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知识证明 zero-knowledge proofs,简写为 ZKPs,最初由 S.Goldwasser、S.Micali 及 C.Rackoff 在 1985 年的论文《互动证明系统的知识复杂性》提出,指的是证明者能够在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信息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是正确的。
用数学语言描述零知识证明的过程:
已知两个数 和 ,需要在不泄漏这两个数的前提下,证明 。(注:这只是零知识证明的一种场景)
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引入一个同态隐藏函数 ,该函数满足一下3个条件:
(1)知道 的值,无法反推 的值;
(2)如果 ,那么 ;
(3)根据 和 ,可以算出 ,比如: g
使用同态隐藏函数,则零知识证明过程为:
证明者把 和 告诉验证者,验证者算出 ,然后判断是否等于 。也就是说,把验证 转化成了验证 。
根据同态隐藏函数的3个条件,以上证明过程显然是成立的。
模 加法,就是加完之后对 取模。比如( ):
x | 0 | 1 | 2 | 3 | 4 | 5 | 6 |
---|---|---|---|---|---|---|---|
(x+1)|mod 7 | 1 | 2 | 3 | 4 | 5 | 6 | 0 |
集合 称为有限群。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称为有限群的阶。
模 乘法,就是相乘之再对 取模。比如( ):
x | 0 | 1 | 2 | 3 | 4 | 5 | 6 |
---|---|---|---|---|---|---|---|
(x*2)|mod 7 | 0 | 2 | 4 | 6 | 1 | 3 | 5 |
使集合 中每个元素对自身不对地做模 乘法,则有:
观察元素3和5,可以发现集合中每个元素都可以被生成出来。这种群称为循环群,元素3和5称为一个生成元。实际上,所有素数阶的有限群都是循环群。
生成元 ,取,则 。
以下验证满足前面的3个条件:
(1)由于生成的元素是乱的,所以无法根据 反推出 。(在实际应用中,p通常是一个大素数,比如 量级的数,以目前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是没有办法算出完整的表的,术语叫离散对数难题);
(2)如果 ,那么 。这条是满足的,因为生成元的作用就是生成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从表中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来;
(3)根据 和 可以算出 。根据指数运算法则: 。
实际上,基于同态隐藏的ZKPs,不仅仅支持加法,也支持所有的“线性组合”,比如 :
【参考】
[1]稀土掘金 - 什么叫同态隐藏
—— 更多内容,请访问专栏:【隐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