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普通高中毕业的中国人的汉语识字量有多少, 汉语词汇量又有多少? 第1页

  

user avatar   ke-ji-zhi-g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语有pork(猪肉)、beef(牛肉)、mutton(羊肉)、venison(鹿肉),《现代汉语词典》却一概查不到。因为它们在汉语词汇学的理论中属于自由短语,不属于词。

确切的说,英文字母对应的不是汉字,而是横,竖,撇,捺这些组成汉字的基本结构,英语单词对应的才是汉字和汉语词汇。

如果英文词汇量多达百万就证明了英语词汇丰富,那我们则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没有“狗肉、猫肉、虎肉、龙肉、凤凰肉、麒麟肉、金丝猴肉、长臂猿肉”呢?为每一种动物发明一个表示其肉的词,词汇量岂不是又将大大地丰富吗?

汉语词典不收“星期一”、“二月”、“猪肉”、“牛肉”,并不能否认这些“单词”的存在,更不能由此而认为汉语民族没有这样的概念。

唯一能够证明的,就是汉语完全用不着像英语那样,把它们当成正儿八经、需要认真学习、刻意记忆的单词。事实上,它们只是借助于“一”、“二”、“星”、“期”、“月”、“肉”等普通汉字,若有若无、隐隐约约地“寄存”在大脑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召之即来,临时凑合,用毕解散,各归原处。简言之,讲汉语的人是“记字不记词”。这种独一无二的特点赋予了汉语许多方便,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汉语中没有明确的“词汇量”这种说法,无法准确推算出“词汇量”的大小。汉语民族衡量文化水平,用的是“字数”,而不是“词数”。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可以像玩积木一样,随心所欲地组合出无数个词来,如果按照英文那样,牛肉,羊肉,猪肉,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四,五,六,星期日,星期八。。。。以及一月,二月,三月。。。。到十二月,都算作词汇,那汉语的“词汇量”简直近乎于天文数字。

过去1000多年里,阿拉伯语发展到1200万个词汇,中文就能编出1200万个词汇。宇宙还有无穷无尽的事物待我们去发现,每发现一颗恒星,行星,就给一个命名,5万个汉字各种排列组合,汉语的汇词将是无穷无尽的。


看到这么多人点赞,大家比较喜欢这篇文章,那本萌就再加点料!ヾ(❀╹◡╹)ノ~

汉语真的含义模糊,不够精确吗?

有人说中文含义模糊,所以难学。对比的是法语这种“精确”的语言,比如法语里面92念作
4乘以20 加12,多精确。。。。

注: 因为法语源自2000年前的高卢人,他们采用20进制的计数方式( 估计当年没鞋穿把脚指头都用上了),所以就把92就念成算数乘法。

不止听到一两个人说汉语模糊,并认为这是汉语的缺点。恰恰相反,我觉得汉语简直无比精确,精确到能把模糊的东西都精准地表达出来!

中国的文人自古以来就无比沉醉于“炼字”这种事情。唐诗、宋词,以及各种古文、史书,无不精炼+精确。也许有人说不少古文有歧义,说明汉语不精确,这就是抛开历史局限性,就是在耍流氓了。

在作者的那个年代,他表达的意思必然是很明确的,但是由于传抄错误、或标点符号尚未出现等历史局限性,导致出现歧义,这不是很正常吗?去看看500年前莎士比亚的著作,会发现很多单词都不知所云了,这是历史局限性。

牛顿当年的经典力学理论何其震古烁今,但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问世后,就发现经典力学在很多场合都“不精确”了,这是不是意味着牛顿力学“很模糊”呢?“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文字到这种程度,怎能不精确?

我不知道是哪位始作俑者说出“汉语含义模糊”这样的看法,在我看来,也许是这位始作俑者自己没学好汉语、或者没见过高质量的汉语作品!

每当我们吟诵古诗词的时候,往往惊叹于汉语能把宏大或精微的景象、复杂的心情传达得丝丝入扣,以至于上千年过去,我们依然会随着这短短的几个字而心潮澎湃、心生向往、顶礼膜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短短几行诗词描绘一幅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旷高远的意境,抒发作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人间的眷恋,但又无法摆脱离欲与入世的困惑,以及波澜壮阔的浪漫情怀,世事皆有残缺,理当从容接受的哲理,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诗词展现在读者眼前。

问世间又有哪个民族的语言能如同汉字一样,写出此等惊艳千年的诗篇,能把简单的事物描绘出一幅无限遐想的意境,又能把模糊、难以言喻的情景准确地表述出来。在穿越千年时光依旧清晰的呈现在后人眼前,感受到世间悲欢离合的情感,显然汉语简直达到神一样精确的境界。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简洁而优雅。这是世界任何表音文字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单词太过冗长,变化有限,对比中国和英语的诗句,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言简意赅,那种直达本心与脑电波交流的震撼。

汉字是与心灵沟通的语言,连接14亿同胞心灵纽带之神器!

正如科幻小说《诗云》描述的那样,就连穿越星际,横跨11个纬度的高等外星文明,在看到汉语的凝练与优美都叹为观止,最后要尝试所有汉字的排列组合才能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这是对一种语言的最高褒扬。

好,先不说那些汉语经典,就说平民百姓的日常对话吧。汉语对话会很模糊吗?会让你不确定朋友约你今天还是明天见面?会让你不确定你坐的火车是开到南京还是北京?都不会!能清晰表达意思,是语言的基本要求,作为已经传承发展了几千年的汉语,作为具有巨大人口基数的汉语,她就不可能是个含糊的东西,否则根本就承载不了曾经领先世界的高度文明。即使甲骨文时代的汉语是模糊的,经过几千年古往今来几十亿人口的发展,它也早已补全了“精确”这个诉求。

转过头再说一下法语里面的92念作“4×20+12”这个现象吧。首先我不确定法语里面是否确实如此,如果不是,那么这段话接下去的部分请看官自动忽略。我想问一下,如果我想表达4321这个数量,念作“80×50+15×20+10×2+1”精确不?精确个屁!说话可不是做数学题。要是这么表达的话,听的人还得在心里先算半天,然后才知道你是想说4321这个数字,要是一不小心算错了,那就完蛋了!

这种表达根本就不是什么精确,而是大大的不精确啊,对于数学不好的小朋友来说这特么就是天书啊。(顺便说一下,我不确定法语的这种表达,跟罗马数字的表达方式是否有关联,罗马数字的那种表达方式真是蛋疼啊!)

还有人提到汉语的多音多义,还有大量的成语,认为这也是汉语不精确且难学的表现。我就呵呵了。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明,必然会在它的语言上镀一层又一层的光辉,使语言变得更丰富多彩。

一身黑的乌鸦,指著孔雀说“瞧你这一身花花绿绿的,让画画的人烦死了!”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汉语就是一顶璀璨的皇冠,难道会有人觉得头上扣个脸盆会比戴皇冠更“精确”更荣耀吗?

汉语并不难学,汉语难的是“炼字”,是追求精微地控制你的文字想要表达的精确意思,甚至有时候要表达出明面的意思和潜台词,乃至更多层次的意味。这就真的很难了。

“逐鹿中原”真的只是两个人在中原追着一头鹿跑吗?“后会有期”到底是有期还是无期?至于千古传唱的名句就更厉害了;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是多么的气势磅礴,”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包含了多少感人至深,无限惆怅的心情!

其实汉语不难,三岁的孩童也能轻松讲汉语,但它易学难精!一切皆因它的背后承载着数千年文明,所以想要精通汉语真的不容易。或许有很多人以“汉语难学”为荣,但其实他自己也未必清楚,引以为傲的并不是汉语的难,而是数千年文明闪耀的光辉,投射在汉字这精美的载体之上。

普罗大众并不需要理会汉语的精深奥妙之处,只需要用到它的简单易懂的一面;学问精深之人,又可以借助汉语表达精妙的道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得汉语如此,夫复何求?

想要精通汉语确实不容易,但是这会成为缺点,使外国人不想学汉语吗?NO!影响国际社会学习汉语与否的关键,不在于这门语言本身,而在于你这门语言对应的文明,是否足够伟大!曾经的英国和现在的美国,都有强大的近代/现代文明,所以全世界都在学英语。日本的近代经济实力很强大,所以很多人在学日语。

曾经强大的西班牙葡萄牙征服了很多地方,所以那些殖民地的土人到现在都还在讲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曾经的汉唐中国也无比强大,日韩等国高层也以通晓汉语为荣、以遣唐留学中国为荣,像晁衡(阿倍仲麻吕)就能精通汉语,甚至考中进士,吟诗作赋更不在话下。

现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迅速上升,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不断掀起学习中文的热潮,非洲的援建项目带动当地人学习汉语,沙特阿拉伯前不久刚宣布要在中国招募数百名专业教师过去教汉语。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只有伟大的实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社会关注,让更多人来学习汉语。这跟汉语难不难没啥关系。

说到底,汉语是依附于中国国力的一项软实力。抛开中国本身的发展强盛这种硬实力的支撑,哪怕汉语简单到能让婴儿都秒懂,它这个“软实力”最终还是会软下去,没人感兴趣。


知道法语99怎么说吗?来看看下面这位小哥如何吐槽法语计数系统

有个笑话,在数学竞赛,有一道题问4*20+10+9等于多少? 法国代表队抢答,等于“4 乘以20 加10加9”。。。。。⊙﹏⊙b

最后在吐槽一下法语简直。。。。

人们认为法语是世界最精确语言,各种条条框框的语法和变格消除语言里所有歧义,但这有必要吗?

把有形态、单复数、格的变化,当成语言精确,本身就是错误的,那只是其他语言用于表达准确意思的笨拙手段,汉语有自己更巧妙的手段。

对于人类这种高智慧动物来说,越灵活的语言越好,对于机器才需要精确,说死板的语言。为了语言精确,以后我们都用编程语言来交流吧,绝对精确,不会有歧义。

于是以后“永强”和“谢大脚”见面后打招呼先来一句:

public class 永强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谢大脚,今天吃饭啦!")

}

。。。。。 (⊙_⊙)


早期人类都是依靠发音习惯形成各自语言,看到一个新事物就给个名字,早期人类语言都是结构复杂,杂乱无章的。而随着文明发展,出现了文字后,才逐渐将人类语言系统化,规整化,逻辑化的分析语方向发展。

中文有好多马字旁的汉字,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的马,比如:骆, 骐,骝 ,骜 ,骊、驖、騩、驈、雒、驔、駹、駽、騥、驒、駂、骢、骓、骃。。。等字来描述白马,黑马, 红马,骏马,不同种类的马。

所以早期中国居然发明了5万多个汉字来描述不同的事物。并且当时的汉字也不是一字一音,而是类似英文一样给不同事物大量命名,公牛叫bull,黄牛叫 cattle等。

但最后发现这样太麻烦,干脆就叫白马,黄马,黑马,红马,而不再用过多生僻字,增加记忆的麻烦了。直到1500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才基本完成由屈折语向分析语的转变,变成一字一音的组词模式,所以今天的汉语是不断进化而来。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越是简洁高效的语言,往往都是经过民族大融合,吸收大量外来民族的说话习惯,在与本地语言不断融合过程中,推生出更加高效的交流方式。

例如:在众多欧洲语言当中,英语是比较简单易学的语言,相对于法语,德国各种阴阳,变格等沉余功能,英语的语法要更加高效简洁,也是最接近分析语的欧洲语言。这是因为英语在历史发展过程结合日耳曼语,法语,拉丁语的特点。

早期英伦三岛是罗马帝国的省份,然后又有法国诺曼公爵占领英伦三岛,以及大量日耳曼人不断进入英伦三岛生活。多民族多语言融合,人们会相互比较不同的说话方式,自然会选择较为高效优雅的交流方式。所以英文里吸收了25%的法语词汇,但却没有保留法语复杂的结构。

汉语也是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尤其是到了近代,通过借鉴西方语言的表达逻辑,推出白话文的普通话,进一步增加汉语的易学性,准确性,高效性。否则,我们继续用文言文的方式交流会异常困难,也不必在似是而非的听书呆子们之乎者也的胡扯。

因此,所有语言都是向分析语的进化,而汉语是进化到最高级阶段的人类语言。


汉语有歧义吗?

很多人说汉语有歧义,表达不清楚。举了一堆一语双关的句子。这不是废话吗?哪国的语言没有一语双关的句子。

这恰恰是人类语言优势,灵活性,充满生机,丰富变化。电脑编程语言没有一语双关。

汉语一个意有多种表达方式,你想把话说清楚,就能说清楚,你想把话说得含蓄模糊,就可以把话说的委婉。这才是汉语的伟大。

那些认为汉语表达不清楚的人,说汉语的模糊,不精确。其实都是自己中文水平不过关,小学语文是烧锅炉老大爷教哒!连句话都说不明白。

于是,跑去学了两句鸟语,就觉得自己高级了吗。开始吹嘘法文,德语多么多么高级,显得自己学了几句法语,德语,也变得高级了,不屑于在说的你们的土鳖语啦。

告诉你,语言只是一个工具,有强大表达逻辑能力的人,无论用什么语言都能写出深入人心的文章。表达能力既有天赋,也有后天的努力,缺一不可。

但很多人真都就没有这个天赋,甚至一些人是在语言组织能力上有生理缺陷,无法用正常人类语言进行流畅的表达和交流,严重缺失语言组织的逻辑能力,估计是大脑某个区块发育不正常导致的。

无论是中文互联网,还是英文互联网,经常能看一些文章,满篇病句,逻辑混乱,晦涩难懂,看得你无比心塞,恨不得把作者按在地上一顿爆锤。这些人真都就是语言逻辑缺失的人。

在一些质量差的学校里,经常会遇到讲课语无伦次,说话颠三倒四的老师。这些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压根就不该当老师,但还偏要跑来混这口饭吃,不怪自己低能,却怪中文太难太复杂。

汉语最大缺陷,就是语文教育太差:

语文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得如何写出简洁,流畅,逻辑清晰的论文,更不懂得如何使用恰当词汇做出清晰的描述。

上语文课就是拿出一篇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的文章,让我们去背诵,找中心思想。然后这就是语文老师们混完一堂课的工钱。

以至于很多翻译和作者都没有掌握正确的逻辑表达能力,才会把马克思《资本论》翻译的如此晦涩难懂,看得心塞出冠心病。但凡当年有人认真读一下中文版的《资本论》,就该把这帮翻译流放到大西北种树去。


语言腐败的祸根

之所以,很多人抱怨汉语科学资料表达含糊不清。其实是那帮理工科废物没有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写的论文满篇复杂病句,甚至更多人压根就没有做出任何有用研究成果,就是故意把文章写得模棱两可,逻辑混乱,好让读者看不懂。

这样才能显出作者高深学识。如果大家都能读懂我的文章,那岂不是显得我很low。其实大家去读一些优秀的汉语科研文献,就会发现无论多么复杂高深的知识,汉语都能浅显易懂的表达出来。

中国高等教育充斥着“语言腐败”,尤其在哲学,政治,社会等文科系,很多叫兽砖家们,故意把文章写似是而非,混乱不堪,让别人看不懂自己的哲学理念,那才会被封为大师。

这也是为什么总是哲学系抱怨汉语无法准确表达哲学理念呢。因为他们都是一帮混吃等死的败类。还有很多政治,社会等文科系的论文报告,经常写十几万字的论文,没人知道他到底写了什么。

语言腐败,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毁坏了人们的道德和诚实。让一个民族的大脑萎缩,失去逻辑推理的交流能力。人人张口之乎者也的说胡话,写长篇论文,但就是没人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写什么。

人类创造语言,是为了交流,人类的所有进步都建立在语言的这一功能上。为了交流,语言词汇必须有普遍认可的特定含义,语言腐败意味着同一词汇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含义,语言变成了文字游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

语言腐败使得人类越来越缺乏理性和逻辑思考能力,人类的大脑在萎缩,人类的文章越来越变成口号的堆砌,人类越来越习惯于以权压人或简单顺从,而不是以理服人和平等讨论。



古老的象形文字,汉语应该是一门被淘汰的低级语言?


很多中西方媒体都曾宣传说,汉语是低级的语言文字。中国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记汉字,阻碍了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汉语阻碍中国人掌握新知识,科技。

于是就有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

我除了会喷,拿不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还包括某导师,某伟人,当年都是这个观点。羡慕人家俄罗斯儿童小小年纪就掌握上万个词汇量,我们的儿童连几百个汉字都掌握不了,于是要将汉字拉丁化。也不考虑旧中国是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儿童连饭都吃不上。

从研究机构获得的数据现实,汉语难学阻碍中国学生获取知识,降低阅读能力,纯属无稽之谈。

中国12岁小学生基本能掌握2000-3000个汉字,以及相关词汇,就可以阅读《人民日报》而不会有多少生词。而英语12岁小学生记住了10000左右的单词, 在阅读《华盛顿邮报》时仍然会碰到很多生词。

掌握中文500个汉字,阅读覆盖率为78%

掌握1000个汉字,阅读覆盖率为90%。

掌握3000个汉字,阅读覆盖率为99.99%。

再对比英语母语各年龄段掌握的单词量为,12岁10000个单词,17岁15000个单词,大学毕业生23000个单词。大部分英语母语者掌握单词量在15000-20000之间的水平。

掌握2000英文单词,阅读覆盖率为75.89%

掌握9000英文单词,阅读覆盖率为98.10%

掌握24000英文单词,阅读覆盖率为99.65%,

英文最常用的2000个常用单词,很容易记住,然后是7000个一般出现频率的单词,也还勉强可以记住,这时掌握9000单词已经能达到98.1%的阅读覆盖率。但再想去掌握另外15000个不常用单词,就难度极大,而对你阅读提升能力效果极为有限。

学英文时越是不常用的单词,越不容易记住。因为出现频率太低了,时间长不用,或没看到,就会忘记。

单词量从9000增长到24000个,却仅仅将阅读覆盖率从98.1%提高到99.65%,也就说多学1.5万个生僻单词只提高了1.55%的阅读覆盖率。这样劳动与产出不成比例啊。

这是英文严重的缺陷——过低的效费比。

目前,英文有17万的单词依旧在使用,即使学了2.4万的单词,能读懂99.65%的内容了,但要继续读懂另外0.35%的内容,却要再多学14.6万个单词,这样效费比实在太低了。所以英文是有严重缺陷的语言。

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英语母语的大学生,掌握23000个单词后,再阅读时,依然会经常碰到不认识单词。平均每阅读1000个单词,就有近4个单词不认识。一页office文档就500个英文单词,看小说时每页都会出现1-2个不认识的单词,而若这是关键词,会非常影响阅读体验的。

对于英文零基础的中国人,要全职学习2年英文才能熟练掌握9000-1万个单词,这已经非常了不起啦,雅思能考7-8分,可以用英文写博士论文的水平,但去读报纸,小说,跨专业的学术文章,发现自己仍旧是个半文盲,还是满篇不认识的单词。

98%的覆盖率,一页书500个单词,就会碰到10来个不认识的单词,如果这些不认识的单词时关键词就无法理解文章。

尤其跨专业,跨学科,阅读医学,生物,化学,法律,更多专业词汇,即使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也是一辈子都没见过的生词,完全是在读天书一样。

你能想象,我们中国人读小说,要看多少页才会看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词汇呢?即使中国人碰到不认识字,或没听说的词汇,也能根据上下文和字意猜个八九不离十。

但英文怎么猜? delegitimization,kilohertz,prelapsarian,zinfandel,datura,conformal,hetrotopic,onchocerciasis,strabismus,pouffe。。。。


举例来说,当人民日报出现‘水仙花’这个单词时,中国儿童尽管也许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花,但是他不需查字典就知道这是一种花。 ‘

水仙’两个字也是常用字,可以帮助+儿童判断这种花至少不是菊花、桃花、牡丹花及许多儿童已经知道的种种花卉。

也就是说,他即使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具体的花,他也已经知道 1)这是一种花; 2)这不是别的所有那些他已经知道的花。 知道什么是一种知识,知道什么东西不是什么,也是一种知识。

因此,如果将这个词中所含的信息量规定为3,则中国儿童已经不教而知其2,即67% 可是,对于一个印欧语系的儿童来说,恐怕就不是这样。如果将这个词所含的信息量照样规定为3,则西方儿童所能获得的有效信息量只能是0, 即0%

以英语为例,水仙花叫narcissus,如果该儿童不知道这个单词,他就无法根据这个词本身的组成部分推知它是什么意思。

因为这个词的组成成分没有太多的常用的可以令人一望而知是什么东西的那种成分。narc有‘缉毒探员’的意思,narco有‘麻醉、昏睡’的意思。但它们一方面不属于最常用的词类,另一方面也不能暗示这个词本身是一种花。 而且儿童还未必能把narc单独分离成一个词。

因此,印欧语系儿童面临的是一个完全的生词,不知道就不知道,必须作为一个完全的生词来记住。 当中国儿童看到‘水仙花’这个生词的地方的时候,他可能略一停顿,根据自己的理解便继续读下去,而印欧语系的儿童却会因为这个生词而完全给卡住了,因为他如果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生词是什么意思,他就难于决定究竟它是一个具有关键意思的词呢还是可以跳过不管的词。

在这种情况下,印欧语系儿童对于这个生词的信息吸收量几乎等于0.2大于0。因此使用汉语的中国儿童比使用英语的西方儿童的平均吸收阅读信息要大2倍!


英语词汇之间缺乏联系

汉语:牛,牛的; 马,马的;猪,猪的;狗,狗的;猫,猫的;狼,狼的...... 英语:cow, bovine;horse, equine;pig, porcine;dog, canine;cat, feline;wolf, lupine 想到每种动物都有一个跟它名字完全不同的形容词,不觉得后脊梁直冒冷气?

这是英语最大的问题,也是这种语言显得很“笨”的地方,词汇的记忆量太大。“有文化”的英美人词汇量总得在三万以上。汉语有三千个字就足够用。

当然学汉语还得记词组,但是负担会小很多,因为那些字你都已经认识了。 英语的拼写学到一定的程度也会发现一些规律,但是毕竟词源复杂,例外很多,远不如汉字像“月贝凡”之类的好记。所以,能认会说就是不会写的英语单词数量多于同样性质的汉字。

据说由于西欧社会,从罗马帝国开始纯在长达2000年的奴隶制和农奴制,形成严格的阶层制度,导致上层贵族只吃肉而不见牲畜,而底层人民只见牲畜吃不起肉,所以导致肉和动物的单词失去了联系。

一些英语的老外甚至不知道,鸡蛋是鸡生的,葡萄酒是葡萄酿造的。因为鸡是chicken,而鸡蛋是egg;葡萄酒是wine,而葡萄是grape,英文无法将有关联的事物从字面上联系起来,以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要给国民科普无人机(drone)是无人驾驶的。

我们可爱汉字,不但展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巧妙地进行区分,即可望文生义,又发音简单,自带音律,绝对是蓝星最高级的语言。

美国企图摧毁我们的文化精髓

如此高级精妙的语言,英美反华势力却要想方设法的毁掉汉字。编制出各种理由,宣传站,舆论战,要迫使中国放弃汉字。

先是从中国周边国家入手,迫使日本,韩国,越南传统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放弃汉字,然后在让中国内部的混蛋学者,宣传,舆论,“用汉字的国家都是落后愚昧的国家,放弃汉字才能成为发达国家”,来忽悠中国人民。

二战结束后,美国如日中天。尤其在击败日本后,代表西方对东方的胜利。日本成了躺在床上等待被阉割的民族。

其中,最重要的一刀就是要切割掉日本与中华文化圈的联系,即迫使日本放弃汉字,改用完全用片假名的文字,或者采用拉丁字母的文化改造。

为此,美国在日本各地进行大量舆论宣传,什么汉字复杂,繁琐,僵化,抑制国民思维,阻碍儿童成长,搬出各种理由要求日本放弃汉字。

但日本人不傻啊,就凭日语翻来覆去那几个发音,要是改成片假名或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必然是满篇歧义,不知道在说什么。

如果只是简单的几句话,日常交流可以用表音的片假名写作表达,就如同汉语也可以用拼音写简单纸条,但复杂一点的技术性和科学文章,文学作品,就无法正常阅读啦。

其实,根本都不用美国逼日本放弃汉字。早在明治维新的初期,日本受到西方文明的震撼,就开始嫌弃汉字落后,考虑各种方案放弃汉字,但都不具备可行性,所以就凑合继续用汉字吧。不然,大家以为日本这种恃强凌弱,献媚强者的民族,怎么会一直保留汉字呢,其实不得已而为之。

美国为了迫使日本放弃汉字,编造了汉字影响日本国民掌握知识的能力。于是日本文化部长说,那你得拿出证据,来比较美日国民的阅读掌握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美国人并不比日本人有更好阅读能力,所以美国在日本推行去汉字花就没有成功。

但美国却在韩国顺利完成去汉字化。因为韩国人是个非常拧巴民族,做事非常歇斯底里,为了摆脱与中国的关系,不要说去汉字,就是让全体韩国人改说英文都行。

其实,韩语的发音也不是很丰富,有大量重音字,不用汉字表达书写,很多情况下不知道文章具体表达的意思。但民族主义情绪作怪,韩国人一定要用本民族的火星文(训民正音),其实就另一套拼音符号。

结果今天韩语变成了一个低能语言,只能做简单娱乐文化载体,但根本不能用来写出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在法律等专业部门,还必须用汉字,因为训民正音无法写出严谨的法律文件。而且韩国人名也得用汉字,不然重名的又太多了。

自从放弃汉字后,韩国人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啦! ╮(╯﹏╰)╭

试想一下,如果今天汉语完全用拼音书写会怎样,体会到韩国人的烦恼啦。

从民国到新中国,都尝试过去汉字化的运动,但实在不具备可行性,所以才不了了之。中日韩三国都是五十步笑百步的一丘之貉。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积极的进步。既然大家对复杂的汉字不满,就会促进改革。于是有了简体字的推广。

其实,简体字不在新中国以后才发明的。而是古人对过于复杂汉字,在写作时约定俗成的简便写法,于是出现很多简体字。这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过程,是积极的有益的。那些反对简体字,推崇繁体字的人脑子都是有问题,要么就是又傻又坏的公知。

汉字经历数千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历经磨难。当年满清鞑子征服中国,不但毁掉我们精美的衣冠发髻,还迫使汉人放弃汉字改用满文,但因为放弃汉字不利于统治,加之满文太过落后,满清奴隶主才没有执行。

这才让中华民族得以保留最后的文明火种。否则中华文明就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一道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就剩下一幅皮囊,没有灵魂的孤魂野鬼。

汉字是上天赐予中华民族一件精美礼物,它承载着5000年辉煌历史文明,为中华儿女奋勇前进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为我们铺就了广阔舞台。

苦恼的过去我们留在心中,但未来的梦想还等待我们一起开拓。原全党各族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手拉手,肩并肩,高高扬起中国航船的风帆,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继续破浪前进吧! 哇—哇 ♪(๑ᴖ◡ᴖ๑)♪




汉语很难学吗?

另外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是汉语到底有多难学?我们都听说过,汉语是世界上公认最难学的语言。

有些中国人听了会觉得很骄傲,看汉语这么难我们中国人都能学会。但其实一门语言学习难度大是一个劣势。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越容易学习越高效。如果难以掌握,那就说明这门语言将耗费人们大量多余的时间去学习,那么用这门语言交流,工作,学习其它知识的时间就相应的减少了。因此,难学是一门语言的劣势。

美国外交学院FSI(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作为美国政府的外交培训机构,在研究全球外语的学习机构,提供各种外语课程。

根据FSI公布,全世界的大部分语言按学习难度,分5个等级,第一等级最简单,第五等级最难。(由于篇幅有限只介绍一些比较知名的国家语言)

、、、、、、、、、、、、、、、、、、、、、、、、、、、、、、、、

  • 第一等级:23—24周(575—600小时)

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罗马尼亚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

  • 第二等级:30周(750小时)

德语

  • 第三等级:36周(900小时)

印尼语,马来语,斯瓦希里语(非洲中部多个国家流行的语言)

  • 第四等级:44周(1100小时)

俄语,希腊语,印地语,土耳其语,波斯语,越南语,泰语,波兰语,乌克兰语,匈牙利语,芬兰语,冰岛语

  • 第五等级:88周(2200小时)

汉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

、、、、、、、、、、、、、、、、、、、、、、、、、、

如此看来,汉语真的是最难学的语言了,要比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主流欧洲语言多花近4倍的时间。

然而,以上数据是以英语为母语,在学习不同语言达到熟练水平所花费的时间,并不能代表汉语的真实难易程度。

前文已经介绍过,英语与法语有25%的单词相同,其它不同的单词也有很大相似度,也就说英语母语者学法语,还没学能就已经掌握3000-4000个法语词汇了。尽管法语的语法难度要高于英语,但先天的基础优势还是可以让英语母语者快速掌握法语。

同理,英语跟大部分西欧国家语言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学习时间自然要少很多,但并不代表学习这些西欧语言的真实难度,而是要一个母语与西欧语言完全不同的学习者。

因此,要知道中文到底有多难,要看一个中国人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熟练掌握英文,再去对比美国人熟练掌握中文所需的时间。

根据我国英语培训机构统计的数据:中国人从0基础到能掌握7000个词汇量,看懂90%的英语内容,看英文电影不用字幕,要花费2000个小时,这并不比美国人熟练掌握中文花费2200小时简单很多。

我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英文一直到大学,又有几个能熟练掌握英语的。即使全职学习英语,每天5小时,中国人也要至少花费近2年的时间。

其实中文与英文的难度是一样的

而英语是西欧语言当中比较简单的,那么语法结构更复杂的法语,德语,俄语的学习难度甚至会超过汉语。去知乎里看看这个帖子就能让你体会到中国人学习德语有多么难。


那么,为什么汉语是世界公认最难的语言呢?

因为英语掌握着世界话语权,他们认为学习世界各国语言的过程中,唯独熟练掌握汉语耗时最长,想当然的汉语最难学,于是世界各地也就随波逐流的想当然,包括我们自己。

其实不是汉语最难学,而是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表意的象形文字,完全独立于世界其它表音文字体系。相对世界其它各种表音文字,汉字和英文的差别最大,美国人自然要花费最长的时间去学习汉语,于是就变成汉语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

如何证明本文所述是正确的?

去问问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汉语和英语哪个难学。100%的回答是英文比中文难学。

为什么?因为普通日本人已掌握2000个汉字,跟从ABC学起的英文相比,学习汉语自然是简单得多。

而越南语和韩语与汉语有60%的词汇是相通的,学习汉语当然要比英语简单,如果不是越南韩国废除汉字,现在两国大学生只需500—600小时就能熟练掌握汉语,如同英语者熟练掌握法语,意大利语一样容易。

此外,按照美国人的标准,俄语,乌克兰语,波兰语是第四级别难学的语言,但对于东欧国家的人来说,学习相似的东欧语言,要比学习西欧语言简单。

所谓“汉语是世界最难学的语言”是以英语为母语者为视角做出的判定,这只能说汉语相对于其它语言与英语的差别最大,而不是汉语最难学。

要客观评价一种语言到底有多难学,应该两种语言一对一的进行比较,我国人学习你国语言需要多长时间,你国人学习我国语言需要多长时间,这样才能客观得出哪种语言比较难学。

而不能按照本国人去学习其它国家语言所花费的时间来决定不同语言难易程度,那样会出现明显的偏见,与本国语言相似的外语会更容易学习,差别较大的外语就会更难些,但这并不是语言本身的真实难易程度。


汉语有多难学,还看学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任何一门与母语差别较大外语都无比枯燥困难的,因为除了死记硬背没有什么好办法,必须要持之以恒的学习,背诵,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很多人都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压力,为了准备英语高考,大学四六级,出国考托福雅思,夜以继日的刻苦练习。熬夜背诵上百个单词,过两天就忘掉七八成的挫折感。一次次的雅思考试失败,错过国外大学的开学期,又要多浪费半年的时间和金钱在该死的语言学校,就因一次雅思考试失败,家里辛辛苦苦攒的十几万元付之东流。


于是更加强迫自己每天不停的阅读毫无意义的雅思文章,听着毫无意义的雅思听力,就如同听领导开会报告一样无聊,有几个中国人会觉得英语好学呢?


可为什么很少听中国人抱怨英语难学,因为这些来自失败者的声音早已被那些考上211大学,留学海外名校的成功者所淹没。在中国人看来,学不好英语是因为你笨还不努力,而不是因为英语难学。


我们都知道能去英美国家移民留学的中国人,非富即贵,至少也是高学历拼劲十足的精英,在这些人面前怎么会有难事。


相比之下,到中国来的外国人都是什么人,尤其是从英美发达国家过来的,大部分都是本国混不下去的洋垃圾,跑到中国来借着洋老爷的光环,骗吃蹭喝,寻求在本国找不到的优越感。


如果说中美两国人民平均智商同样都是100,那么去美国的移民留学的中国人平均智商就会高达110,努力值120%,而来中国的美国人平均智商就会跌倒80,努力值60%。


两批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如果他们一起参加高考,去美国的中国人都能考上985大学,而来中国的美国人就只能去蓝翔技校。


所以,看那些在网上抱怨汉语难学都是什么样的外国人人,一帮好吃懒做,每天连一个汉字都记不住的白痴,准备到中国当洋老爷的废物,结果却连基本的语言关都过不了,灰溜溜的滚回美国。


当洋老爷的美梦破灭后就在网上歇斯底里的抱怨。又迎合美国媒体一贯抹黑中国,宣传汉语劣等和缺陷,汉语难学又被无限放大。


来中国的老外都是这种类型的,能不能拿母语读书看报都难说,还来学中文呢。




就这种80岁白老头废物,到中国来就能泡到18岁的easy girl,这是对中国男人的羞辱,更是对一个国家民族尊严的践踏。


努力更新ing。。。。。。。。

这部分篇幅比较长,不知道今晚能不能更完??

今晚实在更不动啦,明天再继续更吧!

都快4000赞啦,也没人打赏,更不动啦,哼!(๑• . •๑)


第一次在知乎上收到17元打赏,开心死啦,立刻满血复活,动力无限,继续更新啊,呀!呀!(*^▽^*)


再谈谈语言好听程度:

虽说,世界上哪种种语言最好听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论者接触语言的环境。欧洲人都认为法语是一个优雅的语言,很大程度是源于法国浪漫的艺术和文化,但对于第一次听到法语的国人来说,并不觉得法语好听。

天天看抗日神剧里的八嘎呀路会反感日语,而看日本动漫和爱情动作片宅男就会觉得日语很悦耳。

不过,从纯粹的语音角度来说,元音是乐音,辅音是一种噪音,所以一种语言中,饱满响亮的元音越多,辅音所占的比例越小,那么语言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就越好听,越优美。

而法语的单词多辅音,多喉音,元音发音时间短促不响亮,所以从音乐性的角度来看,算不上优美。

人们之所以认为法语是优雅的语言是由于为法兰西民族浪漫的文化,引领欧洲的音乐,绘画艺术,大家对法兰西民族就贴上了优雅浪漫的标签。从而理所当然地认为产生这么多伟大艺术作品的法语自然就是优雅的语言了。法语更是曾经欧洲的通用的“雅言”,欧洲各国上流社会都以说法语为荣。

于是,“法语是世界最优美的语言”就口口相传开来,包括我们从中学课文《最后一课》上道听途说来的。

不过说实话,真的没有多少人觉得小舌音很好听?一整句法语说下来,感觉就像嘟哝着的嘴里含着一口痰在说话。

然而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一种语言的优美性,和它的发音是分不开的。

从节奏方面来讲,一种语言,它的发音越清晰,越响亮,声调越是错落有致,词与词之间越是区分度和识别度高,那么它与音乐旋律的相似性就会越大,自然就会听起来越优美。

而法语,由于它属于曲折语,它的单词承载了时态性数等许多语法类的信息,故单词冗长,所以发起音来就会显得音节含糊不清晰,加之法语没有声调,从整体上听起来会显得语调几乎没有起伏,分辨感不强,显得枯燥。

综上所述,要说法语的优雅性,只能说这是法语承载的文化决定的,与法语本身没有什么关系。法语与其说是优美,我觉得很应该说它严谨。法语作为一种曲折语,在词汇和语法上处处都体现着单复数,词性,时态等等特性,使语言表达非常明确清晰,语法上逻辑清晰,有严谨的结构方法。

相比而言,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的语言——毛利语。虽然这个民族,又懒,又穷,但任何人听了毛利语都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听的语言。毛利语发音与日语相似,音节主要采用辅音+元音组合,类似 ka,la,ma,na,dou,hai 的发音非常简单。

据说日语和南岛毛利语相似性是因为这些地区先民都要出海打渔,在海风中说话必须是简单清晰嘹亮的发音,语言就逐渐演变成辅音+元音的发音。新西兰的国歌不是英文,而是用毛利语演唱的,大家可以去搜索“新西兰国歌”听听毛利语。

因此,不同意人们所说的,一门语言好听与否是由文化经济决定的。这当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完全掩盖一门语言真实的好听程度。

汉语的韵律

另外,并不是我带有主观偏见,只是从语音的方面讲,汉语的确是一种优美的语言。在于其采用类似乐曲的声调来表示意义的区分,不但不必加长单词的发音,反而使语音更加清晰,抑扬顿挫。

除此之外,在汉语中,元音绝对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并且没有复辅音,还带有节奏感的声调。这也是为什么外国人一开始学汉语,会觉得汉语像唱歌的原因。

大家上音乐课都唱过自然大调的7个基本音阶: do、re、mi、fa、so、la、si (ti)、do ,这七个音普是被广泛采用的唱名,作为一种音乐的文字记录,在演唱旋律时为方便唱谱而采用的唱名。

这七个音普都是采用辅音+元音的组合,比如 d+o 都,r+e 来,m+i 咪,f+a 发,s+o 收,l+a 啦,s+i 西,这些都是中文最常用的发音的。

不信大家在搜狗拼音上打出,do,fa,mi ,la 后面一堆同音字,而且还带不同声调的,所以说普通话听起来就如同再唱歌一样。

在来分析一下普通话的四种声调:

妈 麻 马 骂 吗

mā má mǎ mà ma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轻声)


12345和音谱里的do re mi fa so 是对应的,五个音阶表示声调的起音、收音、还有中间的折点,就可以建构出汉语声调的趋势。

第一声阴平是55 (妈 ) 从so到so(从高到高)

第二声阳平是35 (麻 ) 从mi滑到so(从中到高)

第三声上声是214 (马) 从re滑到do再滑到fa(半低-低-半高)

第四声去声是51 (骂) 从so滑到do(从高到低)


普通话的声调自带音律,不信大家朗读一下“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隔江千万里”自然而然的就会唱起来,就如同再唱“咪收啦咪收,啦收咪都来”。普通话说起来抑扬顿挫如同水晶般清澈的天籁之音。

歌曲创作者能够照着普通话歌词的音调来谱曲。梁弘志根据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邓丽君谱曲的《但愿人长久》旋律非常优美与诗词完美融合,成为中秋佳节时必唱的主题曲。

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唐诗宋词的精美与优雅,汉语的简洁高效,音律之美,才是世界上最好听语言。



普通话创作歌曲

汉语的声调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带有升降调,所以用汉语来唱歌偶尔会产生词曲的矛盾,需要词和曲其中一方做出让步。如果感觉一句歌词唱出来就像是“说着唱出来”,说明旋律与歌词高度契合,形成统一的“词曲咬合”。

当然,普通话的声调有时会给填词带来一些麻烦,但总体上普通话的“词曲咬合”问题并不严重,因为普通话的声调并不十分复杂,也可采用一些变音来演唱,比如很多粤语歌都能直接拿普通话来唱,听起来也很好听。但把普通话的歌直接用粤语来唱,那就没法听了。

因为粤语歌词最讲究“咬合”。粤语发音系统较复杂,有九声六调,则是非常非常看重词曲咬合性的一种语言,对歌词与旋律的贴合程度有非常高的要求,近乎于严苛。所以对于粤语歌曲来说,如果歌曲唱到某一个地方,歌词与旋律突然短暂分离了,会显得很明显。

相对而言,四个声调的普通话填词受到旋律束缚较小,歌曲存在几个字词不咬合,也可以通过改声调来配合旋律,比如周杰伦演唱一些歌曲,个别字词在演唱是改变声调,但唱起来依旧朗朗上口。

例如:大部分粤语歌曲,可以直接用普通话来唱,不需重新填词,但普通话歌曲,就没法用粤语直接唱,必须从新填词。

不信大家听听,本萌用普通话演唱的海阔天空也蛮好听哒 !(⋈>◡<)。

怎么样,大家脚得本萌有没有一点黄家驹的风采呀!o(*////▽////*)q

由于普通话歌不会过于受到旋律的羁绊,所以创作者可以抛开这种被曲子束缚的烦恼,从而能更加专注于歌词意境的升华,更加恣肆挥洒作者的才思。

粤语词作者其实把很多工夫花在琢磨怎么“填词”上了,对着曲子试了一遍又一遍。为粤语歌填词的难度形容是在钢刀上跳舞。每个词曲都要对准,还要押韵。

反观普通话随便一段话都能唱成歌,比如“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骑上我心爱的小摩托,它永远不会堵车”♥ (❁´◡`❁)

优秀的词曲作者能做到,词曲没有一方做出让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融合。当普通话歌词声调与旋律做到完美的“词曲咬合”,更加增添歌曲的节奏感。

比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是根据大桥卓弥的歌曲《谢谢》。这首日本歌曲在日本反映平平,但在经过筷子兄弟从新填词后,完美的与旋律融合,让人感动的歌词唱出了无数“北漂”心声,道出了一代人对于青春的迷茫,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粤语歌曲之所以能在80-90年代称霸华语乐坛,很大程度上是有林夕,向雪怀,陈少琪等一堆逃难到香港的大文豪。他们才华能跨越的粤语的障碍,填出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但如今,香港的人才都要去移民(英美奥加新),香港人要是不混一个外国身份都不好意说自己是香港人,被殖民的200年种下奴才心理。香港要被盎格鲁撒克逊五眼联盟掏空啦。真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自从香港回归后,超过100万香港人移民(英美奥加新),香港一共才700万人,跑出100万精英还剩下什么。都是一些底层的市井小民,再也没有那些文化大牛来撑起粤语的影视文化。


知乎小萌友问道,普通话来源哪里?且听本宝宝道来!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讲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准音。然而,60多年前的全国普通话语音采集地,却没有选择北京,而是将河北滦平作为普通话语音采集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同于北京话的儿化音,省字轻声等语言习惯,在滦平,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垂髻小儿,都能说一口字正腔圆,音准分明的普通话,滦平话为何如此标准,这还要从600多年前的明朝说起。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蒂迁都北京,为拱卫京畿,朱蒂下令,将古北口外的军民,全部撤到长城之内,长城之外,未经允许,严禁垦植。

如此一来,长城外围便成了一片无人区,而滦平就位于这片无人区之中。于是,滦平当地方言如磁带消磁般,消失殆尽。

然而,在经历200多年的历史断层后,清朝的建立让滦平重现生机。

康熙亲政后,为缓和满汉间土地矛盾,将古北等口外空闲之地,分拨八旗。在几个口外分拨地之中,滦平,分到了地位最高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曾经人烟稀少的滦平,一跃成为清朝的政府用地。

很快旗人的口外庄田,便如雨后春笋般在滦平出现了。随着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地处京城走廊的滦平更受皇家青睐。于是更为高大上的皇庄,王庄和行宫在滦平也开始兴建起来。

据统计到清末,滦平境内就有皇庄24座,王庄和旗庄更是多达130多座。在当时的滦平,与这些庄田一同出现的,还有那些操着一口纯正北京官话的王公大臣,八旗军队和驻守庄田行宫的随从们。但这些本该说满语的满人,为何说起了北京官话呢?

清朝建都北京后,为顺应统治需要,主动学起了汉语,在满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即剔除了满人东北口音中土语,也摒弃了北京土著的儿化音。最终形成了字正腔圆的北京官话。
既然,当时的北京人说的也是北京官话,语言专家又为何舍近求远,跑到滦平采集普通话标准音呢?

那时的北京分内城,外城,内城满人更多,说的是语音较为标准的北京官话;外城也就是南城,则汉人较多,都说着带有儿化音的北京土话。

后来,随着城墙的拆除,内外城交流日益频繁,加之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群众基础更好,说得恩更多的外城北京土音占据上风。北京官话逐渐在京城销声匿迹了。

偌大的京城,都没能将北京官话完整保存下来,一座小小的县城,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要知道,康熙帝时,分拨旗人兴建口外庄田,还有张家口等地,但为何只有滦平继承了北京官话呢?

与其它地方相比,自古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滦平,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因此,人口流动也相对较小。以满清旗人,行宫驿站看守为主体的滦平人,大多子承父业,就算有少数外来之人,口音也会被慢慢同化。

如独立王国般存在的滦平,从清末到民国,哪怕历经战乱,当地语言也一直得以续存。

如今的滦平早已成为国家级普通话体验区,想听到最纯粹的普通话,您不妨来滦平聊个天! 。◕‿◕。


中国汉语演变的示意图图,普通话是从中古汉语演变而来。


上古汉语—雅言

其实,汉语发音从商周时代上古汉语,到唐宋的中古汉语,再到近代普通话经历巨大的演变。大家听听下面视频的上古汉语发音根本听不出普通的特征,到是很像东南亚的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3176653503787008

这也许是因为中国先民分两条路线迁移到黄河流域,一条是从西伯利亚南下来到黄河流域,另一条是经过东南亚北上来到黄河流域,所以上古汉语发音与东南亚语发音相似。


或许是中原王朝常年战乱,大量汉民逃难进入东南亚地区。比如仅秦朝赵佗在越南北部建立南越国,以及大量汉民进入泰国。汉民带着先进的农耕文明主导当地经济,他们所讲的上古汉语也影响东南亚当地的语言。

而北方汉语在经历五胡乱华,契丹,金国,蒙古,满清,不断与少数民族语言融合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普通话发音,而与上古汉语产生较大的差异。

北京是现代普通话的发祥地,也是历代边陲重镇,汉族和少数民族冲突与融合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至少从唐代开始,住在北京地区的汉族人就一直和当地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人口也一直在不断地大量流动。

语言和社会一样,越是封闭,发展就越慢;越是开放,发展就越快。在历史上,北京话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一千多年来,北京话就是始终处在这种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的。现代的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比较,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的古音成分最少,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



汉语的编程语言

还有人说汉语不适合作为电脑编程语言,无法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国际语言,这是瞎说,看看下面汉语编程多么流畅简洁:



刚刚收到26元的打赏,为什么突然该回答不能开启赞赏啦!知乎太坏啦!o (╯□╰)o

有空继续更新ing。。。。。




  

相关话题

  有哪些词像「遮阳」「遮阴」这样,有字是反义,但是整个词是同义? 
  怎么看待“网抑云”这个词? 
  为什么别人一听我说话就知道我是山西人,如何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为什么有人「师父」和「师傅」这么明显的语义有差别的两个词经常搞不清楚? 
  我国古代有“曾曾祖父”“曾曾祖母”“曾曾孙男”“曾曾孙女”这样的称谓吗? 
  你觉得哪个词被误解的最多? 
  中国向日本二次输出的汉字词语有哪些? 
  适合刻在首饰上的吉语有哪些? 
  汉语词汇相对于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的词汇是否带有更多感情色彩? 
  你觉得哪些简体字简化得不好,哪些简体字简化得好?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文化里有很多地方出现「天津」字眼?
下一个讨论
英语语法中,一般过去时态与现在完成时态到底有什么区别?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