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吃谈不到,我也没吃过那么多面。
上海吃过一家蟹黄鱼面,就是葱油面的底子,浇头改成了蟹肉和鱼肉,非常赞……
长春也有,浇头太腥,面也一般,不建议去尝试。
东北的冷门,做到好吃,绝对值得试一下,只可惜,我现在也找不到好吃的馆子了。
上海还吃过苏式汤面。
还有一家黄鱼馄饨面,也蛮不错。
南京的九鲜皮肚面是真不错,皮肚是肉皮抽脂,不是下水。
北京不说了,没吃到过好吃的面。
武汉的不是热干面,是什么粉来的,很赞
海南的也是一种粉,我一直没分清是海南粉,还是抱罗粉,还是xx粉……
长春有家茄汁面,刀削面的做法,卤是番茄口,常去的那家黄掉了,其余几家连锁口味一般,建议自己做,做法简单,网上教程挺多的。
山西的刀削面,我是去了山西才知道,这东西家家做法不一样,去十家刀削面馆子,能吃到十种不同的做法。
去日本吃过一种,被人科普叫做蘸面的,我喜欢,拉面也就那样吧。
所有的拉面,我都不喜欢……
有种鹅肠面,值得试一下……
豆腐脑有南北甜咸之分,面条也是如此。相对来说,北方的面条嚼口会比南方的更重一些。
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在南方,我们通常会说“下”面条;而在北方,则换成“煮”面条。
原因就在于北方的面条,不管是拉面、擀面还是刀削面,都相对来说更粗一些,厚一些,没有办法像南方的面条一样,轻轻过一下水就熟了。
南方的面条更为轻灵,为了弥补嚼头上的不足,他们会在和面的时候加入鸡蛋或者鸭蛋,来增加面条的弹性。代表便是扬州的伊面和广东的竹升面。
你看着竹升面的颜色嫩黄,那是因为这种面在和面的时候打入新鲜的鸭蛋,从头到尾不放一滴水。
如果你是《舌尖》的粉丝,那么应该不会忘记在第二季的秘境篇中,有完整的竹升面制作过程。这种嫩黄在和面时候就已经完全上色了。
至于竹升,则是师傅们利用竹子的弹性,像坐在跷跷板一样反复按压,让面条更加上劲。(看视频)
竹升面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1911641029996544同样是打入蛋清来增加面条的韧性,扬州的伊面则是另一种做法。
不同于竹升面,扬州伊面是把面团在案板上压成饼,然后刀切。
并且,这种面的吃法还挺讲究。下锅小汆一下后要捞起来晾干,再放入油锅复炸至金黄。
然后?
然后放一遍备着,想吃的时候随时可以下入汤锅,过一下水就好了。
专门把扬州伊面点出来是因为,这种面条是现代方便面的始祖。
有很多地方在争夺伊面的起源地,包括河南开封、苏州和扬州。但是根据民国时期洪为法的《扬州续梦·扬州面点》记载,伊面是由乾隆年间,扬州人伊秉绶的家厨所创制。伊秉绶又恰好是扬州知府,所以这道面就取名为“伊府面”
我个人吃过最好吃的面条是苏州裕兴记的两面黄,跟伊面类似,都是用油炸出来的。
汤汁在面条下面,吃之前要用两面黄翻个身,让汤汁把面条包裹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馓子?这种两面黄跟馓子有点相似,但是更软和,也更弹牙些。
我点的这份是虾仁蟹粉两面黄,一口下去,虾仁的鲜甜,蟹粉的微腥,炸面的酥脆,汤面的软滑,全部在嘴里。
唯一的缺点嘛……这碗面挺贵的。没记错的话,应该是98。
奶奶的手擀面。
也不算是情怀吧,我没见过多大世面,在外面饭店吃的还真都不如家里做的。饭店一般也是那种老两口经营的乌漆麻黑的苍蝇馆子味道不错。装修的富丽堂皇的饭店,价钱多半是服务费。
晋东南的饸烙面,应该算是对新手最友好的面了,和好面压就行。
拉面挺炫的,正经老人家里拉面挺不错的,就是兰州拉面馆里重口味的葱花和辣椒,我实在是无福消受。
扯面在晋南吃的多吧,没听晋北人说过扯面,也不错。
我晋城人,好像是没有刀削面传统,做的刀削面可能确实体现不出这个面的魅力。
卤面,也不错,干豆角卤面只在晋城见过。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晋北有焖面,我觉得和卤面一样,但似乎做法又不太像。
我姑姑家用番茄汁加水和面,做出来的卤面贼好吃,但具体做法也不太清楚。
栲栳栳也是晋北和晋中做,南边没见过。
揪片,主要是做汤吧,家里也创新地做过炒揪片,感觉不太好。
猫耳朵好吃不好做,是家人聚会增进感情的一种食物,和饺子比较像。
其实感觉面的种类和好不好吃关系不大,关键是做法用不用心。我奶奶做面食和面活五六分钟醒醒,再活五六分钟,再醒醒,最后要开始做了,还得和三四分钟,这一下来一顿饭一个钟头打不住。一般人谁受得了啊。
最重要的积极作用是稳定人心
当前
上海的基层街道 居委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垮
而本地中高层一再无法有效组织抗疫
老百姓在混乱中几乎失去了信心与耐心
中央的果断出手 全国性的援助的陆续抵达
终于让上海人民看到了希望
其中解放军的抵达尤其令人振奋
它让市民看到了可以绝对信赖的力量
因为大家知道
人民解放军
是真正的人民的力量
而疫情中某位专家网红的表现
似乎已经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了
补习班:
上课了,上课了。
老师巴拉巴拉讲课。
下面认真听讲的,吵的,闹的,听睡着的。
然后就没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