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灭亡中国”不能算作空穴来风的谣言。日军参谋本部《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中出现类似描述:两个月解决驻扎北平一带的宋哲元第29军,三个月击败国民党中央军。即便不能认为日军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想法,但日军有三个月内取得对国民党中央军决定性的胜利的野心是母庸置疑的。
至于日军哪来的信心,鄙人文笔拙劣,而且也没有自身成熟的看法,因此我只好从我刚刚读完的黄仁宇的《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截取一些黄仁宇的早年担任国军底层军官的自身回忆,以供拾遗,望有心于抗战史的诸位能从中窥得一二中国抗战的艰难,从而看出日本人当日口出狂言的倚仗:
(书75页)
(书87页)
(书88页)
黄仁宇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历史学家,却有着“少年拿破仑”的经历。他的自身经历和他后来的研究相结合,使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蒋(指国军)在军队战力有限,补给线路极端混乱,工业孱弱,经济脆弱,且上下垂直管理困难的情况下生生地把日本拖垮,不能不说是一项伟业。从他的经历,以及他的看法,我们便能反面地看出日本三个月击垮中国的信心来源。
需求决定市场。
如果没有需求怎么办?
那就制造出需求。
这是现代市场营销理念。
日本对于这套理论是非常熟悉且得心应手的。
比如说日本开发家用录像机,为了扩大产能,创造性地开发出卡拉OK功能,既能唱歌又能社交,这比单纯看录像有趣多了,于是日本卡拉OK录像机走红全亚洲,畅销全世界。
日本军部,特别是日本陆军如果不能介入战争,那么陆军永远不会有军功,也就永远低人一等,下级军官永无出头之日。
因此,日本陆军有战争需求。特别是下级军官,为了可以发动战争,可以不惜一切。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未尝一败,每次手里都能摸到双王。看着日本海军打败了北洋舰队,打败了沙俄舰队,日本海军养的狗吃得都比陆军好。这种现状,是每一个日本陆军不可承受的耻辱。
既然大家都认为有必要发动一场旨在打败中国的战争,那么就必须要把需求创造出来。
需求方是谁?
日本国内的政治家和日本国民。
他们想要中国的土地、资源和统治中国的权力。
但是他们害怕失败和承受巨大损失。
日本军部就是要打消他们的顾虑,从而完成投资计划。
日本军部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条,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三个月灭亡中国”
这是一颗定心丸,就是小投资大回报。
三个月后,日本国民和政治家就可以登上中国的土地,予取予求了。
这和现在的非法集资如出一辙,只是更加可恶。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这句话不是对中国人说的,而是日本军部对日本投资人说的。
有几个不相信的日本政治家提出反对意见,然后就身中数枪,再不能说话。
日本军部的办法,是不管你同不同意,我先打了第一枪再说。
一步一步,把整个日本绑上了战车,一路狂奔。
他们依仗的是什么?
就是个人利益,军阀利益,利用国家资源豪赌。至于会不会输的问题,不赌一下怎么会知道呢?
当整个国家所有人都坐上了赌桌,不赔到倾家荡产是不肯善罢甘休的。
日本的家用录像机事实上做到了极致,其中的机械部分十分精密,堪称经典。
然后,用过日本家用录像机的举手。
其实,按照蒋介石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人品,加上国民政府的尿性,日本人的这个规划是非常合理的。所谓的三个月灭亡中国,其实是三个月的时间消灭国民政府,然后扶植类似汪精卫这样的汉奸政权帮他们统治沦陷区;或者三个月的时间迫使国民政府彻底屈服,签下卖国条约。实际上当时日本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扶植了好几个伪政府了,而国民政府当时距离彻底签下卖国条约也不过只有一步之遥。
现在很多人吹捧蒋介石的什么狗屁历史功绩,其实他唯一的历史功绩就是勉强维持住了自己的权力。至于他为什么没有卖国,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去查一下日本和国民政府媾和的记录,蒋没卖国的原因是,每次他正准备答应日本人的卖国条件时,日本总是及时的涨价了。蒋介石每次进行心理建设来调低底线的速度赶不上日本人贪欲增长的速度 —— 这是他没有成为大卖国贼最重要的原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有赖于三个关键因素:
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中国当时就会三月亡国。
话说在抗战史中,有一个长久以来笼罩于迷雾之中的观点,即为海峡两岸的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又经常被人质疑。这就是著名的:“三月亡华论”。
说它著名,那是一点也不假。翻开两岸的教科书,“三月亡华论”可谓臭名昭著。内地的教科书说:“日军占领平津以后,继续向华北和华中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1],台湾教科书称:“国军却在淞沪会战中,坚守三个月,粉碎日本‘三月亡华’的野心”[2]。而在各种文献和回忆录中,类似的说法也屡见不鲜:“大队长整队集合恭听冯(玉祥)司令长官训话:“小日本有什么可怕?他的飞机大炮,敌不过我的步枪和大刀。一九三三年五月,我领导的察绥抗日同盟军,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队伍由几千人扩大到十万多,先后收复了宝昌、沽源、多伦等地。现在,日本人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3]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观点却一再为人所质疑。更有人言之凿凿曰:“我翻遍了手上几千万字的中、日两国史料,至今都未能找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史料出处”[4],断定“三月亡华”乃是以讹传讹、三人成虎之语。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三月亡华”到底是以讹传讹、还是确有其事?还请听我细细讲来。
话说1937年呐,鬼子就进了中原。先打开卢沟桥,裕仁就生了气……
为什么生气呢?
因为军队内部对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战争策略没法达成一致。关东军、满铁和陆军的参谋本部军事课的人表示卢沟桥这事千载难逢啊!咱们必须趁此机会长驱直入狠狠地给中国人一下子,这样的话至少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关于满洲国法律地位的问题(当时中国并没有从法律上承认满洲国);二是华北与满洲国交界处长期以来的军事摩擦问题。然而时任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的石原莞尔等人则委婉的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你这6月底刚跟苏联爆发了冲突,把人家两艘炮船给打沉了,现在又要在中原搞什么长驱直入——那苏联那边怎么办?不如先缓一缓,做好万全的准备再说。[5]
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没办法,只好请裕仁龙意天裁吧,于是裕仁结束了自己在双叶的假期,返回东京,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双叶,风景优美,日后以福岛核电站事故所在地而蜚声中外。
裕仁回到东京之后先跟陆军参谋长聊了一下,陆军参谋长闲院宫亲王表示我觉得咱们长驱直入是OK的,我大日本帝国陆军天下无敌,F2A必须一波带走。然而裕仁天皇表示你要是一次F2A解决不掉这事怎么办?别忘了咱们头上还有个苏联呢!
陆军认为我们是了解苏联的,他们就不是那趁火打劫的人!
裕仁说他们万一要是呢??
裕仁垂询道:“如果苏联从背后进攻怎么办? ”闲院宫答道“陆军认为苏联不会进攻。”裕仁叮问 : “万一进攻怎么办?”[6]
怎么办……你说怎么办?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啊!更何况大家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侵华的战争计划年年都在做,1933年参谋本部的《支那占领地区统治方案》就出炉了。到了1937年,军队里面已经是天天喊着“中日关系如此恶化,用一般的手段就能调整好是不可想象的”,认定唯有“对支一击”方能解决问题了。[7]而早在1936年8月,广田内阁就已经做好了37年的军队预算——330亿日元,相当于1936年军队预算的三倍以上,同时日本开始向“准战时体制”过渡,疯狂地从美国人手里买废钢、买石油、买各种物资。 37年美国对日出口总值为2.89亿美元,其中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原棉这四项战略物资就达1.42亿美元[8],光废钢铁一项,37年美国对日本的出口量就是1931年的40倍。[9]而且别忘了,那个年头想要做国际贸易是要拿真金白银的硬通货来进行交易的。于是仅仅在37年3月到7月的四个月里,日本的黄金储备就流出了三亿七千多万日元。日本人整军备战到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到了1937年7月,已经是“如果不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就要破产。”[10]东京街头的谣言满天飞,盛传七夕之夜华北要重演柳条湖之变[11];南京方面更大方,直接登报表示皇军的秘密我们已经听说啦!八月份他们要搞事![12]
因此虽然裕仁“看起来非常不满意”于闲院宫的回答,然而权衡再三还是同意了向华北派兵的计划,在派遣令上盖了印。而大家则一再安慰裕仁:没关系的,我们办事,你放心,有两三个月中国这事儿就搞定了。
没错,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
战争开始3年后,天皇回顾并详述了7月初那一天,当他仔细考虑在华北应该做什么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首先考虑的是不得不准备与苏联作战了,因此他认为与中国方面除了妥协和拖延别无选择。他为此与闲院亲王和陆军大臣杉山谈了干岔子岛问题。他们告诉他不用担心陆军对苏作战的准备:“即使与支那发生战争,两三个月就解决了。”[13]
三个月能解决吗?日本人觉得可能差不多。昭和十二年度的对支作战计划中就提出可以用十五个师团“一举推进到黄河以北实施作战,在短期内结束”[14],而《在华北使用武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作战计划:要在两个月内消灭驻扎北平一带的29军 , 用三个月的时间战胜国民党的中央军 。[15]热血方刚的昭和参谋们就更胜一筹,直接表示给我三个师团,我三个月就能平趟中国!
年轻的参谋们不负责任的肆意煽动,胡说八道什么:“有三个师团,三个月就可以占领支那”。[16]
这下麻烦了。
虽然高层也喊着要“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可高层的想法是我用三个月的时间打一场有限战争,摧毁中国的有生力量、逼迫中国政府承认满洲国,最好还能在华北造成既成事实。至于什么“三个月占领支那”——先不说中国抵不抵抗,就当时中国那道路交通、那面积体量,你三个月能占领下来?
可问题在于,以中日当时的关系,就算你用广播向中国人解释自己的战略意图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信,大家一定会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你的行为。更要命的是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乃先总统 蒋公介石。蒋委员长从1932年开始,就在各种公开渠道发表讲话,言之凿凿地声称“所以依现在的情形来看,他只要发一个号令,真是只要三天之内,就完全可以把我们要害之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们中国!”[17]
至于亡国的具体时间,有时是三天,有时是十天,有时是三个月到半年。反正在委员长这,日本人想打中国,那就是F2A一下的事儿。而且委员长特别强调,这不是我的独家发明,乃是我所继承之中山先生的思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的第五讲《民族主义》中,很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念:“最近可以亡中国的是日本”,日本船坚炮利,军事力量强大,想要灭亡中国,十几天就成。[18]
蒋委员长的本意,是想凸显日军之凶残形象,借以强调只有牢牢地树立三民主义之信念,统一意志、集中力量、先安了内,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结果这么说来说去,国内的人都信了。等到了1937年,这仗越打越大,日本人突飞猛进,大家一看这架势,结合日本“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的论调一看——鬼子想三个月灭亡中国,妥妥的。
这就是为什么“三月亡华论”说法不一、版本多样的主要原因。因为哪怕在日本内部,不同身份的人也没有完全对这个问题形成统一的观点。于是有人认为日本是要“三月亡华”,有人认为日本是想“三个月內便打到中国屈膝”,外国友人则认为是:“如日人公然或私下的夸口那样在三個月间即溃败”[19]——顺便这里还有个小彩蛋: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这张报纸右边是X舰、而左边则是“中日”?那是因为这张报纸乃是申报香港版,由于英国殖民政府对香港反日言论进行管制,因此抗日言论不得出现在报纸上,涉及日军暴行的,只能用X或口来代替。
然而归根结底,在日本高层刚发出“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言论的时候,他们只是想用一场战争强迫中国承认满洲国并解决华北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继续实施自己的鲸吞计划而已。因此几乎是在向华北派兵的同时,日本方面也开始了外交上的努力,外务省东亚局局长石射猪太郎——这哥们对中日之战的态度跟石原莞尔差不多,是“不扩大战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从37年6月就开始准备“和平交涉”的方案了。[20]这份方案的内容大概主要是中国承认满洲国、日华缔结“防共协定”中国停止排日并降低日货关税、中国军队撤出华北等等……最后形成了一个《全面调整日华国交纲要》、一个《日华停战条件》,高层看过之后一致通过,委派前驻沪总领事船津辰一郎带着找中方谈判去了。[21]然而还没等到谈判有什么眉目,上海那边的局势就迅速恶化了,淞沪抗战的爆发让这次和谈无疾而终。
战争这种东西,往往在你想要的时候开始,却不会在你希望的时候结束。原本打算“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的高层们始终无法约束中下级军官的行动,而梦想着要“三月亡华”的中下级军官们则在战场上突飞猛进,将战事不断扩大。最终,日本法西斯还是被看似唾手可得的胜利所迷惑,最终硬生生地踏进了全面战争的泥潭里。而挺过了1937年的中国人民则在苦难中重铸了自己的民族信念, “三月亡华论”迅速成为了国人口中的笑柄,乐观的人们用这个敌人曾经喊过的口号来提醒自己,无论是三个月还是三十个月,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什么人,谁都没法征服这片土地上骄傲的人民。
彩蛋:
1941年,裕仁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询问杉山元战争对策。
裕仁:“要是咱们跟美国干起来了,你觉得得干多久?”
杉山元“那仨月妥妥的啊!”
裕仁:“……不对吧?当年中日开战的时候,你跟我说啥来的?现在这都四年了吧?”
杉山元“那你听我解释!中国太大了,咱们哪能按原计划走呢?所以才拖到了今天啊!”
裕仁:“……那太平洋不是更大么!!!你仨月咋给我结束战争!!!!”[22]
他以为来一场赌上双方全部军事实力的正面决战就能完全解决掉中国,他以为一场不够,那就再来几场。
这个世界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就真的是你以为的那样。
那个时候,德国还没被苏联反推。他还不知道战略纵深对于自己这个岛国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也不知道”论持久战“这样的战争理论。
想像自己是征服者,在近代以后是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中途岛战役……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