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字是名的补充和解释,但并一定所有人的字和名都是意思想关联的。古人取字一般有8种思路。
比如:李密为什么字令伯?王粲为什么字仲宣?
这其中用用到的方式就是兄弟间的排行循序,伯代表老大,仲代表老二,
其中比较有特点的就是孙权兄弟4人。
老大孙策字伯符;
老二孙权字仲谋;
老三孙翊字叔弼;
老四孙匡字季佐,
一看其表字,兄弟排行次序一目了然。
从字与名的意思关联看,常见的有以下八种格式∶
1是并列式,字与名意思并列。
如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我为予;
东汉卫尉张俭,字元节,节俭为同义词;
三国政治家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为并列同义词;
三国时曹操部下名将张辽,字文远,远与辽意思并列;
北宋散文字曾巩,字子固,名字相连为巩固。
2是延伸式,字为名的意思延伸。
如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
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
南宋词人刘过,字改之,有过则改之;
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字受之,谦受益。
3是扩充式,字为名的意思之扩展与结果。
如东晋宰相谢安,字安石,安稳如石;
唐代诗人杜审言,字必简,文章经删审必然简练;
宋代名将岳飞,字鹏举,鹏鸟起飞必然高高举起;
宋代诗人陆游,字务观,外出旅游务必要观赏风景。
4是矛盾式,字与名意思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
唐代文学家韩愈,按儒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因而取字退之;清散文家管同,字异之。
5是对仗式,字与名从意思到语言结构为对仗。
如明散曲家薛论道,字谈德,论道与谈德同为动宾结构,联起来就叫论道谈德。
6是拆字式,将名分拆成二字为字。
如唐代文学家苏顽,字廷硕;
南宋诗人谢翱,字皋羽。
7是增损式,将名增减偏旁取字。
如宋代奸臣秦桧,字会之,桧去木为会字。
8是排行式,按家族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取字。
"伯、孟"都是老大,"仲"为老二,"叔"是老三,"季"为最小。
如南宋将领张俊,字伯英,他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
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名丘.字仲尼,仲为老二,俗称孔老二。
周代男性还在字的后面加父、甫,女性字后加母、女等字,以表示男女性别。如孔子字仲尼,又称仲尼父,或尼父;
这种方式在后来也有出现,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字介甫等。
春秋时男子取字的最普通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例如春秋政治家公孙侨字子产,孔子学生颜回字子渊,端木赐字子贡,冉求字子有等。
这个"子"字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
这种取字方式一直延续下来,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出使匈奴的苏武,字子卿;
三国魏文帝曹丕,字子桓;
唐代文学家王勃,字子安;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
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等等。
国取字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前。
如现代文学家老舍,原名舒厌春,字"舍予",为"舒"姓的拆字,老舍为其笔名;
现代学者胡适,字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