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茶叶世家出身的,我祖辈都是种茶叶的。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古中国诞生了更先进的工艺,淘汰了抹茶。
抹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很是奢侈,所以后来不被政府提倡——这是客观原因,但只是表象。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发展出了更先进的茶叶制作工艺,使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明百姓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喝茶。
比如紧压茶,撬开泡水就能喝,保质期还很长,所以连蒙古、西藏地区的牧民都喝得起。
比如浙江喝的龙井,福建喝的铁观音,湖南湖北喝的毛尖,不管工艺如何,都是拿开水一泡就能喝。
试问,哪怕你是达官贵人,喝一壶茶最少花一个小时和几分钟就能喝一壶茶,你选哪个?
况且,明朝时期,茶叶的工艺能够在保障便捷的同时,更大限度的保持茶叶的本味、香气、口感,而且在不伤害茶叶形体的同时,确保茶叶的营养价值。
这时候,抹茶除了费人力物力以外,没有任何价值了。
现代人之所以提起抹茶,遗憾抹茶在中国失传了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民族不自信。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日本料理上。
中国唐代之前也流行吃刺身,后来到了宋代,铁锅的普及和炼油工业的发展,所以淘汰了刺身,普及了炒菜工艺。
炒菜工艺更健康,能有有效杜绝寄生虫。
从此之后,中国主流上基本绝迹了生食。
可是因为后来中国衰落了,日本的生食反倒成为了小资情调的象征。
试问,难道不讽刺吗?
评论区有些人说我过于偏激,把茶叶的工艺变迁上升到民族情感。
其实真不是我的问题啊。
这些网友并不了解茶叶产业,但是现在的很多的茶叶消费者,真的是把抹茶工艺在中国近乎绝迹(其实中国现在还是有极少数地方保留了一些很早、很传统的茶叶工艺)上升到民族劣根性上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茶叶从业者向政府写报告的呢。
抹茶又繁琐,又不好喝(现代改良的抹茶已经好喝很多了,但普通人仍旧难以接受),成本还高,说优雅、逼格,又不见得有工夫茶高,被淘汰是很自然的现象。可是有些人非要把它上升到民族劣根性,说啥日本继承了唐朝文化,说啥中国人不重视传承之类的,难道不是一种民族不自信?
在大吃货国,一种传统食品的失传,大致只有一个原因:不好吃。
所谓抹茶的制作基础是蒸青绿茶,由于蒸汽杀青时间短,香气较闷,涩味很重,故而抹茶日常搭配各种作料出场。
以我巨唐为例,通常往茶汤里加的料有盐、酥酪、橘皮、葱姜、大枣、桂皮、薄荷……慢来慢来,这是喝茶还是煲汤?ㄟ(▔,▔)ㄏ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总算茶圣陆羽横空出世,拨乱反正,将此前的所有喝茶配方一概批倒批臭。怎么能在高贵的茶汤里加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呢?太荒唐了,太土鳖了,太暴殄天物了!
明明只需加盐就够了嘛……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茶经》
搁现在,谁要是往狮峰龙井里兑盐……嗯。
当然,不能埋汰茶圣名不副实,委实是蒸青绿茶先天不足。即便当下,有多少国人不往里兑糖兑奶,直接开喝抹茶的?
终于,在我勤劳智慧的大吃货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大萌时代点亮了炒青技能,这可是制茶工艺的划时代进步。有了鲜爽可爱的炒青绿茶,谁还去吃那号沫沫唧唧涩味十足的蒸青绿茶?于是乎上到皇帝,下到贩夫走卒,齐刷刷用嘴投票。大蒸青既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抹茶捎带那套装B工序自然烟消云散了。
在大吃货国,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好吃。昔日的LOW货普洱之类现下都能风靡全国,咋没见重拾蒸青工艺,把正港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搞成抹茶?
一想到这个
变成了这个
关于蒸青PK炒青的当代再现,可以参考一下 @矢锋 兄的答案:
日本市场在本世纪前十年被中国茶冲得七零八落。那个时候,日本市场上的中国茶从低端到高端一路攻城略地把日本本土绿茶打得一败涂地。最后日本为了保护本国产业,以非关税壁垒封锁市场了事。
弱弱的问一句,这玩意不塞牙吗???
茶叶末子不会塞牙吗???
我在这个回答里说过这个问题
饮茶习惯的起源与发展是怎么样的?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