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几乎所有的对话都是编造的,因为明史记载方式基本都是第三人称转述。比如太祖本纪里偶尔引用那么一两条重八的双引号基本全是正事,不扯淡。
第二条,对正邪人物刻画的太过分,正义就一定正义,邪恶就一定邪恶,过分的低估或高估了一些人物,甚至一些十分有名的人都没出场过。举个例子,比如对孙承宗的描写,直接忽略了孙老爷子的几场败仗和战略收缩(小弟以为是很英明的或者是必然的决策);低估了熊廷弼的《辽中书牍》的考察记录,熊廷弼经略的那几年里十分了解辽东冰河期的情况,努尔哈赤的军队因为冰河期同样是粮草奇缺,所以做出大规模战略收缩,放弃关外驻地。这本书被收录进四库全书,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被烧成了残本,但熊经略极有可能去过大安(后来皇太极破关的地方),退守政策可以保证以奇快速度支援京畿地区,后来己巳之变的时候给袁崇焕累的半死才阻截住皇太极可以看出熊经略的战略思想的重要性(当然实际上袁崇焕也猜到了,给崇祯上过疏,但是兵力有限,蓟门兵力无增,最好的办法就是熊经略的犄角战略,收缩袁崇焕的战略防线,己巳之变再度证明了一但关宁锦防线被绕过去,宁远真的就毫无战略意义);嘉靖时期一直在强调小人物大背景的描写,但是到了熹宗时期就不写了,袁崇焕独守宁远并不存在,之前他自己说过宁远三面靠山一面靠海,他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后勤,当时魏忠贤是袁崇焕的最大靠山(袁崇焕不止给厂公修过生词,还干过点别的事),谁敢不给九千岁面子,高第也不是胆小鬼,高第撤走才是真正的玩命(高第驻守的地方是山海关,如果高第临阵脱逃,那他的防线将是第一个收到冲击的),天启六年三月的时候宁远大捷高第也打了胜仗,结果被阉党进谗言以致革职,他不是阉党,我们能不猜测袁督师没有从中作梗?),然后袁督师的的官位当年明月也就说了,后来永平大战高第直接带着家眷跑路,换做是我我也这么做,你袁崇焕自己玩吧,别把自己给玩死!
第三条,太平盛世永远一笔盖过,搞得明朝好像就没有过好人好事一样,好太监也一个不写。隆庆年有个太监叫田义(北京石景山最有名的太监墓园叫田义墓),太监中的魏征,居然一笔没写。
第四条,有的地方故意把时间顺序弄颠倒。比如正德伏诛宁王宸濠那段,朱厚照是先于正德十五年九月“渔于积水池,舟覆,救免,随不豫”,而后”冬十月,次通州“,最后“十二月己丑,宸濠伏诛”,跟江彬没半毛钱关系。
第四条,宁王叛乱的时候当年明月说武文定和王守仁不认识,其实不然。1502年赣江叛乱王守仁剿匪的时候武文定受过王守仁指挥作战,而宁王叛乱发生在1519年,所以他们俩是老朋友了。
第五条,当年明月按照明史的原说法,景泰帝多次拒绝登基。而实际上,先帝北狩之后,广阝王(朱祁钰)是第一个组织朝廷大员论战和的藩王,因为朱祁钰是下一任皇帝的唯一人选,多次推辞只是表面现象,他应该是想做皇帝的。
第六条,邓子龙是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末期才加入到战局中来的,老将当时已经六七十岁了,他真正的成就是年轻时在云南和贵州以及交趾(越南)的长达十五年的剿匪生涯。他刚到朝鲜没过多久就被石曼子用家传战法钓野伏给玩死了(和李舜臣一起),他对战局的影响不是很大,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露梁海战,而这一战,就战略目标而言,中朝方应当算战败,因为这次阻击战没能打到留下岛津军团的目的。
第七条,说说我们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守蓟州之前朝廷讨论出两个人选,并且都被叫到蓟州报道去了,另外一个就是俞大猷。结果,俞大猷落选了,谭伦看中了戚继光(原因史料里没写,其实不用写也知道了,戚继光送礼了)。戚继光巡查半年后写了一封奏折上奏皇帝(万历当时还小,这封奏折实际上是写给张居正的),陈述了30条明朝北部四边存在的隐患问题,结果这30条在明末的时候几乎全部都应验了。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刚刚成年,因为小时候被张居正欺负出怒气来了,把和张居正有关的几乎所有官员都整了一通,例如罢免了殷正茂和戚继光,因此戚继光被以行贿为由罢免了职务,三年后戚继光在野逝世。
第八条,说殷正茂,高拱在奏折里写道殷正茂虽贪但能办事,当年明月表示同意(当年明月自己就是公务员,屁股决定脑袋,作者本人在任做过什么事大家可以稍微脑补脑补),高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殷正茂是张居正的人,没有这么夸人的,这根害人没有任何区别。
第九条,西游记在明代不是禁书,也不存在嘉靖皇帝忌讳车迟国国王迷信道教的问题。中国历代禁书大约268种,以黄书居多,没有西游记,但是有水浒传。
第九条,王在晋曾经写过一本《三朝辽事实录》,大致是以他的角度写万历四十六年到天启七年之间辽东的政治经过和地理概括。
(干货贴)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这本书在大清是禁书,清朝末年史学家孟森写了一部此书的读后感,大肆的批评了这书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战略收缩,意在批评当时大清对外战争的种种不利。
@蒋老师,我们来看看当年明月没写的有什么。
“卷七,臣阅按臣方震孺疏,知宁前仅五百兵亦俱掉发,则宁前虚矣,夫宁前关门之藩屏也,何可虚而不守,弃之以资虏。莫若就近招集溃兵,择其精壮者,俾守宁远、前,屯责成道臣张应吾统率各兵,效死勿去。或曰广广宁不可,保守宁前无用。不知宁前去关甚近,便于策应,粮饷亦便于转输,多一层则增一层之障蔽,宁前未可弃也......”这里说王在晋也认为宁前道(包括大凌河小凌河柳城等地)十分的重要,守住这些地方才能守住山海关;
”西虏不忘互市,必开衅于喜峰。我无处不备,无时不备,封疆之祸何时而已。夫寇至而弃封疆,曰力不敌也。贼来而急奔走,曰战不胜也。试问广宁陷后,有贼来宁远否,有寇至前屯否。闻风而溃,见影而逃,只顾身命不顾封疆,只思奔窜,不思捍御。“这里是王在晋看过了方震儒写的上疏,得知前屯处只有五六百守军,因此十分担忧这里会成为敌人的突破口”“。
”袁崇焕在部忽连日不见,未知何往。归而问之曰:山海也。渠自谓我一人便可当关,只要兵马、钱粮耳。人皆信之,遂以为监军,其去不奉旨,不辞朝,卤莽如此,可用当关否”。这里指出王在晋不支持袁崇焕去守宁远不是认为宁远不可守,而是觉得袁崇焕做事太欠考虑。
大学士孙承宗奏:“……臣时执偏见谓经臣议诚然,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设,北山南水既无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经臣曰:于山建山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当年明月忘了写最后一句话,反差有多大不言而喻。
第九,鄱阳湖朱陈大战,当年明月写陈友谅重蹈了曹操的覆辙,把战船连在一起。当时罗贯中是张士诚麾下幕僚,三国演义于洪武三年发表,那时候陈友谅早就化成灰了;其次,三国志魏志并无铁索连舟的记载,因此可以判断,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描写是罗贯中借鉴了鄱阳湖大战所为。
当年明月造成的最大的硬伤,莫过于“明宪宗和万贵妃”了,全盘接受《明史》观点,把明宪宗和万贵妃黑出翔了!
人家明宪宗内定荆襄、安两广,外平蒙古、扫女真,怎么着你了!!!!!!
既然还原了正德,怎么不还原历史功绩远胜正德的成化帝!!!!!
满清为什么这么黑明宪宗,还不是明宪宗对女真扫穴犁庭,刚刚崛起的女真就这么废了100年。
最大的硬伤在于,作者始终无法脱离封建史观那种为尊者讳的观念。
看明朝那些事儿,英宗这种昏庸无能被敌国俘虏杀忠臣的皇帝竟然也被吹成了明君,至于嘉靖,万历,思宗都大多吹嘘其功绩,少论述其弊政。
这其实与24史的观念根本上是一致的,即为春秋笔法,皇帝永远都是伟广正的,一切都原因都是奸臣作祟,把皇帝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所以看到后面你会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皇帝都如此英明,明朝却变成了一个无法挽留的局面,尤其是最后一本,感觉赢着赢着国家就亡了,作者在对崇祯的评价中,直接接受了清修明史的那种无力回天的观点,为崇祯帝的几次作死行为找到了理由。
最后在明朝灭亡的原因总结中,竟然用气数已尽这种话来概括,还用心的用蛋糕的变质期来给普通人形容,将明朝廷的一些弊政避而不谈,给人一种无力感。始终无法指出皇帝的错误,在观念上理所当然的继承了旧史观,虽然用了许多新颖词汇来吸引年轻人,但是在骨子里仍然是旧的那一套。
————————————————————
分割线。
明事,当然是一部很好的科普小说,我作为普通科普历史读物来看待,但是这本书对年轻人影响深远,我仅仅是从我的角度指出它的缺点,任何事情都不是百分百完美的。(希望粉丝不要喷我 )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不断,朝廷最终在辽东和农民起义中崩溃,整个政府系统的腐败,当然不能归结于某个人或者几个人,但是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难道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吗?视国为家,予取予夺,上奢下效,诸侯封地,以天下奉之尚且不足,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百姓无立锥之地,天灾之下,还有三饷。
天下之大弊几百年前海瑞能看懂的道理,作者却将其简单粗暴的归结于气数,气数即宿命,客观唯心主义,将社会运行归结于那虚无缥缈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历史观念陈旧的问题。当然不能苛求太多,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它仅仅只是科普小说这一层面的根本性原因。
我最近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在赶毕业论文,可能回复的比较慢,请谅解,欢迎大家讨论问题,喷子请绕道,恰好我论文是有关明末清初的,看完史料后,实在对万历,崇祯,以及其他藩王,爱不起来,朱胡子真庸儿也,对于当时天下百姓的疾苦深有体会,崇祯实在是一个无能,好猜疑,志大才疏,虚伪的人,最后弄的人心离散,做了亡国之君,真心没有冤枉他,北方赤地千里,人相食,竟然还不断加赋,实在是把普通人往死路上逼,人心思变不是一句玩笑话。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就是在这种极端的阶级压迫下产生的,南明妄图联合清朝剿灭农民军,可惜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太大了,不得不说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百姓的悲剧,为了求活路而奋战的所有人的悲剧,学历史的人可能就会比较伤感……毕竟历史其实就是一出出无可奈何的悲剧。
评论区有人和我杠,说明朝灭亡就是天命。
这样说就完全陷入古代史书那种天命论的范畴中,清朝人修明史书,就是一副崇祯各种努力救国而明朝依然四面楚歌灭亡了,人家不会去诋毁明朝皇帝,不要用现代人抗日神剧的思维去考虑古代人,可笑当年明月既想看不起清朝人官修的明史,又在无形中继承了明史的观点(果然古代文化人姿势水平就是高啊),清朝官方只会把崇祯皇帝描写成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悲情人物,因为正因如此才能证明清朝入关是天命所归,你们屁民就不要和上天对抗了。天意亡明,但是我们研究史书的怎么能陷入这个思维中?简直可笑。切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而不是一家一姓,王侯将相的天下。
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望庙堂者切记。
大家不要只玩梗嘛。我来正经回答一下问题:
元老院的“恶”,大致上和我们这个位面的殖民帝国们所做的恶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元老院能比殖民帝国们好看一点,是因为元老院的“善”比它们是要高出不少的。但是既然问题问的是“恶”,我们就只说“恶”——
1.带有殖民意味的倾销:
糖业战争,以及正式进入广州后带来的小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2.奴隶贸易:
夸克穷的奴隶贸易的专利权证书,前往马尼拉完婚的贵族私生女唐娜玛丽娜·德·阿雷利亚诺小姐的遭遇。早期的生活秘书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奴隶贸易。
3.武装侵略他国领土:
典型如济州岛。同人里就更多了,但没转正不拿出来说了。
4.文化侵略:
借灾荒趁机传播天道教,张教主和崔道长干过的事都不少。当然这种文化侵略带有一定启蒙性质,但此处只谈“做了哪些恶”。
5.滴着血的原始积累:
天地会趁风灾吞并小地主和自耕农土地;赵引弓的蚕吃人;薛岗村的集村并屯。
6.挑拨战乱:
在登莱之乱趁火打劫的发动机行动;插手东南亚诸国的战争;官方同人里还介入了日本的岛原之乱。
7.海盗式的直接掠夺:
西班牙盖伦和部分地区的合理负担(在抢劫盖伦船的过程中还用了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化学武器)。
8.制毒贩毒:
张道长的土制吗啡,工人们的可卡因精力茶。
不过这些罪名,也要看历史的进程,毕竟我们这个位面的灯塔诸国也是干着这些事一路走过来的,如今人家不还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典范、世界历史的灯塔么。大英……呃,美利……呃,元老院,对尔等落后民族小小的征服,算得了什么?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福王是被马世英拥立的
鲁王只是监国
唐王素有大志,刚烈有谋,称帝但是被郑芝龙裹挟,郑芝龙投降后,唐王战死。
邵武帝是唐王的弟弟,唐王让他继位,他有不能退让的理由。
桂王是福王之外最名正言顺的,属于正常登基。
靖江王,这是一个野心家+傻缺
并没有什么影响。
光绪皇帝亲政遭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提拔了一批新党主持改革。一群愤青改革中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了很强大的旧党阻力。
康有为和光绪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坚信是皇帝的知音,并脑补了是慈禧太后在暗中破坏戊戌变法,于是派人连夜通知袁世凯,想通过政变杀死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听这还了得,表面应付一下赶紧通报荣禄,要将康有为一伙人一网成擒。
康有为事先逃亡,在海外骗钱为生,编了很多的政治斗争故事(还搞出一张和光绪皇帝的合影)骗取赞助,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度过了一生。
时人嘲讽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