本主义,确实是人类的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这既是为了社会总福利和总效用的最大化,也在更长远的时期内,关系着我们全人类的未来(早晚需要靠科技爆发,但若是赛博朋克了,人类就完蛋了)。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质的根源就是资本的增殖速度永远大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不仅是比拼效率的制度,也是比烂的制度

工资作为一项成本,资本有天然的动力去压缩,整个社会皆如此

工人的所谓就业市场的自由选择权,不过是选择接受哪个资本的压榨而已

工人是社会的主体,工人待遇被压缩,就导致社会无法购买全部生产的产品,从而导致“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必然会出现“生产过剩”,因为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所以对工人支付了不等价的薪酬,剥削了工人的劳动价值。所以社会必然无法购买全部的产品。资本家不可能把全部的利润都用来消费,他消费不了那么多。

当没有任何法律制约,资本家为了竞争,将工资压缩到极限,工人终日劳动,所得却极为有限,连果腹都难了,这就导致了社会的主体逐渐失去了购买力。当一有风吹草动,比如股灾卷走了大众最后的积蓄。那么市场将彻底失去购买力,商品将无人购买,工厂企业只能关门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崩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总有人说明朝亡于李自成? 
  同样是刷盘子,为什么在澳洲刷就值 80 人民币一小时,在中国国内却只值 50 元一天? 
  如何看待委内瑞拉将发行的石油币?是又一波暴富机会吗? 
  经济学博士适合去互联网科技公司工作吗?有哪些合适的职位? 
  工业化社会与前工业社会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当代年轻人是否变得越来越「穷」?为什么? 
  如果机器人代替了绝大多数的工人,世界会怎样? 
  发表经济学顶级期刊(top 5,field top)是什么体验? 
  如果大的要来,你准备好了吗? 
  如何看待中国帮助印度搞基建? 

前一个讨论
办婚礼仪式真的没必要吗?
下一个讨论
如果你只有一套价值1600w的房产,那你会如何增加收入?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