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大家都记得东北大下岗,而不记得的上海90年代纺织品行业女工大下岗? 第2页

     

user avatar   Designer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东北的城市基本都是重工业城市,军工、能源、钢铁、机床……即使有第三产业,其实本质上也是在赚工人和其家属的钱。说整个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大型工厂也不为过。就我老家来说,我能叫出来的大国有厂有7个,每一个都起码万人规模,其中规模大的,有厂办医院、学校、文化宫…

算上工人的家人,再算上配套的诊所、医院,幼儿园、中小学,零售百货,小区居委会,建筑,运输……粗略的一算就是好几十万的人口,而市区人口也就一百万出头,可以说工厂转起来,城市才能转起来。

下岗潮意味着维持整个城市运转的人突然失业,直接影响全市一半以上人口的生计,继而影响到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

这些工人下岗后怎么办,是没有有效措施的。因为市里的其他行业也是围绕着这些工厂而存在的,工厂的萎缩也意味着这些行业都会萎缩,更不用说提供新的工作机会了。本质上来说,就是国家当时决定发展几个重要的经济区,不仅放弃了包括东北在内的很多地区的发展,也在通过政策手段把资金赶出这些地方。我们看到浦东和深圳靠国家政策飞速发展起来,那么没有政策的地方呢?


user avatar   ying-piao-luo-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记得?

关于下岗潮的电视剧,我唯一记住的一部好像叫《浦江叙事》,说的就是上海纺织厂女工下岗的事情。主题曲里记住两句:“路要走,泪可流”,“此路走不通,换条路再走,天生我材必有用,不信脚下没路走”。

不过国家对上海是这样说的:让纺织女工下岗,后面让你做中国经济中心、金融中心。

对东北:下岗

所以东北下岗的片子是《钢的琴》。


user avatar   shi-nian-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很多回答,我特别想说个网络上的常识性错误,曲婉婷她妈是2010之后的事情,并且涉及到房地产,和1994年某人铁腕,重灾区在东北的大下岗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整整差了十五年。

(公诉机关指控,2010年至2011年间,张明杰利用其作为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主管农村征地工作职务之便,与王绍玉及魏奇共谋,在哈尔滨市哈齐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哈尔滨市土地储备中心、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中心征收土地过程中,虚构原种场土地使用权已转移的事实,骗取征地款共计3.4985亿元。)

1994年开始的大下岗,国家除了污名化外,几乎没有任何救助政策,绝大多数家庭只有能维持个人生命这个级别的开支,并且这个钱也大面积拖欠,没有基本的人道主义救助,能够不错的价格买断工龄的,是财政很好的少数地区,而东北是当时被拖欠三角债和分税制被伤害到无法翻身的地区。

1993年辽宁税收219.50亿,1994年辽宁税收128.90亿,直到2000年辽宁税收才恢复到227.50亿达到1993年水平。

记得,但上海女工有地方从头再来,再就业,上海税收减免和浦东新区是多大力度,那时候很多回答的上海人都没出生根本不知道这些政策规模多大,分税制1994年开始,当时辽宁开两会多次请求适度减税,因为工业的税是重资产重投入,投了的资金是有预期留存当地的,一下都交了,但一直不给政策。当时我所在城市大连因为马赛克领导,一直说法是给政策三年每年留存一百亿税收,上海一直传闻说法是上海上缴税收全部返还持续三年,但辽宁从省一级来说,起码我看新闻都是只有提议但没有税收减免的,这对一个工业省才是最恐怖的地方。(都是传闻,有能查到资料的给指正)

南方周末在大下岗五年之后用白描手法回顾当年铁西区,一楼全是小铺公共电话,没人消费,全去蹬三轮开饭店蒸馒头,根本没人消费,全社区大眼瞪小眼,孩子学费都交不起,全家忽然都自杀的传闻每天都有。更多是喝天天喝十块钱一斤的酒,喝死的,自己造死的,但想想喝酒就舒服么?就是不知道怎么办,该去哪里,那时候还是有户口和收容制度的时代,四五十岁的一下整个生活整个社区都停摆了,上海没这样的社区。能讨点生活的,很多是去广东做买卖的。大家喜欢看身边历史的去看看 钢的琴 ,非常好的一个电影,但也回避了敏感的点。

最简单的,当时东北女去南方卖,上海没有,上海大下岗是直接有其他岗位再就业的,东北是学俄罗斯解体后的休克疗法,几千万下岗的背后是根本没有本地再就业的自生自灭式的残忍,上海同时代知道蓝皮户口的有资格谈论上海是否可比,两个地方大下岗后期都去过,这么说吧,有浦东,有新开八佰伴和易初莲花的地方根本无法和全社区都下岗停摆也没什么社会基础保障,丢失了国家契约精神和基本的人道主义的地方比惨。

所以下岗再就业的报道当时主要是上海和广东等地为主,还真就是纺织女工的多,我印象就没见过报道东北下岗再就业成功的例子。


user avatar   guujiandongl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上海在当时就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城市了,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就算国企产生了下岗,也有足够多的经济机会和生产实体能够吸收这些人。而东北地区在当时除了工厂就是工厂,第三产业严重匮乏,这也就导致了一旦发生下岗,就很容易形成下岗潮。而处在下岗大潮的工人是没有什么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的。

其实国家已经了解了这一点,所以对东北地区的下岗工人是有补贴的,奈何曲婉婷的母亲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导致了下岗工人的生活异常艰难困苦,原因就是本来该给他们的补贴和救济并没有落在他们手里,而是落到了曲婉婷的母亲手里了。

所以全国人民如此愤恨曲婉婷的母亲,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乃至于将曲婉婷也绳之于法,原因就在这里。


user avatar   wangweida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几乎所有的女性上一辈都是那一批上海纺织木工下岗的。

我就说说她们,以及我采访过的那一代男性下岗工人的回忆吧。

一、当时上海下岗政策其实还算说得过去。有的“买断工龄”,有的“协保”,有的“一次性交满社保”(当时是可以提前交社保的)。

下岗,不是开除,原则上说,人事关系还在原单位。

下岗这件事情,针对的主要是一线工人,产业淘汰。这些纺织工人除了手上的工作,几乎无任何一技之长。你一次性给她再多的钱,她都会有一种突然失去依靠的危机感,怕坐吃山空。

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却很开心。我一长辈,也是工人,自己开了个小饭馆。为了这个饭馆,她经常请假,迟到早退旷工,国营单位也没办法开除,弄得关系挺紧张。

下岗这事一出来,她第一个跳出来说要买断工龄、第一批下岗。

外边做着生意,工厂拿着社保,不要太好啊。

不过呢,这家伙平时总跟上级不对付,这次上面也故意整他,就是不给她下岗。后来闹了很久,才给她办的。

其实,下岗这件事情,到后来,就成了提前退休的代名词,很多人是很愿意的,越到后面越难了反而。

我大学毕业刚进报社那阵,下岗接近尾声。有些老记者老工人走关系才能弄到下岗。

因为那个时候,市场经济放开了,机会多了,他们很想出去捞一票。但是上海人嘛,精明!看着锅里的,不肯放弃碗里的,所以千方百计利用下岗这个政策。

所以,后来,下岗这事儿成福利了,也就不再开放了。

二、下岗之后,上海内卷开始了。

下岗之前,我在读书。那时候,我能明显感受到没现在学生那么内卷。

我是喜欢读书的,但是不喜欢读书的,家里人也无所谓,他自己也无所谓。

因为他们已经想好了去大型国营工厂当工人。

身边家长绝大部分都是工人,一点也不丢人。

也不怕没地方上班,上海国企大工厂那时候特别多,钢铁纺织食品手表电器等等,而且上海国企只招上海户籍的。差不多每个上海人都有班上。

而且真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些人甚至宁可去当工人,也不愿意当中小学老师。

所以那时候,上海拼命从外地招中小学老师,只要你肯来,我立马给你上海户口,还分房!

以上这是下岗前的上海,家里有上一辈的上海人可以去问,是不是这样。

下岗之后,所有高中文化以下的上海人完全没有了生存路径。只能卷大学。然后是卷研究生。再然后卷第一学历。现在卷海外名校。

三、说个故事

关于下岗,网上有很多故事,听上去挺揪心的。但是呢,我觉得那些实在是太极端了。在我的经历中,没有那么极端。

我说一对夫妻的故事。

男的叫T,在上钢X厂当工人;女的叫L,是棉纺织厂的。

90年代,女的下岗;男的还在上班。夫妻两在甘泉新村有一套房,上海叫一室半,一间大约20平方的卧室,放一张床、一个电视柜、一个衣柜。另外还有一间10几个平方的空间一分为二,二分之一的吃饭;二分之一分别是盥洗室和厨房。总共大约40平方的样子。

甘泉新村老房子,现在都已经拆迁了

女方下岗,分了一套紧凑型二室一厅,大约50多个平方,在桃浦新村。那时候桃浦新村非常不方便,公交车好像只有一辆,所以夫妻两个人用两套房(甘泉一室半+桃浦两室一厅)换了甘泉的两室一厅。

以前上海的一室半房型,一间卧室+半间饭厅,又叫“筒子间”

顺便说一下当时的上海,房屋买卖还没有正式启动,主要是因为还没有商业住宅,所以“房屋置换”非常热门。当时也没有房产中介,有很多上海人个体“房屋中介”,也就是“黄牛”,也叫“打仗模子”。周立波说应该叫“打桩模子”,我觉得周立波想多了,其实就是这些黄牛,每天那里有信息就往哪里跑,跑到那里就连哄带吓唬,整天跟打仗似的。

这些打仗模子,专门替人办理房屋置换,挣了很多钱,但是的确也很辛苦。起早贪黑,有时候还要诉诸武力。这种钱一般人挣不了。

当时上海滩的打仗模子、又叫跑单帮、又叫黄牛

这对夫妻换房主要是为了男方上班方便。

说方便,其实也不太方便。男的三班倒,当时没有地铁,上班路上换乘3辆公交,要五六个小时,主要是堵车。

男的爱喝酒,55岁退休,不到60就去世了。也许是酒喝多了,也许是劳累过度。女的拉扯女儿大学毕业嫁了人。现在一个人跳跳广场舞,也算是安度晚年。

我当时遇见的下岗夫妻,大多是这样。其实男方当时也有可能下岗的,据说就是因为妻子下岗,所以就留下来了,说明那时候国营大厂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我说这个故事,我觉得在上海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我说这个故事,主要想说明几个问题。

第一、尽管上海内卷是从下刚开始的,但是下岗前的生活也并不是世外桃源。

就拿上述夫妻来说,丈夫虽然没有下岗,但是工作还是非常辛苦的。他50几岁去世,肯定和劳累有关,尤其是上下班的车程。在工厂可能也不是特别顺心,否则也不会喝那么大的酒。他差不多每顿饭一两瓶黄酒。

对他来说,只是有一份保障生活的工作而已。

第二、下岗对低学历人群打击比较大。

那个女的,下岗之后,也尝试再就业,差不多啥都试过了,但都没干多久就不干了或者被开除了。主要是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或者身体吃不消。比如做过营业员、收银员、搞卫生的。她经常会算错钱,也不太会招揽客户,搞卫生动作慢——毕竟40多岁了。

其实,当初电台电视台,也一直在宣传下岗再就业。

当时,媒体想树立几个典型案例,来说明再就业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在我印象中,似乎没有一个站得住的。

举个例子,当初曾经有一个女同志,下岗后搞“净菜”出售,就是把菜洗干净在卖。一开始生意很好,媒体争相报道,不过没多久就再也不提这个人了。

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净菜这个生意,门槛实在太低了。谁都能干,所以很快竞争就白热化。

这也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在创业的难处——技术含量实在太低。

第三、下岗对当时人的影响,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实际生活方面,真的不能算是太大。反倒是对下一代人,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比较大。

大部分国企,对待下岗员工,相当于把以后的工资打折,提前支付。虽然工资打折,但是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时间。有些人用这个钱买房,反而是赚了。这种人我采访中遇见了不少。

但是大多数是存银行的。

另外,还有不少人,就乱花花掉了。

举个例子,我采访过一个下岗男的。当时给他的方案是两个,一是分房;二是给钱。这男的家里有房,所以说要钱,差不多十几二十万。

这哥么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然后他买了一台车——要知道,当时的车得多贵呀!还剩下一两万,这哥么买了个大金表。

一天就把下半辈子的钱花完了。然后还找不到工作。

一开始潇洒地不得了,开着私家车、带着大金表,那可是90年代!马云那阵子还蹬自行车呢!在同事面前“扎台型”得不得了。

后来车在家里玩了一两年,因为家里实在过不下去,就只好把车就给卖了。然后找了一份出租车的工作,混到退休。好在当年出租车还算挣钱,这家伙也就辛苦点,最后也算是安度晚年。

所以,那次大潮,对上一代人带来的主要是恐慌。对于有头脑的,反而是一次机遇。

当然啦,我这是事后诸葛亮,有时候我在想,当初我遇上了那一批大潮,估计也就把钱存起来吧。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

可以说当今中国警察普遍羡慕美国警察可以采取暴力手段绝对的镇压不法分子。

但是,不得不说,这次这位美国警察,太过分了,不仅是过分,而且我的理解是那已经构成了犯罪行为。那黑人已经制服了就可以正常上拷带走了,没必要一直压着脖子压那么长时间。没能置身其中不知现场那美国警察的所思所想,反正我个人挺不理解他为啥那样干的。

只能说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是人的社会,都有像样的也有操蛋的吧。

_________此处为分割线 _________

以下为统一答复评论中有些人质疑的我所讲的羡慕二字。

能够出现这种质疑在我料想之中,因为中国警察也有过过分的时代,据我所知就是在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就如同地痞流氓,看谁不顺眼就能打谁对老百姓而言没王法可讲,那时候的警察说好听点可以说是威风凛凛说难听点儿是横行霸道。

但我想表明的是,时过境迁,现在的中国警察无论是受舆论约束还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制度规范都已经变得逐步文明与规范起来,起码我认为从我们现在开始从公安司法院校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进来的新一代警察已经具备新的面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行业内目前仍然存有历史的顽疾,仍然存在着臭虫,但我已经讲过无论什么行业都有操蛋的吧,这是个人问题,不是群体问题。相比之下,拍拍良心看,现在的整个警察队伍比照曾经确实过分的年代是不是已经是天地之别,问问曾经真正挨过曾经年代老警察欺负的中老年人就知道了。

为何会说起羡慕,因为警察每天面对的人群,大多是三教九流之辈,没有武力加身,很多事情在处理上警察显得软弱无能,说白了,好人谁没事儿上派出所转悠啊都忙着自己的生活呢,警察打人这句话,我们常常听到,但是但凡有点脑袋的人都能想明白,警察会闲着没事儿干把那在家里消停待着的遵纪守法的人抓起来暴揍一顿吗?

以上言辞不免更会有人质疑,请允许我解释,武力,当然不可滥用,我所说的羡慕不是羡慕美国警察的随意滥用武力,而是在合法范围内准许在对方不听从警察指令时动用武力,现在确实有人民警察法赋予了相关权力,但实践中现在的中国警察并不能或者说不敢执行人民警察法里的所有权力。拿防疫工作举例,卡口的工作人员在让出入的人员扫码登记时,就会有不愿意配合的人,然而这些不愿意配合的人可会知道工作人员的所做所为是为了整个社区的稳定安全,因为这整个社区包括了这名不愿意配合的人啊,在这个时候是否应当对其进行武力控制来保障其他居民的安全呢。同理,警察盘查也好,调查也好,总会有那些不愿意配合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没问题所以警察不必要对其进行盘查所以就不配合,而警察当看到对方不配合时会以什么视角审视,难道要说谢谢您的不配合吗,万一这不愿配合的人真背着案子呢,那便是对更多的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因此,我要说,民众的素质如果真正达到了人人互相敬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程度,要求警察绝对文明不要有暴力举动,一点问题没有,一味强调了警察不该暴力执法而分毫不过问被执法对象自身是否存在问题,是不是看问题的角度些微的片面了些。

请注意,我说羡慕里的那句话尾巴实际已经表明了,羡慕的是暴力手段对不法分子的镇压,可不是对遵纪守法的百姓也要肆意妄为。例如像给群众办个身份证居住证之类的业务,警察当然应该热心服务。但当面对泼皮无赖时,还要笑脸相迎,得来的只有蹬鼻子上脸,警察都不怕了,您们认为这些无赖还有谁管得了。

列位存有异议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教诲。言辞中犀利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敦促。

让我知道当警察,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还想要质疑甚或是骂的您们,若是能让您舒服,骂两句无妨。我不算您辱骂警察。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吧。

_____分割线

2020年6月5日22:53 出警在路上


user avatar   ding-yuan-j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行车记录仪视频以后,很多人都会为女司机感到冤屈:是应该转弯让直行,可是我这左转弯都转了一半了,摩托车才开始通过路口,我怎么让啊?

其实,这起事故完全可以避免,还是因为轿车司机行车不够规范,忘记了左转转大弯的原则。

我们看视频就会发现,司机在车辆完全出路口之前就已经打方向盘左转了,这就是典型的左转转了小弯,这样就会造成汽车转弯时,同时处于从左往右的车道和从上往下的车道交叉的位置,造成占用车道时间和距离过长,增加了与对向车道驶来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

如图所示,A线转小弯,看似行车距离短,但是在路口里走出了一条大斜线,车辆斜向行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占道转弯状态,这就导致了虽然转向时摩托车还没有驶入路口,但是直到碰撞发生时汽车仍然没有完成转弯。B线转大弯,虽然行车距离长,但是车辆大多数时间都是位于原车道或待驶入车道直向行驶状态,真正处于转弯状态的时间较短,客观上减少了与对向车道车辆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左转转大弯与转小弯的对比图(来自网络)


上面那张只是大弯小弯对比图,有人质疑B线画的不好,再补一张。手机答题不好画图,所以都是找的网上的图,侵删

而且在转小弯的时候,如果过早的切过去,那么你的视线就会早早的看向左前方你要驶入的车道,从而忽略了对向车道的来车,视频里面女司机说没有看到对面驶来的摩托车,也正是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左转还是要转大弯,虽然看似路程远一点,但是视野比较广,也就不容易分心,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调整车辆的状态。

大家以后开车时,还是多想一想这些行车规范,毕竟: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相关话题

  中国(大陆)发展得有多快? 
  如何评价「美联储布拉德: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可能会继续保持下去,并有可能因全球疫情危机而加强」? 
  为什么经济越来越不景气? 
  能否说中国人均 GDP 仅 8000 美元就拥有了入门级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 
  2050年世界前五大经济强国是谁? 
  如何看待 2016 年 7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额全部为房贷,而非金融企业贷款不增反减? 
  对于国企被称为社会发展的毒瘤怎么看? 
  福建为什么得不到国家的重视? 
  如何评价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价调控的描述? 
  市场监管总局称「互联网行业不是反垄断法外之地,所有企业都应严格遵守反垄断法律法规」,释放了什么信号?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最近俄罗斯要求北约部署退回1997年以前?
下一个讨论
河北霸州市出现大面积「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67 天罚了 6700 万,有哪些信息可以关注?





© 2024-11-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