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八佰》公布了最新的预告片,该片最后一幕与我昨天发布的感想不谋而合。
这段预告片点明了影片的三个男主角,分别是:
王千源饰演的逃兵羊拐,我之前根据臂章推测他原隶属33师,该师在10月的大场之战中损失惨重。
姜武饰演的逃兵老铁,之前根据臂章我推测他原隶属于东北军67军,军长吴克仁在松江之战殉国。
张译饰演的逃兵老算盘,原隶属浙江保安团,预备役。我推测这支部队还没补充到正规军就被打垮,或者老算盘提前开了小差。图片中他正和王千源要尿来抵御毒气。
三个逃兵性格迥异,但有一个共性,就是想活命。但是这种活命是苟活,看不到做人的尊严和希望。
然而,军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活,不过是完成任务而活,是击败敌人而活,是像人一样去活。
正如我昨天所写的,从苟活到敢死再到存活,这个过程才是一名正真军人的蜕变。
另外说一个令我惊喜的小细节:
国军装备的隔绝式防毒面具。
日军装备的过滤式防毒面具。
小小的防毒面具,考证严谨,大赞。
6月4日:读懂了八百壮士,就读懂了抗日战争
1937年10月底发生在上海闸北四行仓库的战斗,像极了抗日战争的缩影。
国民革命军88师262旅524团1营的423名官兵,奉命守卫四行仓库——上海市区的最后一块阵地。正如《八佰》预告片里苏州河两岸的对比一般,那时的中国,一半是暴日肆虐的沦陷区,一半是洋人庇护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尽屈辱,任人宰割。不要说打赢,多半时候连打的勇气都没有。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吹响了中国人战斗的号角,宣告了近代中国的最后一搏。
四行仓库背靠租界,削减了日军的火力优势,八百壮士得以以弱击强,勉力抵抗。
整个抗战中,蒋介石无时无刻不在寄希望于国际调停,友邦援助。而实际上,中国的抗战确实搭上了英美的战车。
但是,四行仓库最终还是失守了,正如蒋介石最终被中国人民抛弃。
八百壮士不是被日军打败的,蒋介石也不是被日本打败的。
但是他们二者,一个是革命烈士,一个是反动头子。
为什么?
其实,八百壮士是典型的非典型国民党军队。
四一二之后,国民党军队逐渐退化为拿着热兵器的封建军队。各部队的战斗力严重依赖军事主官的个人素质,上下限极大。
在民族大义的召唤下,国民党军队中涌现出很多抗日英雄,他们视死如归,慷慨捐躯,但中国军队还是节节败退。正如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也给予日军巨大杀伤,但战役还是失利了。
因为在舍生取义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国军中的绝大多数,把赴死看作战斗的终极荣誉。他们中越是优秀的人,越是急于赴死。
南京城破,罗策群高呼:几殆就几殆,唔好做衰仔啊!
石牌危急,胡琏复电: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广大基层官兵更是将“我死国存”、“来生再见”挂在嘴边。固然壮烈,但让人看不到希望。
看看谢晋元怎么说的。
“余一枪一弹,誓与敌寇周旋到底!”
换句话说,不打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绝不放弃!!
这句话,正是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精神内核。
正如人民军队广大指战员掷地有声的诺言:
保证完成任务!
作为军人,活着比死更难,也更重要。因为你必须活着,才能战胜敌人,才能将必胜的信念,传递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而发掘出蕴藏于人民中的无穷伟力。
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的坚守,激励着民众,让他们看到,原来中国人可以战斗,原来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
于是,军人守土,人民拥军。四行仓库的战斗步入良性循环。
无奈的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向英美妥协,下令八百壮士撤入租界。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谢晋元在接到宋子文的电话后,昂首走向自己的人民。
四行仓库战斗的结局,体现了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片面依靠军队抗战的局限性和蒋介石选择性卖国的本质。
最终,蒋介石如同四行仓库一样被他自己抛弃,而八百壮士则在民众的心中种下不屈的种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无论站在民族还是阶级的立场上,八百壮士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还前人的债,造后人的福。
人民英雄,他们值此荣耀!
我把自己4月21日写的答案放到上面来吧:
《八佰》定档7月5日,在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前两日。其他回答有部分质疑本片立场问题的,我觉得在没看到成片之前,这种质疑略显草率。淞沪会战爆发之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蜜月期。属于调整师序列的88师此前未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反倒是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露过两手,属于中国最早和日军干过仗的军队之一。从目前已知的信息看,《八佰》关注的是88师262旅524团1营的基层官兵,即便某些人不遗余力地想把他们归入反动军人的行列。但我想他们在上海和南京奋战的动力更多是来源于朴素的爱国思想而非对蒋介石的愚忠吧。退一步讲,将视角拉大,524团上校团长韩宪元于1937年12月12日殉国于南京雨花台,262旅旅长彭巩英在解放战争中随陈明仁起义,加入人民的行列。不过时任88师师长孙元良一直以来因其善于转进而被人诟病,要说88师有什么黑点的话,可能也就是孙师长的某些行为了。淞沪会战虎头蛇尾主要是蒋光头和孙飞将这些国府高层的责任,这锅88师的将士们不背。
更重要的是,八百壮士于2014年被民政部列入首批300名抗战英烈之一,于狼牙山五壮士和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齐名。根据他们的事迹拍一部电影似乎也没什么不妥吧。至于导演有没有夹带私货,看了电影不就知道了。
至于有些人纠结八百人还是四百人的,放几张图吧,最浅显最易得的纪录片截图:
附蕰藻浜附近被干死的鬼子兵尸体一具,注意他脖子上插的刺刀是三八枪的刺刀,谁吹鬼子拼刺技术好来着,也就欺负欺负壮丁了,遇到正牌军人还不是尸横异野,凝目东瀛。
5月30日:《八佰》更新了新的预告片,剪辑凌乱,场面火爆,突出一个“燃”。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种风格,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激烈和火爆,更在于冗长和压抑。对于基层官兵来说,有时候给个痛快反而是一种奢望。还是说一些细节吧。
集结于闸北的日军。前面是海军陆战队,后面是陆军,注意九八式步兵锹,携行时应柄头分离。实际上进攻四行仓库的主要是海军陆战队,陆军主力忙着在苏州河与中国军队主力决战,我手头暂时没有陆军参加四行仓库战斗的记录。
另外,海军陆战队的服装存疑。图中的水手服应当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的制式服装,1937年淞沪会战中,上海特别陆战队应该已经更换了新的陆上作战服,原来水手服仅作为舰上作训服了吧,如下图:(图片出自日本战时电影《上海陆战队》)
新的陆上作战服与陆军作战服的主要差异为两肩带肩绊,军衔标识于两肩横置,钢盔带布罩且正面为一颗锚而非黄五星。
偷袭摸哨的鬼子敢死队,这部分剧情应该也是改编的。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对面墙上写的是屈臣氏汽水。
这张更清楚了,鬼子身后背的是95式防毒面具。
这挖掘机看着比蓝翔的高级,型号不清楚,跟自走炮挺像的。
这句“来生再见”应该是郑恺说的吧,原型陈树生的壮烈丝毫不输鬼子“肉弹”。台词出处如下:
这应该是日军海航的九六式吧,这涂装是tm挺二的。
鬼子飞行员:“支那勇士们,一起来212啊。”
国军机枪手:“2你麻痹,下来嗨。”
咳咳,扯远了。
处于高射状态的马克沁mg08,哦不,是民二四。
楼顶升旗,青白旗高清无码。呵呵,日后撕逼重灾场景。
日军冲进大楼后,大门突然关起来了。这个倒是有原型的,不过原型是十日围攻期间,88师敢死队冲进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之后,鬼子把门关起来了。原型如下:
导演对四行仓库战斗的改编非常非常大,我已经不太能代入历史原型去看了,必须调动起庞大的知识储备才能会意。可以想见,以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认知,可能会对这部电影掀起巨大的争议。
但是这种城市战争戏也算是前所未有的一种类型片。观众都有猎奇心理,如果故事编得好,演员演技出彩的话,掀一波观影小高潮也未可知。
5月29日:今天有空看了下其他回答,高赞答案认为该片有为反动派洗地的嫌疑。这个我倒觉得可能性不是太大。通过已有信息推测,本片聚焦基层军人,蒋、孙等高层人物未必会在电影中出现。
但是,本片可能真正的糟点在于:为了突出主角光环而夸大四行仓库的战斗规模,却罔顾同时在上海作战的其他部队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战果,
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四行仓库的同时,日本陆军上海派遣军第3、第9两个师团向苏州河南岸实施强渡。从10月28日到11月8日,日军拼尽全力也只在苏州河南岸建立了三个据点,既没有撕开中国军队防线,也没有互相连通,建立有效运动通道。反观苏州河南岸的中国军队,36师、88师和税警总团毙伤日军5000多人(据日军强渡各联队史记载),自身也牺牲巨大,但只有一人重伤被俘。
实际上,即使是在日军第十军11月5日登陆杭州湾后,苏州河南岸的中国军队依然顽强阻击,直到11月8日松江失守方才后撤。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苏州河南岸的抗日军队丝毫不输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
那么淞沪会战失利的原因并不在于“军人畏战”和“民心涣散”,而在于指挥官的失职。
由于蒋介石过于依赖国际调停,延误了上海苦战的中国军队撤退的最佳时机,直接导致了整个京沪作战的虎头蛇尾。
《八佰》如果还是像《亮剑》一样过于突出个人英雄形象,鼓吹精神力量无敌,将战役的失败简单归咎于部分军人战斗意志不佳的话,恐怕会对淞沪会战的其他广大英烈有所不公。
因此,虽然我觉得本片应该不会粉饰国府,但可能会落入俗套。如果导演通过故事改编将中国抗日军民的群像集中在四行仓库展现出来的话,倒是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但是这又会面临自圆其说的逻辑问题。
5月25日:
这张图终于看清楚了,王千源原所属部队番号为上官云相11军团下辖的33师,该师在10月下旬大场之战中损失惨重。
按照已有的有限信息推测,电影中经过改编的“八百壮士”包括了来自调整师、中央军、地方军、保安团、补充团的各类军人,再加上南岸的普通民众,导演应该是把焦点集中在战争中最基层的军民身上了。这也符合八百壮士、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八十二壮士这些英烈群体在民政部认证的众多抗日烈士中的定位——抗日军民的群像。
5月23日:《八佰》公布了新的预告片,注意到一些细节,片中的“八百壮士”的成分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复杂:
同样头戴托尼盔的王千源和姜武,青天白日徽却分别位于前方和侧方,推测此二人原来并不是88师的,也不是同一个部队的。
注意欧豪的领章,湖北地方军警。
注意欧豪拿的是汉阳造。
88师的魏晨拿的是中正式。
注意姜武臂章,看不清是67D、67A还是6711。如果是67D,就是土木系的67师,在罗店与日军11师团拉锯。如果是67A,就是东北军67军,于松江与日军第十军激战,军长吴克仁殉国。如果是6711,暂时不清楚什么意思。
王千源的臂章信息更有限,只能看到一个3,但也说明他和姜武原来并不是一个部队的。
5月7日:《八佰》发布了第二段预告片,多为战斗场面。其激烈程度比真实历史高出不少,可能是导演将88师在淞沪会战中从十日围攻到死守闸北再到八百壮士几乎所有的战斗,都浓缩到四行仓库这个高潮集中体现出来吧。艺术作品本就不苛求对历史的复刻,只要体现出朴素的精神内核就好。
其中有几个细节:
1、戴大檐帽的中国地方军军人被日军骑兵斩首,推测是随军民夫的小哥被吓傻。
2、公允地说,这句台词有失偏颇。首先,从八月十三日淞沪会战爆发到十月底四行仓库激战,战斗持续两个多月,还不到三个月。其次,败了三个月这个结论也过于武断。从谢晋元的角度来说,淞沪会战还没有结束,胜负其实还没有分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应该更靠近“退了三个月”之类的表述。况且,即便是从微观的战斗来说,罗店-嘉定防线始终没有失守,使日军切断京沪铁路,形成左翼包围圈的企图落空,从而被迫改变进攻轴线,向南啃了半个月温藻浜。起码从这个局部来说中国军队是胜利的。直到10月下旬大场失守后,日本陆军才终于打通沪太公路,与市区海军陆战队会师,闸北的调整师全部撤至苏州河南岸,仅留谢晋元部坚守四行仓库。这也是本片故事背景的前提。
3、中国军队退守苏州河南岸时虽说伤亡惨重,但也给予日军极大杀伤,此时说全面崩溃有待商榷。在八百壮士坚守的同时,中日两军大部队也在苏州河两岸展开激烈攻防。真正的全面崩溃是在第十军登陆杭州湾并攻占松江之后。
4、淞沪一战,蒋介石调集全国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绝大多数和全部的海军入沪参战。但同时汤恩伯部在居庸关,卫立煌部和阎锡山晋绥军包括八路军在忻口、太原也与日军激战正酣。八百壮士歌里提到了“东战场”,相对应的,同时还有一个北战场。
5、淞沪一战中国军队损失极大,据日军记载,战役后期中国军队因为正规军人非死即伤,补充上来的预备役士兵往往后面跟着督战队。特别是大场一战,21集团军从广西强行军抵达上海后,居然立即向正面日军猛攻,但只一天时间即被日军猛烈炮火打垮,两个旅长阵亡。一时间中国军队士气低落。如果“军人畏战”这句台词是谢晋元说的,那情有可原。毕竟他作为88师262旅旅部参谋,参与了十日围攻铁拳计划的策划,见识过第一批投入沪战的调整师官兵的战斗意志。实际守四行仓库时,88师已经多次打光多次补充新兵,战斗素质与8月已不可同日而语。
6、目睹日军凶悍的小哥吞枪自尽。
7、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这个说法不太严谨。日军第十军登陆杭州湾、16师团登陆白茆口之前,日军在上海有第3、9、11、13、101师团、重藤支队和10个后备步兵大队以及海军第三舰队和陆战队,共计约20万人。而且在前两个月的苦战中,日军伤亡巨大。101师团在温藻浜战斗中伤亡过半,师团长伊东政喜以师团几乎丧失战斗力为由拒绝向大场进攻,松井石根无奈只得让13师团越过101师团向南进攻。这么看来,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时候,日军上海派遣军算上伤员可能也够不上20万人。同时中国军队分批赶往上海,11月上旬在沪战斗人员约50万,另外伤亡人员约18万,累计投入约70万。所以黄晓明那句“70万国军都没办到”的台词有点穿越的嫌疑。
8、日军陆海军同框,嗯~微妙的镜头,不展开讲了,懂的都懂。
9、苏罗通20mm高炮,调整师有购买记录,但是个人感觉八百壮士装备的可能性不高,改成马克沁会不会更真实一些,毕竟马克沁更换不同的三脚架和瞄具也能高平两用。
10、昭五式军服、90式钢盔,没啥问题。但是还是不知道白口罩的用途。瘟疫?毒气?板载?
11、少年兵。中国军队很多少年士兵,倒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当时很多孤儿被军队收留,或是家族尚武。这个小孩脸上有血,不知是战友的还是敌人的。
真实的少年兵:
12、zb26捷克式轻机枪,没有用56式弯弹闸,也没有混淆成七九勃然,比较难得。但是为什么一定要站姿射击呢,一般只有在狭窄空间内搜索战斗才会用到这样的姿势,比如巷战、打扫战壕等。即便如此,手提握把也比端着合理一些吧。
13、喷火器来源存疑,看着不像日军93式,也许我孤陋寡闻了。
14、军服和武装带还原度不错,尤其正面口袋的造型,很多历史剧都是错误的。看头发长度,应该是个军官。
15、影片中的护旗造型,历史上并没有如此惨烈。可以看出,本片借八百壮士的历史原型,还原的却是88师整体的群像。导演可能把十日围攻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激烈战斗平移到四行仓库了吧。
依本人浅见,战争片分为两种。
一种向纪录片靠拢,脏乱、冗长、琐碎,很少甚至没有bgm,看完后比较压抑。
一种向动作片靠拢,嘈杂、激烈、爽快,情节紧凑且bgm震撼,看完后热血沸腾。
这部片大概率是后者,大部分人会比较喜欢后者,我大部分时间也比较喜欢后者。
但我只收藏过前者。
希望这部也值得收藏。
《八佰》公布了首发预告片,注意到几个细节。
1、从湖北赶赴上海的保安团(补充团)在隐蔽行军。10月下旬上海战场我军已丧失制空权,此举可能是为了躲避敌机轰炸。
2、夜间在上海市区行军的中国军队。后面跟着挑夫搬运随军物资。国军确实有拉壮丁挑行李的习惯,但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在国共两党不遗余力的宣传鼓动下,民众抗日热情高涨,所以主动还是被动不好说。
3、四行仓库复原的相当不错,近景的租界,远景楼顶奔跑的士兵,营造出一幅矛盾的画面。
4、10月下旬,中国军队撤出市区,与日军沿苏州河对峙,大量难民涌向租界。
5、行刑的是头戴托尼钢盔,手持中正步枪的中国士兵。被枪毙的人头戴仿德式作训帽,推测可能是枪毙逃兵。
6、四行仓库楼顶的88师军人,德式m35钢盔左侧有青天白日徽,未见明显军衔标识,如果没有,是为了防狙击,很真实。
7、冲入仓库大楼的日军,戴白面罩,未戴防毒面具,用意暂不明朗。
8、租界庆祝的群众。右侧有挥舞国旗者,远端红色横幅上写“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出自战时的一首歌《保卫大上海》。淞沪会战时期,中国军民抗战意志和激情是一个高潮。
9、身份不明的抗日武装,后面这个女战士身背喷火器,但样式与日军装备的93式喷火器似乎不太一样,具体型号和出处暂不明朗。
稍微总结一下,预告片没有出现明星演员,专注于故事背景的交代和氛围的渲染。从有限的细节我推测本片对于历史的考证和还原很不错,剧情基于历史做了不小的拓展,但对于军事细节的展现如何还需要观察,总体来说值得期待。
主要演员角色基本对应,杜淳饰演谢晋元。难怪杜淳瘦了那么多,历史上谢晋元就是一个瘦削精干的军人形象。郑恺饰演的陈树生和俞灏明饰演的上官志标均为真实历史人物,陈树生充当肉弹从高处跃下与敌人同归于尽,上官志标从租界逃出后在苏南打游击。有一个细节,黄志忠、张译、王千源、姜武饰演的角色均不是大名,但黄和张的部队番号是保安团,王和姜的部队番号是88师。88师是第一批参加沪战的部队,战斗损耗很大,期间多次补充。这四个人可能是后来随保安团补充进八百壮士的。
所有描写正面战场抗战的影片,我觉得至今没有一部超越《团长》,《团长》是最不尊重史实的影片,南天门之战事实上是中日掉了个个,被打的满地找牙的不是日军,是远征军,是炮党精英们在美国支持下指挥的远征军。但是,《团长》又是最尊重历史的影片,真实的是那群烂掉渣的溃兵,真实的是他们被上层侮辱、压榨、出卖,真实的是他们为了卑微到极致的愿望——活着、回家,为了这卑微到极致的愿望他们去拼杀、去流血、去牺牲。套用一句话说:那是个最好的时代,那是个最烂的时代。近年来,拿这些牺牲的士兵的血,给蒋梅毒和炮党脸上贴金已经成为潮流,对此我真能说一句话:去你麻痹的蒋梅毒、去你麻痹的炮党。
还没上映谈不上什么影评
从预告片来看,有个保护旗帜的桥段,有强行煽情的嫌疑,希望不要出现金陵十三钗里面排队炸坦克的剧情,这种严重违背事实的强行煽情,一个就足以毁掉全局。
非常唏嘘。
自1975年台湾导演丁善玺执导《八百壮士》电影之后,几十年来,第一部讲述“国军”八百壮士的大制作电影,居然是在大陆,而不是在台湾。我还仔细看了电影的制作信息,从制片到导演、编剧、主配角演员,清一色的大陆背景,几乎看不到任何台湾的元素。
大陆在通过电影回顾历史,台湾最近一次热议八百壮士是在什么时候呢?
蔡英文当局砍了退休军人的养老金,退役“中将”带着几百个退役老兵上街抗议,自称“八百壮士”,希望蔡英文当局维持以前承诺的养老金。
当初的死敌共产党,在拍电影纪念“国军”的英勇行动。而所谓的“中华民国政府”,却说“国军”退休官兵是米虫,要把承诺给他们的养老金收回去。不知道台湾的这些“国军”退役官兵,看到这部新电影会作何感想。
两相对比,更是体现出海峡两岸巨大的区别:
大陆这边,越来越自信,对于以前讳莫如深的“国军”抗日行动,也逐渐能够给予公正的评价。
台湾这边,却是越来越小气,希望斩断和大陆的一切联系,总以“东南亚岛国”自居,在渐进式台独的路上越走越远。
就像之前民进党副秘书长徐佳青说的,金门炮战是共产党打国民党,关台湾人什么事?用类似的逻辑,抗日战争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打日本人,关台湾人什么事?哦不对,当时台湾被日本殖民,甚至不少台湾人被拉壮丁加入了日本军队,为侵略中国出力(蔡英文的父亲就曾担任日本关东军的飞机维修工)。
台湾当局从争夺中华正统,到弃中华如敝屣,不过短短二十年而已。
话说回来,从预告片来看,这部电影非常用心,相信管虎能拍出一部好电影。
预定看完电影之后再来更新这个答案。
高赞答主提及,《我的团长我的团》才是最真实“描写正面战场”的佳作,并得到了很多朋友的一致认同。然而,这部电视剧的出品公司,恰恰和这些朋友眼中“肯定给炮党贴金"的电影《八佰》是同一家。
在前些年,该公司长期垄断内地电影界,并通过各种公关运作,严重影响了内地奖项的权威性,同时又和台湾电影界亲密合作,屡屡用内地优秀演员抬轿,用内地的影视资源,去捧红台湾岛内艺人,以此置换了该公司出品电影与签约艺人,在不遗余力扶持台湾艺人的金马奖上,也能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资格。
这些早都是电影界心照不宣的共识,也正因此,当2018年该公司在影视圈清查税务事件中,股价遭遇重创时,一时更被“墙倒众人推”,被“苦秦久矣”的无数人群起口诛笔讨。
而今,2019年暑假档,这部投资超过7亿的“国军抗战大片”,能否如愿取得30亿以上票房,已是该公司能否力挽狂澜的最关键一搏了。——而为什么要以如此庞大的投资,甘冒如此巨大的风险,选择这样的题材,恐怕也和该公司和台湾电影界的长期合作无间,只知“两岸一家亲”,而对世事变幻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度,不无干系。
平心而论,在过去20年,该公司还是拍出过很多精品国产影视剧的,包括又红又专的佳作《士兵突击》,广受欢迎的“冯氏贺岁片”系列。从《集结号》到《画皮》《风声》,也确实为内地明星集团性崛起,和内地电影占据华语电影中心地位,曾经贡献良好。
同时,能坚持投入巨资,拍摄一些因为题材限制、票房方面注定不讨好的严肃题材电影,如《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也表现了作为电影人的情怀,而非如某些“后起之秀”的公司一般,纯粹唯票房是图,去批量制造圈钱烂片。
客观地说《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一九四二》,确实都将抗战时“国府”和“国军”的腐朽卖国,不可救药,刻画得淋漓尽致,无需慷慨激昂,不动声色间即可入木三分。有此先例,笔者个人倒是并不愿相信,《八佰》当真会拍成一部给国府反动政权歌功颂德的电影。
然而,正如《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样的作品,因为过于还原历史真实,剧情压抑之极,甚至让人绝望,当年即使以《士兵突击》原班人马出演,也是叫好不叫座,收视率高开低走,假使将其精华版浓缩成电影上映,大约会被文青影迷称赞,在豆瓣网站获得高分,但也注定没可能取得多好的票房成绩。
而且,伴随着我国国力飞速发展,切实反应人民大众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才是最受各个年龄段观众喜爱和认可的影片类型。当下的华语票房前六名,《战狼2》(56.3亿)《流浪地球》(46亿)《红海行动》(36.2亿)《唐人街探案2》(34亿)《美人鱼》 (33.9亿)《我不是药神》(31亿),无一不是现实题材或者从现实衍生的未来科幻题材。
前些年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以姜文《让子弹飞》的全民范围空前好评,两部续作《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尚且连遭滑铁卢,便足以昭示着这部《八佰》的票房前景,在很多人预计中都是“前途无亮”。
而且,《八佰》一片偏偏走的是从场景道具到细节特效,无不力求还原精益求精的大投资路线,高达7亿的成本实在巨大,面临太大的票房回本压力,至少要20亿才能勉强不赔本,不到30亿都不敢说多赚。
所以,这部影片的前期宣发,会拼命朝着单纯“打鸡血”,试图竭力带动观众爱国情绪的路子走,只谈如何描绘国军战场浴血,避而不谈国府怎样腐败卖国,将无数忠勇将士坑陷于死地。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随着智能手机的全年龄段普及,少数公知精英再难掌握互联网话语权来捏造历史,“国军抗战主力”神话更早就破产了,“果粉”更被各方嘲讽人人喊打,所以,这样的宣发也注定会激起广大公众的非议和反感,难以得到认同。——换言之,就是单纯出于票房目的的宣发营销,在今天只会起到反效果。
而导演去和以“逃跑如风”著称的孙飞将之子合影,还公开发布以此造势,更是蠢到引发群嘲。明明谢晋元将军的子女后人都一直在内地生活,真正该歌颂的英烈后裔,难道只因为他们没有跟着反动政权逃去小岛,或说只是寻常普通人,就不入编导法眼?
说句实话,为了促进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团结台湾岛的国府残余势力,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和历史科普读物,对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确实提得太少了。而对他们所谓的“抗战贡献”,又不免过于褒美。
事实上,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反人类的政权之一,国民党军队就是一只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犯下严重反人类罪行的兽军。
如在红军长征北上后,遍布江西全省的苏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大肆屠戮,所谓“茅草过火,石头过刀,人要换种”,三年时间屠杀竟超过500万人,(江西总人口数据,从1933年的1863万人,锐减到1936年的1328万人),在红军长征后的大别山区,国民党军队同样屠杀当地精壮男子近百万人,各地侥幸不死的妇孺,则被国民党军当做奴隶,在人口市场发卖,其家产和贩奴所得“充作军饷”。
一个所谓的“中央政府”,所谓的“国民军队”,就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还对自己领土上的国民干出如此勾当,灭绝村镇、焚烧房屋、贩卖人口,这不是反人类,还有什么是反人类?
抗战期间,这个无能政府节节败退,丢弃大片国土,让数千万民众惨遭日寇屠戮,自己搞出了花园口决堤(害死89万人),长沙大火(害死3万人),河南大旱灾(害死300万人)等累累罪行,甚至逼得实在活不下去的灾民“投日反蒋”,这不是国耻,还有什么是国耻?
因为亲日反人民的阶级本性,国府反动政权更密令百万军队去向日寇屈膝投降,摇身一变成了伪军,美其名曰“曲线救国”,更多次派遣密使,和日寇私自商谈媾和事宜。
抗战胜利后,该反动政权赦免了包括侵华日军罪魁岗村宁次在内的无数罪行罄竹难书的战犯,更将其封为“顾问”,奉若上宾,又对百万日军战俘体贴备至,调动最好的人力物力护送其返国。
抗战时期,多少爱国青年,满怀一腔热血投身军旅,最后不是成了国府反动政权无谓消耗甚至直接出卖的炮灰,就是成了该卖集团去镇压人民的反动工具。
同样无数淳朴的农家子弟,在国府反动政权麾下,麻木如行尸走肉,成为“解放战士”改旗易帜后,在红旗下就能力战环洋十七国,击败欧美列强,洗雪民族百年国耻。
因此,对这部即将上映以“爱国”为名的商业影片,广大爱国学者的激烈抨击,广大爱国网友的群起抵制,其实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因描绘“国军抗日”,在越来越多的人看来,题材即原罪。前些年影视圈“八路即神剧、国军主旋律”的黑白颠倒现象,也一直让大家都十分不满。
严格地说,即使连《亮剑》“楚云飞”这种所谓的“不问党争”“爱国职业军人”,是绝无可能一意跟随国府反动政权到底的。在真实历史中,他们不是如谢晋元将军、张自忠将军那样,早早为国捐躯;就是或迟或早反戈一击,投入了人民的怀抱。只因身为一个中国人,对国家民族稍有责任感,对亿万民众稍存正义感,就势必会与恶行累累的国府反动政权不共戴天。
而此后层出不穷的“国军抗战剧”,将中国人民推翻这个反人类的卖国买办政权的斗争,消解为“兄弟阋墙”“政见之争”,更是影视圈很多从业人员“三观不正”的直接反应。因为视大众为愚氓,因为反感国家对影视的管理,这些以“艺术家”自居者,就对被推翻的前朝反动政权充满幻想,甚至于"写八路是工作,写国军是信仰”,便是他们不遗余力去给这个政权贴金粉饰的动力所在。
当然,具体到《八佰》这部影片,也不必过于极端,抗日本身有功无罪,“八佰壮士"作为抗战初期即被竖立的集体榜样,也确实曾起到激励民心士气的作用,不论其实际人数多少,具体歼敌数和阵亡数又是多少,因此,包括开国领袖在内的新中国历代领导人,都曾给予过高度评价,充分表现我们的豁达自信,真正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出发点。
因此,对该片本身,我们最后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判,不妨暂且等上映后再说。若真能如前作《团长》《一九四二》那样,深刻揭示了国府反动政权治下的旧中国的黑暗堕落,同样也侧面证明了新中国才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复兴的唯一道路。
只是这些年来,该公司每次严肃题材大片上映前,为炒热度获取更高票房,一次次“碰瓷”审查制度,炒作被禁新闻,上映后大家却发现根本一刀未剪,套路用得太熟练了。明眼人也都看腻了,别弄巧成拙,玩火成真就好。毕竟那么多出色演员、那么多幕后工作者的辛苦不易。
恩,让我们来看看官方怎么说
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表现400壮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的同时,揭示400壮士悲剧的动因,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总结历史、开辟未来,无疑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从剧组和相关人员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影片《八佰》完全不是这样的思路,而是用历史碎片掩盖历史的本质真实,对于国民党的抗战做了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美化。这种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倾向,是不应当受到鼓励的
400壮士的悲剧结局事实上宣告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片面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抗战路线的破产,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表现400壮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崇高精神的同时,揭示400壮士悲剧的动因,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总结历史、开辟未来,无疑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从剧组和相关人员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影片《八佰》完全不是这样的思路,而是用历史碎片掩盖历史的本质真实,对于国民党的抗战做了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美化。这种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倾向,是不应当受到鼓励的。
基本上,官方的观点我是赞同的,第一段和高赞不谋而合,这个大兄弟应该去中宣部谋个职
最糟糕的是这一段:
在大陆新片《八佰》中,“护旗”桥段则用现代摄影手法和音乐做了更加充满激情的展示,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效果。如此大加张扬青天白日旗,不管影片基于怎样具体的历史背景,都是令人感到惊诧的。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庄严历史时刻,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以清醒的历史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去满腔热情地揭示五星红旗承载的深刻历史内容,表现亿万人民群众对于五星红旗的热爱,讴歌人民军队捍卫五星红旗的英雄事迹,而不应该那样热烈地宣染国民党青天白日旗的“庄严”和“神圣”。如果我们那样做,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伤害中国人民特别是那些为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的老战士的感情、都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严重亵渎。
划重点:对老战士和共和国的严重亵渎。
最后得出的结论: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把《八佰》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在国庆节普遍放映,是很不适宜的。
我的看法:
1.淞沪会战可以打,但是决不能也不应该按照史实上那样打,简直是对人命的莫大漠视,是严重的亵渎和犯罪,不管在哪个国家,主张这样打的军事主管都应该上军事法庭。
2.四行仓库是整个淞沪会战中的亮点,但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大的亮点。
3.牺牲不是胜利的必要条件,让敌人为他的祖国牺牲才是胜利的必要且唯一条件。
4.导演屁股歪是不争的事实,大家也都不是傻子,也都能看出来。
5.官方的观点有一些耐人寻味,怕不是有些军方的大佬提前看了相当不满。
6.这个片子有可能要凉。
7.欢迎果粉来喷。
8.护旗的剧情,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本小说,编剧怕不是靠这个小说编出来的把?
纷舞妖姬的《第五部队》
。。。。。。。。。。。。
果然,撤档了。
如果是管虎拍的,我就不做任何期待了。
找来黄渤刘烨张涵予拍的戏子痞子厨子,结果硬生生拍成了一部瞎几把扯的抗日神剧。背后无疑就是导演本人的历史虚无主义和认知狭隘。如果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艰苦卓越多一些了解和敬意,就不会和不忍排出这种片子。和我觉得那一部片子才是真正的把爱国当生意。
八佰不出意外,又将是一部秀苦情秀悲情苦吹kmt的片子。他绝对不会去思考为什么底层将士已经拼成这样了,为什么国军还会动辄一溃千里。真要拍出一个什么深度的电影,不朽的电影,要去做一个解读,而不要把底层将士的浴血奋战拿来给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脸上贴金。
中国的某些文艺工作者,最喜欢用一些欲言又止的阴阳怪气的zz隐喻,伪装受到了管制不能开口讲真话来掩饰自己认识的浅薄,掩饰自己无法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最后还能倒打一耙说口碑不好是观众读不懂我。这个问题不仅仅在管虎一个人身上,是贯穿着整个电影文化界。比如陆导《南京南京》。我非常能感受到陆导志大才疏的不切实际期待。起这么宏大一个名字,拍成了一个日本军人的“南京事件亲历记”。在无法真正思考这场屠杀和这场战争的内在原因和逻辑,简化成最老套的人性思考,硬生生把南京大屠杀拍成一个日本军人的忏悔,落到大家都是受害者的命题上。整个片子非常明显在模仿辛德勒名单的黑白色调,甚至也出现了黑白色调下一个彩色的小孩子。我很心疼陆导。模仿了很多,唯一没有模仿到讲故事的能力。
说穿了都是吃了读书少的亏。
其实某种意义上,错也不全在这些年轻导演的认知水平上,人的认知水平,很大程度上受成长过程中的舆论和宣传的影响。70,80后的成长环境就是如此。抗日战争史其实就是最大的一个重灾区。
制作6亿多成本,卖份额标价8亿。
加上宣发,七七八八大概要2个亿。
这样大概16亿票房回本。
我不想去看,国民党粉去看吧,可千万别让这个片子赔钱哈。要不以后真没人敢碰GMD这个狗屎题材了。
话说能拿到龙标都是运气,老板心胸开拓。
但我们小老百姓绝对不给GMD捧场。
解放前国民党匪军在烟台被赶走的时候,抢我们家的机器和砸坏的设备,GMD不赔,国粉要不要帮着赔偿一下?
花园口、烧长沙,1942饿死河南600万人,抓壮丁上前线虐待死几百万人,南京会战当官的跑了不组织撤退留下30万人。怎么说呢,仅有的一点亮点被你们看到了。留言的果粉们你们牛。
今天看到消息,我觉得王大校说的很有道理。比较理性客观。
吹《八佰》道具的不是收钱的就是小白,就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台湾的《八百壮士》是1975年拍的电影,那时候哪怕是日本拍的二战电影道具也有不少错误。
但是现在已经是2019年了,《八佰》的道具还停留75版《八百壮士》[1]不分伯仲的水平,很难说是用心在拍电影而不是用心在割韭菜。
备注
1.中影这一系列电影虽然是官方宣传片,但是拍摄资金十分紧张。第一作的《英烈千秋》只有区区100万港币的拍摄预算,还需要租借部分军方道具才能勉强完成拍摄。迫于经费,第二部的《八百壮士》不少道具都是使用之前拍摄《英烈千秋》所购置的影视道具。
虽然我是很乐意见到这部片子好的,但是有两个疑惑始终萦绕着我:
一、这个片子会不会莫名其妙地开始反思人性,搞得侵略者一副受气样?
二、有多少果粉准备洗地,用什么“不分党派”“都是烈士”的屁话掩盖 先总统的寡廉鲜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