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藩金句集合:
17年鼓吹环京,可惜事与愿违,惨遭疯狂打脸:
好消息,董藩16年底17年初疯狂唱多环京(固安),如今环京房价已腰斩,现在董又跳出来要鼓励贷款五十年啦!
———————————————————-
房子降低首付,延长贷款年限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房价翻番。
参考深圳一刀流,高评高贷,零首付的那几年。
一个毫无廉耻之心,毫无学术水准,一门心思忽悠韭菜买课的货色也能是教授,我真是对北师大感到遗憾…
我觉得董主任说的很好嘛,
现在房贷最多才30年,这也太少了,
有人说可以加长到100年,要我说,格局还是小了,
至少1000年起步,我们华夏文明上下5000年,定个1000年的房贷怎么了?
把还贷期定在1000年,好处是大大滴有,
这样一来,房子是不是相当于白送,年轻人一下就买的起房了,
哪怕大家月入1800,也能每天笑哈哈,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躺平,这是很不好的,
如何解决年轻人的躺平问题,适当的让他们背上一点负债有助于年轻人奋斗。
更何况,1000年的房贷,不仅是这一代年轻人,估计今后18代,都要一起来背负,
你想想,孩子一出生就背负了房贷,带不带劲,
这样一来,这孩子还会躺平吗?
不会的,他一定会如同电动小马达一样为社会贡献价值,创造美好的明天。
另外,对于社会而言,敢于放给年轻人1000年的还款期,
这代表什么,这代表对我们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定信心,坚信我们社会能够稳定繁荣1000年以上,这可真是功在千秋了,
当然,如果能够让房贷变成10000年,那就更厉害了。
所以说,董主任不愧是专家,我们还在考虑一层,它已经站在18层了。
啥?你说万一年轻人直接不生了咋办。
你要相信现在年轻人的素质,
作为文明人,怎么好意思搁这卡BUG呢?
是不是还可以把这种贷款打包卖出去?
还可以给它起个名字
鉴于它相较于一般贷款风险大
不如就叫次级贷款吧
公司不会因为年轻人身上有房贷就每个月多发7000块钱工资,
在年轻人没有眼光辨别什么是是优质的资产的时候,盲目背上数额庞大的负债无异于取死之道,
2020年前后的断供潮很说明问题了。
然而国家没必要把当时付过几十上百万首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优秀劳动力的年轻人逼上绝路吧,
应该探索一个延长房贷年限,压低月供,且能流转的政策,
说白了大家都明白房产价格的大头来自土地出让金,这笔钱就是国家拿了,一个人付了首付且缴纳30年近乎1:1的利息,对国家对社会已然是功德无量了,
没必要赶绝,
往死路上逼对社会对国家,对生育率都没好处,
“你被迫租房,被迫把你的钱给你的房主,帮助房主还贷款,你还赚不到增值。”
他演讲里还有这句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上海房租猛涨就是事实了,
年轻人只要到大城市就业,就要有地方住,当年房贷放款容易,房价上行的时候,有本事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加高杠杆上车,然后以小换大,用十几年的时间买到改善型为止,
而现在上车希望渺茫,房租还猛涨,年轻人看不到在大城市买房的希望,只能月月交房租,如果还有余钱可能就退而求其次去老家或者二三四五线城市购房。
但中国太大了,各地发展和社会服务水平千差万别,
疫情期间有些城市天天热榜,大家也看到了,
水灾期间还在修花坛,这两天的新闻。
背后说明这些地方的土地压根就不值那个价格,
买房,尤其是贷款买房,买的是居住场所,更是人居环境,买的是未来几十年还贷周期内当地的经济发展,治理水平和税收能不能花到真正对经济民生有效益的地方。
地方财政收入中大约50%来自卖地的直接收入,就是说土地出让金大约占了一半。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税和费又占了15%左右。所以,在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当中,大约占65%,有些城市甚至达到70%,
拿着这么多钱,城市的经济没咋样,医疗教育没提高,干的都是一羊九牧的事情,这锅全让房地产给背牢了,
我们都谈论鹤岗,其实谈论的就是我们自己,
当老百姓背上30年房贷,土地出让金占一半,贡献了70%的财政收入的时候,他们的需求不可能是几根钢筋,几包水泥,盖出来的各种户型,
他们其实是拿身家性命来支持国运来着,
笃定明天会更好,自己的生活会变得处处顺心,不然谁愿意被房贷压30年。
孟昶讲的很有道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地方政府能维持那么庞大的班子都是靠房地产,房地产就是老百姓的血汗,把西历2050年的钱都提前花掉了,然后房地产一锁,一限贷,
还得起就还,还不起了封条一贴,法拍吧。
在一线城市拿房价飞涨的钱,少盖点写字楼,多盖点保障性住房,然后开放限购,大幅增加持有成本,让年轻人能走进大城市,赚到钱,更新一下大城市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人口结构,让跟城市发展不匹配的通天纹遗老遗少往远了挪挪,给年轻人腾地方。
改变二三线城市的土地财政模式,不让他们玩了,保障医疗教育治安,剩下的冗衙门该没钱就没钱吧。
我觉得国家会慢慢往这个方向转型,不往这转往哪转呢?
国家一盘棋,轮到个人总是因人而异,只能说过去三年跟风砸钱买些垃圾资产的,背上三十年房贷苦不堪言的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埋单。
他演讲里有句话挺点拨的,个人买房也是投资,自住房也还是投资,而不是消费,住在房子里交的水电燃气之类的才是消费。
投资就和金石玉器字画别无二至,想通这一截,看房就能看明白很多。
买瓷器还要查年款看胎釉的,闭着眼瞎买肯定是赝品,也少有付30年按揭就为了炒股的神人,
投资需谨慎,老生常谈了,
是房子的居住功能麻痹了太多人,眼睛都不眨,一百万首付花了,二百万房贷背了,全然不想着这玩意值不值三百个w,住在这个房子里能不能赚到养活自己的钱。
总之找到了全文,贴在答案里了。
看了一遍全文,其实也都没什么新鲜东西,早就有人提了,比如保障和商品房应该分开,因城施策有哪些弊端之类的,
给我感觉就是学者在这种事情上起到的作用真是微乎其微,磨破嘴皮除了给自己惹一身麻烦,起不到什么作用。
——
我参加过多次网易经济学家年会,这次我老婆和孩子不建议我来,说目前房地产的问题太敏感,你那些观点可能刺激大家,再去演讲,陷入这种舆论漩涡,在当前形势下可能没有好果子吃。后来我一想,政府想振兴经济,而振兴经济,匹夫有责,躲避是一种不负责任——因为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确实正处在困境当中,如果我不来,另外一些一直主张打压继续房地产业的教授来了,对市场的恢复可能没有好处。所以我想来想去,还是要来。来讲什么呢?刚才主持人提到买房不买房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重要,而且讨论过一万遍了,我们先放到一边,讲一些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一些问题。
国家要想把“六稳、六保”工作做好,其实就要回到一些最基础的问题上,并理顺争议。作为偏重于研究房地产的经济学家,我先要在这里把房地产一些基础的问题讲清楚。大家赞同我的观点,再一起去引导舆论、影响政策。这样的话,可能整个经济才能够稳定、健康发展,所以我起了这么一个演讲题目:《科学客观地认识当前的房地产业与房地产市场》。
第一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上。
前两天,国家发改委的领导说房地产业还是支柱产业。他说的还不够、不全,如果从产业地位上来讲,房地产不但是支柱产业,还是主导产业,更是先导产业,房地产业同时具有这三大地位。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在大多数国家,房地产业都是第一大产业;在大部分发达国家,它也仍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依赖。
很多人瞧不起房地产业,说房地产没什么科技含量。建造房地产的各种建材,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技术,那些被大家高看的科技产品,大部分也要安置、储放在房地产这个物理空间里。如果没有这个物理空间,它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更不要说大量采光、通风、恒温、恒湿等技术的应用了。所以,简单地说房地产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就是砖瓦灰沙石的粘合,这是完全不对的。而且房地产业通过产业整合和带动,决定了其他产业的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比如,2008年,中国盐业的亏损,就是因为房地产不景气导致的:因为盐业,除生产食用盐外,还生产了很多辅料、添加剂,这些辅、料添加剂又成为一些化工建材的一些投入品等。所以,当2008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一些工地停了,建材消耗减少,建材生产萎缩,进一步影响到了盐的需求和生产。
房地产业还是支柱产业,它对GDP的贡献,对就业的贡献,以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是什么状态呢?确实没有办法非常精确测算,但我们自己估计,目前中国GDP总量的30%-40%是由房地产业完成的。如果你只按照增加值测算,可能没有这么高,但是,这种整合、带动作用必须考虑进去。所以,我们会看到,当房地产业不景气的时候,整个国民经济也立刻就陷入困境。
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是什么状态?我们不说中央财政收入,只说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中大约50%来自卖地的直接收入,就是说土地出让金大约占了一半。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税和费又占了15%左右。所以,在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当中,大约占65%,有些城市甚至达到70%,是跟卖地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连在一起的——当房地产业不景气,卖地困难的时候,财政就没钱了,地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业者是无法顺利领到工资的。
房地产更是先导产业。这是什么意思?我是说,其他行业的发展,要先借助于房地产这个行业的发展才能启动。比如,今天网易在这里搞这个论坛,如果没有这个酒店及会场,这个论坛是没办法在这里举行的,这个酒店及其中的会场,就是房地产业的产品。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也都需要房地产这个物理空间作为一个基础性的生产经营场所。所以,房地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这三大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只有房地产一个行业具备,其他行业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要告诉大家:不是房地产业绑架了国民经济,而是它支撑起了一国的国民经济!没有房地产业,你想象一下会是什么状况?房地产业的三大地位,它是由这类产品巨大的价值量的,复杂绵长的产业链,使用价值的必要性和使用范围的广泛性共同决定的。它不是决策部门决定的,写到文件里就是,不写到文件里就不是,也不是法律、政策规定的,更不是房地产行业内部人自夸出来的,而是一种客观事实。如果我们不能够认清楚它是这样一个地位,就没有办法正确对待这个行业,对它的政策也就没有办法回到相对客观和科学的轨道上。
第二个问题,房地产业到底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
很多人经常说应该发展实体产业,不要搞房地产业。我要告诉大家:房地产就是实体经济,而且是最大的实体经济。今天这里有很多记者,在你们笔下,关于这一点都写错了。
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基于虚拟资本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债券、股票、期货、期权)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因此,虚拟经济就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虚拟经济的存在,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实施风险管理和改善财富分配关系。
我们说的实体经济(Substantial Economy/real economy),是指从事实际生产经营的经济活动, 包括产品的研制、生产(开发)、销售服务, 以及交通、旅游等为直接消费提供服务的活动。从部门上看,它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实体经济是从事实际生产经营经济活动,包括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等,直接为消费提供服务的活动。从部门来讲,工业、商业活动、建筑业活动等等都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我们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实体经济当然包括房地产。在房地产的融资、交易过程中,虽然会有虚拟资本的大量介入,但只是作为融资手段和风险管理工具出现的,房地产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具有虚拟经济性质。房地产是横跨第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其生产和交易的产品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建筑物或其中一部分,租赁、估价等服务活动也要以这种实物产品为基础,不是彻底虚拟的。因此,房地产不是虚拟经济,恰恰相反,它是典型的、最大的实体经济。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房地产是虚拟经济?房地产领域出现的问题,其实是源于认识与管理水平的差距。从中国楼市的情况来看,不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问题,相反,虚拟资本的介入是严重不足的——房地产领域的上市公司很少,已连续多年禁止开发商IPO,发债也受到严格限制。在房地产领域,期权、期货交易也基本不存在,房地产预售其实只是预订而已,不是期货交易。
当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楚的时候,我们总是把房地产当成虚拟经济打压的时候,对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好处,并引导出了严厉打压这样的政策。中国及世界经验都表明:房地产兴,则经济兴;房地产衰,则经济衰。虚拟经济则不具备此功能或关联作用。这跟股市不一样,股市可以在经济不景气时候,交易很繁荣、价格高涨;也可以在经济很景气时候,交易低迷。股市的晴雨表作用,我认为是应打折扣的,但是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一定是正相关的。
第三个问题,买房自己住,是投资,还是消费?
我们总是会涉及到自己买房的问题。买房自己住,是投资还是消费?我要告诉大家:自己买房是投资,不是消费!很多人说我买房子自己住,怎么会是投资呢?你买房自己住,也是投资!你要是学过西方经济学,就会非常非常清楚这一点。
消费(consumption)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它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生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执行生活职能”。消费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实现劳动力再生产不可少的条件。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
什么是投资?投资是为了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本增值,特定经济主体向一定领域投放资金或实物的经济行为。可分为企业投资(创办企业)、资本或资产性投资(购买房地产、贵金属、古董、字画、玉石等)、金融投资(包括买卖股票、债券、基金及从事保险、民间信贷)等。
私人买房属于私人资产性投资。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按支出法,私人买房应计入私人国内总投资的项目下。私人国内投资总额是国家全面反映非政府投资规模的一个常用指标,指私人企业和个人购置资本资产(耐用设备和建筑物等)的全部费用以及私人库存(原料、半成品和待售或待装运的成品等)的变动额。房子属于资本货物,可再交易,从而获得增值,而且价值量大、使用周期非常长,与普通耐用消费品不同,计入当年消费并不合适。
那么,你们可能问:统计工作中“居住类消费价格”是什么含义?按照统计法规,由房屋提供的租赁居住服务要估算租金,计入个人消费支出之中。另外,装修、水、暖、电、气等开支一同计入个人消费支出的服务项下。这样,“居住类消费价格”主要包含这些项目的价格变化,并纳入到CPI的统计中。
第四个问题,房价到底高不高?我们也借此谈谈统计范围、计算方法与国际比较等问题。
房价高不高这个问题,一直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争议特别大,从专业角度来看,其实我们现在的统计范围跟西方不一样,差别巨大,计算方法跟西方国家的也不相同,在一起比较是不合适的。所以,很多关于房价的结论经常不成立。
我们看官方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商品房均价是9858元/平米。实际上,按照中国官方的统计范围,其数据可能比这个高一点,应该过万了。因为在二手房交易中,存在基于避税目的的大量阴阳合同,备案价格并不是真实价格。实施备案价以前,对一手房的统计也普遍存在抽样项目价格偏低,而且统计局工作人员不到现场调查、只是让开发商自己报送的情况。由于存在房价调控的行政问责制,统计局报高了,地方政府也不同意。
先不管统计范围与方法问题——这些年来,房价一直在上涨,按照经济周期理论来讲,似乎不符合周期的特点了。因此,很多经济学家就认为中国房地产业问题很大,泡沫严重,并在继续集聚。他们不是专门研究房地产的,不知道这个行业很特殊,有特殊的价格运行规律:房价原则是上涨的,下跌只发生战争、瘟疫、大危机、大地震后的人口迁出等在特殊情况之下,这是我们正规的学术答案。不是房价不能下跌,但正常情况下不会下跌,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稳定、人口也在增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这样?五个基本理由决定了这个结果——我不详细讲了,展开讲的话,演讲就超时了,有兴趣的可以到我们培训课堂上听。所以,我们必须回到房价统计上来,看看它究竟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我们说到房价,首先要说到房地产的种类与房价统计范围。房地产的种类构成在中国极其复杂,跟外国是没法去类比的。从理论上来讲,凡是进入市场交易房地产,都应包括在统计范围内,但从开发实践来看,中国已经开发了将近30类房产,很多类别却没有纳入统计范围。从开发商买的五证齐全的那些是要统计的,我们当年从政府手中买的房改房,再交易时也是要统计的,其他很多种类都没纳入统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大量存在的。比如说农村的房子,不在房价统计范围,这与外国完全不同。还有小产权房,按我们法律规定,它是违法建筑。市场中小产权房交易大量存在,价格非常便宜,但没被算在商品房价格里面。类似的还有一些大国有企业在自己工业用地上建造的大量职工住房,这也是违规的,也不统计。我们说的房价只是全部房屋中一些种类的平均价格。不难发现,在法定统计范围内,一些价格特别低的房产,都没包含在内。而价格高的类别,却统计在这里面了。这种情况下,跟国际房价相比,其实没法进行。国外也是没有军产房的,更没有央产房等。所以,我们在进行房价的国际比较时,就要考虑这些种类与统计范围上的巨大差异。
还有,我们在统计方法上,跟西方也不一样。中国是按照平均值来计算的,西方是按照中位数计算的。如果中国也按照中位数进行统计,从这角度看,中国的房价应会低一些;西方按照平均值来算,他们房价也会涨很多。一定要搞清楚其中的差别,学数学、学统计的人,听我讲到这里,就会立即明白。另外,如同前面提到的,在我们中国的房地产交易中,还存在大量的阴阳合同等等。我要说的是,有些因素把房价给抬高了,有些因素却把房价大大拉低了,我们的房价统计范围、计算方式等,都存在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中国房价与外国房价比较。
还有我们经常拿来说事儿的、用于比较房价高低的测算工具,也是有问题的。例如,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房价收入比的指标。这个指标,是不能进行城市之间房价比较的,由于国情、制度等方面的差别,进行国际比较根本没有意义。
这里我解释一下:关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比较,我们就与西方没法比。我们是存在户籍管理制度的,往往按照户籍人口或者按照常住人口统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如在北京,很多房产被北京以外的外省市人甚至外国人、华侨买了,而我们只统计北京居民的收入,并比较城市房价与居民收入之比的高低,这就忽略了实际购买者的范围和城市居民收入统计范围之间的严重不吻合情况,这是很不科学的。房价收入比、租金售价比等都有类似问题。另外,在收入上,我们也只统计了工资性收入,而在这之外,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大量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福利性收入、腐败收入、资产性收入等,都漏掉了,当然想统计估计也没法统计出来。
很多人受到房价收入比的误导,不断地进行了一个个错误的、没有意义的比较。经常听一些人说中国房价比哪个国家高,哪个城市的房价比另外哪个城市高——其实有很多理由决定了这种比较没有意义。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说一点:因为房地产这类产品极其特殊,它不同于其他产品,不能够进行区域间运输、流转、贸易。北京的房价高,不能从鹤岗买一套运过来。房价是根据当地的情况各自独立形成的,所有的高低比较就没有了多少意义的,只能根据当地的情况去研究供求关系等问题。这就完全不同于普通消费品——普通消费品市场是全国性的,比较物价的高低,可以发现机会。可以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去通过贸易,改善一地、一国的供求状况。当然,要强调,我不是说判定房价高低,就完全没有了价值,是说指很多指标,用于比较时,很不科学,我们在理解、使用它们的时候,根本没有搞清楚内在含义与国情差别。
关于房价,我再说一些正确但是不被现实社会接受的结论——如果这些对的、科学的结论继续被大家拒绝,我们就永远存在舆论冲突:
1.房价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需求端看,体现的是集合购买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购买力形成的。房价水平是否合理,不是按照某个家庭的支付能力来评价的。
2.中国部分家庭无法承受目前的房价,只说明其收入未能达到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水平,或者房地产交易政策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需要提升政府的保障水平,或者改进房地产交易的政策,如对低收入家庭和刚就业年轻人的首套住房,可采用两成首付、优惠利率及延长贷款期等方式解决。制订出好的政策,这是政府的责任。我想多说几句:现实房地产交易政策,有很多可以改变的。在座的很多年轻人,我认为让你们买得起房子非常容易。你们未来工作30年、40年没问题,为什么贷款只批30年,不能给40年?国外还款期可以放松到80多岁,为什么我们的贷款期只截止到60或65岁,不能在延长?还有,你们未来收入会不断地提升,能不能把首付降到20%,甚至15%?零首付我不主张,或者5%我也不主张,但是降到15%可不可以?我觉得没什么不可以,你们就业初期收入低,5年、10年以后,收入就比较高,可不可以在前期只还利息,不还本金,减轻一些月供压力?当收入提升的时候,再把欠的那些利息或者本金补上呢?所以,有很多政策,我们可以研究、改善,要真心帮助低收入人群,帮助刚刚起步的年轻人,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年轻人买不起,对这个市场就该狠狠打压。
3.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部分普通收入家庭,买房都是有压力的,一般都要用几十年去还本付息。不能因为买了房子,需要还贷,就认为自己变成房奴了。我告诉大家:真正的房奴,是一直租房、坚决不买的人。那他就被迫继续租房,被迫把他的钱一直交给他的房东,自己赚不到房产增值,还要帮助房东继续还贷款。有人认为买不起房是因为市场还不成熟,这个观点也不对。在全世界范围内,美国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美国三分之一的家庭还是买不起房子的。到欧洲那些最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等,大约有一半左右的家庭是买不起房子的,你能说市场不成熟吗?不能说,不是所有的人都买得起房,这就是房地产市场的规律。要在这个前提下研究居住方案,而不是认为市场出了大问题,必须动手术。
4.高房价是调控大都市人口规模合法、有效的杠杆,比简单地行政控制要好得多。不要随便驱赶外来打工者,没有他们,城市的服务价格会高涨,商品供应会短缺。也不要人为限制大学生就业空间的选择,不允许人家留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谁愿意留就留,谁愿意走就走,走了后悔了也可以再回来,要尊重大家的就业权利。流动了、竞争起来了,才有活力和进步,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的城市,也才有未来。
我还要说一点,我不赞成房地产市场上的频繁炒作交易,但绝不认为简单地限制、打压就能解决价格高企问题。对于房价,一直采用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租等行政手段强压着,也不是很现实,危害很大。为什么?因为交易下滑、预期改变、项目停工、业主维权、债务危机等,摧毁了市场机制,进而严重冲击了财政收支秩序、就业市场等,威胁到了社会稳定。前一段时间,连北京、杭州、成都、南京这么好的城市,土地都卖不出去了,开工资、领取养老金都有问题了。北京一直压着,很多二线城市达到了北京这种价格水平,大家还认为是合理的吗?也是不合理的。很多需求释放不出来,比如年轻人可能想给退休父母在北京买套房,但是政策不让你买,首付太高你也买不成,这件事情我就觉得就很不合理。而且,一对已婚男女,若都是独生子女,必须给两边的父母各买一套才行。我不太主张进行严厉的价格限制,高房价存在有它的原因,当然房价高了以后,要么需加强保障,要么就住小一点。要松动价格管制,让市场机制会发挥作用。
第五个问题,我再斗胆谈谈“因城施策”的调控效果与完善思路。
“因城施策”是指中央政府根据城市属性,区分一线、二线等城市人口规模和市场状况,允许地方政府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制订不同的房地产政策。首次提出这一调控思路,始于国务院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因城施策”的提出,有几个时代背景:
1.前些年各地市场情况,特别是房价与交易量各不相同,甚至冰火两重天,面临的问题常常不同;
2.面对区域性市场,国家统一的调控政策不断遭到各地的质疑——“深圳发烧,哈尔滨吃药”,这是当时很多地方政府的抱怨;
3.全国房地产市场经过多年调控,仍难以达到目的,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中央政府也想做新的尝试,探索更多调控思路。
因城施策、因城施策,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这一点!但我发现,在因城施策情况下,市场也乱套了,一些非常有投资价值的城市,因为严厉的打压,导致房价很低,市场很惨,经济严重衰退;而有些城市,可能原本投资价值不高,但市领导胆子大,以引进人才等各种名义,不断放松市场,价格连续上涨。
我就想告诉大家:因城施策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可能此前从来没有人提出这一点,绝大多数学者和行业内人士也不说话了,这是很令人忧心的局面。我也不想惹事,但都不说话,决策层可能就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或出了什么问题。我也不是要否定这个政策,只想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我们一块去考虑怎么把这些问题克服掉:
其一,因城施策彻底切断了不同区域市场间内在的联系和需求的合理分布。市场是开放的,就不应该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而现实是按照城镇区划,被切成了几百个、几千个小市场;
其二,扭曲了定价机制。备案价、挂牌指导价等行政手段的控制,导致出现大量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倒挂”及“打新”现象。大家都像买股票一样去“打新”,甚至动用权力买新房,为什么?新房比二手房低三分之一,甚至有的项目低一半。这带来更大的麻烦和严重的腐败;
其三,价格统计中的虚假现象。为了不被中央政府问责,地方政府在统计工作上大动手脚,统计价格与真实价格差别很大,一些项目甚至出现了以毛坯房形式售卖,另签装修合同的情况,或者住房与奇高价格的车位、地下室捆绑销售的情况;
其四,由于地方执政者目的不同,导致政策出台往往严重背离市场需要,限购、限售、限价等,严重伤害市场机制。由于丧失了定价权,价格与质量一定程度脱钩,房屋质量也极大地下降了,维权事件大量增加;
其五,出现了变相放松,争抢市场需求的情况。有的地方趁别的城市紧紧压着房价,自己赶紧放开,抢夺需求。我们看到全国有几个城市一直是放开的,这么多年以引进人才名义,连续抢夺需求。人口增加,房价上涨,他们就可以多卖地,当地经济就相对好一些;
其六,地方政府权力过大,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寻租、设租的情况大量增加,很多优质房源被内部人和权力人抢分;
其七,城市房价关系进一步扭曲,看起来房价稳定些了,一放松就会出现更大波动。因为根本没把这些需求消化下去,而是暂时拦截下来;
其八,由于政策不统一,而且变动频繁,不但导致假离婚、假结婚大量出现,婚姻关系紊乱,还出现了“流窜”抢房和利用企业购买住宅的情况。这些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都是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当然也有一些属于无奈之举。
以上这些,都要计入政策带来的成本中,然后认真分析,看看是废止还是完善。如果要完善“因城施策”方案,也应在尊重市场规律、杜绝市场“割裂”前提下完善。对此,我给出如下想法——
首先,取消限购、限售、限价等不利于交易和资源有效配置的行政限制,促进交易的恢复。拖得越久,市场信心就越低,预期就越衰,恢复起来就越难;
其次,实行统一的信贷政策,并通过首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工具,调控市场交易规模,服务于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目的;
再次,地方政府可利用契税、购房补贴方式,调控交易活动;
而且,地方政府可在中央统一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确定住房保障资源的投入规模,减少浪费,不要为了完成指标,盲目建设,再出现保障房无人要的情况;
最后,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利用货币补贴方式,实施住房保障,以便节省资源、提高投资效率,完善退出机制。
第六个问题,我再简单谈谈房地产业良性循环的含义与努力方向
最近国家房地产政策中增加了一个房地产良性循环的问题。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可以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理解:在微观层面上,是指从财务与融资角度考核,要符合基本风险控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宏观层面上,是指房地产行业的负债水平和监管状况,要符合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对房地产业,究竟如何判断其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给出哪些参考指标,这些问题很复杂,而且每个市场主体的商业模式不同,中观、宏观政策也总是变来变去,因此,这些问题几句话谈不清楚,我就不谈了。
我就简单谈谈如何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吧——
首先,把保障与市场区分开,该保障的要确保,该进入市场的要依靠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管理,不要再混为一谈;
其次,房地产政策要科学,尊重经济规律与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房地产政策还要稳定,不可忽松忽紧,使得企业无所适从;
再次,要保证房地产开发的合理融资渠道。民营开发商无法上市融资,也极难从银行贷款,更不能发债,这不利于增加供应,不利于从供给端改善供求状况;
而且,针对买房者的按揭政策,也要考虑到城市化和房价水平,适度松绑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限制,要有利于满足居民刚需,也有利于改善型住房、进城父母养老住房等合理需求的实现;
最后,加强对预售资金的监管。预售资金只能用于项目建造,不能随便挪用。
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些几个问题吧,这几点是我高度关注的,我也希望这些看法能够通过网易这个大平台,努力宣传出去,影响到舆论,影响到国家政策,使我们房地产业回到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否则房地产业没有办法搞得更好,中国经济也没办法搞得更好。谢谢大家!
——
bnu这几天藉由反腐纪录片可是在全国人民面前大大地露脸,
对董藩其人的质疑也随着对过去数年bun治校方针的清算而愈演愈烈,
这时候是个人都应该夹起尾巴低调一点吧,没想到他还是挺头铁的,果不其然又被断章取义了。
高俅曾混迹汴梁赌坊,专业劝良家子到赌坊里面豪赌。可那些人气量极小,将零花银子输光便不敢再赌了。
高俅最会劝人下注,他说:“兄弟你有那么大的赌本为何如此小气?若是敢下注保你大发横财!”
良家子弟头脑都笨得很,不解其意。
高俅便会说:“你老子的房子、田地不都是你的?只要你画个押立刻给你现银!你的老婆孩子不也是你的?只要你画个押,便可将他们压在赌桌上!你这年轻力壮的体魄不也是你的?只要画个押,也能变成赌本。有这些还怕输?”
现在的网络氛围是所有只要是不是降低房价,特别是降低一线城市房价的住房手段都说耍流氓,都是不可接受的。
延迟贷款年限和首付比例——这不还是薅我的羊毛吗,这是在馋我的利息呀。
推共有产权房——这玩意以后没办法交易,位置太偏,我不要
推租赁用房——我要是的是自己的房子,这是让我一辈子给资本家交房租
鼓励回乡置业——家乡发展不行,容不下我的灵魂
这句话网上不会有人喜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可预计的未来都没办法让大多数年轻人在结婚之前能拥有自己的房屋,特别是在一线城市。
得益于这些年中国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的自有房率(89%),特别是年轻人的自有房率已经超级高了,可以吊打美国(65%)、英国(70%)、日本(60%)、德国53%),大家理想的天堂之国瑞士自有房率44%。
如此高的自有房率带来的不是幸福,是无尽的焦虑,目前中国最明智的做法真的不是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在一线城市买得起房(这个目标谁都没办法实现),而是让年轻人没有房也能在城市里面有尊严、有地位、有前景的、有希望的工作和生活,真正让房屋回归居住属性。
为什么不提一句降低房贷利率?因为跑题了?
这位专家就摆明了棒槌了。
第一,增加年限并不降低价格,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不会供不起,而是首付没有。或者两者都没有。
第二,最核心的是首付问题,首付的比例一个是衡量你是否有一定支付能力,一个,万一你断供,房子收了,打个折好变现还贷款。一个100万的房子,你断供了,3成首付的前提下,房子打7折能快速变现。如果2成首付,你就不得不在8折以上。银行相当于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人家银行凭什么为了所谓年轻人买得起房承受更大风险?发生坏账你专家兜底吗?
国家都说了,房住不炒。也就是解决的是居住问题,而不是买房问题。只要租售真的同权,那相当一部分人就可以真的不买房。谁说的居住一定要买?
董主任看起来不清楚房价的组成,自然也不清楚其居高不下的原因。对地方而言地产业确实是支柱(包税业),一旦缺钱只有靠地产商从银行拿钱转手以土地购买名义交到地方。然后地产商再去卖房子,把钱从六个钱包里掏出来还给银行,并在当中雁过拔毛。这种包税制今后还会继续存在,在可见的未来各地将继续撑楼市撑地价,毕竟地方分到的预算严重不足,连养老和医保都吃力了,靠土地才勉强撑着。向财政部要蛋糕更不可能,外交军事开支在那里压着,这都是直接关系到国际影响力的开支。另外,地方现在还有一大帮拿着几倍于平均工资,享受廉价住房,廉价医疗和平价食堂等福利的公务员要养,还得去各种挖路修地铁以获取KPI。这个好像也省不了,毕竟吃俸禄的公务员是对社会主义最忠诚的一批人,稳住他们可以稳住七大姑八大姨一大片,对他们实行降薪和优化那得制造多大不稳定啊?修地铁修马路那是成绩的来源,升迁就指着这些东西了,也不能省吧?挖路修地铁这块现在不少地方也拿不出来了,只能搞城投公司,再去额外举债,融资。现在土地收入占总开支四成以上的城市为数不少吧?而且一旦房价剧烈下跌,那么之前已经买房背上房贷的人就算彻底被夺走了人生中大部分财富,这个会带来多么严重的社会消费能力下降和潜在不稳定因素呢?
当然再发生许老板这样的事情也算是巨大金融风险,但是如果现在开始缩减地产企业贷款,那爆掉的就不止是一个许老板了,是千千万万个大大小小的许老板都得爆掉。所以这种杠杆加起来容易收起来就难了,只有继续玩下去风险反而小。而且银行好像也没有必要和地方的支柱性财路过不去,积极和地方合作肯定少不了银行负责人的好处,而且上级银行对此也是默许的,出了坏账责任他们也不会因此担责。要是银行真的因此坏账过多,那对于小银行而言可以直接破产,损失的都是储户的资产,而四大行是国家信用作担保的,财政会为其兜底。其实我国银行本身贷款策略是非常保守的,无特殊关系的民企根本不怎么能拿到贷款,即使能拿到杠杆率也是很低的。毕竟普通民企的贷款出了再小的坏账相关人员也是要担责的,这些企业手里资源也有限,没办法去和上级银行的人员进行利益交换。
至于地方能否通过向企业加税来摆脱土地依赖,我只能说目前生产成本已经高到承受不了增税了。即使不增加税收,三季度GDP和社会消费增速都已经远逊于预期。而且这以后会是常态,毕竟码农和培训老师显然比流水线工人消费能力更强,要是流水线没电了开不了工,那工人就更没有消费能力了。工人薪水还没办法涨太多,毕竟土地能源比不过东南亚南亚,技术比不过日德,唯一优势就是劳动力了,再涨那工厂生存成问题。未来税收预期看涨,福利预期却不看涨,福利主义刚被官方批判过,房产税等新税收又近在眼前了。房地产相关的家电消费也是个大头,但是在缩限房贷规模,房价限跌的作用下,房屋交易量严重萎缩。
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即使是企业普遍不遵守劳动法,把工人的工资压到维持其基本生存所必需的下限,多数制造业企业活得还是很艰难的。由于土地能源税收等成本的居高不下,工人所需最低收入也因此上升,国产商品逐渐失去比较优势,曹德旺确实在美国建了厂,倒闭的民营厂撤走的外资厂确实不少,搬到东南亚的厂确实也不少。企业大量收缩和关闭的直接后果就是近年灵活就业人数与日俱增。
所以你不必奇怪为什么没有任何地方敢于刺破地产泡沫,反而要去地产救市,因为房地产企业完了土地也就没办法再去转化为财源了。为什么房屋成交量一再下跌,市场机制却没有起作用去降低房价?供给端市场调控失灵了,因为土地起拍价不是市场定的,低于起拍价就流拍了,而且商品房过多降价的行为是被定性为恶意降价的。需求端市场调控也失灵了,因为你租房就不能落户,不落户有很多权利就享受不到,就不算真正扎根在城市了。这个解固然不优,却是目前唯一能够延迟不稳定的办法,在我国稳定素来是比发展重要的。
日本人曾经相信自己的房子永远不会贬值,房价永远会涨。很多人买不起东京都内的房子,只能在茨城买房,到东京上班。每天通勤3个小时。
为了能让年轻人买得起东京的房子,日本推出了50年贷款。并且计划推出100年的贷款。
有人问一个人贷款以后又活不到100年,这个百年贷款怎么还?说没事,日本房子结实,住100年没问题,可以祖孙三代还房贷。好在百年贷款还没实行,泡沫经济就崩溃了。