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开门见山说清楚:
其实成家和立业没那么大矛盾,别被这两句话骗了。
圣人都说了,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齐家简直是先决条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以上,《礼记大学》。
回到这两句话。
赵云说“大丈夫何患无妻”的语境是:
桂阳降将赵范,要把亲嫂献出来接纳赵云,赵云不受。刘备问他为何,他说赵范新降,有些难测。然后说,大丈夫只患功名未立,何患无妻。
——注意,这里赵云是拒绝了一个颇叵测的降将送来的福利,因为这个女人和他的事业是有冲突的,所以他选择了事业。
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语境是:
汉武帝为他治宅子,他表决心呢。
问题关键到了:赵云和霍去病这话,都是对上头表决心的。
实际上,虽然圣贤书认为要先齐家再治国,但我国一向以先忠(国家)后孝(家庭)为美。比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女权主义肯定气炸了,但就被历史学家传为美谈。赵云和霍去病这么表态度,是种政治正确,而已。
再说简单点:
齐家(家庭)和治国平天下(事业),本来不矛盾,甚至在传统道德里,被认为是相辅相成的;但等你投入到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一般会要求你忠孝难两全、背井离乡、羁宦天涯,牺牲一点家庭(有时候,仅仅是种可能),所以,臣子就应该时常表达出“我要先事业后家庭,如果有朝一日,事业和家庭有冲突,我会选择事业”,这未必是真的,许多时候,就是种古代的政治正确和表决心。如此而已。
再打个比方就是,这就像妻子问你:“如果你工作时接触到美女,你怎么办?”——这个情况仅仅是种可能,而且接触到美女也未必会影响你们夫妻感情,但你必须把“我看都不会看她一眼,让她死去”挂在嘴上。许多时候就是表个决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罢了。
这个问题,当然是说的男士。在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是求取了功名才婚配的,恐怕没有统计。因此难以个什么统计数,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如从一般的行为规范上说,这个问题可能不成立。《礼记.大学》中就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语”成家立业“,在这里是并列连用,成家还在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说到了家也就是传宗接代的重要性。
在旧秩序中,家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是在与君王与国家的利益需要发生冲突时,才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即使这样,西晋时,晋武帝要召李密为官,李密要侍奉年迈的祖母,上书请辞,留下了千古名文《陈情表》,说其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并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之理,请求陛下应允他了决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结果情动圣上,赞赏他的孝心,还赏赐其奴婢,并让当地供给其祖母膳食,同意其祖母亡故后才出来为官。说明并非是完全的对立。
所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问题中”成家“恐为笔误)之说,也非不婚。霍去病24岁即去世,有子嗣,他是汉武帝给他建了毫宅却因忙于战事不愿去看才说了这个话, 名将岳飞则是16岁就娶妻了。重功名而轻小家,这只是表明一种志向罢了。
中国古代人的寿命短,按习俗结婚亦早,可能和苦读习武求功名会有点冲突,是不是因此就要推迟婚期,推迟到什么程度,究竟有多少,也难以考证。
从前,农耕社会,有田亩可耕就行,急于抱孙子的父母,早早地就把婚事给你办了,民间习俗上早就有早结婚早有子早享福之说,直至今天,农村结婚普遍早于城里人。城里的人,结婚时间倒是大大推迟了,这和客观现实有关,大学毕业都20多岁了,再弄个工作,有个立足之处,还要点时间,先立业而后成家,就不鲜见了,没房没工作就成家,总觉得没着落,也在情理之中。在大学里谈恋爱的,多了去了。恋爱中的激情,有对象后的心安,也未必就无助于学业。至于一些希望有点成就或者出于某些工作考虑而推迟婚期的,当然也有,恐怕也只是一部分人的事。
现在的人结婚晚点,总体上和客观现实有关,也还有不婚不子的,这在古代,要算大逆不道了。有婚不要子嗣的,不婚的,却又未必是无性亲密的,也不能都扯到立业上去吧。
总之,这样的现象,应该是有,有些还是出于无奈,重事业不顾家的也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甚至刻意渲染它们之间的矛盾,仿佛这是不可调和、无法兼顾的。又或者,认为爱情家庭是事业成功后的必然附庸品。“也可能会有。但将其视为一个观念上的普遍的问题,却有以偏概全之嫌了。
谢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