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真心话,对于此事,我一点都不觉得震惊。
为啥,因为对这个公司,我个人是没有任何一点好感。
就这些年,我都被这个字节跳动给我坑惨了。
前段时间知乎一个哥们,私聊给我,告诉我今日头条有一个人,抄袭了我知乎内的大量内容,而且还冒充我本人,有骗钱欺诈的行为。
我去今日头条一看,画风是这样的。
此条回答,抄袭的是我本人的专栏内容,最后的饲养员。
此条回答,抄袭的是我知乎的回答
此人全部的回答,一共有20多条,只有3条不是抄袭我的。
其余的都是剽窃的我的回答,最可恨的是啥?这人居然标原创。
在知乎复制粘贴我的回答,在今日头条立刻弄成原创。
于是我便试着投诉,我才发现,是我太嫩了。
不信各位看看
上图是今日头条的问题,动物园的动物会受到虐待还有吃不饱吗?
而这是知乎的问题(知乎为原创问题)完全是一模一样的模板。
咱们继续在看,今日头条的问题
再看看知乎的问题。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看懂了?
我不仅被剽窃了。
而且,他们连知乎的问题,都连篇剽窃过去,提问都懒得提。
直接弄个小号,去粘贴知乎的高赞回答,搞了一个知乎的复刻版。
我举报了那个人大概10多次,全部都是失败。
我现在严重怀疑,那个号是不是有内部人员保护?
所以说才怎么投诉都失败。
这手瞒天过海,DNA克隆人,都把我给克制过去了,属实是让我没想到。
后续,我看今日头条后台有一个绑定知乎账号的设定。
我就想过去,把自己知乎号绑定过去。
结果没想到,知乎账号已经被绑定了。
这群人是左拖又拖,拖了足足有半个月,最后告诉我。
意思就是我的知乎账号已经被绑定了,不给你本人认证,你不服你就去找律师,你给我挺着(绑定我知乎号的就是上面那个抄袭我的人)
告诉我不能解绑,抄袭我的人,提供的材料准确无误,无法解绑。
我找他们要抄袭者的绑定材料,他们也不给。
我回想了一下,我的知乎后台截图,只在2个地方用过。
1我手机里本身存在的截图。
2就是投诉今日头条那些抄袭者,提交给今日头条官方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冒充我的人,是如何得到我知乎后台截图的。
有三种可能。
1 是这抄袭货是个高超的黑客,窃取了我手机里的截图。
2某位吃里扒外的员工泄露了我的后台截图,给予他们的抄袭账号,用于剽窃内容。
3抄袭者通过黑客手段(从今日头条投诉系统里获取我的账号信息),或者高端的PS技术,取得了我的知乎后台截图。
目前据我分析,第二种可能性较大,毕竟这个账号,我一开始举报根本无法成功。
后续的操作,也是拖之又拖。
所以说,我建议啥呢,各位创作者如果遇到今日头条联合他们头条的作者一起剽窃。
就别举报了,你不举报还好。
举报了,你们自己的号,就成了别人的了。
看看你们做的丑事恶事,纵容抄袭犯张狂,抄袭犯窃取了账号本人的账号。
如今本人要求取消掉抄袭者的绑定,你们还不干。
我说句真心话,我严重怀疑今日头条平台联合抄袭者一起窃取他人的账号信息,从而达到疯狂圈流量的目的。
兄弟们,咱就说字节跳动这个公司,我家楼下2岁小孩都明白的道理,被人偷走的东西要还给别人。
这么大个公司,他不懂,他让我去报警。
至于这个28岁员工,我不觉得奇怪。
各位记住一句话,一个公司,一个团队,不尊重他人的利益,就绝不会尊重他人的生命。
兄弟们以后打工的时候也注意点,别死命给人家干活,你干的再多有啥用,都让资本家给剥削了。
这个去世的工程师,各位看看有没有水滴筹啥的,我到时候出个500元给他,咱们再众筹一波。
毕竟这位工程师咋死的,各位心里都清楚。
这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心脏和字节跳动,你只能选一个。
二选一,希望大家能做出取舍。
不想说什么,只想说点自己的话。不想看的可以下滑或关了。
我本科学的是影视相关的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曾经去互联网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
说到影视专业,必然离不开剪辑。剪辑这工作是很耗人的,连续几个通宵都是常事。大学的时候为了赶进度,曾经熬过好几次夜,最长的一次是连续70个小时剪一个片子。
当时我也才刚20出头,身体也还说得过去。但只要一通宵,到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就必然是心慌不已,甚至有时候还能有心脏骤停的感觉。
我知道,如果自己未来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话,这种生活会是我的常态。
于是,等到研究生的时候,我立马就告别了影视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去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
互联网公司给的钱倒也还行,但代价就是加班,凌晨一两点回家是常事。
在回家的出租车上,整个人脑子是木的,那种当年干剪辑时候的心慌也常常会找上来。
所以,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决定啥球挣钱,不玩了,怎么还活不下去了。
当年还没“躺平”这个说法,但想想那时候我也算躺平了吧。
就我自己来说,我其实一直都知道,自己在不喜欢的工作上根本投入不了太久——无论是精神还是体力。当时进互联网行业,只不过是想做个最后的测试。假如我当时为了钱继续在互联网行业折腾,说不定几年前我也就进盒里了。
所以,在知乎上,不管是选专业还是选职业,我一直以来都有这么几个态度:
第一,不管是专业还是职业,尽量选择你喜欢的,因为你要面对的是未来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即便不搞学术和研究,没有一点点喜欢,也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第二,钱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更不要成为你选择职业时的唯一衡量因素如果你的目标是所谓的“跨越阶级”,那么也要知道大多数时候的跨越阶级,是一个要经历几代人的事情,不要盲目拿个例套到自己身上。
第三,人生不是非一线城市不可,要知道你自己的追求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别人口中的一线户口、教育医疗、资产增值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你喜欢,很好,努力去得到他,否则你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就我自己来说,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几年,但我不知道北上广深到底好在哪里。我的女朋友,一回到老家,三天之内脸上的痘印能消掉一大半,而一到北京,脸上就又开始起痘。在北京,看协和医院排了半个月的队,吃药也不管用,回到家什么都不管,天天吃烧烤皮肤也能好起来。即便买了房子,住宿、通勤等等,也会把人搞得心力交瘁。既然躺平了,能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也没什么不好。
当然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有些人仍然会认为只有留在一线才能跨越阶级,只有进入高收入行业(当然,这两年换成了公务员)才能是人上人,这是个人选择,我不做任何评价。我也不认为我是个有能力改变社会现状的人。但不管怎么说,能有本事进大厂拿到几十万年薪的人,已经是这个社会里非常出色的一批人。他们的人生本可以有很多选择,是否一定要进大厂熬身体,还请三思。
最后,关于健身这点事,我再说点个人的经验:
第一,如果你本身就作息不规律,就不要去健身。
这是因为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所谓的健身,核心目的根本不是“健身”而是“塑形”,而这种健身的原理就是通过撕裂肌肉,然后再通过营养和充足的休息让肌肉变粗。如果你本身就作息不规律,那么非但无法达到好的健身塑型效果,甚至肌肉还会因为缺失影响和休息,反过来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你看人家正儿八经搞健身的,都是吃得好睡得好、不熬夜。假如你平时加班真的很严重,想要锻炼,一定时间的慢跑、散步,及时补觉、吃好喝好,就已经算是保护身体了。
第二,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消耗能量,所以如果脑力工作已经很累,也不要去健身。
从生物学上而言,人类巨大的脑容量让人类的能量消耗远比大多数动物高得多。很多人会以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要搭配起来才合适,如果平时脑力劳动(比如办公室加班)过多,就一定要通过大量的锻炼来补充回来才合适。但其实大量的脑力劳动带来的能量和精神的消耗,对身体已经是很严重的摧残,这时候再试图用大量的运动来恢复体力,起到的只可能是反效果。
如果你平时工作很累,一定要想着通过锻炼来提升身体素质,那么务必记得只要能做到吃好、睡好,身体就已经能恢复大半。如果真要健身和锻炼,也务必要在适度休息后进行,而不是下了班就直奔健身房。那样,即便身体能撑得住,你去健身房的钱也是白扔了。
为了制造和传播大量的文化垃圾,我们的年轻人被活活累死了。
抖音越来越成为一个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地方,成为游戏之外又一款电子毒品,成为一把杀时间、毁意志、降智力、乱价值的利刃。
亲眼所见,抖音让一个人每天都陷入已经学习了、长进了的错觉中,明明还不能养活自己,却常常迸发出谜一般的傲慢心与优越感,跟谁比都能从自己身上找到碾压对方的优点,恨不得眼含热泪为自己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没做事的时候踌躇满志,仿佛抖音导师描绘的美好愿景触手可及;应做事的时候千难万难,因为抖音导师说过这样不行那样不通。
亲眼所见,抖音让一个人意志消沉行动懒散,只要饿不死,万不肯去下厨做饭;一旦饿了,立刻无脑买买买,一顿买三顿也吃不完的食物;刷抖音刷到颈痛背酸,宁可花钱去按摩也不肯放下手机。
亲眼所见,抖音让一个人智力低下并习惯性地拒绝智力,思考退化并拒绝思考,与人对话听得少讲得多,信的少杠的多,一种化身大号大讲特讲驳杀四方的冲动溢于言表。
亲眼所见,抖音让一个人把自私自利伸手主义当成爱情的检验,把颠倒的三观错乱的价值当成天赋的女权,从不反省自己有没有给对方提供任何正向的价值,只习惯盯着对方哪里没有满足自己。
抖音把全民变成它的内容提供商和内容消费者,要么替它赚钱,要么为它消费,所有人牺牲时间与或金钱,最后成就抖音一人,下一个腾讯、阿里呼之欲出,而你只剩下玩废的躯壳和空洞甚至诡异的精神。
抖音刷久了的人便如多年的瘾君子,懒、蠢、懈,意识迷离,说话全是呓语,同时觉得自己倍清醒。看到我的回答,伊会说:什么嘛,抖音的用户多为一二线城市精英人群,快手才是三四线城市平庸大众以及小镇青年的乐土,抖音越刷越精神,快手才越玩越低级。
死者吴伟和我同是字节产研pdi部门下的工程师,不认识他,但物伤其类,看到他妻子在心碎时还要考虑钱、孩子等现实问题,我几乎能代入这种惨状,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
我的 lead 强制要求我晚上9点30以后下班,拒不服从,于是各种小鞋准备上,例如要求我给2个平级写工作日报(有点工作经历就懂,作为社招,日报不是汇报而是惩罚)、lead 已经连续很久不搭理我等等。
所有小鞋都无法威胁我,我此生从未向肖小之辈低头 。每个人都是宝贵的,钱买不来一个人的自由,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班就是工程师的道德。有兴趣来字节的朋友,不要找我内推,我是为了你和你的家人好。至于我本人的发展,保密。
我从来不是个听话的工程师,更不是每天稳定产奶的奶牛,黄金项圈套在脖子上依然是项圈。自由是人的最高价值。看到死者的+3(领导的领导的领导)在死者妻子已经确定丈夫死亡的情况下、依然在内网公然说死者还在抢救中,不由得心里冰凉。
“谷老师”这个称谓是从前司开始的,大家叫我这一声老师,不是因为我技术多牛,而是看到我努力攀登的样子,和从不服软的坚强。虽是戏称,但每每想起,一生悬命,不敢辜负。服软了,我就配不上这个戏称。与诸君共勉。
如属实,请家属节哀,其次是督促公司抓紧申请认定工伤,家属亦可可通过走访、报警等方式固定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相关证据。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希望这位怀孕的家属可以及时得到工伤赔偿款项来冲抵房贷,降低损失。
北京中院的既往判例表明在单位健身房猝死也可以认定视同工伤,如果家属需要法律帮助可以联系我。可以联系到家属的朋友可以帮忙联系下,本来睡得晚,看到28岁、猝死、怀孕两个月这些字眼实在睡不着。
问题被修改了,不好意思各位,真心希望这位员工可以被抢救回来
给家属的建议:1.与医院联系,取得死亡证明,包括死亡原因等病例材料 2.收集员工生前加班的证据,以方便证明事发时属于工作时间。3.要求健身房将事发时的相关监控录像留存备用4.因为工伤认定申请一般是先由用人单位向工伤认定部门申请,建议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督促用人单位发起工伤工亡认定申请。5.关于网传家属对于高额房贷的担忧,建议家属(继承人)之间尽早协商,通过订立继承协议等方式协商一致,及早将房屋转让,防止因断贷造成违约,承担违约责任。
我不是卖保险的,但是想普及一下人寿保险的知识,人寿保险的费率是个纯粹的精算问题,所以不管在哪个国家应该都是差不多的。而且人寿保险的赔付条件特别简单,就是死亡,因此比较少有那种赔付扯皮的事情发生。
我大概在38岁左右买的人寿保险,每100万保额每年是400块,保单只选了10年(就是10年内每年400块,保100万)。如果年轻人比如25-30岁,这个大概300块就够了。我和我太太每人买了150万美金,所以2个人加起来每年保费是1200美金上下。
ps:注意,这个保费类似于车保险,不是理财保险,是没有残值的,交了就没了。然后再提醒一句,这个只保死亡,不保疾病。但是在美国如果你得了被医生确认必死无疑的大病或者等同死亡的植物人,保险公司有时候会先赔给你。
建议大家有孩子或者说有牵挂的人还是买一个人寿保险,虽然赔付的时候自己确实没机会用,但是可以给你的牵挂一个保护。你不一定要买很高保额,但是买个10年,每年300-400真没有多少钱。保额买到你所有的房贷吧。
当然如果你没有牵挂就不用浪费钱了。
以后国内正规点的大公司应该标配全员寿险才对,这个在美国和新加坡早都是标配的福利。其实每个员工根本没有几个钱的成本。谷歌那个员工死亡发10年半薪的福利其实就是5年工资的term(大多数别的大公司是3年工资),一年也就是几百刀成本,和几十万工资比起来算个屁啊,等于不到1%的额外工资成本,但是就好听多了。字节几万员工估计一年保费1000万就够了。
希望字节不至于要打官司才愿意补偿。
微信群里看到据称是死者家属发的信息,说怀孕2个月,房贷每个月两万多,按揭30年,现在连下个月房贷都凑不出来,准备卖房走人。
这房贷压力是不是太大了点?
大众以为的抢救41小时:医生护士不抛弃不放弃,静脉推上百支儿茶酚胺抢救药,换上十组人轮流胸外按压,各种先进生命支持设备往身上怼,几十人围着接力抢救了快两个昼夜…
医生眼里的抢救41小时:黄金4分钟没及时抢救、前4小时人没救过来,脑死亡后抢救已经没意义了,就「硬拖」着…无非是气管导管插着机械通气、萨博机(自动胸外按压机)乃至ecmo上着维持循环,人确实“没死”,可脑功能完全丧失——反正所有的生命体征都机器“制造”的,脱机几秒钟人就没了…
其实正规大抢救30分钟后无生命体征就可以宣布临床死亡了。
所以我看到所谓“抢救41小时”觉得很可笑…
就拖时间呗…反正ICU门一关外面也不知道里面啥情况…
和@阿源老师 老师的重点一致,我们应该多关注「运动型猝死」的威胁。
健身运动已经成为了众多内卷打工人面对高强度加班自然而然的应对方法——一方面是希冀拥有健康壮实的体魄来对冲过劳猝死的风险,另一方面是释放焦虑抑郁的精神压力:撸铁不用社交没有KPI不用在意任何人的眼光,只用静静流汗享受运动后多巴胺分泌的反馈。
和互联网码农同病相怜,我几个外科医生朋友一下手术就去健身房,倒不是多热爱健身在意体型,纯粹是在日均10小时+高强度开刀的手术日摧残下,让自己壮一点「防猝死」(朋友原话)。
可有的时候,你高强度锻炼带来的并不是酣畅淋漓的舒爽感,反而越练越虚越练越累越来越不得劲儿…那就一定要小心了——停下来,休息会,好吃好喝犒劳一下自己,回家困觉。
不适当不科学的训练运动有时不回带来好处,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运动型猝死」。
从定义上说,运动型猝死指运动中或运动后6-12小时内的猝死,主要和本身的器质性病变相关——心血管病(冠心病、冠脉畸形、心肌炎、心脏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占绝大多数,其次是脑血管意外。另外运动型哮喘、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急性过敏反应等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的疾病,也可能被过高的运动量所诱发或加重,不及时识别治疗,一样可能致命。
喜欢锻炼的朋友应该都经历过「极点」:比如跑马拉松,到某个运动量你会无比难受,心脏狂跳、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眼花、面色惨白、恶心呕吐、全身无力…是仿佛地狱般的感受——这实际是体内供能体系切换/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心脏负荷过重导致的短期「失衡」:只要跨过这个点,后面就越跑越轻松,整体缓过来了机体情况趋于平稳。
这是一个考验意志和身体的「节点」,我们锻炼时都鼓励「坚持就是胜利」、「加把力就过来了」,但意志顽强不代表身体受得了——特别是心脏本身有潜在疾病的人,瞬间的高负荷可能成为了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心脏结构或电生理的灾难性破坏,比如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和大面积心梗。
就像一架机翼已经金属疲劳的飞机,再去做特技动作,很容易就机翼折断失事。
运动不一定是「罪魁祸首」,它可能只是导致你身体崩塌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真正“要命”的,是长期熬夜加班高压过劳被累出来拖出来的心肺脑「隐疾」——它们蛰伏体内,是一颗颗「不定时炸弹」,以过劳、高强度运动、情绪激动为「引信」,在你某个心脏狂跳血压飙起来的瞬间引爆,把你拉进鬼门关。
目前,运动型猝死的发病率为0.25-2.3人/十万人,高危人群集中在30-50岁。不仅仅是平时久坐不动的白领,一些长期运动的专业半专业选手也可能翻车——比如15年合肥的国际马拉松赛上,一名专业选手都快到终点了突然晕倒,现场医务人员紧急做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等急救,但抢救4小时后仍不治身亡…
打工人多运动好不好?当然好,但要掌握运动量、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在劳累不适时轻易挑战自己的极限,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平时多体检、有症状及时就医别拖着——生活已经很累了,别在锻炼运动时对自己太狠。
1.上司坚称“一直在抢救”,涉及到的是工伤的鉴定。
工伤保险条例十五条,在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突发疾病死亡或经抢救无效48小时内死亡的,视同工伤。也就是说,只要声称吴同学的抢救时间超过48小时,就可以免除工伤的认定,减少赔偿责任。
只是事件发酵,横竖都要赔钱了。所以才把宣称的抢救时间改成41小时,别让大伙看出来他们在打这个主意。
2.头晕、呕吐、症状逐渐加重并迅速死亡,再考虑到28岁的年纪,比较大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和清华长庚之前猝死的那个住院医类似,也是28岁。
如果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说实话加班和运动都属于“诱因”,根本原因还是脑内先天存在的定时炸弹。
但是这并不代表就能把劳动法当擦腚纸。
3.不是地域黑,个人感觉北京的饮食极度不健康。
我在北京都是反复的在脸痛头疼的寒风、曝晒的紫外线、高盐还巨难吃的碳水炸弹、干燥的空气中反复破防。
我认识的不少人,来北京5-8年时间,后脑勺就肉眼可见的黑了,也不知道是因为太阳晒的,还是因为食物过于不健康导致的血糖波动。
不过北京冬天的寒风,不戴帽子走路去上班,头能疼一天,血管有问题的真的是随机哪次出门,一阵冷风吹来,人就去那边了。
4.运动和猝死的关系要搞清楚,现在很多学校怕学生猝死受伤,课间运动就仅限做广播操挥动挥动小细胳膊,甚至禁止在学校里跑动。
一方面,心源性猝死、脑源性猝死、中暑等等原因里面,除了心搏骤停之外,其他的基本都是因为患者本身就已经有基础病,劳累也好运动也好,都只是诱因。而这些猝死基础病,是客观的存在在各年龄段人群中的。
也就是说,如果想让人得到正常强度的锻炼,那这个锻炼强度偶尔导致带有基础疾病的人猝死,也是正常的。
体育锻炼中猝死意外的定责,不能说家长闹腾就赔钱,赔到最后干脆大家都别锻炼。有量化的评价标准比较好,比如前一周工作时长多少小时,可以鉴定为慢性疲劳状态,导致死者慢性疲劳的单位就要承担责任。这种量化明晰的检定标准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