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渝方言歌词押韵的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目前只做了川渝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相比较之下,川渝方言比普通话更容易押韵。下次做一下东北话的比较。
假设:川渝方言比东北话更好押韵。
选择样本的原则:
1)川渝方言说唱的歌曲
2)广泛性。尽量选择多的方言说唱歌曲;尽量选择有“句中押”和“句尾押”的歌词。
3)代表性。尽量选择四川、重庆著名的厂牌的著名歌手代表作。
选择样本:
谢帝:《Rap God》《老子今天不上班》
GAI周延:《重庆魂》《空城计》
王齐铭:《千翻儿》
几种押韵的方式
一、第一种押韵方式:句尾押韵,只要韵母一致,即可以押韵
普通话拼音中的韵母:
(一)单韵母5个:a、o、e、i、u、v;
(二)复韵母18个:ai 、ei、 ui 、ao、 ou、 iu 、ie 、ve、 er、 an 、en 、in、 un 、vn 、ang 、eng、 ing 、ong;
(三)前鼻音韵母5个: an 、en 、in、 un 、vn;
(四)后鼻音韵母4个: ang 、eng、 ing 、ong
(五)整体认读音节16个: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
在这种押韵方式下,川渝方言有几个特点
1.o和e发同一个音,介于o与e之间。
2.部分情况下,ao可能发成o
3.川渝方言中没有ve的发音,同发o的音
如,乐yue——yo
4.ing——in
“普通话里的eng、ing,四川方言普遍念成en、in。”
5.eng——en
6.拼音中间带u的发音,川渝方言中,不带u的发音
从以上发音来看,川渝的很多韵母发音与别的韵母合成了一个音,因此,的确在句尾押韵的时候会比普通话押韵更加容易一些。
二、第二种押韵方式:句中押韵,句中押韵可以是韵母一样,也可以是发音一样。因此,除了韵母在押韵中起作用,声母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普通话发音中的声母共有23个。它们是b、p、m、f、d、t、n、l、g、k、h、j、q、x、zh、ch、sh、z、c、s 、 y、w、r。
1.川渝方言中,n和l没有区分,混合发音。有时候n发l的音,有时候l发n的音。
2.川渝方言中,zh和z发同一个音
3.川渝方言中,sh和s发同一个音
4.川渝方言中,ch和c发同一个音[1]
三、川渝方言里特殊的押韵方式
1.在后面加上e(英文音标e的发音)的语气词,形成句尾押韵。如GAI《重庆魂》
2.在句尾加“儿”的语气词,形成句尾押韵。如王齐铭《千翻儿》。
[1] 邓英树.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第15页
18世纪,北京话在奉天府(沈阳)、锦州府 取代了原本一直通行到明末的昌黎话(由满文《三国志》对音可证)。
奉天府的北京话,是现代东北话(哈阜片~大碴子味)的正源,当时的沈阳话是大碴子味(饿=ne),跟近代闯关东之后受胶辽官话强烈影响的“曲么菜味”沈阳话不同。
锦州府的北京话,是现代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几个区县(秦锦片)的正源。秦锦话从锦州府扩张,在卢龙(永平府城)取代昌黎话的时间应该晚于锦州,具体时间不明,可能是19世纪。秦皇岛由于形成市区的时间已经是近代,一开始就是说秦锦话。
18世纪的北京话另有两个分支:顺天府(北京)& 承德府。朝阳、赤峰的建置虽源自承德府,但近代受移民(主要是汴宋官话)影响形成的单元音化“干面子味”跟承德已明显不同。
了解了昌黎话之后,越来越发现,现代东北话虽然音系在17~18世纪被北京话洗掉了,但是词汇却可能有相当大的数量,是从明代辽宁(昌黎话)继承下来了。几个最基本的例子:
A、“没”的两个声调—— mei4来 vs mei2钱;
B、嗯呐,来自上古燕国【诺】(na:k),昌黎话最大特征;
C、唠嗑;;;D、屯里、屯下、老屯、XX屯 等等“屯”相关词汇;;
E、扔=leng,这个词原本以为是胶东话影响,现在看来是明代辽宁继承而来。
F、朝鲜朴氏=piao,这个很可能说明,丹东在明代并不说胶东话。
等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现在觉得,东北话的历史纵深一下就不一样了,
他全面融合了 幽州(北京)、平州/营州(卢龙/昌黎)、登州(牟平/蓬莱)的文化厚度,
近代在黑土地上,迎来了空前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