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府是明代“府”的一种特殊形式。明代地方行政区划多种多样,有府、州、县这样的民政机构,有卫、所这样的军政机构,也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这样的土司机构,但是又有很多细分,比如府有军民府、御夷府,州有属州、直隶州、御夷州,卫有军民卫、屯卫,所有军民所、守御所、屯田所,宣慰司有军民宣慰司,长官司有蛮夷长官司。不同的样式是为了根据不同情况实际设置,使其更符合当地的情况。
明代的军民府基本都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一带,和土司有关,但并不等同于土司,即“土司不一定是军民府,军民府也不一定就是土司”。明代前后包括有四川的普安、普定、乌蒙、乌撒、东川、镇雄、遵义,云南的曲靖、姚安、鹤庆、武定、寻甸、元江、丽江、永昌,贵州的贵阳、安顺、平越,广西思恩十九个军民府。
从地域分布上相对于军民卫(军民司)来说,军民府的分布要局促的多。相对于军民卫基本都处于汉土交杂地区不同,军民府有的是位于这种交界区域,但有的地方并没有或者说只有很少的汉人群体。
曲靖军民府,很明显能看出是汉人、土民、军户三方势力交错。但是东川军民府又为何能忝列其中呢?对于这种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有个思路——查沿革,看看是不是历史遗留问题。
首先,我们把这十七个军民府出现的时间拉个进度条出来:
按这个表我们可以发现几条规律:
1、凡是洪武时期设置的,全是土司;
2、凡是嘉靖、万历时期新设的,全都不是土司;
3、凡是在明朝中后期废掉军民府称号的,全都伴随着改土归流;
4、实现了改土归流的并不一定非要拿掉军民府称号;
5、贯穿明朝从始至终都保持了军民府称号的,只有川南三府。
洪武三十年十一月,西平侯沐春上奏说鹤庆、丽江州县人民“多义兵土军,聚则为兵,散则为民,卒难调用,宜立百夫长领之,改为军民府为便”,于是鹤庆、丽江改军民府。其后虽然鹤庆在正统八年改土归流,但名字却没有变,仍然沿用军民府的称号。
云南土司改土归流始于鹤庆第五任世袭知府高伦,他在正统六年谋杀云南官吏,本人处斩,家族子孙“俱系为恶不良之人”,于是云南三司申请“止令流官管事”,朱祁镇回复说“是,钦此。”一句话的事,鹤庆改土归流。
成化九年,寻甸第五任世袭知府安晟病死,他媳妇和叔叔合谋宰了应该继续知府的安晟之子安宣,朝廷震怒,下令云南巡按彻查,成化十二年后决定改土归流。
嘉靖四十二年,第十二任武定女知府索林被婆婆瞿氏、小叔子继祖欺负,“抱印走云南”,巡抚拟改土归流,万历三十五年实行。
从沿革上来看,军民府这种编制是从元代的是某路军民总管府沿袭来的。元代的“路”全称是“路总管府”,元朝在云南、广西设置了大量的路军民总管府,但是在云南的设置却是西南边地和川滇交界地区设置。明朝进军云南的时候,川滇交界地区基本沿袭了军民府这一制度,但是由于洪武十六年并未进军云南外徼,所以图中左下角那一片军民府并未设置。等到洪武后期以及永乐初年对此地招抚时,重新设立的区划已经是军民宣慰司了。
和元代不同,明代尽量将土司和土府分开,以至于同样是土司,宣慰司、宣抚司这种机构是隶属于兵部,而府州县这种却是隶属于吏部。隶属体系的不同,使得土府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宣慰宣抚司这种机构的中央管控力度要高。军民府的主官即知府,可土可流,土流情况一句话就可以改定。
综上:明朝军民府就是行政区划“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境内有一定数量的土司,土流交互情况复杂,但出于地理位置以及保护驿路等因素,又不适合改置为控制力度较低的宣慰司、宣抚司,本身却又没有卫所的军事镇戍,所以设为军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