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计划经济时代有食品安全问题吗? 第2页

        

user avatar   wu-pei-70-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又采用了跨时空比较的技术,幻想证明“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你们干脆拿大清跟秦朝比生产力,然后大清就是坠好的王朝了?


现实是社会主义可能存在早期的技术不足、管理方法不科学等,出现一些食品安全漏洞。

然而计划经济就算是在生产力暂时落后的情况下,也不会滋生为了利润制造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商贩。因为个人的利益不是生产的第一原则。

先讲个故事吧。

寒春,原名琼·辛顿,她是芝加哥大学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是曼哈顿计划中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在洛斯阿拉莫斯武器试验室做费米的助手。

她23岁参加了美国曼哈顿计划,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然而她看到原子弹在日本爆炸,30万平民在他们制造的武器之下化为灰烬的时候,内心却动摇了。

而且当时美国对手中的核武器充满狂热和野心,大有称霸世界之意,寒春四处奔走希望能将核技术用于和平的建设工作,但没人听她的。

后来她继续攻读核物理博士,却发现奖学金也是美国军方提供的,然后她绝望了,她明白只要她继续搞核物理研究,就不可能跳出军方的牢笼,将来很可能为人类带来灾难。


而正在她迷茫的时候,远在中国的男友阳早(Sid Engst)写信向她描述中国延安的美好,那里虽然很穷,但却有着共产主义的希望,那里人人平等、积极向上,所有人都在为解放全人类的革命事业奋斗。

读完信后,寒春被这片红色的大地深深吸引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然后,这位参与了曼哈顿计划的女科学家,就这么抛弃了优渥的生活和大好前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寒春来到中国之后,放弃了曾经的核物理专业,是跟阳早结婚两人一起养牛。

阳早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牧专业,在当时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畜牧专家。寒春则发挥自己天才的优势,从基础开始学习,还经常用生硬的中文向养牛的老农民请教问题。


夫妻二人后来一直从事奶牛品质改良及农机具革新工作。他们研发、改进的奶牛青饲料铡草机已销售近100万台,至今仍是草滩农场乳品机械厂的主导产品之一。

1966年,国家为了表彰这一成果,给了寒春副部级待遇,并且奖励一套房子。寒春婉拒后依旧默默从事养牛工作。

夫妻二人在推动中国养牛机械化、自动化方面还有很多贡献。

寒春负责的牛奶冷冻奶罐的研发项目,不仅填补国内空白,甚至达到了美国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上海华冠机械厂等工厂生产,替代了进口产品,占领了中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

1982年3月, 阳早、寒春负责的《牛奶管道的自动洗涤与消毒》项目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1987年6月10日, 阳早、寒春任主要负责人的《奶牛场成套设备研制、牛场设计和中间试验》项目,通过国家机械委鉴定。

寒春设计的奶牛四场非常人性化,在挤奶时,尽量让人多走动,让牛少走动,怎样让牛消耗的能量少,怎样方便牛就怎样来。在上世纪90年代,西安、北京、上海的奶牛养殖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阳早、寒春在奶牛胚胎移殖推广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顾问。


可以说,如果没有阳早寒春夫妻二人的努力,中国奶牛饲养机械化还要推迟很多年。

养牛、品种改良、机械化,听起来似乎不如曼哈顿计划宏大,但她却让更多的中国孩子喝上了干净健康的牛奶,是真正的在做对人类有益的工作。


寒春阳早收入其实不低,但大多数都用来购买国外优质奶牛精液和各种关键设备。一家人全部家具加起来也不值2000块钱。

她说,国家需要钱的地方更多。


2010年6月8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寒春同志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9岁。

寒春逝世后,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均致电对寒春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对寒春在奶牛业和农业机械化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寒春曾经说过,“牛奶分类其实只有两种,纯牛奶和非纯牛奶,做人也是一样,要么做一个纯粹的人,要么不是。”

寒春以几乎毕生的经历为中国工业化生产牛奶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然后,2008年国产牛奶的春天就来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经济运作逻辑上的缺陷。

市场经济的第一原则就是利润挂帅,利润越高企业越能发展壮大。

为了利润压榨员工只是第一步,对紫苯甲来说生产的各个阶段都可以榨取利润。

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的阶段,由于巨额利润的驱使、,食品市场出现了制伪、掺假、掺毒、欺诈现象。据说牛奶掺水、咖啡掺炭对当时的纽约老百姓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
更有甚者,不法奸商在牛奶中加甲醛、肉类用硫酸、黄油用硼砂做防腐处理。当时,肉类食品加工厂里的环境肮脏不堪,生产商在食品中添加大量有毒的防腐剂和色素。

后来美国美国制定了多部食品安全的法律条文,但始终无法从根本解决紫苯甲为榨取更多利润进行各种投机。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统计,美国每年有 1/6 的人出现食物中毒,约 4800 万人,住院 13 万人,死亡 3000 人。

食源性疾病负担:|发现食源性疾病|估计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gov)

有一些重大安全事故哪怕放到中国都是足以震撼的。

加州李斯特菌奶酪污染事件. (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食品安全事故,1985,美国洛杉矶). 这个事故发生在1985年的加州。. 当时很多孕妇和婴儿在食用了Jalisco公司生产的“墨西哥风味软奶酪”产品后出现了很严重发热、肺炎、腹泻等的症状。事故最终造成了142个病例,52人死亡。


2010 年8月,美国全国范围内爆发的沙门氏菌病毒被归咎于地处爱荷华州的两大鸡蛋厂商身上,莱特郡鸡蛋公司和希兰代尔农产召回了5亿枚问题鸡蛋。早在6 月至7月期间,疾病防治中心每周都会接到200多份病例,比历史同期的平均水平还要高出4倍。在一项旨在降低沙门氏菌的新鸡蛋安全法实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里,两大厂商召回的鸡蛋隶属于24个品牌之多。


2014年美国知名食品品牌Subway被披露,其三明治面包中含有一种名为偶氮二甲酰胺的化学添加剂,而这种作为面团改良剂使用的化学物质,同样用在皮鞋塑胶和瑜伽垫等化学品中,以增加弹性。

……

美国食品安全问题不一定都源于本土,资本的力量早已穿越国界进行反向渗透。2007年美国宠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是因为从中国进口的含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

“今年3月份以来,“美国宠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境外媒体对中国出口食品乃至出口商质量量安全问题的炒作,制造中国商品威胁论,把中国商品妖魔化。继而,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出口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等,采取了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这次炒作不同寻常,不仅来势迅猛,而且充满敌意,恶意攻击诽谤,大有不达目的不肯善罢甘休之势。

——2007年7月17日,时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在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user avatar   potd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您问有没有,那当然有。原因呢,一是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不知道某些物质、某些工艺有害;二是技术落后;三是物资匮乏,很多食品都是凑合着能吃就行。但是呢,当时肯定没有故意掺假的现象,因为生产食品是为了完成国家布置的任务,不是为了挣钱。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结下大多数答案: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计划经济时代的食品安全更多的受制于生产力水平,而不是出于利润生产的资本道德水平。


user avatar   huangs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是有的,我爷爷生前我俩特别喜欢聊那个时候的事情。

早年他老人家又是建筑工人出生,瓦工,木工,油工都做过,没一个是不要体力的,没了体力就要热量补,那年头高热量的东西少,他老人家最馋的还是肉,尤其是肥肉,一大片可以一口吞下去。

但是那年代肉凭票按量,根本吃不够,有时候馋得不行,我们那儿得肉联厂有时候卖“高温肉”,不要票,还用高压锅炖得烂,很好吃,他老人家就去买,买了回来吃。

实际上,高温肉就是“痘猪肉”,当时的猪大多散养,饿了就去拱厕所,吃了含有绦虫卵的粪便就成了痘猪,所以痘猪很普遍,有了这种绦虫,它的肉里有米粒或豆粒大小的绦虫卵,而这种绦虫,可以人畜交叉感染。

但是猪肉是俏货,肉联厂也不愿意把它扔了,就用高压锅去煮这种肉,其实只要有初中生物知识就知道,绦虫卵比较耐高温,有时是煮不死,吃了就会得病。

这绝对算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走钢丝的行为。

还好,我爷爷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大概也是因为他建筑工人身体好把。


爷爷一辈子老实肯干,60年代还因为工作勤恳得了肺病上过庐山工人疗养院,他给我讲这个的时候感觉还挺怀念那种吃“高温肉”的滋味的。

后来我想想,大概是怀念当初没肉吃的时候突然来一口吱吱冒油的肥肉的感觉把。

这种“高温肉”目前已经找不到了,因为痘猪肉就不会流入市场,直接会当病猪肉处理掉,可以说这玩意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

现在爷爷走了两年多了,我每年回家去墓前看看,都会带瓶好酒,带点卤肉卤鸡啥的放着,他老人家这30年代出生,一辈子也算啥都赶上了,到老了最大的爱好就是好喝两口,吃点好的,我弄点这个,如果他老人家看得到,应该会开心的。


user avatar   qing-hu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食品安全分两种,一种是意识到有害,为了利益还故意去做。另一种是没意识到有害,于是这样做,比如说环境保护做得不好,造成了污染。

前者在计划经济时代比较少,后者比较多。

毕竟中国是个后发国家,所以环保意识薄弱。

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污染调查与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 -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

1971年4月27日,卫生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部军管会)向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下达《关于工业“三废”对水源、大气污染程度调查的通知》(以下简称《“三废”调查通知》),该文件指出,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三废”排出量日益增加;“三废”中的有害物质排出是害、回收是宝,回收利用可以为国家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工农业生产。“三废”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人民健康,亦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而问题的解决,首先要调查清楚其对河流、大气、水源的污染情况及危害程度。由此可见,当时中央政府对于污染问题产生的背景、解决办法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职责已有初步的认识,工业“三废”的污染调查工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启动的。
《“三废”调查通知》为地方调查工作明确了调查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厂矿调查、“三废”对水源的污染调查和“三废”对大气的污染调查。文件要求各地对辖区主要厂矿进行全面调查,要了解排污情况、排放制度、回收利用的方法以及对周围居民健康和其他行业的影响。水源污染调查要求查清地面水和地下水源受污染的程度,主要污染物质和污染源。大气污染调查要求查清大气受工业废气、烟尘等污染的情况。文件还提出三点原则,除了政治原则外,还要求各地区、各系统要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以及研究实施“三废”的综合利用,从而化害为利。
《“三废”调查通知》是中央政府为解决工业“三废”问题而发布的第一份全国性文件,也是部署污染调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虽然不是法规,却为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污染调查工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这次工业“三废”污染调查具有工业污染普查性质,不但覆盖范围广且操作较为规范。
1971年12月13~28日,在上海市开办了工业“三废”污染调查经验交流学习班,参加学习班的包括27个省级卫生部门、6个医学院卫生系和国务院部委等单位的代表共95人。会上,代表们汇报了“三废”卫生工作的进展情况,交流了“三废”污染调查经验,制订了1972年“三废”卫生工作计划及协作方案,并对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准备工作进行了讨论。[1]
1971年12月27日,卫生部军管会出台了由污染调查经验交流学习班制定的《1972年“三废”卫生工作重点》(以下简称《工作重点》),确定了四项重点工作。首先是继续贯彻《“三废”调查通知》的要求,并要注意三线建设和中小型企业污染情况的调查。此外,还包括协助工业部门开展综合利用工作,统一有害物质测定和采样方法,制订卫生标准等三项工作。


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七:环境保护成就斐然

1972年6月,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环境保护开始摆上国家议事日程。
1973年8月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规定》提出了防治污染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后来成为我国第一项环境管理制度,至此,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始起步。
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12月,党中央批转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明确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使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法制轨道,加快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环保这点上是发达国家走在前面

日本的“变态”环保体系是怎样练成的?

1960至1970十年间,日本经济 “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增长伴随着“公害”产生了许多人为的环境危害。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日本的环保问题也相当突出,出现了很多关于垃圾问题的冲突:在环保史上,震惊世界的“水俣病”、“痛痛病(镉中毒)”等公害疾病就源发于日本。

六十年代末期,公害患者与支援他们的司法团体接连提起了针对公害发生企业的诉讼。特别是新泻县新泻水俣病(1967年6月提诉)、三重县四日市公害(1967年9月提诉)、富山县痛痛病(1968年3月提诉)和熊本县水俣病(1969年6月提诉)这四大公害的诉讼,促进了日本对工业污染的治理
1970年12月25日,日本国会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这部法律设立的目的是遏制废弃物的排放,并对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分类、保管、收集、运输、再生和处理,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卫生。
1986年颁布了《空气污染控制法》,对焚烧生活垃圾的设施做出具体规定。


含铅汽油是怎样退出历史舞台的,它有什么危害? - 雪花新闻

196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克莱尔?帕特森点燃了反对含铅汽油的导火索。通过研究,他在论文《自然环境铅污染与人》中指出,空气和食物中含铅水平大幅升高,而源头是汽车。
一场艰苦卓绝的反对含铅汽油的运动开始了。
努力终得胜果。鉴于铅等金属中毒的危害,1969年美国参议院公共工程委员会,首次就空气污染举行听证会。美国国会于1970年通过职业卫生法案,随后成立的国立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NIOSH)着手调查有毒物质,对空气、水源、食品中的铅含量做出限定。

1973年,美国环境保护总署宣布,将分步骤降低含铅汽油使用量,设定了含铅汽油的最后使用期限——1986年。

终结“美国之耻”!拜登宣布:更换全国所有的铅制水管

在上世纪20年代~70年代,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建设城市的时候,经常会选用铅制水管,来连接自来水厂、地下水和每个家庭用户的水龙头。因为,铅管具有良好的耐压性、延展性,适合在狭窄和转弯的角落地方使用,并且价格较为便宜。

不过,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铅管里的铅开始渗透到自来水中,导致铅含量严重超标。我们知道,对于人体来说,铅是一种有毒的物质,会导致多种危害,包括破坏神经系统、影响儿童发育、引起贫血,造成脑部、肾脏损害,还可能造成孕妇流产等等。
自从2003年开始,美国各大城市就陆续曝出铅水管中毒事件。有的城市比较积极,及时更换了水管。然而,很多城市熟视无睹,不把市民的健康当成一回事,以各种理由拒绝更换水管。

2021年8月1日,美国参议院终于敲定了一项总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法案,将对美国的公路、铁路、互联网等基建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若不出意外,这项法案将获得国会通过,并交由总统签署成为正式的法律。
对此,美国总统乔·拜登发了一条推特,特别提到了法案中的铅水管更换项目。这是临时加进去的,在最初的版本里并不打算更换铅水管。

拜登写道:“按照两党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议,管道工将更换全国的铅水管,让每个美国人都能喝到干净的水。”

user avatar   da-qing-wa-30-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计划经济时代只有“食物短缺”问题和“食品卫生”问题。没有“食品安全”问题。

人类的追求总是逐级攀升的。最先追求的是温饱,然后追求的是口味,最后才追求品质和安全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开始追求食品口味的过程中出现前。它大致上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个阶段。

而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视野还没到肉眼看不见的范围,只能看到一些眼前直观的东西。如杀虫卵,除四害,勤洗手,不喝生水等等粗浅的卫生习惯问题。当年我国主管卫生问题主要归口部门是卫生部,而卫生部多年来主管卫生问题也确实做了不少工作。诸如四害的灭除,推进自来水清洁水源到户等等。直到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发酵后,我国才在卫生部下面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食品问题的部门。到了2013年,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民生问题,食药局作为一个副部级部门,再委身于卫生部管辖下难有所作为,因此国务院花了一些代价把食药局从卫生部里独立了出来。

按照现在食品安全的概念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食品是非常非常不安全的,举几个例子。

(前方高能!以下一些图片可能会引起观看者的不适。)

例1、米猪肉

米猪肉实际上是猪肉绦虫的虫卵。80年代之前出生的城市人可能还会这个有印象,那时候早上去菜场买菜去晚了,好的肉卖完了,只剩“米猪肉”了。去得再晚一些的话,就连米猪肉都卖完了。

我的印象里,在90年代之后,米猪肉就逐渐开始消失了。而现在国家建了猪肉流通追溯体系,全产业链管理,这样的寄生虫猪肉会被挡在体系之外,无法进入流通领域。

2、粪肥浇菜(生粪)

可能有些人还记得小时候见过这样的情景:

未处理过的生粪,直接用来肥田。

后来化肥厂多起来之后,生粪直接肥田的现象逐渐消失了。和它一起淡出我们视野的还有这些:

蛔虫药的市场也逐渐小了。这两者看上去好像是两个事情,但是却有很紧密的联系。

生粪肥田帮助蛔虫补全了完整的生活史,而掐断了粪到食物的接触通路,就能大大减少人类接触蛔虫的机会。

因此,现在的年轻人,你们不用磕打虫药,一定感谢化肥厂!

3、不清洁水源

虫子讲多了反胃,说点别的。

在用上自来水之前,城市里淘米、烧菜等等用水都是取自天然的公共水源,如河水、井水等等。当然,这些天然的公共水源还可以干别的,比如下图:

所以让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当年算是大功劳,也是大工程。

1949年时,全国60个城市有自来水供水设施,日供水量只有186万立方米;

1978年,全国467个城市的日供水能力达到6382万立方米;

而到1998年底,全国668个城市,13922个城镇,日供水能力总计达到23000万立方米。可想而知当年很多人用不上清洁水源的年代,饮水本身就是一个风险。


其实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很多古老的传统,诸如吃蕨菜,储备大量腌制食品,用毛油烧菜等等传统社会留下来的习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讲,这些传统习惯都经不起推销。而未来时代的进步将会逐渐改造和淹没这些传统。

最后,作为食工出身的秀一下习惯: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上中学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这篇文章原本是1960年《中国青年报》的通讯稿,讲述了发生在1960年2月2日夜、山西省平陆县的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文章重点讲述了山西、河南和北京三地的有关单位,以及解放军空军,如何争分夺秒积极联系寻找特效解毒药,采取夜晚空投的方式救人的过程。

但没有讲述他们为为什么中毒和最后的调查结果这起事件。

实际上,这起事件并不是采用了不合格、变质腐烂的食物原料,而是阶级敌人故意投毒。

不知道这算不算食品安全问题


user avatar   ni-shi-san-duo-nian-de-fu-qi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将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树叶、草叶和野生植物尽可能采集起来,把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秸秆和植物尽可能地保存下来⋯⋯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制成各种代食品”。

如河北将代食品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有玉米皮、玉米轴、甘薯叶、甘薯蔓、蒲草根、小窄草及各种青代食品,这些农作物废料有一定营养,以往食用过, 各地鼓励大量采集和食用。第二类主要有稻壳、稻草、莜麦秸、大麦秸、小麦秸、棉皮、棉秆、玉米秸等,这些农业废料也是工业原料,有的甚至含有毒素,禁止群众食用。第三类主要有花生壳、花生秧、高梁秸、豆秸等,这些农作物废料可以加工成家畜饲料,虽然可以食用,却会引发了人畜争食矛盾,因此部分限制食用。

在农村大搞代食品的同时,城市居民也积极生产各种代食品。如 1960年 5月,上海为了缓解猪饲料短缺问题,开发了一种猪饲料代食品——小球藻。小球藻是一种浮生物,直径仅数微米,体内有一绿色杯状或板状色素体,种类繁多,生长于淡水之中。上海各养猪场经过人工培养之后,将小球藻作为猪的辅助饲料。随后,云南省也用树叶、洗菜水、淘米水等20余种植物和食物渣,放在锅、缸、水桶中发酵之后,形成酸性液体的小球藻。

“据说架子猪吃了,每天多长半斤肉;奶牛吃了,每天多产半斤奶、母鸡吃了下蛋增加三分之一 ,蛋重增加十分之一。

云南大理州医院号称用小球藻治疗25种疾病,效果良好的占78%,病症减轻的占17%,无效的只有 5%,且没有副作用 ,尤其对水肿、贫血、肝硬化、慢性肠炎等,效果明显。为了检验小球藻的实际效果,云南专门进行了人吃小球藻的试验。试验报告称:“每人每天吃1公斤小球藻浓缩液可以少吃4两大米,10天后参加试验的8个人,有5个人体重分别增加 了4两到4斤”。于是云南开始大力推广小球藻代食品,要求各食堂用小球藻伴主食。

吉林大学畜牧系对于小球藻的研究报告称: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达40%,脂肪30%,碳水化合物有15%左右,营养成分比大麦、大豆都要好。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鹅蛋的五倍,花生仁的二倍。按每年每亩可产小球藻干粉12000斤计算,它的蛋白质含量就相当40000斤大麦,或31000斤麸皮,一斤小球藻营养液的营养价值两斤半细糠或一斤半麸皮。

一时间小球藻倍受青睐,为推广小球藻和其他粮食代用品的指示直至各地。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大办小球藻的热潮,机关、学校、工厂、街道普遍建起了培养小球藻的水池,城市居民也利用家中的瓶瓶罐罐培养小球藻。虚无渺茫的小球藻一下子从猪的辅助饲料进入了百姓餐桌。据史料记载1960年11月底,全国共有27个省、市、区(除台湾、西藏外)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培养和试制小球藻,不少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全国各地也出版了大量介绍如何培养小球藻的手册。

与此同时,中科院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大办粮食代用品的建议》,其中指出: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已有几种代食品试验成功。这几种代食品,既有营养,又无毒害,原料丰富,做法简便,可以分别情况,大规模地推广。如橡子仁、玉米根、泡泡磨磨就能吃,应抢时间推广下去。还有人造肉精、叶蛋白、小球藻、扁藻、藁秆、小麦和玉米粉、橼子、鸭跖草等,都可以作为代食用。

报告预测全国带壳橡子一年大约有80亿斤,橡子仁一般含43%-60%的淀粉,每100斤橡子去壳后,可以提取淀粉30-50斤,如果以全国橡子产量的20%来提取淀粉的话,即可得淀粉6-7亿斤。中科院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两个研究所从20种树叶、野生和家生植物叶子中提取了叶蛋白,每百斤鲜叶子可以提2-10斤干蛋白,其蛋白质含量达50%-70%。至于秸秆,全国一年估计有6000亿斤,如果以10%的秸秆利用来做能吃的东西,按每 100斤出代用粮20斤计算,仅此一项就可替代120亿斤粮食。中科院估算一亩地的玉米根可碾粉50斤以上,如果能在全国普遍推广,以玉米根、小麦根的20%做根粉的话,全国可得几十亿斤的粮食代用品。

中科院昆虫研究所搞出了可食昆虫1200多斤,立即向全国推广,专家们认为“采食昆虫是补充营养的一种途径”。在发明的众多的代食品中,最受人欢迎的是用酵母菌的菌体做成的代食品——“人造肉精”。即先将淘米水、涮锅水、菜叶、烂水果和各种无毒的树叶、野草、野菜、农作物的根茎叶、酒糟或造纸、制糖工业废水等,加温到沸点后制成培养液,然后将菌种放在培养液中培养,保持20°C一30°C的温度,两三天后培养液上面会繁殖成一层白膜。白膜在50°C-60°C的温度中溶解成糊状,冷冻后就成为“人造肉精”。由于宣传舆论的炒作,“人造肉精”被吹的神乎其神,宣传中也加以肯定:”人造肉精”和小球藻等代食品的营养成分比粮食还要丰富的多,吃了还可以预防和治疗浮肿病和其他一些疾病”。

据轻工业部、商业部、化工部等部门1961年4月15日统计,全国共生产人造肉精干粉479吨,其中轻工部第一批试点厂济南酒精厂、沈阳啤酒厂等10个重点厂就生产人造肉精446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10个城市共供应人造肉精195万斤。由于当时物资奇缺人造肉精一度成为奢侈品,作为高级干部的特供品,普通百姓很难吃到。

地方上的科研机构也不甘落后,河南省科研部门对玉米皮和红薯秧的“营养成分”进行鉴定,其结论是:玉米皮、红薯秧作为代食品质量很好,适于人体食用。其中玉米皮含水分7.09%,蛋白质3.92%,淀粉33.36%,糖1.62%,粗脂肪0.44%,红薯秧含水分39%,灰粉1.84%,淀粉63.17%。

湖南省电力学院发明了用稻草粉和面粉各50%制成馒头,声称“经过医学院化验,营养价值超过北京标准面”。湖南、四川、广西等省份采取石灰水煮稻草方法研制“稻草淀粉”,宣称“稻草淀粉”含量达到 30%至 80%。

之后于1960年1月下发了《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

文件一开头就指出:立即动员广大群众,开展一个大规模的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是当前全党全民的一项紧急任务。文件中称我国人民历来有采集、制造和食用代食品的习惯和丰富经验。最近经过科学研究部门的研究、试验、鉴定和改进,新提供了若干代食品的制造方法,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一种食用酵母),小球藻,红虫等等。

在文件指示下全国各地都开始想方设法利用代食品,如四川铜梁县用代食品生产了糖果33万斤、糕点19万斤,投放市场销售。重庆市在国营饭店供应叶蛋白汤圆、小球藻羹汤、人造肉精水饺等多种代食品,居民纷纷购买。云南省利用70吨小球藻液生产成冰棍、稀饭、汤等代食品,投放市场后迅速销售一空。据河北省 1961年3月统计,全省共收集各类代食粉9.8亿斤,青代食11亿斤,制造高级代食品881万斤,全省共有17万余个食堂吃上了代食品,日食多者5两,少者1两。

玉米包在平时是弃之不用的,可这时却成很好的代食品原料。河南省清丰县马村人民公社的食堂发明了玉米包制淀粉的方法,立即向清县委报了喜。清丰县委随即将玉米包制作淀粉总结出了三大好处:一是大大增加了粮食,每亩玉米按1800棵计算,收获的玉米包可做淀粉183斤,能顶粮食122斤,清丰全县共种玉米24万亩,可得粮食2928万斤。二是玉米包的淀粉含量为30%,含糖3%-5%(据说这是河南省粮食厅化验的结果),还含有一部分脂肪,它能增加耐饥能力,增加营养,使人们身体健康(这也是当时的惯例,凡发明一种代食品,就宣称其如何有营养,如何有益健康)。三是大大方便了生活,这种淀粉加30%的粮食面粉能做10多种馍饭,能做30多种糕点,而且操作简单易推广。随后清丰又试验出了绿豆秧磨粉、红薯秧磨粉、高粱秸皮加工成淀粉的方法。

山西垣曲县,喊出了“向高山阔地进军,向千草万木要宝”的口号,开展了采集、加工、利用野生植物的群众运动。据统计,该县利用葛根、瓜蔓、橡籽提取淀粉8200公斤,利用苍耳籽、漆树籽等榨油515公斤,利用荆叶、荆芥、柏叶、野艾、野蒿提炼出芳香油694.5公斤,沁源县组织了850个突击队,专门收小秋 。采集下山果、山梨、橡籽、马茹和各种树叶共650万公斤 。阳泉市各公社、区采集野植物原料2400余万公斤,其中可作代食品的原料就有750万公斤,全市平均每人15公斤。

user avatar   zhen-li-de-feng-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式笑话一枚:

A:计划经济时代有食品安全问题么?

B:当然没有,计划经济时代连食品都没有,哪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user avatar   andre-3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国50年代就参考苏联GOST标准推出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计划经济时代国营和集体企业对于食品添加剂用量和食品生产卫生条件标准是需要严格遵守的。

你可以说部分标准低,不合理,但你不能造谣说没标准,添加剂胡乱放,后者就属于胡说八道了。

计划经济时代有食品安全问题吗?

像这种人完全在编造事实带节奏胡说八道。”工业化时代“和”计划经济时代“还能对立?你干脆宣布计划经济可以手搓原子弹好了。玩弄这种符号学游戏有意思?

计划经济时代,黄曲霉素污染的陈粮也是要销毁的,粮店买到发霉大米可以找当地粮食局。谁告诉你计划经济时代粮店可以出售发霉大米?

西欧禁用DDT也是在70年代后,看来70年代西欧也是计划经济(苏联惊了)。

至于苏联计划经济时期,苏联国标GOST标准体系中食品生产标准是同时期世界上最严格的。




        

相关话题

  中国人基建能力为什么那么强? 
  你怎么看待目前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环境? 
  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吗? 
  为什么中国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如此深入人心? 
  为什么中国要从国外进口垃圾? 
  为什么国人仇视华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值得复兴的? 
  为什么我感觉中国很多父母有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认为学习是唯一出路呢? 
  为什么邮政业是中国颇受垄断的行业之一? 
  如果有人殴打安倍晋三,会有什么后果? 

前一个讨论
中国能不能把网球也发展成乒乓球和羽毛球那样?
下一个讨论
日本对美国卑躬屈膝当狗,日本平民是怎么想的?他们会为此感到羞愧吗?





© 2025-0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