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数据,没有照片,根据记忆写写。
2000年前后,由于互联网第一轮热潮兴起,互联网在国内也变得炙手可热。
在资本的推动下,能够构建互联网应用的程序员等职位薪水,水高船涨。
2000年,一个仅仅懂得做网页的程序员,可以拿到6K或以上的薪水;稍微懂点网络编程,8K是起跳薪水。
这个薪水是国内人均收入的15倍以上,妥妥的高薪。
但这个薪水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同等水平程序员的薪水,还要落后5倍以上。真正的价值洼地。
随着国内企业信息化浪潮的兴起,能够开发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程序员,变成了稀缺资源。从最早的财务管理到企业资源管理(ERP),到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
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让具备企业管理系统开发能力的程序员,获得了一定时期的市场红利。
直到一批批的新生代程序员,把这片蓝海变成了红海。
随着互联网业态的发展,形成了信息垄断(搜索引擎)、关系垄断(即时沟通)、购物垄断(电子商务)等等。
新的互联网企业,由此赚得盆满钵满。
而能够为互联网企业提供生产力的程序员,也因此获得了高薪。
如同十年前的企业管理程序员高薪一样,现在互联网企业的程序员高薪,也逐渐走入了尾声。
首先是互联网业态逐步成熟,市场红利越来越少。能够分配给程序员的也越来越少。
其次是程序员二十年的高薪状态,吸引了二十年的新生代加入。现在中低端程序员及相关职位,基本上处于超配状态。
最后随着整个世界向右的转向,资本追逐的下一个蓝孩市场,已经脱离了现在大部分程序员的范畴:大数据、AI。
于其在这个回答下输出情绪,不如试着分析一下,个人认为原因有四点:
1 技能业务和项目的透明化
2 软件类产品的低边际成本
3 互联网领域的实质无国界
4 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大国采用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资本充盈
第一点:技能业务和项目的透明化,也就是开源协作和技术分享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在其他任何行业都不具备的。透明化的技术传播,令新技术的扩展和应用速度远比传统行业呈几何倍速度迭代,同时也催促着从业者必须不停学习,不停使用新技术,行业本身成了技术强驱动,学习力强的从业者、技术迭代快的公司会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很多行业工程师做梦都做不到的按能力分配体系在it领域做到了,这种特质是在惯于利用类似技术专利、配方保密的来划定自己核心竞争力和准入门槛的传统行业所没有的,传统行业一是技术交流不透明,二是技术迭代速度慢,三是相比于软件产品这种无形资产,实体产品采用新技术试错成本高、切换风险大,这就引出我们的第二点。
第二点:软件类产品的边际成本低。传统行业的成本视角来看,附加产品身上的三大成本来源为:料工费(原材料成本、工资成本、相关费用支出成本),从成本性态上看,料工都是变动成本,费用中除了机器厂房的折旧大部分也是变动成本,也就是说你多生产一个产品这些成本必须多掏一份,产品的单位毛利几乎是恒定(原材料成本大部分公司没有控制能力完全是市场决定,而人工和费用的压榨程度永远是有限的),你只能靠销量完成绝对意义上的资本积累,传统产品的风险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其风险是一路相随的。
而软件类产品不一样,他们的分发和再生产几乎0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料不存在,由于不需要厂房和机器所以费用极低,剩下的就工资稍微高一点,但这点工资成本,很快会被分发和再生产带来的0成本所抹平,哪怕研发费用极高,只要实现销售,被抹平后的单位研发费用同样低得发指,这就是为何哪当年比尔盖茨能成为首富的重要原因。这就是产品性态决定的,别的行业真羡慕不来。到互联网时代那分发成本就更低了,尤其是对掌握流量端口的巨头而言,过去传统软件销售,可能还要印盘、掏门店费、代理商费用、营业人员,现在巨头自己开发一个app在自己的页面和渠道推广,不但营销效果好、定位更准确,而且中间成本和不可控因素几乎没有。
第三点:互联网实质的无国界,这个话题不疑深入,所以只能略讲。很显然地球上真正互联网形成产业并形成独立生态圈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美国倡导的开放互联网体系,实质上是在虚拟世界不设边境线、国境线,令虚拟世界成为其倡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统治下的乌托邦王国,从而令美国公司生产的互联网产品能吃到全世界的人口红利,FLGA是靠着全世界人民的流量才有如此大的规模,然而这也只有依靠着美国强大的国力才能做到。
但中国却唱了反调,从自身国家安全角度出发,提出了互联网边境和互联网主权的概念,而中国本身人口体力大,14亿人的市场同样可以喂饱国内的互联网生态圈,对此美国当然很愤怒,因为如果每个国家都开始接受中国的概念,各自划定互联网边界的话,那么美国的互联网产品很快会没落,3亿人撑不起FLAG的巨大营收,世界上其他同样跟在美帝体系后面、自身人口稀少、必须仰赖全球市场生存的国家同样很懊恼,因为美帝还有三亿人,他们只有几千万人,一旦各国开始明里暗里划起边界,哪怕以各种形式抽起数字“关税”,他们的互联网产业会直接倒闭。这就是近几年来所有中美互联网意识形态冲突的来源。
第四点: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大国采用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资本充盈,无论行业特征、成本性态、市场规模怎么变化,能够驱动行业自身发展的第一助推力肯定是资本,我们同样知道很多高薪的互联网企业实际上并未实现传统财务意义上的盈利,比如那些所谓的独角兽们,仍然处于巨额研发投入尚未变现的阶段,但为何这样一个在传统财务视角上完全是血本无归的公司,却活得越来越好,发展越来越快,估值越来越高,投资人求爷爷告奶奶地想送钱,反而那些利润率保持在3%-5%左右能够盈利的传统行业却越来越凄惨,分分钟钟濒临倒闭?
我想下面两张图能说明很多东西:
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而言,资本投资永远是第一推动力,在未到达到增长稳态前,各国通过超发货币来推动降低投资成本进而鼓励资本投资去带动经济增长是合理的做法。而资本充盈带来的投资意向,必然要选择未来有增长潜力的新技术领域,传统行业由于产业性态和市场空间已经定型,从而难以挖掘更大增长空间。虽然各国都将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高端制造业放入自己的政策白皮书,甚至写入官方的国家规划作为“投资意见书”,但实际上民间资本,仍然愿意选择的是具备前三点优势特征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因为相比其他新技术领域,反而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目标更加可见、投资对照更加明显、估值体系更加明确,另外对投资人而言还有个重要的考量就是聚集效应,毕竟在资本多的领域,找接盘侠也方便嘛。
所以同学,你看到了吗,一个行业的发展和高薪,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无来由的,背后是时代的脉搏和呼吸,是内因外因叠加作用的结果。我们活在世间,大部分人只能被时代推着走,能偶然进入一个被时代选中的快速发展的行业,自己人生也跟着起飞,那真是太幸运了;至于那些没跟上的人,有时候不是你做得不好,而是不需要,你所有的羡慕哀伤嫉妒都会化作时代的一滴眼泪,终将远去。
梁思申家庭,从剧中的暗示来看,应该是49年之前的上海工商业者。他们家至少他父母这一支还算是爱国的,49年之后并没有跑路而是留了下来,属于政治上靠得住的工商业者,文革之后被国家启用。
这样的家庭基本上在海外都有亲属,改革开放之后才重新联系上,这也是梁思申改革开放之后选择移民国外的原因之一。
梁思申自视甚高,她说自己没有歧视,但宋运辉说得对,她就是歧视了。她确实想促成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她心里已经内化了西方资本的逻辑,她认为中国要发展,做西方的附庸就是理所应当的。她并不知道,也没想过,为什么重点国企必须由中国掌握控股权的原因,也不在乎,只要她能完成这笔投资,受到老板的表扬,她的价值就实现了。
剧中对梁思申这一路人的小心思写的是很好的。这就是改革开放中华人华侨的真实想法。
她和宋运辉的矛盾,不是谁和谁斗气,或者性格冲突,而是根本立场不同。对梁思申来说,单子能谈成,中国市场开拓出来,她就实现了自己在美国人中的价值;但是对宋运辉,他就必须考虑中国化工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长远利益,为了这些利益,政治底线是不能退让的。
梁思申说自己受了歧视,实际上和宋运辉说的歧视并不是一回事。梁说的,是她作为美国华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这种歧视,宋和大部分中国人当然没有体会,也没有理由就要体会。毕竟梁还是要在美国社会混的,宋和大部分中国人不需要。
宋说的歧视,则是西方大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并不把中国当做平等的合作伙伴,而是趁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这点,梁实际上是不在乎的。毕竟,就算控制了又能怎么样?梁还是吃香的喝辣的,大不了回美国去。
对吉恩一路人来说,梁当然就是个工具。毕竟买办永远也不可能和老板真的平起平坐。
当然,梁思申并不坏,我相信她主观上也是想为中国好的。但是她长期受美国的教育,认为中国处处落后,美国的一定先进,所以自己有先天的权力去决定东海应该如何如何,还自以为是为中国好,实际上就是个二鬼子。
宋运辉也不傻,这点他肯定早就看透了,但是为了合资,一直到吃饭之前都没捅破。宋也一直在和日本还有其他公司联系,该摊牌就摊牌,可见也没有对梁这边报不切实际的希望。
大结局了补充一下:最后两集说明梁的层次还是比宋差远了。她以谈判为要挟,不仅救不了宋,而且会让上级部门更加怀疑宋和梁有不正当的交易。她以为靠自己就能扳动洛达,靠一个洛达就能改变党的组织原则。而她实际上就是个工具人,不可悲么?
最后她和宋的谈话,宋对她是大失所望的。本来吃饭的时候,宋以为她回来投资是为了帮助中国的建设,结果因为她自己的一点私心,说不投就不投了。她看得上的人就行,其他中国人统统不行。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梁思申这种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式,会走到完全西化派的路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