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其他朋友关于理论的答案已经说的很详细了,我再补充一点:
这个理论描述的是一个趋向,它告诉我们自由市场将导向最大效率,但一个定性而不定量的理论不能告诉我们自由市场要用多长时间让我们的社会达到最大效率,不能给出一个效率—时间曲线,告诉我们自由市场本身产生效率的效率。
马前卒的全文我读完了,槽点太多且很多不值一驳。观点性的暂且不论,就拿这个第一点来看,在理论上就看出来,马前卒读书虽多,但肯定没读过高宏的几本经典教材。
这里说经济学理论没法定量告诉我们社会达到最大效率要多久。事实上几十年前的模型就告诉过了。我们知道宏观讲长期增长的时候,开篇第一个模型就是索洛模型。索洛模型说人均产出会收敛到某个值,同时调整储蓄率能达到黄金律,即消费者消费最大化的点。
中宏及以下的教材确实只是定性,但是高宏里就明确提出了“收敛速度”这个概念,也就是经济体每年能向稳态点移动的比率。这个结合增长核算可以算出一个经济体需要多少年能到达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点。虽然里面存在很多理想化的假设,但至少我们能知道存在这么一个值且可以估算出,并非马前卒所谓“不能给出一个效率—时间曲线”。这条线恰恰存在,而且随着增长核算技术以及统计数据的完善会越来越准确。
此外,马的文章关于经济的论据,存在时间错配(年代都不一样的政策与结果要强行联系)、抽样偏误(比如频频出现“我认识的几个人都如何如何”,考察宏观经济拿几个人的例子说事?)、反向因果(本来是结果要讲成原因)以及大量的数据模糊(几千、几万等等)。我不清楚马在其它领域有何成果或作为,如果他政治经济学学得好,大可以结合自身聊一聊。但就这篇文章看,他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了解,真的只处于初级入门(定性了解)的水平。
我想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和探讨是自由的,但也是有学习门槛的。我们这些经济学学生知道,学的越多,就越是对知识有敬畏,有感恩,也知道如果能对前人的理论进行批评,非得有十足的功力不可。近年来经济学火热,看了些地摊读物就对经典理论指手画脚的大有人在,知乎上也不鲜见,而去看看他们的问题,发现绝大多数都在更高级的课本里头给出了答案。对于马前卒,我也是相同的态度,引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还有一点很奇怪,为啥某个答案说在这儿掉书袋就是秀优越?我实在没明白,知乎不应当是一个就事论事的地方么,要问的是马的文章有无问题,我们根据理论一一指出其问题所在不就行了。马自己不引用翔实的理论和数据是对的,我们有凭有据地讨论反而错了不成?
本质是第一福利定理和第二福利定理(First and Second Welfare Theorem)。
从题目所引文字来看,我相当怀疑督公知不知道这两个定理说的是什么,何时成立何时不成立,以及这说明了什么。
至于什么“提高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效率”,以及“外部条件在不断变化,于是资源和人力分配的最优点也在不断变化”……
Paul Romer笑而不语:老子1983年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内生增长理论,你以为老子当上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是闹着玩的?
当然,督公不像我这样一个礼拜之内要考高级宏观经济学,所以不知道福利定理什么的,或者不知道增长理论什么的,也很正常嘛。
欢迎阅读: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 MBA智库百科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 MBA智库百科可笑的言论,无知的言论。
类似于初中孩子刚学了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就批判整个物理学大厦无法解释小到汽车加速,大到地球运行轨迹。马的这些言论,在网上太常见了,多是读了几本经济学通俗读物,或者经济学原理这样初级入门读物,然后就觉得自己了解经济学帝国了。可实际上经济学家说自由市场会导致最大效率,就类似于物理学家说惯性会让物体持续运动,根本不是分析的结论,而是分析的参照系。
200年前就有古诺模型了,一百年前庇古就讨论外部性了,近80年前科斯探讨市场的边界,快70年前纳什就理论化非合作博弈了,奥斯特罗姆研究公共池塘问题有60年了,差不多同时期斯蒂格利茨等人就将信息不对称纳入经济学,今年的诺奖得主研究委托代理人问题也有40年了,还有二元经济、集体行动困境、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资源魔咒等等概念,这些全都和市场失灵有关。
而今天还有人说自由市场会导致最大效率是经济学的理论趋向,我能说什么呢。
受了主流经济学很多年浸淫的我,看他的文肯定不舒服;然而我觉得他写的东西,逻辑上的确是自洽的。其中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不太清楚,可以讨论一下。主要的假设是重工业是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产业。我想这句话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肯定没有错。不过现在广义的”技术“定义到底是不是还应该仅限于重工业?我认为不是,但也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证据。
另外就是他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解其实稍微有点偏颇。首先黑体的部分”社会和自然条件不变“是达到稳态的前提,这个是不对的。事实上结构变化是宏观的一个大方向。但是如果说大多数分析经济周期模型都只能运用在不长的时间段内,这个是对的,也是主流经济学承认的。然后重工业不能直接看到市场需求的问题,其实”主流经济学“也会讨论我们在研发和生产”生产要素“的领域,市场主导时往往投资过少,所以如果有个中央集权往往在这方面会更好。
所以其实如果不看他文章的假设,其实他也不用和”主流经济学“划清界限嘛。咱们其实是一家的不要打嘛。主流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东西如此广泛,以至于我觉得包含了马前卒的理论,所以我觉得咱们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最后,我觉得不管是什么经济学,能解释现象的符合奥卡姆剃刀的原理,就是当前我们知道的最适合的原理。一方面希望在这篇回答下的学术的朋友们能稍微想一想,毕竟我们主流用的方法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希望讨厌主流经济学的人先理解它再批判一发。
十几个网友邀请,尤其是有自称专业人士的批驳之后,邀请翻了一番,这个问题我不回答是不行了。
在此我先感谢各位专业的剖析,从经济学到语言学、社会学,最后到我的个人身份和职业经历,我发现知乎上的各位朋友比马前卒自己还了解马前卒。很多结论真的深深击中了知乎那个搜索犯的软肋,砸碎了伪专家的铠甲。
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都89个回答了,其中不少人自称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得出了那么多深刻结论,难道没有一个人去查过这篇文章的原始文本吗?对着一篇不知道谁修改过的东西,就做这么认真的分析?我替你们心疼写评论的工夫啊!《
马前卒:一个曾经的自由主义者谈经济学》,这可不是文章的本来面貌。
好吧,我知道知乎的用户都很年轻,不了解我们这些网络老混混当年的履历。我自己翻原始出处吧——
天涯社区-国际观察-酒后经济学随笔天涯的规矩是发帖即不能修改,上面贴图顶端就是我的原始标题《酒后经济学随笔》,即这篇文章是酒后戏言,半醉半醒的吐槽。我很感激你们对我的严肃分析,但我当初打字的时候真的很不严肃,纯粹是为了醒酒发汗,才勉力写了这篇文章。各位不愧是语文课上被鲁迅和老师共同折磨过的。
再看发表时间:2009-03-08 22:28:00 ,恩,晚饭陪客户下去一斤酒,八九点钟爬回办公室喝茶码字,带着高浓度乙醇的兴奋感按下发帖键。你们把文字掰开揉碎了分析,引经据典地批判,就没感觉到字里行间透出的酒气?没人闻到蓝瓶西凤52度的辛辣香醇?各位挑这篇文章来深入剖析马前卒,一定是读完了我全部的作品,才选出如此恰当的好角度的,毕竟酒后吐真言。
但说真的,如果“酒后”和“随笔”两个关键字没有被“无意”删掉,各位还会有这么高的热情吗?也许有吧。总之,现在的问题是剃头担子一头热,近百个专业级网友对一个醉鬼亲切指导。对于这个局面,我也略尴尬,但我当初并不知道你们会这么认真对待我的酒后言论啊。如果你们2009年就告诉我,我一定少喝二两,起码把格式弄的好看一点。
另外,不知道现在的网民是不是知道mop,也就是文中提到的猫扑。2009年的时候猫扑还没过气,算是一个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聚集地,我那时候虽然已经28了,但也喜欢跑过去装嫩。这篇文章首先就是给猫扑朋友们写的。在此我绝不是想874猫友给我的猫皮(猫扑币),但这文章的确是一篇写给中学生的吐槽兼科普文。如果有什么不严谨,不学术,不精美的地方,我只能再说一声抱歉。
不过,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酒后犯罪,不能以丧失行为能力为由规避责任。毕竟是我自己的文章,我还是要解释一下的。
看时间,这文章写于2009年,即七年之前。其次,这文章大部分篇幅在回忆,包括20世纪末期的一些事情,也包括21世纪最初几年的一些纠葛。总之,这篇文章针对的大多数言论、事实和网络气氛,其实都是2000-2004年左右的事情,距今天十三四年。我那时才二十一二岁。不意外的话,很多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当时还在读中学甚至小学。从你们的视角去看,无论是文章本身,还是文章背景,肯定偏差的太多了。
从内容来说,我承认这篇文章借着酒劲对经济学家开了地图炮,但我指的是什么经济学家呢?是那些已经忘掉了自己大二以后的课程,专心迎合那些卖企业的官僚,配合外国资本来造谣的骗子的所谓经济学家。我原文说的很清楚了:
我当时的经济学思考很简单,起码不比如今的主流经济学家更复杂。(张五常逢人便说经济学其实只有两条原则,真是对不起他年轻时写的几本尚可一读的书)
即便是七年前的我,也认为这些人不是傻子,不是只会说需求曲线,不是只懂得私有化促进效率的复读机。实际上,我不止赞赏了一下张五常的年轻时代,刚刚还写过一个回答,赞同茅于轼的部分观点:
「廉租房不应该配独立厕所」之类的想法在现实中有没有必要?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批驳这种人因为利益而故意发表的脑残言论。因为很多人因为他的言论已经倾家荡产,上吊投河了。下面是我的另一个回答:
如何评价茅于轼?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里面引用了茅于轼在泛亚金属交易所开市前的演讲:
我们说买卖黄金能创造财富,是因为看准了。如果看错了,就消灭了财富。因此,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要想创造财富是没有万全之策的。现在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选择,除了黄金,还有有色金属。交换创造财富,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就是通过集中信息,提供时间、空间的交换平台,让人们来发现价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通胀背景下的理财,我们可以买黄金或者买有色金属,也可以发展民间借贷。泛亚有一个很好的信息库,拥有几万会员,他们过去的交易都会记录在案,是一个很好的信用参考。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开展民间的一对一、不需要银监会监管的这样的业务,则可以利国利民,为我们社会做非常大的贡献和推动。
(那个回答有原文截图,我就不再贴了)
看到没?利益在前,很多人是不在乎别人赔光养老钱,丢掉棺材本的!
21世纪早期,中国所有媒体和大多数网络社区的气氛,就是被这么一群故意降低自己智商的“经济学家”所主导,而且不容反驳。他们赞美一切私有化,支持在任何领域搞市场经济,诋毁历史上任何非市场经济的成就。现在网络上对经济学的客观讨论,那时是半点也没有的。我看着这样的言论度过青年时代,那时又看到他们端着这套说辞要忽悠新一代年轻人,为少数人瓜分中国资产辩护,给高官子弟当吹鼓手。这不是学术讨论,根本就是以学术的名义搞政治。如果他们成功了,破家丧命的可不止泛亚那几十万人。
所以,我酒后第一个要骂这样的言论,针对的就是这批故意不要脸的家伙。既然他们自己拿了钱就不要智商,我也只好用酒精麻醉一下,以略高于他们一点的智商说说话,拿出喷子的战斗力发帖。这不是一篇学术文章,甚至不是一篇认真求讨论的文字,如果措辞不当,误伤了那些不拿钱,有智商,而且敢于客观发表言论的正经经济学研究者,我再道个歉。至于那些借此分析马前卒观点的人,我建议换心理学的人来,我也好奇我喝了一斤酒和平时有啥不一样。
当然,我自己没受过经济学科班训练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实际上,我连本行路桥建设也没学好,以至于到媒体圈混饭。所以,各位的批评我全盘接受,而且会逐篇认真阅读,很感激大家的指教。如今我在网上写了几千个帖子,在知乎发了1000多个回答,经济、经济学话题下也有那么几十篇文章了,基本上都不是酒后写的,欢迎各位对我正常状态的文字做更亲切的指导。
最后,稍微吹个牛,这篇文字虽然是酒后的随笔,但多少也有一点我个人的思考。比如说苏联的物资平衡表该如何解释,我为此是专门去找过50年代翻译作品的,就是要看看苏联的计划经济思路。如果大家能受得了醉汉的文风,也希望大家就此指正。
经济学目前自身还窝里斗着呢。对内假设,公式,推理一个比一个厉害,对外预测一个比一个脸肿。所以在把经济学内部的暗斗推向明斗之前,能不能先把外部的问题解决咯?别让人像看笑话一样看待经济学好不?长此以往,经济学会沦落到去街边摆个摊和算命先生排排坐的地步的。一杆长表,上书:宏观微观经济学,铁口直断。下书:公司个人理财法,包赚包赢。横批:CMA CPA CIA ACCA.
我不知道
@马前卒大一看的所谓西方经济学的书都有哪些,不过从他此后得到的结论看,看起来都是些地摊读物嘛……也难怪一个爱思考的孩子此后会自发对来自这些地摊读物的结论产生怀疑。
思考没错,怀疑没错,唯一错的是,这个被你竖起来当靶子打的东西,真的不是主流经济学啊…… 你所吐槽的许多观点,根本不是主流经济学。
比如从八十年前科斯开始讨论企业的边界开始,经济学家就已经人知道市场不解决所有问题,何来“一个理想化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是不存在企业的"? 市场和企业的边界由两种组织形式之间的相对交易成本高低决定,这是连现在的“奥派经济学家”都会念的车轱辘话。
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更低时,大企业是比市场更有效的组织形式。但这不等于在任何地方企业都强于市场。
如果认为企业就是计划,那任何经济都有计划的成分。的确现代工业体系是严密而环环相扣的,任何工厂的生产都是在一定计划的安排下展开的。然而这跟计划经济根本不是一回事啊。
当然,我也不知道
@马前卒心目中的计划经济是什么样子的,他一边承认计划经济在配置效率上存在缺陷,一边又说要取中庸之道。
如果只是“用人的理智去规划工业核心产业的进步”,那不用计划经济,林毅夫一直谈的产业政策似乎也能达到类似目的。虽然这仍然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但至少是有讨论余地的。
此外,你不能只看到市场的缺陷,而不看到计划的缺陷。即使不讨论激励问题,不讨论资源配置问题,
@马前卒觉得变化的环境导致我们需要计划,我觉得恰恰相反,变化环境下谁都可能犯错,所以我们才需要市场,让市场来淘汰掉所有犯错的失败者。我们已经看到过太多失败的大企业,你如何确保计划制定者不成为其中一员?
经济学家们强调市场,并不是因为自以为全知,恰恰相反,是因为所知有限,所以才要分工,把各方面的决策都留给最专业的人,让市场竞争来选出胜利者,而不是去相信个别计划者,依赖于他的全知全能全善。
自由经济学还需要质疑?信这玩意的大概都需要去交易市场多缴智商税。哦,多么痛的领悟。
来就让他们来给我解释下囚徒困境。
要是科斯弗里德曼一派喜欢用交易成本打补丁,那么好,告诉我,交易成本如何量化。
什么,可比较不可量化?
哦,原来是上帝创造的万有引力定律,恰被牛顿发现了而已,连牛顿都这么说。
从"交易成本可比较不可量化"开始,所谓的"西方自由经济学"就已经完全蜕化成宗教不可证伪了。凡是不可解释的部分,只要归结给看不见摸不着想说多少就说多少无法量化的交易成本,就如同什么都是上帝定好的一样。
另外就不说另一个玄学,"效用函数"了。你他妈又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咋知道我的效用函数?
当然,我也对马经不以为然,这一篇就不跑题了。
有人可能问我支持啥,我只表示马多了就支持西,西多了就支持马。人类社会玩的是周期。
相对来说,马前卒那套算是马经的发展,比现在芝加哥那套靠谱,也比国内那些老学究的马经靠谱。芝加哥那套其实也能进步,但奈何后继无人了,或者有些东西不敢说。
毕竟都是御用文人嘛。懂得。
淘宝流量那么多,李佳琦和薇娅作为头部中的头部,成交额高不意外,但是实际成交额还是有不少水分的。
首先,淘宝直播排行榜上的成交额与我们平时所说的销售额及销售利润完全不同的概念。
淘宝直播上的成交额的数据,指的是定金锁定的GMV的总数据。
我从阿里巴巴的官网上找到了其披露的2019年财报[1]。在财报中,阿里对其GMV的定义是:GMV是包含了运费在内的所有已经拍下的订单价值(包含未付款订单)。
“ GMV”或“商品总价值”是指我们市场上已确认的产品和服务订单的价值,无论买卖双方如何或是否结算交易; 除非另有说明,否则GMV涉及我们的市场仅包括通过我们的中国零售市场交易的GMV; 我们针对中国零售市场的GMV计算包括买方支付给卖方的运费; 为谨慎起见,目的是消除对潜在欺诈交易对我们的GMV的任何影响,我们在计算某些产品类别中超过一定金额的GMV交易以及每天购买特定产品类别中的某些产品类别的买方的交易时排除在计算之外。
简单来说,GMV计算的不是实际交易数据,而是“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的一个总和。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我在淘宝上下单了100台iPhone 12 Pro,每台单价1万元,但是我没付款,但是按照GMV的角度,我这么一个操作,直接搞了100万。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GMV可能远远超过实际成交金额,这也为啥电商都愿意公布GMV的原因之一。因为数据好看啊!
更何况,双十一李佳琦的销售额计算的是预售销售额,也就是定金锁定的GMV,这个水分就更大了,我就问问在座的各位,你们预售有不退款的吗?
其次,就是一晚上100多亿的销售额确实过于恐怖了。
有人可能对一百亿没有啥概念····
就拿我来说,我一个月2000块的工资,要不吃不喝41.5万年才能挣到这个数···
换算到公司上,李佳琦和薇娅一晚上的营业额,几乎等同于半家中国五百强企业一年的总营收···
如果最后全部都是实际成交的话,那阿里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另外两家的威胁了。
以上,我是 @Puddle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