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桦太在旧日本帝国的殖民体系中、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旧日本帝国的疆土,大抵有这样几种概念:
1905年从帝俄手中得到的荒凉的南桦太,无论是在地缘上的战略意义上还是屯垦、资源开发的收益上,重要性都不如台湾和朝鲜。开发北海道都很花了一番苦劳的日本,在开发桦太上就更加苦手了。虽然由于历史渊源的原因,定居的日本移民并不算少,但是由于桦太难熬的极寒,大量的日本移民在冬天会选择返回北海道或东北地方居住。1911年夏天的南桦太人口约有57000人,而当年冬天的南桦太人口便锐减到了36725人。毕竟在俄领时期就是流放地,可谓苦寒之致了。
然而,比起朝鲜和台湾占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来说,南桦太的阿依努人只有稀疏的分散聚居的千余人,主要住民仍然是移居的日本人。在成为内地之前,比起朝鲜总督府和台湾总督府各自享有的立法权,桦太厅通行的是日本本土的法律。更重要的是:从法理上和感情上出发,桦太也更能被认为是旧日本帝国的“内地”:本身就与日本在江户后有深刻的渊源,又是1875年的桦太千岛交换条约中“失去”于帝俄的土地。1918年施行的共通法中,南桦太就作为唯一的一块“外地”而被认定为“内地”了。
大正12年法律第25号版
本法ニ於テ地域ト稱スルハ内地、朝鮮、臺灣、關東州又ハ南洋群島ヲ謂フ前項ノ内地ニハ樺太ヲ包含ス
实际上,桦太“直到”1942年“才”将南桦太编入内地,是一个程序问题。由于「樺太ニ施行スル法律ノ特例ニ関スル件」的存在,桦太仍然在桦太厅的管制下。直到1942年该敕令被废除,拓务省被大东亚省取代,南桦太才移交与内务省管辖,正式被编入内地:虽然留给它正式作为日本帝国本土的时间也没有剩下几年了。
另:后娘养的「太郎」朝鲜就不论了,长期作为帝日亲儿子的「次郎」台湾,直到1945年也没有成为「内地」:内地延长内地延长,最终也就是个延长。
这个很复杂的
从人口构成上来说,所谓的当地土人只占人口比的一小部分,编入内地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在早期(明治和大正时代)桦太厅有过和北海道厅合并的方案,结果遭到桦太厅居民大规模反对。居民宁可桦太厅作为一个有亲任官(最高级的敕任官,一般的内地知事只是普通的敕任官)总督的殖民地也不愿意编入北海道的地方行政。
针对这个问题,在30年代捣鼓出了内务省移管案(将桦太厅完整的作为一个地方单位移交给内务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