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想买一辆车,为了民主,爸爸分别征求家庭各位成员的意见。
三岁儿子说:买挖掘机,挖掘机最酷。
十四岁女儿说:买保时捷,我好几个同学家买的都是保时捷。
妻子说:买粉色大众甲壳虫,或者马卡龙的五菱mini电车,好看。
奶奶说:我看买个电动三轮车挺好,不用加油,充电就能走,停车方便,能装货,能坐人,省钱又实用。
最后家里买了一辆十多万国产红色、1.5T的七座车。
每一个人的经历、见闻见识、认知能力,决定了他对问题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每个人也都有基于自身利益的诉求。
每一个人的看法和利益诉求,也都有其合理性。
但国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他们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更宏观的格局、更客观理性全面的思维,更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能在不同,甚至冲突的利益中,抓住主要矛盾,达到一个平衡的最优解。
从打工人的角度看,每周可以在家远程办公1-2天,当然是好事,举双手双脚赞成。可以省去很多通勤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可以照顾家庭和孩子。
对那些做互联网办公系统的企业来说,他们恨不得把身上所有能举起来的东西都举起来,表示赞同和认可。
但是,从企业主的立场上看,远程在家办公,无论如何,工作效率是远远低于现场办公的,对公司的发展利益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国家管理者和决策者,空间上,要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上来考虑;从历史视角上,要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考虑。那这种“3+2”的模式,会降低整体工作效率,是不可取的。
坦诚地讲,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和建议,大多都是片面的,不够客观和理性。
但不可否认,这些建议代表了一些群体的声音和利益诉求。
作为一个体制内工作了10来年的老司机,对于我们体制处理不同利益诉求的基本逻辑,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大致来说,每个群体都有独特的声音和利益诉求,这些声音和利益诉求未必是客观理性全面的,往往也不可行,但有其道理。
比如说,三岁孩子想买挖掘机,不理性不客观不全面,更不可行,但不能没道理。
每一种声音,每一种利益诉求,都应该被听到,也应该得到尊重。这是民主的基本精神。
但是,听到和尊重,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满足。
你有你的利益,他有他的利益,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利益,这些利益很多都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能全部满足。
更重要的是,简单地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来决定,也是不行的,很多时候,更需要从历史、时间的角度上来看问题。
比如说,西方国家很多都实行高福利政策,很多人不干活天天混还可以拿很多的补贴,甚至比自己去工作挣的还要多。
这个政策必然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从长远角度看,这必然会让这个国家和民族,走向衰亡。西方很多国家现在已经面临着高福利带来的财政和债务压力,年轻人缺乏工作和努力的积极性等问题。
譬如希腊。
这些国家看似像天堂一样,实际上在不断地走向衰亡。
这还不算稀奇的,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前段时间,纽约搞了一个合法的毒品注射点,瘾君子们可以合法地在注射点吸毒。
如果我们像西方国家一样,搞绝对政治正确,为了选票,对每一个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无条件地满足,那反而会损害这个国家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国家长远的发展。
代表们的建议,网络上的声音,确实应该倾听。如果没有这些渠道,决策者在管理和决策中,就很容易忽视一些群体的利益诉求。
实际上,“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好几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就提出了很多意见建议,这些都是实实在在推动“双减”政策出台的动力。
但无论是代表,赞同代表建议的人,还是国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不能就简单地把建议当成政策了。
最终的政策,一定是一个综合而平衡的结果。
就像一家人最终买一台国产红色、1.5T的7座车一样,是抓住了家庭的经济实力、家庭出行需求这个主要矛盾,但兼顾了妻子对颜值的需求、奶奶对经济性的需求等次要矛盾。
对于三岁儿子想要买挖掘机的需求,可以给他买一个玩具挖掘机。
而十四岁女儿为了攀比和虚荣的保时捷需求,姑且听听就算了。
考公务员,了解体制,关注老司机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代表了互联网企业的基层职工诉求,但是又只是一小部分。
关键是这种事情应该企业自发去做,《劳动法》有必要要求企业让员工在家办公每周两天吗?当这是动画片里的许愿机器啊。
当然我个人很支持互联网企业推行在家办公。
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大多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繁华地段,写字楼成本很不便宜,不少外企互联网部门就是工位不固定,员工交替到写字楼上班。
另一方面,在家办公对员工也有好处。互联网企业基本上都在一线二线城市,而且是经济繁华地带,基层员工被迫较远地段买房和租房的情况极其普遍,通勤时间也就会很长,公交和地铁也很拥堵。还有,繁华地段的伙食成本也不便宜。节省下来的通勤时间,真的有助于更好的休息,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普遍需要996的情况下,以及避免早高峰和晚高峰带来的痛苦。
当然我知道国内不少人很拒绝在家办公,那是你的问题,不是在家办公的问题。
先泼个冷水,这种模式基本上只适合互联网公司,而且是制度灵活的公司,其他性质的企事业单位基本不可能。
我想代表这个建议,应该是参考携程已经在推行的3+2办公模式。
我 @听风 以前在携程上过3年班。携程是一家非常积极拥抱变化以及尽最大程度为员工考虑的互联网良心企业。疫情期间,梁老板都出来直播卖旅行产品了。
携程的这个3+2办公模式趁着疫情,在内部个别事业群试点很久,才在今年3月1号正式实施。
携程的3+2确实酸了很多互联网打工人,更酸了很多非互联网的新时代农民工。
因为可以一周工作日的两天,不用挤公交,不用挤地铁,不用下雨天下班着急打不到车,不用遭遇堵车。甚至可以缓解部分带娃压力,以及提高生育率。更进一步,还可以解决地区的部分差异化问题。
总之,对员工而言是好处多多,推广当然举双手双脚赞成。
然而,对于很多绝大部分的企事业单位,制度僵化,办事效率低下,有些公司宁愿把员工留下加班摸鱼,也不愿意放员工正常下班,上班时间卡的死死的,迟到几分钟让员工感觉如临大敌。
就这,还能灵活办公,领导看不到你在工位上,这心里还不炸了。
推广这个灵活办公之前,先把自己革个命,就这,绝大部分公司就望而退步了。
我是 @听风 ,点个关注,不迷路。
因为苹果在国内人气摆在那
而身为在中国人认知里面的纯PC厂商(中国消费者100个有99个不知道戴尔做服务器,惠普做打印机,他们觉得那就是纯PC企业),我不买电脑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关注惠普戴尔关注他们做了什么?
但做手机和做各种电子产品的企业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啊,这是跟自己切身相关的,毕竟你总不能不用手机了吧
但有一说一,惠普和戴尔对中国市场确实很不厚道。
产品外,中美贸易战国内高校封锁争着当排头兵令人作呕。惠普大量产品不在中国市场发售,对国内越来越不上心一副不想在中国可持续做生意的态度;戴尔国内采取保利润率的销售策略无视中国消费者利益诉求明着"歧视"中国市场。
当然产品外做的差可以被洗白,再谈谈产品:明知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按照国外思路做产品必死无疑,就是打死不在国内设立研发分部放权给中国人,中国分部就一卖货的。再加上自己有些不思进取,导致其产品力越发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在中国市场抛开品牌本身的整体产品力,惠普戴尔都是倒数,中国区销量一年不如一年。
从这两个角度看,你期望品牌变好给消费者提供优秀的产品,但也怒其不争。
此外就是这两家美企非常注重舆论公关,且纪律严明,很少爆出黑点给人递刀子。
不然某厂公关当初做笔记本的时候,早就顺带跟那一家一起黑一遍了,只可惜实在找不到黑的地方。
惠普的三倍赔偿成了美名,鼓包和铁板熊掌也只是产品内问题可以改;戴尔更是冰清玉洁不犯事,偶尔有啥问题也马上内部处理或者公关掉流不到外面来,就像vivo高效清除网上关于机场爆炸事件的新闻彻底压掉热度一样。
没刀子递给人民群众黑,那怎么掀起波澜?
李登辉这个人,看似奸诈,实则昏聩。
台湾(省)从蒋经国手里交到李登辉手上时,产业方面是四小龙里最强的。韩国在李登辉主政时,人均在四小龙里陪坐末席。但是李登辉依据神棍张家墩的理论,做出戒急用忍的决定。台湾企业失去了最佳的升级产业,扩张市场的时机。
台湾相对于韩国的劣势,不是人才不够,技术不行,而是岛内市场不足,很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产业养大做强,韩国毕竟还有5千万人。李登辉的总路线,就是放弃得天独厚的,的最大优势,与大陆市场若即若离。
所以这个人,见蒋经国坐半个凳子,分裂国民党的手腕绵长深远;方方面面精算犹如偷袭珍珠港前的军部,但是对大局的预测,笨的一塌糊涂,也是军部一个水平。归根结底,只是政客,不是政治家。
当然对中国大陆而言未必是坏事,这一点和香港李家把数码管项目搞的完全走样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