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排位+休闲双模式的本意是:将追求竞技胜利和追求休闲娱乐的玩家区分开,避免彼此影响对方的游戏体验,但实际上目前所有排位+休闲双模式的游戏都没有100%达到这个效果,原因在于2种游戏模式的匹配体验上区分度太低
不同玩家对游戏的追求是不同的,
对有的玩家来说胜利高于一切,只要不能赢,杀人杀得再爽最后输了心里也十分别扭,我们暂且称之为“竞技玩家”
对有的玩家来说游戏就是打发时间的,输赢不是第一要务,游戏过程最重要,如果为了胜利需要牺牲自己的游戏体验,那么宁可不胜利,我们暂且称之为“休闲玩家”
实际上很多玩家和玩家之间的矛盾都来自于竞技玩家和休闲玩家之间的矛盾,因为竞技玩家会希望其他队友也是竞技玩家,是为了胜利而战的玩家,那么他们就希望自己的队友
但是另一方面休闲玩家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因为休闲玩家只是来“随便玩玩”的,不会愿意牺牲其他收益去换取“游戏胜利”,例如:
可以说,上述些需求、心理活动是十分正常的,不存在谁对谁错,和甜咸豆腐脑之争是一个性质,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这2类玩家不应该一起游戏,只要核心玩家的队友都是核心玩家,休闲玩家的队友都是休闲玩家就够了。
所以自然,游戏里推出两种模式来区分上述2种玩家,这个思路就水到渠成了。
但是,几乎所有竞技游戏里的排位+休闲双模式都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个效果,很多竞技玩家也有想随便玩玩的时候,于是去了休闲模式,而也有休闲玩家想着“排位能遇见旗鼓相当的对手”“能上一分是一分”去了排位模式,于是又是一团混乱。
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现在竞技游戏里的休闲模式和排位模式的匹配体验区分度太低,很难让玩家产生足够的“我是在竞技”或“我是在休闲”的认知,于是玩家个人的性格就占了上风,竞技玩家到了休闲模式依然会指点江山或者埋怨队友,输了会很不爽;休闲玩家到了排位模式也会抱怨队友太哆嗦要求太多,觉得玩个游戏至于这么认真么,打不过就投啊。
因此我认为,想要真正实现休闲模式下玩家都保持休闲的心态,排位模式下玩家都保持竞技的心态,就必须在两种模式的游戏体验里强化这种概念,让玩家心理清楚“我是来竞技/休闲”的,例如:
当然上述建议可能很不成熟,其核心思想在于强化玩家在不同游戏模式下的认识,让玩家意识到自己处于什么模式中,应该使用怎样的心态来玩游戏。在排位模式下就别嚷嚷“只不过是个游戏”,而在休闲模式也别要求队友非得竭尽全力。
参考阅读:
老实说,业内并不太提所谓“流量明星”。
泛娱乐行业的链条大概是这个样子:
明星IP——内容创意制作执行——宣发播出平台——用户
明星是内容和平台方的上游,
业内不提什么流量明星,
划分一般是头部明星、一线明星、二三线明星、夕阳明星这样的,
标准就一个,出场费多少钱。
而内容和平台方采购明星的时候,谁来决定明星的价格呢?
其实,是最终的用户来决定明星的价格的。
泛娱乐行业赚钱就是那么几个套路:广告费、用户付费(门票、电影票、会员费等)、游戏、打赏、衍生品。
头部明星,能够带来更高的用户消费规模,内容和平台方才能赚钱,生态链上面不赚钱的话,整个行业吃什么?
所以,记住这句话,明星值多少钱赚多少钱,是用户决定的。
别再傻傻的问为什么戏子能赚那么多钱,问为什么政府不出来管管之类的。
当年新英体育,雄心勃勃的买下英超版权,准备大干一场,IDG也投了不少钱,结果呢,愿意付费观看英超的人聊聊,本都收不回来。
去年市场大谈特谈的知识付费,现在你看还提吗?
不愿意付钱,谈个锤子哟。
所以知乎上好多人,一边看不起为娱乐业花钱的粉丝,说别人是付智商税;
一边呢,又看不上头部明星,觉得是靠脸吃饭的流量明星。
那您倒是无条件的为喜欢的明星或者内容掏钱呀,而且要掏大钱才行,因为您曲高和寡嘛,俗人10个人每人掏1块您这边要1个人掏10块才能打平对吧。
比如,你愿意为看世界杯付多少钱?100、1000?
你愿意为看有詹俊张璐解说的世界杯付多少钱?100、1000、10000?
或者换个角度,
广告主愿意为你的注意力花多少钱?
前些年互联网有一个价值鄙视链还有印象吧,
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
和前面所讲的一样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