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发表经济学顶级期刊(top 5,field top)是什么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deborah-lee 网友的相关建议: 
      

Btw…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Econ top 5接受率平均来说大概5%。最坑的qje 3%,好一点aer好像8%. 然而nature science正刊的接受率都有7%-8%…

———原答

发top5啥感觉,发之前以为自己要走上人生巅峰了。发了以后觉得,好吧,从地下二层到了地下一层。。。。

这问题我收藏也有1-2年了,本来想说到时候跑来炫耀一下,好的,我现在只想告诉大家有多远跑多远!

首先,周期非常长。我的工作所有框架都是我博二博三做的,而且是我有史以来第一个工作。爆雷很多,那时候很年轻很多事情没有经验。投搞的时候我博四奔博五了,很多致命性问题比如实验设计,在审稿过程中都重新设计了一遍重新收了一遍数据。。。

这期间心理压力也很大,因为其他人都可以有很多项目。而你要投top 5就得全力以赴这一个项目。当时看到知乎上说博士三年,博士四年都没有发表什么体验。我真的笑了。最可怕的是你知道其实大概率是投不中的,可是还是得全力以赴。审稿审到2-3轮的时候,每一轮,editor都强调不能保证发表的,然后提出的要求大概都要做2-3个月吧。这感觉就像你投资一个项目,对方老跟你说再给我2000万,不能保证有回报但是不给的话之前的钱就都没了哦。

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最坑的,最坑的是投稿之前人人都告诉你你只要尽全力做好这一件事如果赌对了你就什么都有了。不过当你真的用尽最大的耐心和努力还有运气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以后,我导师却跟我说,今年招你这个方向的学校太少了,要想找到教职,多做几年博后吧。我说那我的top 5呢???他说,哎,没办法,方向才是最重要的。你看x师姐,做了8年博后呢,我还可以给你一个天大的恩典让你再多做一年博后。你说我不爱我的研究吗?只爱top 5吗?当然不是了,恰恰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迎合任何文章而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做研究。投稿难度才会这么大。然而研究人员也是人,除了纯粹的研究,我也需要一份工作一份身份,而不是永无止境一年6万块的博后。

你说这些都是谁的错。当然是经济学学术圈这个领域了。用最难的姿势去最差的placement。。。一切的祸根就是像传销一样,在你成长过程中慢慢的给你洗脑这个领域的prestigious。给你看很多elegant work, 发在top 5上的那种。在你心里种下,有昭一日自己也要发top 5, 有elegant work的种子。博四的时候,我遇到过一个善良的大牛,他很欣赏我的work。但是他偷偷跟我说,尽管我非常欣赏你,但是我真心给你一个忠告,赶快run…….经济学现在对年轻学者太不友好了,付出与收获高度不成正比。可惜为时已晚,那时候这篇top 5宝宝月份已大,做妈妈的哪里舍得引产……

想通这一切的一切以后,这几个月来我除了按部就班的投投申请就是在安心的在家里做一个吃吃喝喝的湾区太太…..

写这些是希望,如果你年纪还小,看到有人给你传销什么美妙的经济学论文,最好把眼睛闭上…..有多远run多远。


user avatar   duan-y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被下面一片AER和Econometrica吓哭了。。。本人不才只发了个A- 这个题就只能强答了

目前PhD第二年在读,18年春天开始做的一篇应用微观的文章上个月被Management Science接收了(MS在商学院是确定的top,在经济系是薛定谔的top field?)。这篇文章是和导师合作的,导师提供了数据并且把控大方向,我具体负责数据处理。受惠于MS一骑绝尘的审稿速度(官方要求 1 major revision + 1 minor revision 之内出结果,每轮revision不超过三个月)和另外两个期刊雷厉风行的拒稿速度(desk rejection 3天,reject after revision一个月),整篇文章从开始到接收花了两年,应该是我自己这辈子发的最快的文章了——如果以后还有的话。

整个过程中最大的体验就是,跟数据打交道的底线就是绝对保证结果真实准确。现在的paper动辄50页正文+50页appendix,很少有人会真的去重复,所以最起码作者自己要真的相信自己的结果。大一的第一节专业课老师的一句话到现在我还一直记得。他说不是不允许大家翘课,而是翘课这件事会成瘾,大一开始翘课的话到大四就根本不愿意上课了。同理,尝到过一次数据造假的甜头就不会回头了,一直造假一直造假爽,直到最后万劫不复。。。而且为了避免moral hazard,粗心错误也是要不计代价避免的。所以写学术文章一定要反复打磨,每个细节都得想的很清楚,做的很小心才行。

第二个体验是,写paper真的需要多跟人交流沟通。这篇文章的idea是我跟人聊天的时候想到的,跑DID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个瓶颈是同学提醒我加一个fixed effect解决的,之后在系里系外present的时候很多同学和教授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建议。在所有人的帮助下这篇文章的第一稿跟最后一稿真的是天壤之别。而且写文章碰到自己绕不过去的坎是家常便饭,自己憋着很容易丧气,也会拖慢整个项目的进度,多找人聊聊就算不能马上解决问题,起码聊回来心情会舒畅很多。

跟人沟通还有一个好处:有些时候投稿被拒不是topic的问题,也不是结果不好,而是reviewer觉得太多明明可以填上小坑没有填上,鉴于其他写得更认真的文章还在排队就不给你这个机会了。而很多小坑都是身边的人可以帮忙看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多跟人聊,在投稿之前把自己能做的99%做完再投,免的耽误好几个月浪费一个journal。

第三个体验就是“审稿人就是爸爸”。只要没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审稿人的意见作者一般都得听,尤其是改不改都差不多的地方就必须要改。很幸运的是,我们碰到的七个审稿人(AEJ三个, MS四个)都非常nice,哪怕对文章不乐观还是给了很多非常具体实用的建议。如果以后碰到天马行空或者键盘侠那种审稿人我会回来补这段答案的。。。

最后一个体验,发文章努力很重要,但是恐怕运气更重要。一篇应用微观的文章,需要找到一个自己的水平做得了的idea,这个idea还要没被任何人做过,并且还要有合适的数据。光是开头就需要triple coincidence。更别提做到一半发现结果不显著,显著但不robust,robust但mechanism说不清楚,做完了发现被人抢发了这些更糟心的事情了。到最后一篇文章发出来的概率就是个op(1)。我最近两年憋出来的三个完整的triple coincidence 也只有这一个走到了最后。

话虽如此,个人奋斗还是要有的。。。毕竟找idea最好的方式还是多读paper找最近的研究还没填上的坑。毕竟拍脑袋想出来的idea如果还没人做,那基本可以确定是现有技术和数据做不了。总而言之研究还是个辛苦活。毕竟世界上真理就这么多,却有那么多人抢着去发现,结果一定是5%的人发现的是金矿,剩下95%的人发现的是石头,最后还给那5%当了观众和背景板。虽然每个人都有95%的概率最后成了背景板,可在那之前干嘛不为了那5%的概率拼一把呢。




  

相关话题

  茅于轼对于「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反对有没有道理? 
  微观经济学中,为什么商品本身的使用寿命越长,价格弹性越大? 
  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炒房,而没有出现炒农产品(尤其是粮食)? 
  按照科斯定律,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都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社会规范在很多方面违背经济学规律? 
  为什么靠近江浙沪的安徽和江西,其人均 GDP 没有更内陆的河南、湖南和湖北高? 
  拍累托最优和功利主义有区别吗? 
  中国的大学学费贵吗? 
  如果资源特别充足,且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资本家会带来剥削么? 
  「国家越发达,生育率越低」吗?经济学上,是否有解释? 
  专家称「要达到 2030 年控烟目标,卷烟价格要达到每包 59 元」,2030 年控烟目标如何实现? 

前一个讨论
《侠客行》结尾将石破天的身世表述的这么清楚,为何金庸却不给石破天的身世一个定论?
下一个讨论
2021 年震撼到你的十大科学科技新闻是什么?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