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聊几率,不妨先看看统计数据。
从最近几年公开的司法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国内民事案件的上诉率在25%~30%之间(各省份略有差异),民事上诉案件被二审法院维持原判的比例约在55%,裁定发回重审的比例约7%,而最终改判的比例大概是15%。
也就是说,每100件民事案子里大概有5件最终实现了逆转。
5%的比例,听着是不是挺绝望的?
跟很多人第一次听到CPA考试历年通过率时一样的绝望,记得那会儿还有人吓唬我说“CPA可比司考难多了,你当心找虐啊…”
好在自己当时没被吓退,CPA最终还是考下来了,而且客观来说也真没觉得通过率有那么低。事后回想,通过率这东西每年都会有官方机构统计,可信度很高,但为什么数据跟观感的差别会这么大呢?
究竟是数据错了,还是我的观感错了呢?
其实考试的时候我注意到,平均每场考试都会有1/3缺席的。也就是说,假如100个人报名,真正走进考场的只有66个。
而开考之前听身边的大哥在闲聊,都说自己压根儿没看书,报名缴费之后就把这事给忘了,临到考试才想起来,又觉得60块钱报名费不能浪费,所以就来“碰碰运气”。
一开始我还以为他只是在谦虚,可后面开考之后大哥题目还没等看完就一声接一声止不住的叹气,身子拧来拧去,感觉在座位上熬得甚是辛苦(CPA禁止提前交卷)。答到大题时,别人都把键盘敲得噼啪乱响,而这位大哥的位置却静得出奇,只有转笔偶尔掉在桌子上的声音……。再后来,终于挨到可以交卷的时间点(距离结束半小时),大哥就像重获自由的鸟儿般一跃而起冲出了考场。跟着大哥一起冲出去的,目测还有十几个人。
看来,坐在考场里这60多个人,能有毅力答满全场的也不过50个。
可是在座位上坐到最后一刻的人,就一定都认真备考了吗?应该也未必。所以,这场考试里真正认真复习也坚持答到最后的人,可能也就40个左右。
假如最终有10个人通过了考试,那么官方给出的通过率就是10%(10/100,历年都比较稳定)。可如果你是那40人之一,你感受到的难度(实际通过率)就是25%。两者差了一倍还有余。
所以,官方数据并没错,我的观感也没错,错的其实是对数据背后含义的理解。
回到问题,二审的名义发改率(5%)的确不高,但这个比值的分母里包含了很多注定会失败的案例。比如很多人只是因为气不过,单纯地把一审说过的话在二审又重新说了一遍而已,这样的上诉没有意义。
所以,如果你能搞清楚了一审败诉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上诉策略,认真地准备证据,你能享受到的实际发改率其实并不低。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